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 凌云寺、壁津楼!
作者:爱吃小海鲜的焚天幡    更新:2024-11-08 19:29
  ()宋欣然也没想到又让林渊装到了。
  不服气的她,又挨个问了一下林渊旁边的其他石碑。
  林渊也不怯场,有了高级书法技能,他对于这些石碑上的字迹也确实有了自己看法和见解。
  众人听着,虽然似懂非懂,但是也感觉林渊说的好像挺有道理的样子。
  直到从碑林出来。
  罗轻语带着众人又去凌云寺参观了一番。
  凌云寺在凌云山顶,被凌云九峰环抱,寺宇辉煌。因是大佛所在,所以又叫大佛寺。凌云寺创建于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大佛开凿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凿佛像时,寺宇又有扩建。据《方舆胜览》记载:“会昌前,峰各有寺”。到了会昌四、五年间,由于唐武宗李炎扬道抑佛,下令灭佛,凌云山仅凌云寺得以“做工精妙”而保存。
  唐建凌云寺毁于元顺帝战乱,明代进行了两次修复,明末又经兵燹,大部分被毁。现存凌云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寺外两侧分列着四通石碑,记载了明清两代重修寺宇的过程。
  凌云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匾额“淩云寺”三字,为清末著名书法家赵熙所题。天王殿正中塑像为金玉弥勒坐像,重33吨,所用汉白玉石采自名山之巅,两旁分列四大天王像,采用健陀罗风格建造。天王殿后为韦驮龛,供奉木雕帖金的护法神韦驮。大雄宝殿为清代建筑,殿内正中端坐释迦牟尼三身像(法身、应身、报身)。两旁分列十八罗汉像,殿后为菩萨殿,正中塑净瓶观音像,两边分列文殊、普贤、地藏和大势至四菩萨像。藏经楼为民国时期所建,是中西方建筑的融合产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带着众人一边参观一边介绍了一番凌云寺。
  罗轻语接着道:“虽然凌云山高度不像是一些名山大川,但是大家也可以看到,这凌云山旁边就是三川汇聚之处,在这个山顶上建造凌云寺,对于一千多年前的生产力来说,其实还是很有难度的!”
  文君闻言,也不禁双眼浮现一抹敬佩之色:“没错,我觉得古人太厉害了,相对来说,我觉得乐山大佛的雕刻可能比凌云寺的建造还要难,但是他们不但雕刻出了乐山大佛这样规模的佛像,还建造了凌云寺,古人的智慧真的很让我敬佩!”
  文君这话说得也是实话。
  她生于香江,又在国外读书,对于国内的历史了解不是很多,但是能看到我国古代就建造出这样规模的建筑,可见古人的智慧不一定比现在差。
  现代人之所以聪明,懂得多,是因为站在历代前人的肩膀上,而且有科学的学习体系。
  但是古人能在生产力那么地下的年代,雕刻出乐山大佛,这难道不值得大家敬佩么。
  被文君这么一说,直播间的观众们均有同感:
  “不得不说,文君说的很有道理!”
  “咱们老祖宗当然牛了!”
  “说起来我大长安名胜古迹也多得很,强烈要求林渊他们来大长安!”
  “哈哈哈,没错,希望林渊和文君你们一直直播下去!”
  “对啊,这个节目要是能拍个第二季第三季就好了!”
  “我大开封八朝古都也欢迎大家来哦!”
  “......”
  甚至还有全国各地的观众们纷纷开始拉客,各自为自家城市疯狂打call。
  从凌云寺出来,一行人继续前往壁津楼。
  前往壁津楼这一路需要经过凌云栈道。
  这一段凌云栈道相比乐山大佛旁边那一段可是更为险峻,毕竟乐山大佛那一段,只是帮助大家爬山的,虽然有点陡峭,但是其实一步一个台阶,其实也还好。
  但是这一处凌云栈道可是真的凌云栈道,下方就是悬崖峭壁。
  这条栈道自上而下盘旋九曲,这便是“九曲栈道”,是与修建佛像同时开凿的。栈道顶端有一长廊式亭阁,栈道第一折的经变图雕刻精细,并刻有楼台亭塔,是研究唐代建筑和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栈道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217级石阶。
  众人沿着石阶缓步前行,丝毫不敢走快。
  饶是宋欣然 向来胆大,都下意识的挨着林渊前行,羊羊更是胆小,全程紧紧的贴着墙壁,不敢往外看。
  丹妮和文君、恺雯她们几个女生,一个个也都脸色泛白,紧张的都快不敢呼吸了。
  林渊虽然也觉得很险峻,但是也能感觉到这个栈道用料还是很结实的,所以倒是不担心安全性。
  走在上面时,还有空往下望呢,不得不说,虽然这栈道之上地势险峻,但是往下看,风景还真是一览无余,感觉很棒。
  从九曲栈道来到了壁津楼后,一行人有点失望。
  璧津楼雄踞在凌云后山的山道上。从山顶俯视,好似于青山绿水间突然出现的世外仙境。从山下仰视,又不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只不过作为景区的景点之一,壁津楼虽然位置不错,但是这个墙壁和建筑风格,一看就是现代的建筑。
  罗轻语也注意到了大家的神色变化。
  不过却没有多说什么,而是给大家介绍了一下壁津楼:
  “大家可能觉得我们壁津楼好像是现代修建的仿古建筑,确实大家没看错,只不过我还是要给大家解释一下!”
  “璧津楼原址在乐山城南,建于宋代,据《水经注》和宋代魏了翁《璧津楼记》记载,“璧”字取自青衣江盛产璧玉,“津”字是渡口的意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就是对岷江在新津五个渡口的描述,故名“璧津楼”。现建璧津楼的地方,原是祭祀川主神像的洪川庙。”
  “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我们就把璧津楼移建此处,依山取势,不拘一格,具有明清寺庙建筑的特色。牌楼正坐石阶,右面沿崖端建有15米长廊,左面向上依次排列三层楼房,有一小院落。整个璧津楼参差而紧凑,碧瓦朱楼,组成一个辉煌秀丽、雄壮雅致的仿古建筑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