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三九章 出行
作者:大苹果    更新:2024-11-16 11:28
  ()  无论如何,火硝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在可预见的未来,东府军的火药不足的问题当可迎刃而解。且硝田产出的火硝纯度更高,火药的威力更大,火器的实用性将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现在的问题反而是冶炼技术需要提升,火器的制作需要优化。如何造出更多更先进的火器,反而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之后,便要向更实用更先进迈进。
  当然,这一切都非一蹴而就之功。制约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令大的一个障碍,便是财政不足的问题。
  其实,今年以来,整个徐州衙署的经济状况都不好。钱如流水一般的撒出去,但是财政收入却很少。为了休养生息,改善民生。李徽制定颁布了助农助渔的各种政策,这些政策中包括了减免赋税这样的条款。
  加之各种支出名目繁多,各种作坊的建立都需要原料和人工的维持。北边过来参军的青壮百姓,拖家带口的安置费。衙署的各项行政支出以及费用,里里外外全部都要钱。
  从一开始,徐州财政的运行便不是正常的状态。当初,通过飞钱庄借款数十亿钱的行为,其实已经是非常规手段,蕴含巨大风险。后来事发之后,以李徽的退出作为代价,虽然没有再追究责任,但是钱路却已经断了。
  南方大族虽输送了大量的钱粮,但朝廷最初的一毛不拔,东府军养兵数万的开销足以耗尽这些钱粮。
  可以说,徐州从一开始的财政运行便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状态之中。最近以来,更是变本加厉。
  东府军大战胜利凯旋之后名声大噪,大批将士得到晋升嘉奖。慕名投军的人络绎不绝。朝廷要求东府军扩大兵员,以应对之后的局面。所以东府军现在也正在大量招募兵士。
  养兵最费钱,北边下来的大量流民要安置,这都需要钱款。所以财政状况趋于恶化。
  荀康算是会打理的,总是能在满足刺史大人要求的同时,闪赚腾挪的将钱款用在最急需的地方。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财政不足,再有本事也不成。
  为此,荀康已经和李徽商议过多次,商量应对之策。但目前徐州之地处于恢复民生的阶段,百姓刚得温饱,商业还刚刚起步,处于减免税赋鼓励发展的时期。因此财政的收入有限的很。不像以前,李徽在钱庄大把借钱,虽然债台高筑,但手头却是有钱用的。
  荀康提出了许多办法来缓解财政紧张。但是都被李徽一一否决了。因为那些办法在李徽看来都不是好办法。
  比如荀康说,本地士族希望出资资助东府军,但希望刺史大人能在秋后的徐州中正评议之事上给予照应。徐州本地选官,东府军中的官职,可优先任命徐州本地士族子弟。
  李徽当然不会答应这样的要求。李徽是要计划在徐州改变九品中正的不合理的制度的,他正在酝酿在选才上打破门第观念,让更多的寒门子弟得到机会的。为贤是举,不论门第,这便是李徽希望在徐州看到的情形。
  本地这帮土著士族,这时候提出这种要求来,那是断然不被允许的。若是当初李徽初来徐州,人地两生,举步维艰之时,他们的帮助或许会被接受。眼下这个时候,想要拿钱粮来左右李徽,那是万万不能的。
  况且,一旦这帮人进入了官僚军队系统之中,拉帮结派搞起来,自己反受掣肘。那是绝对不成的。
  荀康提出的更改之前的颁布政策的想法,以减少安家支出和财税收入的想法,李徽也没有答应。朝令夕改,失信于民的事情更不能做。信任的建立需要长久的维护,但失去只是一瞬之间。
  荀康其实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只是站在眼下的立场上提出这些建议,供李徽选择。而且,每一项建议的利弊他都是明说了的。
  故而这并没有降低荀康在李徽心目中的地位,反而让李徽对他更加的倚重。不得不说,在政务上,荀康是一把好手。李徽将徐州的政务交给他处置,放手让他去管理下边的官员,还是为自己腾出了诸多的时间的。
  但问题终归要解决。尽管李徽对徐州的前景并不担心。人口正在大量的涌入,天地在增加,荒地复耕,民生向好。一旦百姓温饱不愁,手中有了余钱,局面又能稳定的话。那么徐州几郡的商业和手工业便会自然而然的繁荣起来。到那时,财政状况自然会好转。只不过那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而眼下,需要有个来钱的办法。思来想去,李徽决定对徐州仅有的资源入手。
  徐州靠海,是大晋重要的海盐产区。这年头,调味料少的很,盐是百姓生活的刚需品。大晋的食盐主要是从井盐和海盐两种。井盐产自西北,梁益二州多产。海盐自然是沿海各地的盐场,通过海水之中的提炼取得,所谓的‘煮海取盐’便是如此。
  梁益二州失去之后,大晋的盐产便集中在了沿海之地。南方的广州等地产出的海盐难以长途运输供应江扬荆州等长江沿岸之地。故而,这几年,朝廷在徐州盐渎县的盐场加大了盐场的建设和产出力度。徐州盐渎县出产的海盐,几乎供应了东南江淮和江南的大片人口密集区。
  李徽想要打的便是盐渎县产出的海盐的主意。盐的价格可比粮食贵多了。大晋一石粮食值万钱,一石盐的价格可是粮食的十倍。这东西又是生活必需品,所以价格虽然昂贵也要买。盐可是暴利。
  但问题在于,大晋的盐务是朝廷专卖。尚书省度支尚书下属有专门的司盐都尉和司盐盐监的职位,专门管的便是盐务专卖之事。
  大晋律法严禁私人煮盐和走私食盐,视情节严重的程度处以四年以上乃至斩首的刑罚。盐务上的收入可是大晋朝廷财税收入中的重要一个部分。
  目前,盐渎县的盐场虽然在徐州境内。但是,从生产到运输销售,都不属于徐州刺史管辖,而是尚书省度支部的盐务官员主持。甚至有五百名兵马专门驻扎于此,保护盐场的安全。
  荀康听李徽说要打盐渎县盐场的主意,顿时有些傻眼。这可是和朝廷争利,破坏大晋盐法之事。这么做势必带来严重的后果。
  荀康建议李徽三思而后行,李徽却不以为然。
  “朝廷对徐州一毛不拔,却要从徐州取利。我徐州如今财政吃紧,分一杯羹无可厚非。盐渎县属于我徐州海陵郡所辖,这本就是我徐州管辖区域。至于盐这东西,是海水之中带着的。海里多的是。我又不是去抢盐,而是去看看有无单独建设盐田产盐售卖,缓解我徐州财政的可能性。无需担心。”李徽振振有词的道。
  荀康无言以对,有时候跟这位刺史大人说不出什么理来。一些约定俗成的道理在他那里其实不管用。但荀康其实心里知道,李刺史行事还是颇为谨慎的,一般不会做出什么过头的事情。眼下这件事,他应该也不会硬来。他要去,便让他去,去了之后,了解了情况,或许反而会让他放弃这个念头。
  七月底,李徽从淮安出发前往盐渎县。这一次李徽命李荣率五百亲卫兵马先去海陵郡等着自己,他自己则是微服出行,只带着大春大壮两人。
  出城十里之后,李徽和在此等待的谢道韫会合。
  李徽早就答应同谢道韫一起出游。徐州也没有什么名山大川可以游玩,不过徐州靠海,李徽答应谢道韫,改日陪她一起去看海。
  之前事务繁忙,如今终得余暇,加之发生了谢玄撞破两人关系之后谢道韫心情不太好,于是这一次李徽决定携谢道韫一起前往盐渎县。可谓是公私兼顾。
  谢道韫倒不是没看过大海。会稽郡靠海,她在会稽郡老家的时候经常去海边。不过,这一次和李徽一起同往,意味不同。话说,和李徽认识以来,还从未单独的长时间的相处,一起出游过。此次行程起码一个月,那可是很长的一段时间。
  鉴于此次出行的目的和性质,两人低调缓缓而行,并不着急赶路。初秋山野的景色很美,又有心上人在身边陪着,那可是一段极为美好的旅程。
  两人本就好的蜜里调油,眼下又无其他人在身边,没有其他的琐事干扰,自然是全心享受,浓情蜜意。一路上两个人的眼睛都拉着丝,空气里的情义密的化不开。随行的婢女小翠自然是不敢多看,连大春大壮这样的迟钝人都感觉到了空气中的糖分超标,时常瞠目结舌。
  除了欣赏风景之外,路上遇到小集镇,小城池,两人也逗留闲逛。为避免惹人注目,两人会换了普通布衣,扮成一对普通夫妻在街市集镇上闲逛购物,吃街边的小吃,进最普通的饭铺吃东西。
  这种生活,谢道韫还从未体味过,从中也得出了许多的感悟。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让她感到陌生又新奇。然后她也更能够体会到李徽路上对自己说的那些话。
  这一路上,李徽畅谈对于未来的畅想。看到徐州民生向好,街市变得热闹起来,李徽颇多感慨。回想起当初刚来徐州的时候,徐州是怎样一个恶霸地痞横行,民生凋零之地。如今这番景象,李徽自然颇为欣慰和自傲。
  李徽说,看到这些百姓能够安稳度日,不愁温饱,自己作为徐州牧守之官,总算没有失职。但是,这还不够,他要讲徐州之地变成富庶如三吴之地的地方,让百姓不但得温饱,更要过上富庶和有尊严的生活。
  李徽说,徐州这个地方,将来要和其他地方不同。取士不论门第出身,要给每个人以相对的公平。要尽力让每个人的都有梦想的权利。
  李徽说,人虽非生而平等,但作为上位者,当创造一些平等的机会。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都不是他人的陪衬,即便是在大晋豪族看来地位低贱的百姓,他们也拥有自己情感和生活。那也是鲜活而真实的生命。他们生在这世上,便绝非是为了受人欺压,过困苦的生活而来。哪怕当个普通百姓,也有过上好日子,得温饱得权利。这是作为人的一个基本的权利,而这些需要上位者为他们谋求。上位者不能只奴役驱使他们,而不为他们着想。
  李徽的这些话其实已经很克制了。如果李徽说出什么‘人生而平等’‘自由皿煮人权’之类的话,怕是会把谢道韫给吓死。
  当然,那些话李徽自己也是不信的。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平等,更没有什么绝对的自由。等级观念永远存在,阶级是无法消灭的。李徽认为,可以有等级和阶级的诧异,但不能堵塞阶级跃升的通道,也不能只享受权利,不去尽自己的义务。普通百姓有权利活下去,吃饱穿暖,这是他们最基本的权利。
  即便只是说了这些已经比较保守的观点,李徽还是担心谢道韫根本不会理解自己所说的话。但事实证明,他多虑了。谢道韫不但表示理解,而且表示了赞赏。这让李徽心中颇为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