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终结者还是财神
作者:乌鸦一号 更新:2024-11-20 02:35
()作为科技型企业的从业人员,林甲非常清楚一件事,那就是科技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大众对科学当前的进展产生严重的脱节。
不说大众,哪怕是同一个领域不同细分方向的学者,对不是他所从事的内容,他都是茫然的状态。
但陈元光所说的还是太超出了林甲的认知。
因为人工智能这玩意,在过去几年时间的宣传过程中,已经经过了充分密集的宣传。
甚至从人工智能技术的上游芯片产业,在东大互联网上都经过了广泛的基础知识普及。
人工智能的三大来源,算力、数据和模型,随便找个年轻人都能给你说得头头是道。
这样的现实基础导致,陈元光所说的理论还是让林甲觉得不太真实。
“直接用脑电波数据去训练人工智能?这也行?”林甲非常惊讶。
脑电波数据训练人工智能模型可行的话,那其他做无人驾驶的公司,为什么还要苦哈哈地去用路况模型?
按照这个逻辑的话,那滴滴才应该是无人驾驶领域最强的公司。
“没错,听上去可能有点不可思议,但我们确实是这么干的。
这个项目是从我管理自然基金之后就启动的。
他们本来是试图通过脑电波来检测以及分析癫痫病症的。
脑电波会显示出各种波形和特性,它和灵长类动物息息相关。
过去范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脑电波数据和灵长类动物的脑电波数据存在着某种共通之处。
他们开始尝试着用啮齿类动物的脑电波数据和灵长类动物的脑电波数据去训练同一个人工智能算法,结果发现他们惊人地相似。
当时那个项目在自然基金那边没有通过,因为大家认为这得到的是无用数据。
训练出来的模型毫无用处,纯粹模型层面的相似,这个工作范德堡大学那边已经做的很完备了,再去做也没有太大意义。
至于预测癫痫,更是被认为为了获得科研经费而搞的噱头。”
上面陈元光提到的研究是《通讯生物学》2024年的一篇论文有提到,该论文的标题翻译成中文大致意思是:用于分析波形的机器学习模型揭示了不同物种的共同脑电波波形特征。
“但我觉得这个课题很有意思,只是说我们不应该去研究灵长类和啮齿类之间的共性。
它相当于先验证了灵长类和啮齿类共性,然后用啮齿类动物的脑电波去训练出一个可以用来提前预测癫痫的模型。”陈元光说。
光甲科技有创新药管线,林甲一听就知道这么干的意义。
提前预测癫痫的模型自然有价值,但中间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首先你不可能能够找到足够多的人类样本给你观测,癫痫患者能找到,但你想找到那么多潜伏期的样本不现实。
那么就只能用基因诱导缺陷的实验猴,单纯实验猴的价格都炒到了23万元,更别说这类经过特定基因诱导,处于癫痫潜伏期的猴子,最少也是50万以上。而且考虑到最终出现症状的比例,这个价格还得涨。
你买了五只同样基因变异猴,最终可能只有一只完整表现出了从潜伏期到发病期的脑电波数据。
一个还不够,要达到锻炼人工智能模型的那个数据量,起码也得上千只,上千只,哪怕靠量把成本压低,也会在5亿元上下浮动。
而同样癫痫小白鼠的价格是500美元。
虽说还是很贵,50万美元,同样不是小数目,而且如果秉承着数据样本越多模型越精确的原则,这个数字还得往上加。
再考虑到你未必真的能做出来。
因此自然基金委员会会否这个项目再正常不过了。
“我大致明白了。”林甲说。“相当于你把这件事背后的逻辑给抽离了出来。
构建了一个通用模型,用人类脑电波数据去投喂它,它会自动实现学习,机器人也自动掌握了人类的技能。”
陈元光在电话那头说:“从理论上来说大差不差。
我们和滴滴合作,找了上千个司机,积累了超过20万个小时时长的驾驶时的脑电波投喂给这个模型。
然后它再经过自我的学习,就变成了今天在申海街道上窜来窜去的机器人铁蛋。
同样的,这个通用模型只是用来开车,那太大材小用了。
它会被用来投放到月球上,作为月球基地的机器人使用。”
“数据,数据不够,我们去月球的宇航员即便在上面干活,那点样本数据哪里够锻炼模型?”林甲说。
陈元光说:“你说的没错,所以我们需要和华国航天合作,利用水来模拟月球的重力环境,利用现有的月壤数据去打造一个和月球表面类似的环境。
让人先在上面工作,借此来积累样本数据去锻炼模型。
这样后续我们把它送去月球之后,它才能真正派上用场。”
制约人类在月球搭建基地的最大因素就是月球表面的极端恶劣环境。
从零开始的话,起码需要辐射防护、空气循环与再生、水循环、能源供应这些模块。
靠人类宇航员去做这件事,需要分批次把人送上去,然后抓住少数窗口期干活。
而用机器人的好处就是,初始就只需要一个能源供应模块。
“有种经费燃烧的美。”林甲吐槽道。
陈元光说:“有了成果之后就还好。
我后续很快就要去燕京一趟,这周周末如果你想见我的话,直接来燕京。”
“去燕京述职吗?”林甲问。
陈元光说:“不,是关于技术是否要开源的讨论会。
它是一个通用型的模型,现在内部关于开源还是不开源有两种声音。”
“开源?”林甲震惊,什么时候这么大方了,这技术某种意义上能够极大程度缓解少数国家老龄化的问题。
东大的人口老龄化属于未来时,那么霓虹和高丽就是现在进行时。
机器人从成本端考虑固然不现实,可完全可以做减法,训练出来的模型可以做减法。
比如说饮品店你买机器人去给你做咖啡不现实,但如果只是一条机器手臂,通过大规模采购、特定设计把成本降低,开纯粹的无人店不再是梦。
无论是咖啡店还是奶茶店,未来都只有机械手臂和送货员,送货员承担分拣员的职责,高度无人化。
就更别提饭店了,不喜欢吃预制菜,想要大厨炒是吧?两只机器手臂伸出来的大厨也是大厨。
菜单就五个菜,同样高度无人化,材料新鲜干净的无人工厂也在路上,机械手臂炒菜,那可比炒菜机有锅气得多。
这项技术能够发挥的想象空间太大。
大到林甲觉得,居然内部有人试图把它开源感到不可思议。
“这技术也能开源的吗?谁敢这样提,不怕被内部审计吗?”林甲深谙老中zz生态。
陈元光无奈道:“我认为应该开源。
我认为这项技术开源的好处比不开源的好处要更大,它其实有很多限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厉害。
但好像我提出应该开源之后有点被架住了,不少人见我都说要开源,于是纷纷跳出来说,没错就应该开源。
这次我去燕京,主要也是去做个详细的阐述。”
林甲没想到自己的吐槽居然回旋镖到陈元光身上了,她知道陈元光一定是有的放矢,肯定有充分的理由,但她还是有些想提醒两句:
“元光,关于一些比较敏感的提议,你可以不用公开表露自己的看法,其实在东大的生态里,越大的会讨论的事情越不重要,越小的会讨论的东西越重要。
即便你想要推,你只需要说服少数几个人就够了,没必要搞得阵仗这么大。
不过这次也没有办法再回旋了,那就把论点和论据说清楚。”
机器人大街小巷乱窜,同时没有出现安全事故,打到车的乘客的短视频从抖音平台扩散到b站再传播到推特和YouTube,这台被大众自发命名为终结者的机器人,是互联网绝对的顶流。
终结无人驾驶领域技术路线探讨的“终结者”。
再考虑到它是有新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陈元光的杰作,更是让它的讨论度火上浇油。
一些来China Travel的自媒体博主,原本大家的目的地还存在差异,有去申海的,有去羊城的,也有去渝都的。
现在清一色的去申海。
大众捷达也跟着火了一波,谁说传统油车不能无人驾驶?
不少科技区的博主,白天看到视频,晚上就坐上了飞往申海的航班。
“天啊,我就要去申海了,我已经无比期待到了申海之后打到终结者的那一天。
哪怕是一周以前,你跟我说率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的车是一辆大众捷达,我会想是这个世界疯了还是我疯了。
然而不是世界疯了,也不是我疯了,它就是现实,现实就这么发生了。
我在两年前来过申海,那时候144的过境签到了今天仍然是144个小时,我希望这次在这短短的144个小时里能够成功打到终结者。”
白色捷达实在过于没有逼格,国外的自媒体博主在视频里一致叫它终结者。
这位名叫麦克的博主在下了飞机之后,先给自己录了一小段开场白。
等到他走出机场之后,在机场停车场门口的司机们一拥而上,用蹩脚的英语问:
“莱特!”
然后举着手里A4纸上印着的大众图标。
“捷达!”
让出租车司机们用英语念大众还是有点太为难他们了。
“我可以带你去看”
迈克感觉周围的司机类似的话充斥着他耳朵里。
他先是对着自己手里的摄像头说:“很明显,这里的人们非常热情,他们说他们能带我去看终结者。
可那不是网约车吗?难不成它现在在某个我不知道的地方展览?”
迈克抓住一切机会录制视频素材,随后他找到其中一位说的最清楚的司机,凑过去慢慢说道:“你能带我去看莱特发明的白色捷达?
莱特,捷达,我想看。”
司机yes个不停。
迈克也没有多犹豫:“走。”
司机接着说:“1000rmb,1000rmb保证带你看到。”
这个价格对麦克来说没感觉,哪怕换算成美元接近200美元,但他仍然装作很震惊的样子对着摄像头说道:“这个人说要我给他一千元rmb就带我去看终结者。
下飞机的第一个小时就能够有这样的收获,我想我找到正确的NPC了。也许正确。”
“走!”迈克对自己说。
司机掏出个胸前的二维码递给麦克:“Pay!先pay后go。”
迈克无奈,掏出手机问道:“AliPay?”
“OK。”
滴的一声转账完成。
该名司机带着麦克绕来绕去,绕到一辆白色捷达面前。
麦克对着摄像头吐槽道:“如果他告诉我说他就是终结者,那我一定会投诉他!”
司机打开门,然后让麦克上车,“we go。”
麦克坐在车的后面,听着前面的司机对着手机在疯狂沟通。
“财神现在在哪里,财神现在在哪里?”
“***正在跟着,和***共享实时位置。”
“好。”
没错,白色捷达在这帮司机的代号是财神。
大把老外光是为了看一眼,掏一千元眼皮都不眨一下。
这导致这帮司机提前沟通好,有专门跟在后面跟车的。
A司机在白色捷达后面跟踪,接到客的就和A司机用微信共享实时位置,然后赶过去。
赶过去围绕着看白色捷达。
当然老外如果想多看一会,那还要抬价。
1000元只是起步价。
观看完之后,A师傅继续跟车。
A、B、C三个司机三班倒地轮番跟在白色捷达后面。
专门为随时到申海的老外们,提供跟车服务。
5万的黄牛生意大家没那个资源做不了,1000元的跟车服务还是做的起。
想来参观白色捷达的老外起码几百上千个,这一波就发财了,能不叫财神吗?
第一天是这个操作模式,到了第二天之后,他们发现白色捷达会停下来加油。
这帮司机甚至发现了加油规律,那就是剩余里程还有不到50公里的时候白色捷达就会去加油。
他们甚至能预计白色捷达什么时候去加油,然后跟差不多时间段的老外临时提价,想近距离看机器人吗?加钱!
蛇有蛇道鼠有鼠道,黄牛能赚技术人员的钱,司机们就能赚老外的钱。
(本章完)
()
不说大众,哪怕是同一个领域不同细分方向的学者,对不是他所从事的内容,他都是茫然的状态。
但陈元光所说的还是太超出了林甲的认知。
因为人工智能这玩意,在过去几年时间的宣传过程中,已经经过了充分密集的宣传。
甚至从人工智能技术的上游芯片产业,在东大互联网上都经过了广泛的基础知识普及。
人工智能的三大来源,算力、数据和模型,随便找个年轻人都能给你说得头头是道。
这样的现实基础导致,陈元光所说的理论还是让林甲觉得不太真实。
“直接用脑电波数据去训练人工智能?这也行?”林甲非常惊讶。
脑电波数据训练人工智能模型可行的话,那其他做无人驾驶的公司,为什么还要苦哈哈地去用路况模型?
按照这个逻辑的话,那滴滴才应该是无人驾驶领域最强的公司。
“没错,听上去可能有点不可思议,但我们确实是这么干的。
这个项目是从我管理自然基金之后就启动的。
他们本来是试图通过脑电波来检测以及分析癫痫病症的。
脑电波会显示出各种波形和特性,它和灵长类动物息息相关。
过去范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脑电波数据和灵长类动物的脑电波数据存在着某种共通之处。
他们开始尝试着用啮齿类动物的脑电波数据和灵长类动物的脑电波数据去训练同一个人工智能算法,结果发现他们惊人地相似。
当时那个项目在自然基金那边没有通过,因为大家认为这得到的是无用数据。
训练出来的模型毫无用处,纯粹模型层面的相似,这个工作范德堡大学那边已经做的很完备了,再去做也没有太大意义。
至于预测癫痫,更是被认为为了获得科研经费而搞的噱头。”
上面陈元光提到的研究是《通讯生物学》2024年的一篇论文有提到,该论文的标题翻译成中文大致意思是:用于分析波形的机器学习模型揭示了不同物种的共同脑电波波形特征。
“但我觉得这个课题很有意思,只是说我们不应该去研究灵长类和啮齿类之间的共性。
它相当于先验证了灵长类和啮齿类共性,然后用啮齿类动物的脑电波去训练出一个可以用来提前预测癫痫的模型。”陈元光说。
光甲科技有创新药管线,林甲一听就知道这么干的意义。
提前预测癫痫的模型自然有价值,但中间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首先你不可能能够找到足够多的人类样本给你观测,癫痫患者能找到,但你想找到那么多潜伏期的样本不现实。
那么就只能用基因诱导缺陷的实验猴,单纯实验猴的价格都炒到了23万元,更别说这类经过特定基因诱导,处于癫痫潜伏期的猴子,最少也是50万以上。而且考虑到最终出现症状的比例,这个价格还得涨。
你买了五只同样基因变异猴,最终可能只有一只完整表现出了从潜伏期到发病期的脑电波数据。
一个还不够,要达到锻炼人工智能模型的那个数据量,起码也得上千只,上千只,哪怕靠量把成本压低,也会在5亿元上下浮动。
而同样癫痫小白鼠的价格是500美元。
虽说还是很贵,50万美元,同样不是小数目,而且如果秉承着数据样本越多模型越精确的原则,这个数字还得往上加。
再考虑到你未必真的能做出来。
因此自然基金委员会会否这个项目再正常不过了。
“我大致明白了。”林甲说。“相当于你把这件事背后的逻辑给抽离了出来。
构建了一个通用模型,用人类脑电波数据去投喂它,它会自动实现学习,机器人也自动掌握了人类的技能。”
陈元光在电话那头说:“从理论上来说大差不差。
我们和滴滴合作,找了上千个司机,积累了超过20万个小时时长的驾驶时的脑电波投喂给这个模型。
然后它再经过自我的学习,就变成了今天在申海街道上窜来窜去的机器人铁蛋。
同样的,这个通用模型只是用来开车,那太大材小用了。
它会被用来投放到月球上,作为月球基地的机器人使用。”
“数据,数据不够,我们去月球的宇航员即便在上面干活,那点样本数据哪里够锻炼模型?”林甲说。
陈元光说:“你说的没错,所以我们需要和华国航天合作,利用水来模拟月球的重力环境,利用现有的月壤数据去打造一个和月球表面类似的环境。
让人先在上面工作,借此来积累样本数据去锻炼模型。
这样后续我们把它送去月球之后,它才能真正派上用场。”
制约人类在月球搭建基地的最大因素就是月球表面的极端恶劣环境。
从零开始的话,起码需要辐射防护、空气循环与再生、水循环、能源供应这些模块。
靠人类宇航员去做这件事,需要分批次把人送上去,然后抓住少数窗口期干活。
而用机器人的好处就是,初始就只需要一个能源供应模块。
“有种经费燃烧的美。”林甲吐槽道。
陈元光说:“有了成果之后就还好。
我后续很快就要去燕京一趟,这周周末如果你想见我的话,直接来燕京。”
“去燕京述职吗?”林甲问。
陈元光说:“不,是关于技术是否要开源的讨论会。
它是一个通用型的模型,现在内部关于开源还是不开源有两种声音。”
“开源?”林甲震惊,什么时候这么大方了,这技术某种意义上能够极大程度缓解少数国家老龄化的问题。
东大的人口老龄化属于未来时,那么霓虹和高丽就是现在进行时。
机器人从成本端考虑固然不现实,可完全可以做减法,训练出来的模型可以做减法。
比如说饮品店你买机器人去给你做咖啡不现实,但如果只是一条机器手臂,通过大规模采购、特定设计把成本降低,开纯粹的无人店不再是梦。
无论是咖啡店还是奶茶店,未来都只有机械手臂和送货员,送货员承担分拣员的职责,高度无人化。
就更别提饭店了,不喜欢吃预制菜,想要大厨炒是吧?两只机器手臂伸出来的大厨也是大厨。
菜单就五个菜,同样高度无人化,材料新鲜干净的无人工厂也在路上,机械手臂炒菜,那可比炒菜机有锅气得多。
这项技术能够发挥的想象空间太大。
大到林甲觉得,居然内部有人试图把它开源感到不可思议。
“这技术也能开源的吗?谁敢这样提,不怕被内部审计吗?”林甲深谙老中zz生态。
陈元光无奈道:“我认为应该开源。
我认为这项技术开源的好处比不开源的好处要更大,它其实有很多限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厉害。
但好像我提出应该开源之后有点被架住了,不少人见我都说要开源,于是纷纷跳出来说,没错就应该开源。
这次我去燕京,主要也是去做个详细的阐述。”
林甲没想到自己的吐槽居然回旋镖到陈元光身上了,她知道陈元光一定是有的放矢,肯定有充分的理由,但她还是有些想提醒两句:
“元光,关于一些比较敏感的提议,你可以不用公开表露自己的看法,其实在东大的生态里,越大的会讨论的事情越不重要,越小的会讨论的东西越重要。
即便你想要推,你只需要说服少数几个人就够了,没必要搞得阵仗这么大。
不过这次也没有办法再回旋了,那就把论点和论据说清楚。”
机器人大街小巷乱窜,同时没有出现安全事故,打到车的乘客的短视频从抖音平台扩散到b站再传播到推特和YouTube,这台被大众自发命名为终结者的机器人,是互联网绝对的顶流。
终结无人驾驶领域技术路线探讨的“终结者”。
再考虑到它是有新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陈元光的杰作,更是让它的讨论度火上浇油。
一些来China Travel的自媒体博主,原本大家的目的地还存在差异,有去申海的,有去羊城的,也有去渝都的。
现在清一色的去申海。
大众捷达也跟着火了一波,谁说传统油车不能无人驾驶?
不少科技区的博主,白天看到视频,晚上就坐上了飞往申海的航班。
“天啊,我就要去申海了,我已经无比期待到了申海之后打到终结者的那一天。
哪怕是一周以前,你跟我说率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的车是一辆大众捷达,我会想是这个世界疯了还是我疯了。
然而不是世界疯了,也不是我疯了,它就是现实,现实就这么发生了。
我在两年前来过申海,那时候144的过境签到了今天仍然是144个小时,我希望这次在这短短的144个小时里能够成功打到终结者。”
白色捷达实在过于没有逼格,国外的自媒体博主在视频里一致叫它终结者。
这位名叫麦克的博主在下了飞机之后,先给自己录了一小段开场白。
等到他走出机场之后,在机场停车场门口的司机们一拥而上,用蹩脚的英语问:
“莱特!”
然后举着手里A4纸上印着的大众图标。
“捷达!”
让出租车司机们用英语念大众还是有点太为难他们了。
“我可以带你去看”
迈克感觉周围的司机类似的话充斥着他耳朵里。
他先是对着自己手里的摄像头说:“很明显,这里的人们非常热情,他们说他们能带我去看终结者。
可那不是网约车吗?难不成它现在在某个我不知道的地方展览?”
迈克抓住一切机会录制视频素材,随后他找到其中一位说的最清楚的司机,凑过去慢慢说道:“你能带我去看莱特发明的白色捷达?
莱特,捷达,我想看。”
司机yes个不停。
迈克也没有多犹豫:“走。”
司机接着说:“1000rmb,1000rmb保证带你看到。”
这个价格对麦克来说没感觉,哪怕换算成美元接近200美元,但他仍然装作很震惊的样子对着摄像头说道:“这个人说要我给他一千元rmb就带我去看终结者。
下飞机的第一个小时就能够有这样的收获,我想我找到正确的NPC了。也许正确。”
“走!”迈克对自己说。
司机掏出个胸前的二维码递给麦克:“Pay!先pay后go。”
迈克无奈,掏出手机问道:“AliPay?”
“OK。”
滴的一声转账完成。
该名司机带着麦克绕来绕去,绕到一辆白色捷达面前。
麦克对着摄像头吐槽道:“如果他告诉我说他就是终结者,那我一定会投诉他!”
司机打开门,然后让麦克上车,“we go。”
麦克坐在车的后面,听着前面的司机对着手机在疯狂沟通。
“财神现在在哪里,财神现在在哪里?”
“***正在跟着,和***共享实时位置。”
“好。”
没错,白色捷达在这帮司机的代号是财神。
大把老外光是为了看一眼,掏一千元眼皮都不眨一下。
这导致这帮司机提前沟通好,有专门跟在后面跟车的。
A司机在白色捷达后面跟踪,接到客的就和A司机用微信共享实时位置,然后赶过去。
赶过去围绕着看白色捷达。
当然老外如果想多看一会,那还要抬价。
1000元只是起步价。
观看完之后,A师傅继续跟车。
A、B、C三个司机三班倒地轮番跟在白色捷达后面。
专门为随时到申海的老外们,提供跟车服务。
5万的黄牛生意大家没那个资源做不了,1000元的跟车服务还是做的起。
想来参观白色捷达的老外起码几百上千个,这一波就发财了,能不叫财神吗?
第一天是这个操作模式,到了第二天之后,他们发现白色捷达会停下来加油。
这帮司机甚至发现了加油规律,那就是剩余里程还有不到50公里的时候白色捷达就会去加油。
他们甚至能预计白色捷达什么时候去加油,然后跟差不多时间段的老外临时提价,想近距离看机器人吗?加钱!
蛇有蛇道鼠有鼠道,黄牛能赚技术人员的钱,司机们就能赚老外的钱。
(本章完)
()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