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四七章 来客
作者:大苹果    更新:2024-11-16 11:27
  ()  踱步思索了一会,李徽停步向荀康拱手道:“多谢德康兄提出这个想法,在我看来,这个办法确实可行。北方人力充足,若能招募北地之民,不但能够解决兵源问题,从长远来看,更是对我徐州增加人力,大力发展有利。而且,从另一角度来看,这难道不是此消彼长,削弱敌人的举动么?一旦秦国攻我大晋,北方青壮必要被强迫入军,或者起码也是作为苦力运粮运物。我们从北边多募一兵,他们便少了一兵。每南下一户百姓,他们便少了一户百姓为他们耕种提供粮食和人力。这可算是釜底抽薪之举。”
  荀康呵呵笑道:“我倒是没想到这一点,刺史大人说的极是。不过正因为如此,秦人怕是更不会允许我们这么做吧。”
  李徽摆摆手道:“秦人的态度不重要。我们倒要去理会他们的态度,得到他们的允许么?岂非笑话。”
  荀康道:“但他们会说我们破坏和议,可能会翻脸。”
  李徽道:“和议是我定的,上面可没有这一条。况且,我们自然不能公然招募,需得用一些手段。比如派人去偷偷的鼓动宣传,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北边的百姓来我徐州安居。他们之前虽被拒绝,但我相信,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是愿意回来的。毕竟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我大晋怎么说也是中原正统,而北方汉民在秦国和当年燕国治下沦为低等卑贱之族,他们岂肯对胡族忠心?”
  荀康微微点头道:“如此说来,似乎确实可以一试。”
  李徽笑道:“秦人若是拿这一点做文章,也请他们来我大晋募兵便是了。我大晋百姓有愿意去秦国的,但去无妨。这帮润人留在我大晋反是祸害。”
  “润人?那是什么?”荀康不解的问道。
  李徽摆手道:“一个称呼罢了,专指那些吃里扒外的贱骨头。不说这个了,这个计划我认为是可行的。至于你担心的几个问题,我想,大可不必向朝廷禀明,做了再说。朝廷若是问起来,我们来个死不承认便是。我招募的是在我徐州的百姓,其他的我一概不知。我想朝廷也不至于因此追究什么。至于秦人的态度,压根无需管他们。他们是我们的敌人,他们不高兴便对了,他们要撕毁和议?那便让他们撕毁好了。呵呵,可惜的是,秦国内部,有人自会阻止。他们最多会加强边镇的封锁,禁止百姓往南逃。他们若是这么做的话,反倒是帮了我们的忙。胡人不懂和融之道,只会以杀戮威胁制止。但越是如此,百姓越是会逃。”
  荀康点头道:“刺史大人所言极是。正是此理。”
  李徽沉声道:“倒是我们要做好安置之事。必须要有吸引他们南下,且能够兑现的承诺。比如居住的房舍,耕种的土地,政策上的优待等等。只有做好安置之事,才能避免南下的百姓成为治安之患。必须要安定下来,有地方住,有田可耕,有事可做,可得温饱。这样他们才会安定下来,招募的士兵也才能安心。若做不到这一点,这个计划便会成为灾难。一旦流民涌入,我们将陷入治安混乱的困局之中。若是这些人沦为盗跖匪徒,我们反受其害。抓捕惩办,又会产生坏的影响。”
  荀康叹息道:“这也正是下官担心的地方。政策制定倒是容易,比如这些人南来,实行土断之后可以复耕田亩垦荒种植。我徐州荒芜的田亩多的是。田亩可以免税两三年,让他们恢复元气。但是要安置他们需要建造房舍,分配屋舍,可能还需要进行前期的赈济,否则他们无法立足。即便是建造简单的房舍供他们居住,简单的提供赈济,也需要大笔的钱粮。这些钱粮从何而来?这才是最大的难题。”
  李徽皱眉沉吟不语。说来说去,最终还是归结到这件事上。不光是荀康说的安置百姓的花费,募兵之后,在朝廷规定的兵额之外的养兵费用更是大头。
  如今自己是处处要用钱。葛元那里需要用钱,助农需要用钱,即将开始的助渔修造船厂的事需要用钱。这还没开始募兵,已经感觉到了极大的压力。真是令人头大。
  “刺史大人,徐州财税自保尚且不足,之前不过勉力维持罢了。大人实行的一系列措施,短期内并无收益。也许两三年后会有改观,但眼下的难关却是难过的很。大人今年提出的各种设想,也都是需要钱的。下官不久前同地方上的大族们聚会商议,大伙儿都愿意捐助一些出来,为了徐州的百姓出些力。但那毕竟杯水车薪啊。下官也不好强求他们拿出家产来,那是没道理的。不过,我荀氏倒是可以倾尽全力。但我荀氏其实也没多少家当。”荀康沉声道。
  李徽忙拱手道:“德康兄能有此心,我便已经很感激了。我可并不想要盘剥大伙。百姓的日子要过,大族官员的日子也要过。一切都有规则,否则岂非乱套了。德康兄,你告诉他们,让他们放心。只要他们有支持我李徽的心,便已然足够了。捐助之事,大可不必。杯水车薪,并不解决问题。至于德康兄,已经帮我很多了。更不能让你难为了。”
  荀康微笑道:“那倒也无妨,力所能及还是要帮的。然则这钱粮问题,大人可有良策?没有钱粮,一切可都是空谈。”
  李徽道:“钱粮之事我自会想办法解决,我想,天无绝人之路,定有办法解决的。”
  荀康不再多言。李徽这话说了等于没说。虽然自己钦佩李徽想做大事的决心和热情,但是对李徽而言,他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很多。有些事,自己爱莫能助。
  荀康心想:如果你真能解决如此棘手的钱粮供应难题,那么,我荀氏便会死心塌地的跟着你干。我荀氏需要靠山,若你连这样的难题都能解决,能够在如此困难的情形下拉起一支兵马,那我荀康不跟着你,我荀氏不依靠你还依靠谁?
  祖荫世传的权力和实力其实算不得本事,起于微末之间的寒门子弟能够崛起,那才是真正的能力的体现。作为荀氏的子孙,荀氏自有自己的一套处世的规则。正如自己书房里立着的祖训所言:荀氏子孙,当不为权贵而迫,择明主而辅之。盛世可读书,乱世当有为。
  ……
  正月很快过去。二月初,徐州衙署发布告示,徐州衙署组建工曹,重金招募工匠木匠船工铁匠烧窑的烧炭的等各种匠人加入,给予丰厚待遇。技艺高超者可授工曹官职。
  什么时候匠人受到这种优待?不但报酬丰厚,居然还能当官?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所谓士农工商,工匠地位可不高,更别说有当官的机会了。
  百姓议论纷纷,觉得这件事有些不可思议。不过考虑到新任刺史之前的所为,有人愿意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前来应召。结果发现都是真的。
  应召工匠得到了徐州刺史李徽的亲自接见,并且告诉他们,徐州之地将大行建造之事,各行匠人都甚为紧缺。希望技艺精湛的匠人能够在徐州官署开办的工匠作坊里做事,且授徒传承。
  消息传开之后,应者众多,数日时间,淮阴郡便有百余名匠人前来应召。经过考核之后,这些匠人都拥有一个奇怪的官职叫做‘工程师’。享有固定的颇为不错的俸禄,并且配备了专门的公房给他们使用。
  这可绝对是个新奇之事。这当然是李徽制定的计划的一环。之后用于冶炼建造修缮等方面的事情很多,要从一开始便要储备工匠,开办工匠学堂,让他们带出更多的徒弟来,为了将来的各种事务储备技术上的人才。
  这些人养起来花不了多少钱粮,但他们将来发挥的作用可是巨大的。
  眼下便有许多事需要他们做,比如正在选址的船只修造作坊,以及小岛上的熔炼炉,和不久要进行的制炭作坊的建设和运行。这些都是需要有技术的工匠才能完成的。
  二月初八上午,李徽带着一群匠人正在射阳湖边为造船作坊选址的时候,李荣飞骑前来禀报,说京城来人了,张彤云让自己来请他快回去见客。来的是谁,李荣也不知道。
  李徽忙赶回淮阴城中,一进后宅,李徽便愣住了。他听到了屋子里传出一个熟悉的说话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