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七五章 灵感
作者:大苹果 更新:2024-11-16 11:27
() 两天后,另一场测试在北城校场举行。
北城校场西北角的射箭训练场上,冬阳洒落在满地枯草上。长达两百步的射箭训练场的一端,木头横杆的一头是平日训练射箭的起点。
平素的弓箭手的训练便是站在横杆外侧向着尽头五十步,八十步,百步外的数十个箭靶射箭。但今日,测试的不是弓箭手,而是全新铸造的火铳。
之前在建康时,李徽曾用青铜火铳做过测试,但青铜材质昂贵且需要进行冶炼混合,故而舍弃。铁器相对便宜,且硬度不逊青铜,又得江南大族供给,所以替代理所当然。
这一次测试的火铳在形制上和之前略有不同。虽然依旧是简单的直筒状的形制,但是为了提高射程和威力,这一次李徽命人铸造的火铳在后方有一个球形的加厚的火药室。这便是李徽想出来的解决的办法。
道理其实很简单。增加火铳的整体厚度和长度并不现实。材料耗费严重,重量增加太多,既不利于大批量的制造,又不利于单兵携带操作。由此,在后部增加加厚的火药室,让火药在火药室内爆炸发射,对于火铳管壁的损伤便会减小。由此,便可以适当的增加药量,以获得射程和增加威力。
说起来不过一句话的事,但其实,增加这个小儿拳头大的球形火药室可是大费周章。这年头可没有焊接技术,不能分别制造之后焊接起来。要得到这个后部鼓着大包,通体中空的长颈花瓶状的东西,只能采取一体铸造成型的技术,并且在铸造时的精度和火候要把握的很好。
为此,铸造作坊的铁匠们可是挠破了头,抓碎了肝。冶炼技术不发达的今天,这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南方大族送来徐州的几名铁匠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采用的是两片泥胎筑造一体成型的办法。用两片泥胎合成一个模具,筑造时将两片模具合在一起浇筑。冷却后将两片泥胎分离,捣碎内部泥胎倒出,便成了花瓶状的铸件。
美中不足的是,在泥胎结合部留有筑造的铁线,不过这无伤大雅。
不得不承认,在冶炼技术上,徐州的铁匠只能打打兵刃农具,干些简单的铁匠活。而南方来的则不同。他们在冶炼技术上已经颇为熟练,已经懂得在冶铁时加上一定比例的碳来增加强度。甚至懂得二次淬火,退火回火这些操作。虽说不出原理,都是口口相传言传身教得知的,但这便是实践出真知的魅力。
虽然铸造出来了李徽想要的火铳形制,但是一切还需要测试才能验证。
测试开始,起初按照正常药量一两二钱加上五十颗铅弹从前段倒入火铳后部,用木棍探入压实,确保火铳管中并无残留。之后用引信插入预留的药室上方的细孔之中。为了确保引燃,这引信是用灯芯草充分混合了火药粉末鞣搓,之后干燥搓制而成。点火之后燃烧猛烈,足以引燃内部颗粒状火药。
为了确保安全,李徽命人取来长杆绑在火铳上,命人所有人躲在泥包之后,这才下令开始点火测试。
兵士点着了引信,将长杆伸出对着前方。但见火花嗤嗤,引信烧入细孔之中。轰然一声爆响,火铳前端火光和烟尘喷出,前方三十步外竖起的木板上笃笃笃连续爆响,瞬间在数尺范围内被打出数十个小点。
众人欢呼上前,个个喜上眉梢。李徽也甚为高兴。火铳顺利发射,没有发生意外,这起码说明是可以使用的。
之后又增加药量,一点点的增加,最终加到二两火药之后,李徽认为无需再加了。射程增加到五十步之外,超出六十步外弹丸发散已经很严重,杀伤力也仅能潜入木板半寸,那说明已经杀伤力很弱了。这种火铳只针对近程的敌人,四五十步的距离能穿透薄木板已经很具备杀伤力了。
火药二两,铅弹三十到四十颗,杀伤射程四十步到五十步,范围四尺。基本可以定型了。
当然,这样的火铳是有着巨大缺陷的。
其一,发射繁琐,需要前端装药压实,插入引信等一系列的操作,耗时过长。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四五十步的距离,敌人若冲锋的话,最多只能射出两轮。
其二,不能连续发射。连续射击两次,火铳便滚烫发热。特别是药室部分,烫的不能碰。也无法进行继续射击。作战时恐要随时用水冷却才成,但战场上又怎会有这样的条件。得单独背负水囊才成。
其三,设计上是有缺陷的。药室的引信孔在发射时会喷出炙热气体和烟雾,损失能量的同时,也容易伤及兵士。另外这种结构的火铳不利于清理药室内部烧结的火药残留。清理起来怕是只能用铁条探入其中进行乱捅乱搅才成,却也不能保证清理的后果。
其他的一些小缺点倒也罢了。
这些缺陷倒不是李徽不想改进,而实在是受制于制造冶炼工艺的限制。这是科学和时代的局限,自己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李徽能做的便是在现有的科技和制造工艺之下弄出能够实用的火器,发挥自己拥有的火药的性能和优势罢了。其他的,他也只能等待科技和工艺的进一步的发展。
加装木柄倒是试验中所得到的一个可以及时改进的地方。后方用数尺长的木柄绑住发射,可以有效的瞄准,也避免烟气烫伤。
而周澈给出了一个建议,火铳手不必配备刀剑,这火铳本身便可作为武器。敌人冲到近前之后,可以作为钝器作战,类似胡人用的铁骨朵。这一点倒是令李徽觉得可用。这样,配备火器的兵士会减少许多其他的负重,可背负更多的弹药,作战方式也更加的灵活了。
不管怎样,这次火铳的改进还是令人满意的。李徽知道,单兵火器显然是要不断的改进的,因为这将是在古代战场上碾压对手的绝对杀器。改进会不断的进行,但在目前的状况下,尽快定性,尽快制造,尽快形成战斗力才是最重要的。
防具的测试也在火铳测试之后进行。李徽拿出了两件样品作为今日的测评。
制式铁甲是不可能在徐州军普及的,时间上和物资消耗上都是不能完成的。和火器一样,李徽要的是用最简单的办法,最简单的工艺达到防护的目的。
所以,李徽拿出的是两件布甲。是那种最为普通的粗糙的低廉的麻布制作的双层布甲。严格来说,那算不得是一副,而是可以套在头上搭在前胸和后辈的类似坎肩的东西。
当然,那也不是普通的麻木坎肩。因为在前胸和后背的夹层里插入了两片薄薄的圆润的铁片。
李徽的原则是,防具的作用是护住要害部位,头和前胸后背才是要害之处。兵士作战,护住要害部位便基本上达到了七成的甲胄效果。所以,其实鳞甲和这种类似防弹背心的甲胄的效果差不了多少。
这种插入铁片的麻布甲可以有效的护住前胸和背后要害,同时对于行动力并不影响。厚度只有半寸的薄铁插片连同麻布甲在一起也不过七八斤重。这可比全套甲胄要轻巧多了。
根据需要,麻衣插槽内还可以插入其他插片,比如木片,竹片,藤甲片等等。甚至在不需要的时候,可以轻装上阵,作为前后装运干粮和弹药的口袋使用。
说起来,李徽之所以冒出这个想法,还是从新婚的顾青宁身上得到了灵感。新婚燕尔,少不得天天折腾。毕竟男人图新鲜。
来来回回无数次剥掉顾青宁的衣服的时候,李徽一次又一次的将顾青宁胸口的肚兜扯下。灵感便在扯来扯去之中诞生。那肚兜之下护着的是人间绝景,扯掉之后便是另一番天地。扯之前形状正好护住全部美景,这不是最好的护甲么?
后来,李徽才想起这其实便是后世的防弹背心。自己脑子里早有此物,只是一时没有想起来。顾青宁的肚兜激发了自己的灵感罢了。
测试的结果基本令人满意,防护能力固然没有正规的甲胄好,但是数十步外放箭射击,却也只能穿透寸许,和制式甲胄想当。近距离刀斧劈砍,也能经受住多次劈砍。
这不是完美的护甲,但却是实用且可以快速制造,物料和人工也远远低于那些正规甲胄的护甲。将来可以将麻布换成皮革,那便有了双层的保护效果。
在一系列的措施之后,李徽拍板定型了炮弹投射火铳和防具的规制。之后便是大批量的制作了。
李徽相信,要不了几个月,徐州军的整体战斗力将随着这些火器和护甲的装备而全面提升。
对此,李徽信心满满。
()
北城校场西北角的射箭训练场上,冬阳洒落在满地枯草上。长达两百步的射箭训练场的一端,木头横杆的一头是平日训练射箭的起点。
平素的弓箭手的训练便是站在横杆外侧向着尽头五十步,八十步,百步外的数十个箭靶射箭。但今日,测试的不是弓箭手,而是全新铸造的火铳。
之前在建康时,李徽曾用青铜火铳做过测试,但青铜材质昂贵且需要进行冶炼混合,故而舍弃。铁器相对便宜,且硬度不逊青铜,又得江南大族供给,所以替代理所当然。
这一次测试的火铳在形制上和之前略有不同。虽然依旧是简单的直筒状的形制,但是为了提高射程和威力,这一次李徽命人铸造的火铳在后方有一个球形的加厚的火药室。这便是李徽想出来的解决的办法。
道理其实很简单。增加火铳的整体厚度和长度并不现实。材料耗费严重,重量增加太多,既不利于大批量的制造,又不利于单兵携带操作。由此,在后部增加加厚的火药室,让火药在火药室内爆炸发射,对于火铳管壁的损伤便会减小。由此,便可以适当的增加药量,以获得射程和增加威力。
说起来不过一句话的事,但其实,增加这个小儿拳头大的球形火药室可是大费周章。这年头可没有焊接技术,不能分别制造之后焊接起来。要得到这个后部鼓着大包,通体中空的长颈花瓶状的东西,只能采取一体铸造成型的技术,并且在铸造时的精度和火候要把握的很好。
为此,铸造作坊的铁匠们可是挠破了头,抓碎了肝。冶炼技术不发达的今天,这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南方大族送来徐州的几名铁匠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采用的是两片泥胎筑造一体成型的办法。用两片泥胎合成一个模具,筑造时将两片模具合在一起浇筑。冷却后将两片泥胎分离,捣碎内部泥胎倒出,便成了花瓶状的铸件。
美中不足的是,在泥胎结合部留有筑造的铁线,不过这无伤大雅。
不得不承认,在冶炼技术上,徐州的铁匠只能打打兵刃农具,干些简单的铁匠活。而南方来的则不同。他们在冶炼技术上已经颇为熟练,已经懂得在冶铁时加上一定比例的碳来增加强度。甚至懂得二次淬火,退火回火这些操作。虽说不出原理,都是口口相传言传身教得知的,但这便是实践出真知的魅力。
虽然铸造出来了李徽想要的火铳形制,但是一切还需要测试才能验证。
测试开始,起初按照正常药量一两二钱加上五十颗铅弹从前段倒入火铳后部,用木棍探入压实,确保火铳管中并无残留。之后用引信插入预留的药室上方的细孔之中。为了确保引燃,这引信是用灯芯草充分混合了火药粉末鞣搓,之后干燥搓制而成。点火之后燃烧猛烈,足以引燃内部颗粒状火药。
为了确保安全,李徽命人取来长杆绑在火铳上,命人所有人躲在泥包之后,这才下令开始点火测试。
兵士点着了引信,将长杆伸出对着前方。但见火花嗤嗤,引信烧入细孔之中。轰然一声爆响,火铳前端火光和烟尘喷出,前方三十步外竖起的木板上笃笃笃连续爆响,瞬间在数尺范围内被打出数十个小点。
众人欢呼上前,个个喜上眉梢。李徽也甚为高兴。火铳顺利发射,没有发生意外,这起码说明是可以使用的。
之后又增加药量,一点点的增加,最终加到二两火药之后,李徽认为无需再加了。射程增加到五十步之外,超出六十步外弹丸发散已经很严重,杀伤力也仅能潜入木板半寸,那说明已经杀伤力很弱了。这种火铳只针对近程的敌人,四五十步的距离能穿透薄木板已经很具备杀伤力了。
火药二两,铅弹三十到四十颗,杀伤射程四十步到五十步,范围四尺。基本可以定型了。
当然,这样的火铳是有着巨大缺陷的。
其一,发射繁琐,需要前端装药压实,插入引信等一系列的操作,耗时过长。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四五十步的距离,敌人若冲锋的话,最多只能射出两轮。
其二,不能连续发射。连续射击两次,火铳便滚烫发热。特别是药室部分,烫的不能碰。也无法进行继续射击。作战时恐要随时用水冷却才成,但战场上又怎会有这样的条件。得单独背负水囊才成。
其三,设计上是有缺陷的。药室的引信孔在发射时会喷出炙热气体和烟雾,损失能量的同时,也容易伤及兵士。另外这种结构的火铳不利于清理药室内部烧结的火药残留。清理起来怕是只能用铁条探入其中进行乱捅乱搅才成,却也不能保证清理的后果。
其他的一些小缺点倒也罢了。
这些缺陷倒不是李徽不想改进,而实在是受制于制造冶炼工艺的限制。这是科学和时代的局限,自己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李徽能做的便是在现有的科技和制造工艺之下弄出能够实用的火器,发挥自己拥有的火药的性能和优势罢了。其他的,他也只能等待科技和工艺的进一步的发展。
加装木柄倒是试验中所得到的一个可以及时改进的地方。后方用数尺长的木柄绑住发射,可以有效的瞄准,也避免烟气烫伤。
而周澈给出了一个建议,火铳手不必配备刀剑,这火铳本身便可作为武器。敌人冲到近前之后,可以作为钝器作战,类似胡人用的铁骨朵。这一点倒是令李徽觉得可用。这样,配备火器的兵士会减少许多其他的负重,可背负更多的弹药,作战方式也更加的灵活了。
不管怎样,这次火铳的改进还是令人满意的。李徽知道,单兵火器显然是要不断的改进的,因为这将是在古代战场上碾压对手的绝对杀器。改进会不断的进行,但在目前的状况下,尽快定性,尽快制造,尽快形成战斗力才是最重要的。
防具的测试也在火铳测试之后进行。李徽拿出了两件样品作为今日的测评。
制式铁甲是不可能在徐州军普及的,时间上和物资消耗上都是不能完成的。和火器一样,李徽要的是用最简单的办法,最简单的工艺达到防护的目的。
所以,李徽拿出的是两件布甲。是那种最为普通的粗糙的低廉的麻布制作的双层布甲。严格来说,那算不得是一副,而是可以套在头上搭在前胸和后辈的类似坎肩的东西。
当然,那也不是普通的麻木坎肩。因为在前胸和后背的夹层里插入了两片薄薄的圆润的铁片。
李徽的原则是,防具的作用是护住要害部位,头和前胸后背才是要害之处。兵士作战,护住要害部位便基本上达到了七成的甲胄效果。所以,其实鳞甲和这种类似防弹背心的甲胄的效果差不了多少。
这种插入铁片的麻布甲可以有效的护住前胸和背后要害,同时对于行动力并不影响。厚度只有半寸的薄铁插片连同麻布甲在一起也不过七八斤重。这可比全套甲胄要轻巧多了。
根据需要,麻衣插槽内还可以插入其他插片,比如木片,竹片,藤甲片等等。甚至在不需要的时候,可以轻装上阵,作为前后装运干粮和弹药的口袋使用。
说起来,李徽之所以冒出这个想法,还是从新婚的顾青宁身上得到了灵感。新婚燕尔,少不得天天折腾。毕竟男人图新鲜。
来来回回无数次剥掉顾青宁的衣服的时候,李徽一次又一次的将顾青宁胸口的肚兜扯下。灵感便在扯来扯去之中诞生。那肚兜之下护着的是人间绝景,扯掉之后便是另一番天地。扯之前形状正好护住全部美景,这不是最好的护甲么?
后来,李徽才想起这其实便是后世的防弹背心。自己脑子里早有此物,只是一时没有想起来。顾青宁的肚兜激发了自己的灵感罢了。
测试的结果基本令人满意,防护能力固然没有正规的甲胄好,但是数十步外放箭射击,却也只能穿透寸许,和制式甲胄想当。近距离刀斧劈砍,也能经受住多次劈砍。
这不是完美的护甲,但却是实用且可以快速制造,物料和人工也远远低于那些正规甲胄的护甲。将来可以将麻布换成皮革,那便有了双层的保护效果。
在一系列的措施之后,李徽拍板定型了炮弹投射火铳和防具的规制。之后便是大批量的制作了。
李徽相信,要不了几个月,徐州军的整体战斗力将随着这些火器和护甲的装备而全面提升。
对此,李徽信心满满。
()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