第七百六十九章 朝廷法度
作者:公子許 更新:2024-11-22 14:42
() 当然,规矩的确是这样一个规矩,可皇帝这种职业,什么时候讲过规矩,怎么可能讲规矩?
政事堂的大臣到底是皇帝的臣子,除去魏徵那等“头铁”之人,用性命前程去搏自己的一世清名,谁又肯当真将皇帝的旨意驳斥回去?
一般来说,皇帝如此盛怒,哪怕是旨意略有出格,政事堂的宰辅们也大多随着他的心意,并不会群起反对。
毕竟政事堂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皇帝可以赋予,自然也可以剥夺。只要皇帝认为政事堂的体制已无必要,完全可以乾纲独断,使得这一项制度形容虚设,更使得政事堂的体制名存实亡。
毕竟朝令夕改,一切皆由皇帝的旨意办事,则政事堂的威严不在,便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所有事情再次如前朝那般移交到皇帝的御书房即可……
这是肯定不行的。
李二陛下的确好大喜功,但也是少有的睿智之君,他知道一个人再是如何精明,也难免被自己的见识、情绪所左右,在某些重大事情上做出错误的判断与决定。
自从他开府建牙至今,历经无数凶险,深切懂得广开言路、勇于纳谏之重要,否则他何须忍受魏徵那么多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眼界更有很大的局限,似秦皇汉武那般功盖千秋之一代帝王,照样做出过严重的错误。
想要避免出现那种错误,不是他自己如何谨慎小心就可以的,需要身边的能臣、谏臣们出谋划策,更要给予他们适当的权力。
如若一切事宜皆由乾纲独断,那么绝对的权力必将使得自己刚愎自用,有些时候未必就能够听得进大臣们的谏言,必须以一种相对的强制性制度,来约束自己的权力。
权力依旧是皇帝的,但皇帝准许大臣们对于皇帝的权力做出限制,李二陛下认为这才是最完美的制度。
似秦皇汉武那般乾纲独断不行,像汉献、晋安那样皇权旁落更不行,政事堂这种制度则刚刚好。
……
最为重要的是,李二陛下从心里并不打算当真将房俊夺爵罢职、充军流放。只不过他这两年一直想要稳住关陇贵族,令其不至于在自己东征只是搞什么小动作,所以一直隐忍怀柔,颇多放纵。
如今东征在即,又岂能亲手将大好局面打破?
所以他的暴怒一半真一半假,所谓的夺爵罢职更只是做做样子,没有谁比他更清楚房俊这些年立下的功绩有多少,帝国之所以有今日之繁盛强横,除去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打下的好底子之外,更离不开房俊这些年的南征北讨、广开财路。
他对待试图分散皇权的长孙无忌尚能做到怀柔隐忍,又岂能对甚为喜爱的房俊刻薄苛责?
犯了错就要接受惩罚,却未必就一定要一撸到底……
此刻萧瑀抬出政事堂的制度来顶撞他,令他有了机会下台阶,却兀自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怒道:“这天下还是不是朕的天下了?”
萧瑀揉了揉额头,恭声道:“陛下乃天下之主,满朝文武天下黎庶,莫不衷心敬佩,愿为陛下效死!然而政事堂的制度乃是陛下金口御旨,岂能朝令夕改?既然有政事堂在,那么就要依照政事堂的规矩来办,房俊之罪责由政事堂商议确定,报请陛下允准。若陛下不满政事堂之制度,大可予以裁撤,老臣无话可说。”
一直“事不关己”的李绩这个时候终于开口:“陛下,朝廷自有法度,任何事都要遵循法度办理,否则以人治法,则天下危矣。”
唐初的大臣们个个历经战火,皆乃人中之杰,固然对李二陛下敬佩服帖,却没有谁是毫无原则的应声虫,只知道一味的讨好李二陛下从而丢了气节。
固然不可能人人都如魏徵那般寸步不让,但是在大是大非上,却往往都很有骨气。
法度之设立,就是为了规范世人之准则,自然皇帝也要包含在内,遵纪守法。若是绝对法度有误,那也应当先行予以更改甚至废黜,却不能用时则有、不用则无。
法律放在那里不遵守,要来何用?
事事皆由皇帝之好恶一言而决,迟早天下大乱,社稷倾覆……
一旁的长孙无忌一手捂着脑袋,一手摁着胸口,即便心中怒极,却也知道李二陛下只是做做样子,绝对不肯将房俊夺爵罢职、充军流放,所以他干脆也不吱声,等着李二陛下自己演戏。
李二陛下自然不肯严厉处罚房俊,但是这厮在御书房里殴打长孙无忌,若是轻飘飘放过,往后岂不是更加变本加厉?
便说道:“既然宋国公如此说,那朕就将此事交由政事堂处置,但是朕有言在先,此獠狂悖不敬、无法无天,决不可轻易放过,必须严惩不待,以儆效尤!”
萧瑀心里一松,忙道:“喏!老臣遵旨。”
李二陛下这才看向长孙无忌,安抚道:“辅机毋须动怒,这小子就是个混账,不必与他一般见识。此事交由政事堂,自有律法惩处,必不轻饶。”
长孙无忌颔首,语声嘶哑:“多谢陛下给老臣做主。”
心中暗忖:您倒是推得一干二净,政事堂?如今的政事堂几乎成为太子的大本营,从上到下哪里还有他关陇贵族的人马?此事到了政事堂,结局只能是不了了之,最后您发一通火,责骂政事堂一顿,推说政事堂自有法度,您不好干涉……
不过他早已过了一怒冲冠的年纪,虽然心中怒极、恨极,却也能够隐忍,知道眼下非是与房俊计较的时候,暂且放在心里,这笔账慢慢再算不迟。
君之报仇十年不晚,且让这个畜生等着……
内侍奉上香茗,李二陛下挥手斥退,然后端起茶盏饮了一口,示意长孙无忌、李绩、萧瑀三人饮茶,又瞪了房俊一眼,骂道:“混账东西!”
房俊低眉垂眼,欣然领受。
李绩饮了一口茶水,想起那幅导致了这一场闹剧的平壤城布防舆图,便问道:“陛下,那幅舆图……应当如何处置?”
他倒不是故意引战,只是此份舆图牵连甚大,若是此图为真,届时攻打重军把守的平壤城之时自然事半功倍。可若此图为假,到时候唐军按照舆图进军,则很可能误中圈套,被高句丽军来一个瓮中捉鳖,胜负暂且不说,必定损失惨重。
李二陛下又瞪了房俊一眼,断然道:“勿要听信这个混账的鬼话,长孙涣虽然犯下谋逆大罪,但怎敢令其家族背上里通外国之罪,遭致满门屠戮?这份舆图必然是真。”
长孙无忌自然听得懂这番话语之中的敲打与警告,赶紧指天立誓道:“陛下放心,犬子固然有罪,却也不敢在这等事情上逆天而行,若此图有伪,长孙家阖族上下愿遭天雷轰噬,人神共弃!”
只要朝廷认可这份舆图,那么不管将来东征之战打成什么模样,长孙涣的这一份功劳就算是板上钉钉,到时候荣归故里,所有罪孽尽皆洗清。
萧瑀欲言又止。
他原本也相信这份舆图是真,理由与长孙无忌所说相同,那长孙涣就算再是谋逆,难道还能故意拿一份假的舆图,害了东征大军,然后使得阖族上下背负一个叛国罪名,老少屠尽妇孺不留,就连祖宗尸骸也得挫骨扬灰?
然而经由房俊这么一闹,他忽然就觉得这份舆图的真实性的确不是那么把准了。
或许长孙涣未必有这么大的胆子,可万一这份舆图乃是高句丽那边故意泄露出来,就等着被大唐的细作得知,然后传回长安呢?
那可就大事不妙……
只不过眼下李二陛下对这份舆图深信不疑,长孙无忌又被房俊狠狠折辱一番颜面丧尽,心里必定怒气冲天,自己若是这个时候提出怀疑,必然将陛下与长孙无忌得罪得狠了。
一贯左右逢源察言观色的萧瑀,觉得还是暂时默认为好,待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再向李二陛下进谏……
想到这里,便说道:“此图之真伪,其实不必急于确认,大可派遣细作不断前往平壤城刺探虚实,慢慢予以甄别即可。辽东广袤,即便大军势如破竹,攻到平壤城下之时至少也得八月中秋以后,可缓缓图之。”
李二陛下觉得不错,唯恐房俊这厮又抬杠,赶紧说道:“那就这么定下吧,真伪且不必急于确认,待到东征之后,收集各方情报再予以甄别。”
()
政事堂的大臣到底是皇帝的臣子,除去魏徵那等“头铁”之人,用性命前程去搏自己的一世清名,谁又肯当真将皇帝的旨意驳斥回去?
一般来说,皇帝如此盛怒,哪怕是旨意略有出格,政事堂的宰辅们也大多随着他的心意,并不会群起反对。
毕竟政事堂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皇帝可以赋予,自然也可以剥夺。只要皇帝认为政事堂的体制已无必要,完全可以乾纲独断,使得这一项制度形容虚设,更使得政事堂的体制名存实亡。
毕竟朝令夕改,一切皆由皇帝的旨意办事,则政事堂的威严不在,便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所有事情再次如前朝那般移交到皇帝的御书房即可……
这是肯定不行的。
李二陛下的确好大喜功,但也是少有的睿智之君,他知道一个人再是如何精明,也难免被自己的见识、情绪所左右,在某些重大事情上做出错误的判断与决定。
自从他开府建牙至今,历经无数凶险,深切懂得广开言路、勇于纳谏之重要,否则他何须忍受魏徵那么多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眼界更有很大的局限,似秦皇汉武那般功盖千秋之一代帝王,照样做出过严重的错误。
想要避免出现那种错误,不是他自己如何谨慎小心就可以的,需要身边的能臣、谏臣们出谋划策,更要给予他们适当的权力。
如若一切事宜皆由乾纲独断,那么绝对的权力必将使得自己刚愎自用,有些时候未必就能够听得进大臣们的谏言,必须以一种相对的强制性制度,来约束自己的权力。
权力依旧是皇帝的,但皇帝准许大臣们对于皇帝的权力做出限制,李二陛下认为这才是最完美的制度。
似秦皇汉武那般乾纲独断不行,像汉献、晋安那样皇权旁落更不行,政事堂这种制度则刚刚好。
……
最为重要的是,李二陛下从心里并不打算当真将房俊夺爵罢职、充军流放。只不过他这两年一直想要稳住关陇贵族,令其不至于在自己东征只是搞什么小动作,所以一直隐忍怀柔,颇多放纵。
如今东征在即,又岂能亲手将大好局面打破?
所以他的暴怒一半真一半假,所谓的夺爵罢职更只是做做样子,没有谁比他更清楚房俊这些年立下的功绩有多少,帝国之所以有今日之繁盛强横,除去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打下的好底子之外,更离不开房俊这些年的南征北讨、广开财路。
他对待试图分散皇权的长孙无忌尚能做到怀柔隐忍,又岂能对甚为喜爱的房俊刻薄苛责?
犯了错就要接受惩罚,却未必就一定要一撸到底……
此刻萧瑀抬出政事堂的制度来顶撞他,令他有了机会下台阶,却兀自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怒道:“这天下还是不是朕的天下了?”
萧瑀揉了揉额头,恭声道:“陛下乃天下之主,满朝文武天下黎庶,莫不衷心敬佩,愿为陛下效死!然而政事堂的制度乃是陛下金口御旨,岂能朝令夕改?既然有政事堂在,那么就要依照政事堂的规矩来办,房俊之罪责由政事堂商议确定,报请陛下允准。若陛下不满政事堂之制度,大可予以裁撤,老臣无话可说。”
一直“事不关己”的李绩这个时候终于开口:“陛下,朝廷自有法度,任何事都要遵循法度办理,否则以人治法,则天下危矣。”
唐初的大臣们个个历经战火,皆乃人中之杰,固然对李二陛下敬佩服帖,却没有谁是毫无原则的应声虫,只知道一味的讨好李二陛下从而丢了气节。
固然不可能人人都如魏徵那般寸步不让,但是在大是大非上,却往往都很有骨气。
法度之设立,就是为了规范世人之准则,自然皇帝也要包含在内,遵纪守法。若是绝对法度有误,那也应当先行予以更改甚至废黜,却不能用时则有、不用则无。
法律放在那里不遵守,要来何用?
事事皆由皇帝之好恶一言而决,迟早天下大乱,社稷倾覆……
一旁的长孙无忌一手捂着脑袋,一手摁着胸口,即便心中怒极,却也知道李二陛下只是做做样子,绝对不肯将房俊夺爵罢职、充军流放,所以他干脆也不吱声,等着李二陛下自己演戏。
李二陛下自然不肯严厉处罚房俊,但是这厮在御书房里殴打长孙无忌,若是轻飘飘放过,往后岂不是更加变本加厉?
便说道:“既然宋国公如此说,那朕就将此事交由政事堂处置,但是朕有言在先,此獠狂悖不敬、无法无天,决不可轻易放过,必须严惩不待,以儆效尤!”
萧瑀心里一松,忙道:“喏!老臣遵旨。”
李二陛下这才看向长孙无忌,安抚道:“辅机毋须动怒,这小子就是个混账,不必与他一般见识。此事交由政事堂,自有律法惩处,必不轻饶。”
长孙无忌颔首,语声嘶哑:“多谢陛下给老臣做主。”
心中暗忖:您倒是推得一干二净,政事堂?如今的政事堂几乎成为太子的大本营,从上到下哪里还有他关陇贵族的人马?此事到了政事堂,结局只能是不了了之,最后您发一通火,责骂政事堂一顿,推说政事堂自有法度,您不好干涉……
不过他早已过了一怒冲冠的年纪,虽然心中怒极、恨极,却也能够隐忍,知道眼下非是与房俊计较的时候,暂且放在心里,这笔账慢慢再算不迟。
君之报仇十年不晚,且让这个畜生等着……
内侍奉上香茗,李二陛下挥手斥退,然后端起茶盏饮了一口,示意长孙无忌、李绩、萧瑀三人饮茶,又瞪了房俊一眼,骂道:“混账东西!”
房俊低眉垂眼,欣然领受。
李绩饮了一口茶水,想起那幅导致了这一场闹剧的平壤城布防舆图,便问道:“陛下,那幅舆图……应当如何处置?”
他倒不是故意引战,只是此份舆图牵连甚大,若是此图为真,届时攻打重军把守的平壤城之时自然事半功倍。可若此图为假,到时候唐军按照舆图进军,则很可能误中圈套,被高句丽军来一个瓮中捉鳖,胜负暂且不说,必定损失惨重。
李二陛下又瞪了房俊一眼,断然道:“勿要听信这个混账的鬼话,长孙涣虽然犯下谋逆大罪,但怎敢令其家族背上里通外国之罪,遭致满门屠戮?这份舆图必然是真。”
长孙无忌自然听得懂这番话语之中的敲打与警告,赶紧指天立誓道:“陛下放心,犬子固然有罪,却也不敢在这等事情上逆天而行,若此图有伪,长孙家阖族上下愿遭天雷轰噬,人神共弃!”
只要朝廷认可这份舆图,那么不管将来东征之战打成什么模样,长孙涣的这一份功劳就算是板上钉钉,到时候荣归故里,所有罪孽尽皆洗清。
萧瑀欲言又止。
他原本也相信这份舆图是真,理由与长孙无忌所说相同,那长孙涣就算再是谋逆,难道还能故意拿一份假的舆图,害了东征大军,然后使得阖族上下背负一个叛国罪名,老少屠尽妇孺不留,就连祖宗尸骸也得挫骨扬灰?
然而经由房俊这么一闹,他忽然就觉得这份舆图的真实性的确不是那么把准了。
或许长孙涣未必有这么大的胆子,可万一这份舆图乃是高句丽那边故意泄露出来,就等着被大唐的细作得知,然后传回长安呢?
那可就大事不妙……
只不过眼下李二陛下对这份舆图深信不疑,长孙无忌又被房俊狠狠折辱一番颜面丧尽,心里必定怒气冲天,自己若是这个时候提出怀疑,必然将陛下与长孙无忌得罪得狠了。
一贯左右逢源察言观色的萧瑀,觉得还是暂时默认为好,待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再向李二陛下进谏……
想到这里,便说道:“此图之真伪,其实不必急于确认,大可派遣细作不断前往平壤城刺探虚实,慢慢予以甄别即可。辽东广袤,即便大军势如破竹,攻到平壤城下之时至少也得八月中秋以后,可缓缓图之。”
李二陛下觉得不错,唯恐房俊这厮又抬杠,赶紧说道:“那就这么定下吧,真伪且不必急于确认,待到东征之后,收集各方情报再予以甄别。”
()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