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1章
作者:佚名 更新:2024-11-17 06:36
()岳川搞定了种苗的事情,援助计划开始启动。
根据姬姓诸侯还款的先后顺序,开始有计划的援助鸡苗。
毕竟蜀中洞府的生产、孵化也需要时间,不可能一次性拿出上千万。
之前还账态度好、速度快的,自然优先照顾。
也能最先享受到援助的好处。
与此同时,姜国新开拓的城镇中,城隍庙陆续运转起来。
之前立下大功的孤魂野鬼们也都混上了编制,在城隍庙中享受香火和祭品。
刚开始人们还不习惯被城隍庙管着的日子。
他们习惯了官差们的棍子与叱骂。
头上的官员胥吏突然没了,感觉浑身不自在。
不过打更鬼的出现,让他们的夜生活有了清晰的刻度。
日落到天明这段时间,不再是一片模糊。
夜间是属于鬼物的。
但鬼物在保障活人的生活。
打更鬼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大街小巷上各种以“城隍宣”结尾的标语也都被城镇居民接受、认可、习惯。
比如走路靠右。
再比如禁止便溺。
市场的禁止以次充好、禁止缺斤少两。
坊间的禁止喧哗、禁止辱骂他人、禁止打架斗殴等。
人们突然发现,有了城隍管理,生活比以前有序多了。
最重要的是赏罚分明。
城隍的鬼差即便罚,也是睡梦里抽鞭子。
而不像胥吏那样,直接罚钱或者抢夺家中的财物。
老百姓就是这样。
出远门时都把鞋子脱下来挂在腰上。
因为他们宁可磨破自己的脚底板,也不想磨破鞋子。
肉烂了还可以再长,鞋子烂了就换新的了。
如果做错事受罚,他们更愿意挨鞭子,而不是罚钱。
小鬼在梦里抽鞭子,顶多是做噩梦,身上没有任何伤口。
可要是罚钱,那种心疼肉疼能持续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所以,人们逐渐接受了城隍庙,认可了鬼差。
这一天,城隍庙又有了新动作。
城中多出很多“恭迎姜十三归来”的字样。
大街小巷,各种显眼的地方,都出现了这句话。
人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姜十三回来了”。
姜十三是谁,干过什么?
老姜人对答如流。
想获取姜国户籍的,必然知道姜十三的生平履历。
前段时间流民们往姜国逃难,深刻明白了姜国户籍的好处。
中原几百个国家都在闹饥荒,姜国却高价买粮,赈济国民。
只要有姜国户籍,都能平价买粮。
这简直就是铁饭碗。
这个过程中,他们自然就知道了姜国户籍的获取流程。
姜国百姓的师尊后代,可以自动获得姜国户籍。
除此之外就是其他国家的优秀人才,姜国会向其发出邀请,给予户籍。
再然后就是通过考核,考核内容就是《大侠姜十三》中的剧情。
只可惜,姜国户籍考核早就关闭了。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重新开。
现在,中原诸国的百姓都成了姜国子民,获得了当地城隍庙颁发的宅契。
只是户籍还没发下来。
所有人都在忐忑。
自己现在到底算不算姜国人?
姜国什么时候给自己发户籍?
如果发户籍的时候,会不会考试?
在这种心态下,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去了解《大侠姜十三》。
现在城隍庙放出消息,姜十三回来了。
很多人本能想到,姜国又要发户籍了。
一时间,各城镇都掀起了“学习姜十三”的热潮。
茶馆像雨后春笋一样开起来。
有条件的,整个空房子,找几个能说会道的,给大家讲。
随便卖点茶水、干果、糕点,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有钱之后,自然要产业升级。
聘请地地道道的姜国人过来讲。
而且每次开讲前,都把姜国户籍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提升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差一点的,在路边空地上搭个棚子,弄几块石头墩子。
最次的,就是随便找个空地,拿个破草帽,来一句“有钱捧个钱场,没钱捧个人场”。
只要是熟悉《大侠姜十三》的,都能吃上文化饭了。
不得不说,虽然姜十三生前没吃上几顿饱饭,但是他死后,让千千万万的人吃上了饱饭。
也算是功德无量。
这股学习热潮从城镇蔓延到乡村。
乡村百姓也知道了姜国户籍的重要性,进城赶集的时候,都会去茶馆转悠一圈,听一听大侠姜十三的故事。
也有聪明人从城镇转移到乡村,在各个村里巡回演出。
城镇里,好歹还有点门槛。
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你总不好拿着一本书念吧?
那些内容你得背下来,是不是?
可是到了农村就不讲究这些了。
很多人都是拿本书照着念。
此时文盲遍地,尤其乡村,十里八乡凑不出一个识字的。
会写自己名字就是文化人了。
识字,且拥有书籍,那更不得了。
有文化,还愿意给自己这些大老粗念书,简直是活菩萨。
乡村百姓没什么钱财,但是这个给一碗粮食,那个给俩鸡蛋,加起来也不少了。
一个村子待几天。
去的时候就一本书,回来的时候手提肩扛。
最主要的是村民们感恩戴德的模样,也不知道是在感激姜十三,还是在感激这些说书人。
总之,都让人精神上得到极大满足。
就这样过去几个月,中原各地的百姓基本上都了解了姜十三。
随后各种小道消息就流传开来。
今年的雪灾只是一个开始,往后会越来越冷。
旧有的种子根本扛不住这种寒冷,种下去根本不出苗。
就算出苗也不结穗。
农家人最在意的就是粮食。
土里刨食是农家人的命。
如果不出苗、不结穗,这一年不就白干了么,明年吃什么?
一想到今年的粮灾,人们心有余悸。
亲戚邻居都去逃难了,流民返乡之后,很多熟悉的面孔没有再出现。
有些是加入墨家了。
但更多的是再也回不来了。
如果明年又闹粮灾,自己又得逃难。
这一次,自己还能囫囵个的回来吗?
就这样,天下人在焦虑中度过了十几天。
城隍庙再次刷墙——城隍庙将向天下人发放海外粮种。
()
根据姬姓诸侯还款的先后顺序,开始有计划的援助鸡苗。
毕竟蜀中洞府的生产、孵化也需要时间,不可能一次性拿出上千万。
之前还账态度好、速度快的,自然优先照顾。
也能最先享受到援助的好处。
与此同时,姜国新开拓的城镇中,城隍庙陆续运转起来。
之前立下大功的孤魂野鬼们也都混上了编制,在城隍庙中享受香火和祭品。
刚开始人们还不习惯被城隍庙管着的日子。
他们习惯了官差们的棍子与叱骂。
头上的官员胥吏突然没了,感觉浑身不自在。
不过打更鬼的出现,让他们的夜生活有了清晰的刻度。
日落到天明这段时间,不再是一片模糊。
夜间是属于鬼物的。
但鬼物在保障活人的生活。
打更鬼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大街小巷上各种以“城隍宣”结尾的标语也都被城镇居民接受、认可、习惯。
比如走路靠右。
再比如禁止便溺。
市场的禁止以次充好、禁止缺斤少两。
坊间的禁止喧哗、禁止辱骂他人、禁止打架斗殴等。
人们突然发现,有了城隍管理,生活比以前有序多了。
最重要的是赏罚分明。
城隍的鬼差即便罚,也是睡梦里抽鞭子。
而不像胥吏那样,直接罚钱或者抢夺家中的财物。
老百姓就是这样。
出远门时都把鞋子脱下来挂在腰上。
因为他们宁可磨破自己的脚底板,也不想磨破鞋子。
肉烂了还可以再长,鞋子烂了就换新的了。
如果做错事受罚,他们更愿意挨鞭子,而不是罚钱。
小鬼在梦里抽鞭子,顶多是做噩梦,身上没有任何伤口。
可要是罚钱,那种心疼肉疼能持续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所以,人们逐渐接受了城隍庙,认可了鬼差。
这一天,城隍庙又有了新动作。
城中多出很多“恭迎姜十三归来”的字样。
大街小巷,各种显眼的地方,都出现了这句话。
人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姜十三回来了”。
姜十三是谁,干过什么?
老姜人对答如流。
想获取姜国户籍的,必然知道姜十三的生平履历。
前段时间流民们往姜国逃难,深刻明白了姜国户籍的好处。
中原几百个国家都在闹饥荒,姜国却高价买粮,赈济国民。
只要有姜国户籍,都能平价买粮。
这简直就是铁饭碗。
这个过程中,他们自然就知道了姜国户籍的获取流程。
姜国百姓的师尊后代,可以自动获得姜国户籍。
除此之外就是其他国家的优秀人才,姜国会向其发出邀请,给予户籍。
再然后就是通过考核,考核内容就是《大侠姜十三》中的剧情。
只可惜,姜国户籍考核早就关闭了。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重新开。
现在,中原诸国的百姓都成了姜国子民,获得了当地城隍庙颁发的宅契。
只是户籍还没发下来。
所有人都在忐忑。
自己现在到底算不算姜国人?
姜国什么时候给自己发户籍?
如果发户籍的时候,会不会考试?
在这种心态下,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去了解《大侠姜十三》。
现在城隍庙放出消息,姜十三回来了。
很多人本能想到,姜国又要发户籍了。
一时间,各城镇都掀起了“学习姜十三”的热潮。
茶馆像雨后春笋一样开起来。
有条件的,整个空房子,找几个能说会道的,给大家讲。
随便卖点茶水、干果、糕点,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有钱之后,自然要产业升级。
聘请地地道道的姜国人过来讲。
而且每次开讲前,都把姜国户籍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提升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差一点的,在路边空地上搭个棚子,弄几块石头墩子。
最次的,就是随便找个空地,拿个破草帽,来一句“有钱捧个钱场,没钱捧个人场”。
只要是熟悉《大侠姜十三》的,都能吃上文化饭了。
不得不说,虽然姜十三生前没吃上几顿饱饭,但是他死后,让千千万万的人吃上了饱饭。
也算是功德无量。
这股学习热潮从城镇蔓延到乡村。
乡村百姓也知道了姜国户籍的重要性,进城赶集的时候,都会去茶馆转悠一圈,听一听大侠姜十三的故事。
也有聪明人从城镇转移到乡村,在各个村里巡回演出。
城镇里,好歹还有点门槛。
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你总不好拿着一本书念吧?
那些内容你得背下来,是不是?
可是到了农村就不讲究这些了。
很多人都是拿本书照着念。
此时文盲遍地,尤其乡村,十里八乡凑不出一个识字的。
会写自己名字就是文化人了。
识字,且拥有书籍,那更不得了。
有文化,还愿意给自己这些大老粗念书,简直是活菩萨。
乡村百姓没什么钱财,但是这个给一碗粮食,那个给俩鸡蛋,加起来也不少了。
一个村子待几天。
去的时候就一本书,回来的时候手提肩扛。
最主要的是村民们感恩戴德的模样,也不知道是在感激姜十三,还是在感激这些说书人。
总之,都让人精神上得到极大满足。
就这样过去几个月,中原各地的百姓基本上都了解了姜十三。
随后各种小道消息就流传开来。
今年的雪灾只是一个开始,往后会越来越冷。
旧有的种子根本扛不住这种寒冷,种下去根本不出苗。
就算出苗也不结穗。
农家人最在意的就是粮食。
土里刨食是农家人的命。
如果不出苗、不结穗,这一年不就白干了么,明年吃什么?
一想到今年的粮灾,人们心有余悸。
亲戚邻居都去逃难了,流民返乡之后,很多熟悉的面孔没有再出现。
有些是加入墨家了。
但更多的是再也回不来了。
如果明年又闹粮灾,自己又得逃难。
这一次,自己还能囫囵个的回来吗?
就这样,天下人在焦虑中度过了十几天。
城隍庙再次刷墙——城隍庙将向天下人发放海外粮种。
()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