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海棠诗社
作者:无名的银 更新:2024-11-11 16:22
()这名老教授怕是有八十多岁的年纪,从头发到眉毛和胡子都白了,他提笔正在白纸上写着一首自己作的词。
江云杪低声念道:
“星夜入沙洲。雁声逐水流。算十年、同上学楼。相觑不忘声渐叙,晨昏去、少年愁。”
“瀚海断清秋。他乡只影游?七日满、又见冬收。尘烟散尽千古事,光阴易、再从头。”
老教授笔走龙蛇,一气呵成,虽因年迈动作缓慢,但能看出书法功底深厚,最后落款又添上:
《唐多令·丁亥重阳与友人游敦煌记》——戴翀。
老教授写完时,旁边围观的人开始多了起来,站在他身边的中年女老师带头鼓掌。
“戴老,您写得真好,能给我们讲讲么?”
老教授含蓄一笑,把毛笔放下,说道:“写得一般,和那些词人比差远了。”
“您谦虚了,说说吧,我只上过您的历史课,还没上过您的诗词课呢?”女老师接着说道。
老教授一抬头,看到大家都在看他,想了想说道:“其实也没什么,去年重阳节,敦煌研究院对西夏文化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我受邀去当地拜访。”
“没想到在那里遇到了很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他是我在京大的同窗,也和我是老乡,已经有三十多年没见了。”
老教授追忆道:“他一直在国外执教,退休年疾病缠身不能远走,去年好转回国探亲,过了年又要走了,那天我们两个老家伙说了一夜的话,约定过年带上家人,在老家再聚。”
“谁又能想到呢?他没能熬过那个冬天。”
说到这老教授眼睛红了一下,眼窝深陷,他瘦削的手臂如风干的莲藕,江云杪看着他的样子,想到了她写不动字的爷爷,也跟着红了眼睛。
江云杪忍不住安慰道:“老爷爷,您也不必过于伤心,就像你词里写的,‘尘烟散尽千古事’,您做历史研究,一定早就看透了。”
老教授笑道:“是了,偶尔感慨一下,耽误大家时间了。”
旁边的学生提醒道:“戴老,您不趁着这个机会再说两句?”并且疯狂地用手指了指旁边海棠诗社的牌子。
老教授连连点头道:“哦,对对对,差点忘了正事。”
“各位小朋友,到今年算,海棠诗社成立60年了。60年一甲子,人生过半,当年我这个初代社员,被请过来参加社团招新,很荣幸,也很兴奋。”
“看到新老迭代,一代又一代京大人还是这么喜欢诗词,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倍感欣慰。”
“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海棠诗社,加入海棠诗社,我们以诗会友,可好?”
“好!”围观的众人纷纷鼓掌喝彩。
老教授看向旁边的学生:“我这么说可以吧?”
学生笑道:“您说得太好了,我接着您说的补充两句行么?”
接着学生继续说道:“各位同学,我是海棠诗社的副社长耿秋声,也是咱们京大数院大三的学生。大家别意外,只要喜欢,学数学也可以研究诗歌嘛。”
“今天请到了京大资深教授,社科院学部委员戴老,我们真的是非常荣幸。戴老是我们海棠诗社的初代社员,也是主要的社团创始人,相信刚才简短的‘诗词课’,大家已经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
“海棠诗社招新正在进行中,大家只需要交20元入社费,并背诵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即可入社。”
“另外,我们还在举行‘七步成诗’的活动,大家只需要将自己写的诗写在我们摊位后面的诗歌墙上,即可免除入社费,直接成为海棠诗社的一员。”
“感谢各位支持,期待您的加入。”
耿秋声说完,和中年女老师一起,扶着老教授先行离开,毕竟老教授身体不如当年,在太阳下暴晒坚持不住。
海棠诗社还有三名女社员在,江云杪看向宋盏笑道:“怎么样?我们去诗歌墙看看?”
两人来到诗歌墙前,发现上面是一张张便利贴,写着大家即兴创作的诗歌,不算多,但能看出来确实是临时写的,很多都是打油诗,算不上合辙押韵,但贵在真实。
“两位同学,要不要参与一下‘七步成诗’活动?很简单,现场写一首诗就可以,能够说一说写的是什么,就算过关。”女社员在旁边说道。
江云杪看向宋盏说道:“我可以,你行么?”
宋盏想了想,说道:“行,来吧。”
女社员给两人发了两张便利贴和两只铅笔,说道:“橡皮在桌上,可以修改,不限时。”
于是江云杪和宋盏就这么坐在摊位前,现场写起诗来。
虽然不限时,但一般大家尝试个3-5分钟,写不出来也就放弃了,能写出来的,虽然不至于七步成诗,但基本上想个3分钟也就够了。
江云杪写得最快,大概不到3分钟就写完润色好,率先交给女社员。
宋盏想看一眼,江云杪捂住便利贴:“不行,你要写完才能看。”
又过了1分钟,宋盏也写好了,交了上去。
女社员将两首诗读了一遍,表情狐疑地看了二人一眼,然后笑道:“你们都过关了,我帮你们贴上。”
江云杪疑惑道:“不需要解释么?”
女社员笑道:“你们自己看吧。”
当女社员贴好,江云杪立刻凑上前,宋盏站在她身后。
只见江云杪写道:
“漠漠冰城一念倾,幸得知己慰平生。
且放红尘浪淘尽,轻舟江上有妪翁。”
而宋盏则写道:
“蝉鸣催秋霜催晓,莫待枝尽红颜老。
好景有时终有尽,忙趁东风花开早。”
江云杪念了一遍宋盏的诗作,说道:“你写的主题是惜时么?”
宋盏点头道:“嗯,看到秋高气爽,本来想写秋,没想到写着写着就跑偏了。倒是你写的……”
江云杪脸一红:“我写的怎么?”
宋盏想了想说道:“写得极好,不过你首句“一念倾”,我看笔迹印子像是先写得‘崩’字,‘崩’不好么?为什么又改了?”
“你管我呀!我愿意改就改喽!”江云杪有些刁蛮地笑道,“倒是我们第三句都是用‘尽’作为白脚,还挺心有灵犀的嘛!”
宋盏说道:“是英雄所见略同。”
江云杪和宋盏聊得愉快,而站在他们身后的女社员,也将两人的情况带到了另外两名女社员的耳朵里。
最后变成三个人在角落一起看宋盏和江云杪的热闹吃瓜。
“这两人必有奸情。”
“同意。”
“嘿嘿,好嗑,好嗑。”
()
江云杪低声念道:
“星夜入沙洲。雁声逐水流。算十年、同上学楼。相觑不忘声渐叙,晨昏去、少年愁。”
“瀚海断清秋。他乡只影游?七日满、又见冬收。尘烟散尽千古事,光阴易、再从头。”
老教授笔走龙蛇,一气呵成,虽因年迈动作缓慢,但能看出书法功底深厚,最后落款又添上:
《唐多令·丁亥重阳与友人游敦煌记》——戴翀。
老教授写完时,旁边围观的人开始多了起来,站在他身边的中年女老师带头鼓掌。
“戴老,您写得真好,能给我们讲讲么?”
老教授含蓄一笑,把毛笔放下,说道:“写得一般,和那些词人比差远了。”
“您谦虚了,说说吧,我只上过您的历史课,还没上过您的诗词课呢?”女老师接着说道。
老教授一抬头,看到大家都在看他,想了想说道:“其实也没什么,去年重阳节,敦煌研究院对西夏文化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我受邀去当地拜访。”
“没想到在那里遇到了很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他是我在京大的同窗,也和我是老乡,已经有三十多年没见了。”
老教授追忆道:“他一直在国外执教,退休年疾病缠身不能远走,去年好转回国探亲,过了年又要走了,那天我们两个老家伙说了一夜的话,约定过年带上家人,在老家再聚。”
“谁又能想到呢?他没能熬过那个冬天。”
说到这老教授眼睛红了一下,眼窝深陷,他瘦削的手臂如风干的莲藕,江云杪看着他的样子,想到了她写不动字的爷爷,也跟着红了眼睛。
江云杪忍不住安慰道:“老爷爷,您也不必过于伤心,就像你词里写的,‘尘烟散尽千古事’,您做历史研究,一定早就看透了。”
老教授笑道:“是了,偶尔感慨一下,耽误大家时间了。”
旁边的学生提醒道:“戴老,您不趁着这个机会再说两句?”并且疯狂地用手指了指旁边海棠诗社的牌子。
老教授连连点头道:“哦,对对对,差点忘了正事。”
“各位小朋友,到今年算,海棠诗社成立60年了。60年一甲子,人生过半,当年我这个初代社员,被请过来参加社团招新,很荣幸,也很兴奋。”
“看到新老迭代,一代又一代京大人还是这么喜欢诗词,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倍感欣慰。”
“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海棠诗社,加入海棠诗社,我们以诗会友,可好?”
“好!”围观的众人纷纷鼓掌喝彩。
老教授看向旁边的学生:“我这么说可以吧?”
学生笑道:“您说得太好了,我接着您说的补充两句行么?”
接着学生继续说道:“各位同学,我是海棠诗社的副社长耿秋声,也是咱们京大数院大三的学生。大家别意外,只要喜欢,学数学也可以研究诗歌嘛。”
“今天请到了京大资深教授,社科院学部委员戴老,我们真的是非常荣幸。戴老是我们海棠诗社的初代社员,也是主要的社团创始人,相信刚才简短的‘诗词课’,大家已经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
“海棠诗社招新正在进行中,大家只需要交20元入社费,并背诵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即可入社。”
“另外,我们还在举行‘七步成诗’的活动,大家只需要将自己写的诗写在我们摊位后面的诗歌墙上,即可免除入社费,直接成为海棠诗社的一员。”
“感谢各位支持,期待您的加入。”
耿秋声说完,和中年女老师一起,扶着老教授先行离开,毕竟老教授身体不如当年,在太阳下暴晒坚持不住。
海棠诗社还有三名女社员在,江云杪看向宋盏笑道:“怎么样?我们去诗歌墙看看?”
两人来到诗歌墙前,发现上面是一张张便利贴,写着大家即兴创作的诗歌,不算多,但能看出来确实是临时写的,很多都是打油诗,算不上合辙押韵,但贵在真实。
“两位同学,要不要参与一下‘七步成诗’活动?很简单,现场写一首诗就可以,能够说一说写的是什么,就算过关。”女社员在旁边说道。
江云杪看向宋盏说道:“我可以,你行么?”
宋盏想了想,说道:“行,来吧。”
女社员给两人发了两张便利贴和两只铅笔,说道:“橡皮在桌上,可以修改,不限时。”
于是江云杪和宋盏就这么坐在摊位前,现场写起诗来。
虽然不限时,但一般大家尝试个3-5分钟,写不出来也就放弃了,能写出来的,虽然不至于七步成诗,但基本上想个3分钟也就够了。
江云杪写得最快,大概不到3分钟就写完润色好,率先交给女社员。
宋盏想看一眼,江云杪捂住便利贴:“不行,你要写完才能看。”
又过了1分钟,宋盏也写好了,交了上去。
女社员将两首诗读了一遍,表情狐疑地看了二人一眼,然后笑道:“你们都过关了,我帮你们贴上。”
江云杪疑惑道:“不需要解释么?”
女社员笑道:“你们自己看吧。”
当女社员贴好,江云杪立刻凑上前,宋盏站在她身后。
只见江云杪写道:
“漠漠冰城一念倾,幸得知己慰平生。
且放红尘浪淘尽,轻舟江上有妪翁。”
而宋盏则写道:
“蝉鸣催秋霜催晓,莫待枝尽红颜老。
好景有时终有尽,忙趁东风花开早。”
江云杪念了一遍宋盏的诗作,说道:“你写的主题是惜时么?”
宋盏点头道:“嗯,看到秋高气爽,本来想写秋,没想到写着写着就跑偏了。倒是你写的……”
江云杪脸一红:“我写的怎么?”
宋盏想了想说道:“写得极好,不过你首句“一念倾”,我看笔迹印子像是先写得‘崩’字,‘崩’不好么?为什么又改了?”
“你管我呀!我愿意改就改喽!”江云杪有些刁蛮地笑道,“倒是我们第三句都是用‘尽’作为白脚,还挺心有灵犀的嘛!”
宋盏说道:“是英雄所见略同。”
江云杪和宋盏聊得愉快,而站在他们身后的女社员,也将两人的情况带到了另外两名女社员的耳朵里。
最后变成三个人在角落一起看宋盏和江云杪的热闹吃瓜。
“这两人必有奸情。”
“同意。”
“嘿嘿,好嗑,好嗑。”
()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