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作者:佚名    更新:2024-11-19 22:58
  ()大齐皇宫,御书房
  王远跟皇上汇报竹心在西夏的近况。
  “竹心说她是夏皇的私生女,如今已经封为西夏公主了。”
  皇上突然面沉似水,“竹心怎么知道于四娘的事?”
  王远连忙跪在地上,他脸色发白,诚惶诚恐。
  “陛下明鉴,这青城山下于四娘连东厂都不知情,奴才实在猜不出竹心是怎么知道于四娘的事?”
  皇上眼睛一眯,一个小小的于四娘竟敢收留受伤的夏皇,他要是知道了早就诛她家九族了,这件事东厂不知道才合理。不过一个竹心竟然比东厂知道的还多,此事确实蹊跷,应该好好查一查才对。
  而对于这些近臣,就该实时敲打方能显出帝王心术。
  皇上嘴上说道,“没准又是竹心这个大忽悠编出来的,夏皇那个罔顾伦理纲常的色鬼可能都不记得睡过多少女人了?”
  王远默默在心里吐槽,夏皇是罔顾伦理纲常。但若说色鬼,人家后宫嫔妃只有九人,你后宫有二十多个人。你说说你俩谁是色鬼?
  皇上瞥一眼还跪在地上的王远。
  “怎么还不起来?朕只是随便问问,也没怪你。”
  王远酝酿好感情后,俯伏在地,“陛下,奴才有罪,不敢起身。”
  “何罪之有?”
  “回陛下,竹心曾用三万两银子贿赂奴才,问夏皇身上有没有胎记或是痣什么的。奴才想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把夏皇右臀上有痣的事告诉竹心了。”
  王远越说声音越小,最后就跪在地上,不断重复着,“陛下恕罪”。
  皇上一拍书案,“你好大的胆子,朕可是短了你的用度,可是亏待你了。”可皇上心里却踏实了几分,那丫头确实够聪明。
  王远委委屈屈地说,“年关将至,奴才想送陛下一个红珊瑚摆件,才没经得起竹心的诱惑,请陛下明察。”
  “红珊瑚摆件?”皇上面色稍缓。
  “对,陛下仁孝,去年那件红珊瑚摆件您献给了太后娘娘,可奴才瞧着陛下自己也很喜欢。所以就……就……”王远又伏在地上。
  “一个东厂的督主这点事还做不了主了?赶紧起来,朕又没说你什么。你这一年到头伺候的也算尽心竭力,朕也有东西要赏你。前几日朕刚得了南珠,你自己去朕的私库里挑一匣子吧。”
  “谢皇上厚赏。”
  王远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样,也真正放下心来,于四娘的事就算是顺利过关了。
  王远转念又吐槽以皇上一贯的尿性,别人送他东西,他好像怕占别人便宜似的,一定得给点还礼。
  可若是还礼能不能上点心啊?送一个太监东珠他能干什么?他又不带首饰。
  王远又想,不过竹心好像挺喜欢珍珠的,那个山口冠的北珠流苏她总是摸来摸去的。这南珠比北珠还珍贵些呢。
  “王远。”
  王远缓过神来,“奴才在。”
  皇上调侃道,“怎么,这点赏赐就高兴傻了?”
  王远咧着嘴装二百五。
  这时下面的小太监传信,“皇上西北八百里加急。”
  “快拿过来。”
  腊月二十,大齐早朝。
  皇上大发雷霆,只因夏皇给大齐下了“嫚书”
  “嫚书”是指一种轻侮的书信,带着不礼貌或挑衅的书面交流。
  夏皇在“嫚书”中指责大齐背信弃义,挖苦齐军腐败无能。
  “朕无能?西夏的骑兵都被摆成柴火垛了。他还好意思说,朕无能。”
  皇上气的肺子都快炸了,他平生还没被这样侮辱过呢。
  宋国公率先站出来。
  “陛下,西夏派天神教化为细作到边境刺探军情,又煽诱我朝境内的党项人和汉人附夏。臣请旨定天神教为邪教,若有人信奉天神教便不容于齐。”
  而庄亲王却道,“皇上,西夏是西夏。天神教是天神教。宋国公有何证据证明西夏派天神教刺探军情,有何证据证明天神教煽诱我朝境内的党项人和汉人附夏了?臣听说的是天神教在西北边关为百姓施粥赠药。”
  皇上见状又坐了下来,“此事还是从长计议吧。”
  宋国公转头说,“如今西夏下了‘嫚书’,龙州应该如何行事?请陛下明示。”
  皇上问道,“众卿家以为如何?”
  宋国公再次发言,“臣主战,蛮夷之人竟敢辱齐,岂能容之?”
  百官,宋国公所言有道理,不能让西夏小看。
  沈学士却道,“臣以为不应贸然开战。原因有二,其一若西夏与辽再次结盟。我们该如何应对?其二定北侯如今重伤,西北何人领兵。这两点若不解决,贸然开战,我们毫无胜算。”
  百官,沈学士所言有道理的,若是打了不能赢岂不是更丢脸。
  皇上扫了一眼群臣。
  “徐国公呢。”
  王远在旁边说道,“回陛下,徐国公腿疾犯了。”
  “那徐世子呢?”
  王远又到,“回陛下,徐国公腿疾犯了,徐世子在家侍疾呢。”
  皇上看着徐三爷“哼”了声,不过徐三爷一直低着头。压根就不知道皇上在看他。
  “退朝。”
  群臣得令下班,宋国公留在殿上不肯走,气哼哼地喘着粗气。
  回到御书坊的皇上听闻此事,连忙派王远回去把宋国公劝走。
  王远回紫宸殿把宋国公扶出去,宋国公收起刚才的怒容。小声问道,“督主,天神教的事可否透露一二?”
  王远回答,“前几日,庄亲王给皇上献了几下匣子南珠,说是天神教的孝敬。其他的咱家就不知了。”
  宋国公气得胡子都抖了抖。“多谢督主,指点。”
  当日,皇上下了圣旨,命鸿胪寺卿李孝全为正使,大理寺少卿乔子舒为副使,三日后出使西夏,商量和谈事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