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剧变(八)
作者:大苹果 更新:2024-11-16 11:26
() 李徽闭口不答,静静的低头站着。书房里的空气凝固了起来,三个人都一言不发,僵立原地。屋外风雨声大作,寒风呼啸有声。
终于,李徽打破沉默,缓缓开口道:“谢公,下官实话实说了便是。确实是我义兄周澈送来的消息。他偷听到了桓氏要率军进攻建康的消息,拼死出逃,想要将消息禀报出来。可惜不幸被桓序抓获。不得已之下,才暴起杀了桓序,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逃了出来,赶到京城将消息禀报于我。我得知消息之后,便来禀报谢公了。”
谢安缓缓点头道:“果然如此,那周澈在何处?”
李徽皱眉道:“谢公请恕我不能告知其下落,我已经将他安置在一处隐秘的所在。除非朝廷要赦其罪,否则我不可能说出他藏身之处?”
谢安沉声喝道:“你糊涂了么?你是朝廷命官,那周澈杀了桓序,犯下大罪,你却要窝藏包庇?”
李徽摇头道:“谢公,请恕我不能认同。于公,我认为周澈传递来重要消息,立下大功。他虽然杀了桓序,但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为了揭穿桓氏逆谋,不但无过,反而有功,不应受到缉捕追责。于私,他是我结义兄长,我若将他出卖,与禽兽何异?”
谢安气的脸色发白。
谢玄在旁低声道:“四叔,我觉得李徽说的有道理啊。再说,现在不是计较这件事的时候,而应该想想该在怎么应对才是。”
李徽躬身道:“谢公,谢玄说的极是。现在不是计较我义兄杀人这件事的时候。万余兵马集结于居巢县湖心岛,一旦和桓温在姑塾的兵马集结,两三日便抵京城。危机将至,后果难测。请谢公早做定夺啊。”
谢安皱眉踱步,半晌沉声道:“这个消息是真是假,谁能判断?你不肯交出周澈,便无法印证。单凭你一面之词,岂知真假?万一情报有误,岂非反增其害。”
李徽见谢安居然说出这种话来,心中焦灼。
躬身道:“谢公,消息干真万确,谢公万莫掉以轻心啊。此次桓温集结兵马,从荆州调集兵马藏匿于居巢县,便是要以雷霆万钧之势进攻京城,攻朝廷一个措手不及啊。局面极为险恶,谢公万万信我。”
谢安皱眉不语,看着谢玄道:“谢玄,你认为呢?”。
谢玄在旁低声道:“四叔,我相信李徽的话。无缘无故李徽为何会编造这个情报?我觉得,我们必须加以重视。要尽快商议应对之策。就算四叔怀疑,可以立刻派人暗中核实,便知端倪。可派人于姑塾刺探驻军动静,派斥候去姑塾以西江面监视,查勘有无大量兵马挺进京城的踪迹。”
谢安沉吟半晌缓缓道:“不必了。”
谢玄忙道:“四叔,你是怕打草惊蛇么?还是说,四叔你根本不信李徽说的话?”
谢安看了一眼李徽,沉声道:“老夫信他说的。但就算是真的,其实也没什么。”
谢玄和李徽都讶异的看着谢安。谢安缓缓归座,对谢玄道:“给老夫重新沏一杯茶。”
谢玄忙为谢安重新沏了一杯茶水,谢安缀吸几口,呼呼有声。
“李徽,老夫问你。你认为,桓大司马集结兵马进攻京城,难道他是要造反是么?是想要攻入京城当皇帝是么?”谢安看着问道。
李徽沉吟片刻,回答道:“下官认为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否则他为何如此大动干戈?”
谢安摇头道:“老夫和你看法不同,老夫认为桓温断不敢这么做。他没有这个胆量,他也做不成皇帝。他自己明白这一点。想要强行行事,他便什么也得不到。反而会落得个干古骂名,会天下大乱。他若要这么做,早就可以这么做了。完全没有必要等到现在。”
李徽点头道:“下官并非不认同谢公说的话。但是,这只是一种预测。桓温到底会怎么做,谁也不知道,只有他自己心里知道。下官认为,要做最坏的打算。否则局势大坏之后,恐一发不可收拾。一旦走了第一步,之后恐怕便要失控了。谢公,下官觉得,不能将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不管他意图如何,朝廷当做好准备,以防万一。”
谢安抚须沉吟不语,又呼噜噜喝了两口茶水后,转头问谢玄道:“谢玄,你怎么看?”
谢玄躬身道:“四叔,我同意李徽的看法。桓氏野心,天下皆知。他只是忌惮于我大晋其他大族的势力,明白他的逆行不可能得到我大晋大族的支持,才会一直隐忍。但这不能保证他不会发疯。一旦他的兵马攻入京城,难保不会导致极为恶劣的情形发生。毕竟野心可以摧毁一切。侄儿最担心的是,他的兵马若攻攻入京城,各大族皆为其所控制,届时他必可以随意逼迫。就算我谢家不从,能保证其他大族不会因为胁迫而效忠?恐到时候我谢氏独木难支。”
谢安缓缓点头,看向谢玄的眼中有嘉许之色。
“谢玄兄所言极是,这也正是我最担心的一点。所以眼下之务,是绝对不能让桓温的兵马攻入京城的。必须要立刻做好防备。”李徽沉声道。
谢安纤长的手指轻轻敲击书案,皱眉思索。笃笃笃的敲击声令人心烦意乱。
“姑塾有兵马三万,若如李徽所言,荆州和庐江兵一万,那便是四万。京城中军本来满打满算有五万,可是庾希调了两万去了京口,说什么要扼守京口要冲。虽然相聚不远,但调集回来需要时间啊。这时机选的很好啊。”谢安缓缓道。
谢玄沉声道:“庾大人当真是糊涂,八月里他调兵走的时候,为何四叔你们不拦阻?”
谢安沉声道:“皇上下的旨,庾希是奉旨而为。虽然是庾希的主意,但从大局上看,是没错的。徐兖两州已入桓氏之手,郗氏拱手送出京口之地,造成的京口空虚的状况确实很危险。庾希想要重兵屯扎京口,趁着桓温在徐兖的势力立足未稳,借京口为跳板堵住京北空虚要冲之地,徐图徐兖两州,这是一着背刺。也不能说有错。然而,此举很可能是激怒了桓温,这一次的桓温的行动,可能便是此事带来的后果啊。”
李徽此刻才知道,这当中居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自己在门下省中,虽然能接触到一些信息,但是这种大事显然不是自己能够知道的。这种调兵出京的事,也是机密之事,不可能公开宣扬。然而,绝大部分人不知道的事情,桓温却知道了。
这很可能便是桓温发动的诱因之一,倘若桓温本就有这方面的想法的话,很显然这正好给了他机会。
“四叔,即便如此,三万中军在京,也是能抵挡的。据城而守,实力悬殊不大。只要布置得当,桓温也不敢擅动。当立刻决断,布置兵马准备守城。同时让庾希带兵回京城。只要能阻止桓温的兵马攻入京城,他即便有什么想法,便也无法实现。”谢玄沉声道。
谢安沉吟道:“明日我同王坦之王彪之他们商议一番,再做决断。在此之前,不能有任何擅动,更不能激怒桓温。有些事未必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最怕的便是轻举妄动反而让事情激化。谢玄,记住,要噤声。”
谢玄躬身道:“侄儿遵命。”
谢安看向李徽,皱眉道:“李徽,问你一个私人的问题。如果,桓温真的兵临城下,且不说他有其他的目的。若是他要朝廷把你交出去,追究桓序之死的责任,你该怎么办?”
李徽没想到谢安这种时候居然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沉吟片刻之后,李徽躬身道:“如果这是换取桓氏退兵的条件之一的话,我愿意接受朝廷的一切安排。但我希望得到公平的对待。”
谢安缓缓点头道:“好,你去吧。”
李徽躬身行礼,告辞离去。
……
十月初五,冬雨连绵。
大江之上,数百艘大小船只在黑暗的江面上顺流而下,宛如覆盖在江面上的一片片乌云,悄无声息的向东进发。
黎明时分,船队抵达姑塾城西大码头。全副武装的兵马迅速上岸,踩着泥泞的露面和积水冲入姑塾大开的西城门中。
一群全副武装的将领簇拥着两名身材高大的男子从一艘大型兵船上下来,码头上,数十匹战马早已被牵来等候。所有人翻身上马,呵斥声中,马蹄踏着地面的污水飞溅如雨,如一股旋风疾驰而去。
姑塾城中心广场,一座雄伟的衙门矗立在那里,那其实是一座宫殿。正门大堂上悬挂着黑色的烫金匾额上写着三个遒劲的大字:大成殿。
大殿堂上,桓温端坐案后,两侧文物官员次第站立。在黎明昏暗的大殿上,宛如阎罗殿上的阎王和判官一般森然。
伴随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堂下有人高声叫道:“荆州刺史桓豁,荆州都督府都督桓秘到!”
桓温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意,缓缓站起身来。码头上赶来的桓豁和桓秘二人已经阔步上堂。
()
终于,李徽打破沉默,缓缓开口道:“谢公,下官实话实说了便是。确实是我义兄周澈送来的消息。他偷听到了桓氏要率军进攻建康的消息,拼死出逃,想要将消息禀报出来。可惜不幸被桓序抓获。不得已之下,才暴起杀了桓序,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逃了出来,赶到京城将消息禀报于我。我得知消息之后,便来禀报谢公了。”
谢安缓缓点头道:“果然如此,那周澈在何处?”
李徽皱眉道:“谢公请恕我不能告知其下落,我已经将他安置在一处隐秘的所在。除非朝廷要赦其罪,否则我不可能说出他藏身之处?”
谢安沉声喝道:“你糊涂了么?你是朝廷命官,那周澈杀了桓序,犯下大罪,你却要窝藏包庇?”
李徽摇头道:“谢公,请恕我不能认同。于公,我认为周澈传递来重要消息,立下大功。他虽然杀了桓序,但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为了揭穿桓氏逆谋,不但无过,反而有功,不应受到缉捕追责。于私,他是我结义兄长,我若将他出卖,与禽兽何异?”
谢安气的脸色发白。
谢玄在旁低声道:“四叔,我觉得李徽说的有道理啊。再说,现在不是计较这件事的时候,而应该想想该在怎么应对才是。”
李徽躬身道:“谢公,谢玄说的极是。现在不是计较我义兄杀人这件事的时候。万余兵马集结于居巢县湖心岛,一旦和桓温在姑塾的兵马集结,两三日便抵京城。危机将至,后果难测。请谢公早做定夺啊。”
谢安皱眉踱步,半晌沉声道:“这个消息是真是假,谁能判断?你不肯交出周澈,便无法印证。单凭你一面之词,岂知真假?万一情报有误,岂非反增其害。”
李徽见谢安居然说出这种话来,心中焦灼。
躬身道:“谢公,消息干真万确,谢公万莫掉以轻心啊。此次桓温集结兵马,从荆州调集兵马藏匿于居巢县,便是要以雷霆万钧之势进攻京城,攻朝廷一个措手不及啊。局面极为险恶,谢公万万信我。”
谢安皱眉不语,看着谢玄道:“谢玄,你认为呢?”。
谢玄在旁低声道:“四叔,我相信李徽的话。无缘无故李徽为何会编造这个情报?我觉得,我们必须加以重视。要尽快商议应对之策。就算四叔怀疑,可以立刻派人暗中核实,便知端倪。可派人于姑塾刺探驻军动静,派斥候去姑塾以西江面监视,查勘有无大量兵马挺进京城的踪迹。”
谢安沉吟半晌缓缓道:“不必了。”
谢玄忙道:“四叔,你是怕打草惊蛇么?还是说,四叔你根本不信李徽说的话?”
谢安看了一眼李徽,沉声道:“老夫信他说的。但就算是真的,其实也没什么。”
谢玄和李徽都讶异的看着谢安。谢安缓缓归座,对谢玄道:“给老夫重新沏一杯茶。”
谢玄忙为谢安重新沏了一杯茶水,谢安缀吸几口,呼呼有声。
“李徽,老夫问你。你认为,桓大司马集结兵马进攻京城,难道他是要造反是么?是想要攻入京城当皇帝是么?”谢安看着问道。
李徽沉吟片刻,回答道:“下官认为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否则他为何如此大动干戈?”
谢安摇头道:“老夫和你看法不同,老夫认为桓温断不敢这么做。他没有这个胆量,他也做不成皇帝。他自己明白这一点。想要强行行事,他便什么也得不到。反而会落得个干古骂名,会天下大乱。他若要这么做,早就可以这么做了。完全没有必要等到现在。”
李徽点头道:“下官并非不认同谢公说的话。但是,这只是一种预测。桓温到底会怎么做,谁也不知道,只有他自己心里知道。下官认为,要做最坏的打算。否则局势大坏之后,恐一发不可收拾。一旦走了第一步,之后恐怕便要失控了。谢公,下官觉得,不能将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不管他意图如何,朝廷当做好准备,以防万一。”
谢安抚须沉吟不语,又呼噜噜喝了两口茶水后,转头问谢玄道:“谢玄,你怎么看?”
谢玄躬身道:“四叔,我同意李徽的看法。桓氏野心,天下皆知。他只是忌惮于我大晋其他大族的势力,明白他的逆行不可能得到我大晋大族的支持,才会一直隐忍。但这不能保证他不会发疯。一旦他的兵马攻入京城,难保不会导致极为恶劣的情形发生。毕竟野心可以摧毁一切。侄儿最担心的是,他的兵马若攻攻入京城,各大族皆为其所控制,届时他必可以随意逼迫。就算我谢家不从,能保证其他大族不会因为胁迫而效忠?恐到时候我谢氏独木难支。”
谢安缓缓点头,看向谢玄的眼中有嘉许之色。
“谢玄兄所言极是,这也正是我最担心的一点。所以眼下之务,是绝对不能让桓温的兵马攻入京城的。必须要立刻做好防备。”李徽沉声道。
谢安纤长的手指轻轻敲击书案,皱眉思索。笃笃笃的敲击声令人心烦意乱。
“姑塾有兵马三万,若如李徽所言,荆州和庐江兵一万,那便是四万。京城中军本来满打满算有五万,可是庾希调了两万去了京口,说什么要扼守京口要冲。虽然相聚不远,但调集回来需要时间啊。这时机选的很好啊。”谢安缓缓道。
谢玄沉声道:“庾大人当真是糊涂,八月里他调兵走的时候,为何四叔你们不拦阻?”
谢安沉声道:“皇上下的旨,庾希是奉旨而为。虽然是庾希的主意,但从大局上看,是没错的。徐兖两州已入桓氏之手,郗氏拱手送出京口之地,造成的京口空虚的状况确实很危险。庾希想要重兵屯扎京口,趁着桓温在徐兖的势力立足未稳,借京口为跳板堵住京北空虚要冲之地,徐图徐兖两州,这是一着背刺。也不能说有错。然而,此举很可能是激怒了桓温,这一次的桓温的行动,可能便是此事带来的后果啊。”
李徽此刻才知道,这当中居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自己在门下省中,虽然能接触到一些信息,但是这种大事显然不是自己能够知道的。这种调兵出京的事,也是机密之事,不可能公开宣扬。然而,绝大部分人不知道的事情,桓温却知道了。
这很可能便是桓温发动的诱因之一,倘若桓温本就有这方面的想法的话,很显然这正好给了他机会。
“四叔,即便如此,三万中军在京,也是能抵挡的。据城而守,实力悬殊不大。只要布置得当,桓温也不敢擅动。当立刻决断,布置兵马准备守城。同时让庾希带兵回京城。只要能阻止桓温的兵马攻入京城,他即便有什么想法,便也无法实现。”谢玄沉声道。
谢安沉吟道:“明日我同王坦之王彪之他们商议一番,再做决断。在此之前,不能有任何擅动,更不能激怒桓温。有些事未必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最怕的便是轻举妄动反而让事情激化。谢玄,记住,要噤声。”
谢玄躬身道:“侄儿遵命。”
谢安看向李徽,皱眉道:“李徽,问你一个私人的问题。如果,桓温真的兵临城下,且不说他有其他的目的。若是他要朝廷把你交出去,追究桓序之死的责任,你该怎么办?”
李徽没想到谢安这种时候居然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沉吟片刻之后,李徽躬身道:“如果这是换取桓氏退兵的条件之一的话,我愿意接受朝廷的一切安排。但我希望得到公平的对待。”
谢安缓缓点头道:“好,你去吧。”
李徽躬身行礼,告辞离去。
……
十月初五,冬雨连绵。
大江之上,数百艘大小船只在黑暗的江面上顺流而下,宛如覆盖在江面上的一片片乌云,悄无声息的向东进发。
黎明时分,船队抵达姑塾城西大码头。全副武装的兵马迅速上岸,踩着泥泞的露面和积水冲入姑塾大开的西城门中。
一群全副武装的将领簇拥着两名身材高大的男子从一艘大型兵船上下来,码头上,数十匹战马早已被牵来等候。所有人翻身上马,呵斥声中,马蹄踏着地面的污水飞溅如雨,如一股旋风疾驰而去。
姑塾城中心广场,一座雄伟的衙门矗立在那里,那其实是一座宫殿。正门大堂上悬挂着黑色的烫金匾额上写着三个遒劲的大字:大成殿。
大殿堂上,桓温端坐案后,两侧文物官员次第站立。在黎明昏暗的大殿上,宛如阎罗殿上的阎王和判官一般森然。
伴随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堂下有人高声叫道:“荆州刺史桓豁,荆州都督府都督桓秘到!”
桓温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意,缓缓站起身来。码头上赶来的桓豁和桓秘二人已经阔步上堂。
()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