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二九章 局势
作者:大苹果    更新:2024-11-16 11:28
  ()  大晋太和元年四月二十九,一场重要的朝会召开。
  参加朝会的几乎是大晋重要的头面人物,除了重病缠身的王彪之之外,谢安谢玄,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大族官员,尽皆出席。甚至远在荆州的桓冲也专程赶来京城出席此次朝会。
  徐州刺史李徽也接到了邀请,不过李徽并没有出席,时间上实在来不及。只上奏奏折表示朝廷的任何决定他都会拥护,以北府军统领谢玄代为奏议一些事情,自己和他意见一致云云。
  本次朝会,是针对目前秦国和大晋的局势而召开的一次会议。
  三日前,秦国派使前来,谴责大晋撕毁和议之事。
  秦使苻朗义愤填膺,要求大晋给出解释。言道。当初大晋使臣李徽信誓旦旦,跑去长安签订两年和议。结果大晋首先撕毁和议,桓豁悍然出兵攻击汉中,违背了协议之中梁益二州维持现状的条款云云。
  秦朗要找李徽对质,可惜李徽压根没去京城。
  在这件事上,大晋上下倒也无话可说。确实是王坦之建议,司马曜点头,桓豁出兵进攻的汉中郡。先撕毁和议的确实是大晋。虽然那协议对双方而言都是权宜之计,但毕竟也是个协议。
  谢安接见苻朗的时候告诉苻朗,王坦之和桓豁皆已离开人世,这件事也无追究之处,不必再谈。眼下局面已经如此,还是基于目前的现状解决眼下两国的问题便是。谢安说,大晋希望两国能够恢复和平,若苻朗此行不是为和平而来,那也没必要谈下去了。
  其实,秦国主动派苻朗来到建康出使,便已经很说明问题了。秦国很显然是想要停战,以调整喘息,组织力量。
  此次彭城之战令秦国上下甚为震惊。虽然早知道晋朝在东南练兵。但苻坚和手下群臣将领们基本上都认为,晋朝招募的新军根本不堪一击,不足为惧。特别是徐州的那支兵马,细作禀报的消息说,这帮人穿的跟乞丐一般,连像样的盔甲兵刃都没有。穿的五花八门,武器也都是自己打造的劣质兵刃。
  但是,彭城之战中,北府军和东府军两支兵马的横空出世,一举横扫北徐州包括彭城在内的十余座城池和寨堡。留县和彭城的攻城战更是歼灭了近三万己方兵马。大量滞留在彭城的物资粮草被缴获,损失不可谓不惨重。
  消息传来之后,苻坚雷霆大怒。那苻忠也是倒霉,被谢玄抓获之后被释放回去,但是苻坚不能原谅他没有守住彭城的罪过,回长安后被苻坚立刻赐死。由此可见苻坚的愤怒。
  但事实摆在眼前,东南晋军两支兵马展现了强大的实力,要塞彭城也被攻克。关东局面不容乐观。这种情况下只能调整部署,重新考量计划。原本希望大举攻荆州寿阳,突破江淮的计划被迫搁浅。
  晋朝很明显采取的是死守荆州,进攻关东的策略,必须要确保关东的安全。那里可是人力和资源供给之地。在这种情形下,苻坚决定派苻朗前来出使晋朝。目的是要止战争取时间,当然明面上是来兴师问罪,责怪晋朝撕毁和议的。
  谢安心如明镜一般,知道秦国的意图,所以召见苻朗,跟他说了那些话。
  果然,苻朗不再提撕毁和议之事,表示秦国并不希望同大晋交战,若大晋有意,和议可以继续。不过苻朗提出,为表示诚意,大晋应该退出彭城,恢复东南原有的状况。
  这话当然只是说说而已,谢安只问了一句:襄阳你们秦国退不退?苻朗便无言以对了。最终,双方同意维持现状,互不进攻,达成止战。对秦国和大晋而言,这是目前都能接受的结果。
  此次朝会,便是在和议默契达成,双方终于都能喘一口气的情形下召开。
  朝堂上气氛热烈。司马曜也是心情很好。要知道,这是在局面大劣的情形下,依靠北府军和东府军的进攻成功的扳回了局面,稳住了局势。有一种绝处逢生的劫后余生之感。
  要知道,当初桓豁兵败,襄阳城破。秦国大军兵临荆州和寿阳的时候,朝廷上下可都是慌张之极的。那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可是面临灭国之灾的危境。经过一个多月的形势发展,终于转危为安。
  所以,当谢玄上殿的时候,迎来的是所有人嘉许的目光。哪怕是一开始因为谢安要建北府军而心中颇有微词之人,也不得不承认谢安的远见。对谢安举荐谢玄组建北府军,任人唯亲的行为而不满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谢玄是优秀的。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用来形容此次北府军和东府军的联合进攻所达到的成就,怕也不那么过分。
  谢玄心里也很高兴,他很享受这种感觉。上朝之前,妻妾为他更衣的时候,谢玄便告诉她们,要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大丈夫在世,便要建功立业,为他人所仰望。无论相貌功业,他都很在意。
  司马曜热情洋溢的褒奖了一番北府军的功劳,对攻克彭城围魏救赵的行动表达了极大的肯定。事实上,在此之前,司马曜还为北府军和东府军的出击表示了愤怒。那可是在没有朝廷授权的情形下的出兵。但此刻,这些话自然都不必再提了。
  当然,对谢安少不得一番夸赞。赞扬他有远见,有眼光,建立了北府军和东府军,关键时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谢玄在应答之中自是豪气万丈,表示北府军将士士气高涨,决意为朝廷尽忠死战。有北府军在广陵,秦人一步也别想南下。
  但同时,谢玄也强调了东府军的功劳,将整个计划剖析给群臣听明白之后,许多人才意识到东府军在留县的狙击是多么的重要。东府军一路北上,攻城略地,首先攻下留县,阻挡敌人援军抵达彭城,是彭城之战能够成功的关键。
  叙述战事过程的时候,谢玄口才颇佳,说的事惊心动魄,引人入胜,让人如身临其境。危急时,众人一片惊呼。危机解除时,又是一片满足的释然。
  当然,不少人只是附和而已。但他们不得不附和。在目前的格局之下,即便再愚钝的人都已经清楚的明白一件事情,那便是:谢氏已经无可争议的站上了巅峰。
  北府军的建立,彭城之战的胜利,将谢氏豪族已经推上了最顶峰。在此之前,谢氏虽然在朝中位重,但无兵马实权,故其他大族还能角力。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都能和谢氏争一争,闹一闹。
  桓氏在桓温去世之后其实整体的实力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害。但现在桓豁战败自杀,襄阳失守之后,实力大损,也难以在实力上同谢安一较高下了。
  衣冠南渡之初,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是真当初的王导王敦两兄弟控制了大晋的军政。在之后,虽有豪阀轮流崛起,但都不能碾压对方而达到当初琅琊王氏的高度。但现在,陈郡谢氏已经无限接近那样的局面。
  私底下,已经有人谈论‘谢与马共天下’的话了。
  谢玄之后,桓冲上奏了荆州的局势。桓冲的胳膊上还缠着孝布,桓豁去世才一个多月。
  襄阳被攻占之后,目前秦军约莫有三万兵马驻守襄阳,其余的已经撤走。眼下荆州北竟陵郡,桓冲安排了竟陵太守桓石虔率两万兵马驻守。另桓冲的五万兵马驻守荆州以及巴东一线。江州两万兵马进驻豫州庐江郡,此举是作为寿阳桓伊兵马的后盾,随时驰援寿阳边镇。
  总体而言,目前局势稳定,桓冲的应对也是得体的。
  叙述完大致情形之后,桓冲提出了辞去扬州刺史的请求。这令许多人感到有些吃惊。
  桓氏曾占据荆州扬州江州等重镇,特别是扬州,乃京城所在之地。若是桓温在世,怕是他打死也不肯放手扬州牧的职位的。但现在,桓冲要辞去扬州刺史的官职了,这便是实力所决定的结果。
  如今的桓氏和之前已经不同,实力衰落是事实。而桓冲行事的风格和桓温又截然不同。桓温有篡夺之心,桓冲则并没有。他只想守成,保住桓氏的根基,对他来说更加的实际。
  桓温死了,桓豁死了,荆州兵马大损。这种时候,放弃扬州是明智之选。桓氏的势力缩回上游之地是必然。荆州是桓氏的根基所在。
  对谢安司马曜等人而言,这件事其实一点也不意外。因为昨晚在宫中,就此事已经有了小范围的议定。今日只是在朝上走个程序罢了。
  司马曜安慰了桓冲几句,褒奖他率军援救荆州之功。对襄阳之战中荆州兵马的表现也给予了肯定。对桓豁朱序等人的死表示痛惜和哀悼。同时也接受了桓冲辞去扬州刺史的请求。
  在这之后,便是论功行赏,权力重新分配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