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见识不凡
作者:五五单    更新:2024-11-08 14:33
  ()53
  对普通家庭而言,一千多元已经是不小的数目,即便秦淮茹不吃不喝,以她的工资收入,要存满这钱至少也需要50个月,也就是近四年时间。
  这些钱既有老贾积攒下来的部分,还有贾东旭意外死亡赔偿,加上每月给贾张氏的养老款,总数相当可观。
  面对眼前的钱,秦淮茹对贾张氏的恶感更加深刻,这个守财奴应当受到严厉惩罚。
  她辛苦维持全家生活时,贾张氏从不肯掏出哪怕一分钱。
  她常常借口已花光,眼睁睁看着秦淮茹忍受委屈,遭受轻薄,却吝啬到连一毫钱也不肯帮忙。
  想起从前的日子,秦淮茹对贾张氏刻骨的仇恨几乎燃烧成熊熊烈火,恨不得用刀刺死她。
  收拾完财物,秦淮茹选择将其藏在一个秘密角落,这才开门出来,面对孩子开口说,
  "春节你们一人五毛钱的压岁钱。
  "
  -----------------
  第二百零除夕清早,杨军正吃早饭时,听到外面二大爷招呼众人准备 。
  本打算出门的脚步立刻变得不悦。
  刘大海简直越来越不像话,过年也不让消停,大早上就闹起这么一场大会。
  他已经连续几天召开大会,有时候甚至一天两次。
  虽然大家对这些会有所好奇,觉得在闲暇的春节期间有些热闹,但也开始有些厌烦。
  院子中的邻居们迅速凑了过来,没有准备会议桌椅,二大爷站定,挺着肚子维持秩序,然后宣布街道办事处关于易中海和贾张氏的最终裁决通报。
  他一大早天还没亮就去街道办询问详细情况了,身为易中海死敌,这绝不能错过关键的讯息。
  他们的关系如同傻柱和许大茂间的纠葛一般复杂。
  两人生性好斗,互不相让了一辈子。
  杨军立于围观的人群之后,同样想要听到街道办事处会如何处理易中海和贾张氏的事件。
  他明白,有了王姨的存在,易中海不会像上次一样轻易过关。
  看着刘海中的二叔脸色激动不已,他意识到易中海这次恐怕情况不妙。
  二叔抬手示意人们静候,然后平复情绪,开始宣读街道办事处对易中海与贾张氏的裁决。
  “鉴于易中海以往犯下的 罪行以及此次私通之罪,依据合并惩处原则,此处宣布:”
  说到这里,他故意暂停,欣赏院子里众人急切的好奇眼神,这无疑是他的高光时刻。
  “对易中海的惩罚是:去西山农场接受二十年劳动改造。”
  这一判决仿佛惊雷,瞬间在院子上空炸响。
  “竟是二十年啊……”
  人群中一片嘈杂,多数人认为对易中海的处分过严。
  毕竟二十年刑期已经是量刑极限,对年已五十八岁的他而言,二十年后就算能活着出来,也将是个步履蹒跚、老态尽现的老头。
  原剧中的易中海虽能活到八旬,但在杨军看来,那样的重体力劳动,绝难使他在农场延续那样的生命长度。
  即使不因过度劳累死在农场,出狱后的身体也必将大不如从前。
  接下来,二叔举手示意再次安静,接着他宣布:
  “按照贾张氏自己的申述,称她并非自愿,街道办事处因此对她作出了减轻处罚决定。”
  “原户籍所在地留用监管,为期半年。”
  看似相对较轻的处置实则不然,深究下来一点也不轻。
  何为“留用监管”?实际上就是将贾张氏送回出嫁前的娘家长住半年,这是一种对她的羞辱。
  你若贾张氏好 ,那便让你娘家看清张翠花的本性,连带家族名誉一同蒙羞。
  这类被遣返回乡之人,娘家亲属不但不庇护,还往往将其当作敌人。
  他们会公开指责,甚至有人急于切断关系,甚至登报公示断绝来往。
  因此,对于贾张氏,遣返原籍近乎一种折磨。
  而接下来,二叔宣告他们两人还需“游街三天”。
  听到这些,杨军认为不必继续听下去了,于是开车离开院子。
  正月初二是他娶亲的大日子,得先取回准备好的食材。
  王玉英这段日子一直叮嘱他,害怕出变故。
  她让他早点联络昔日战友好生取回食材。
  刚刚吃完饭就催促他出门了。
  杨军决定先去找依秋水探个虚实,过大年的不能空着手上门啊。
  何况两人眼看就要成亲,理应送一些节庆礼金。
  一个新姑爷初次拜见岳家,礼物不能太寒酸以免遭嘲笑,但又要避过大领导可能的不满。
  一番斟酌后,杨军将车子停在路边无人之处,从次元空间取出一份礼物:半扇鲜嫩肥美的猪肉,两尾十斤重的大鲤鱼,二十斤优质的羊肉,还有四瓶茅台酒及四盒精致的中华香烟。
  杨军还想加些花生、糖豆这类小吃,但最终还是作罢。
  这些礼物已经非常丰富了,在当下这个时代显得相当厚重;然而想到大领导权力巨大,见过世面多矣,这些礼物送出去也就不足为奇了。
  装好东西,杨军驾车直奔大领导府邸而去。
  回到家中。
  杨军从他的超能空间中取出举办婚宴所需的全部食材。
  他在脑海里盘算过了,工厂里的同事、军属大院的邻居,以及旧部,至少要准备二十分酒席的规格。
  通过傻柱婚礼的经验,他了解到院子里的邻居就可能占据大部分宾客。
  这大院有近二十户,一百多人,按照每桌十人的习俗,最少得预备十桌菜肴。
  考虑到正值假期,作为钢厂干部以及院内的长者,他不能小气,最起码得让院子里的人共享一餐。
  他可不想像傻柱那样,一家只能一个人出席盛宴,其他人只能旁观。
  他不愿意如此行事,况且他并不吝啬这一点餐食费用。
  此外,他也并不担心举报,办事处和派出所都有他的关系网,他自己又是位在职干部,又有那么多老前辈的照应,如果过于谨小慎微,那就太对不起重新活一次的机会。
  活着的意义有时候不需要太过顾虑。
  如果事事都斤斤计较得失,人生就没有真正的意义。
  回到四合院,杨军扛着半扇猪步入后院,接着将全家召集起来,共同协助搬运行李般的食材。
  随后,杨梅和杨柳开始盘点剩余的调料品:花生油、菜籽油、五香豆腐干、豆瓣酱、花椒、八角、香叶、葱、姜、大蒜、豆芽、豆腐皮以及黄豆……
  至于寻常常见的食材如土豆、萝卜和小白菜,家里都已储备充足,杨军并未取出。
  令全家人惊讶的是,这里面甚至包括许多时令不符的蔬菜,比如韭菜、蒜苗、黄瓜、冬瓜、番茄、茄子和四季豆等。
  王玉英忍不住赞美杨军的那个朋友十分能干,连应季之外的蔬菜都能搞到。
  听到这样的表扬,杨军羞得满脸通红,但他不便说出这些反季节蔬果是他一次次奔波市场、不惜价格高昂换来的心血。
  每当这些季节性的菜蔬一出现,便立刻引发一场哄抢,杨军时常以比平常高几倍的价格购入,甚至有时付出再高的价钱也不一定能买到,他费尽心思才能分得一缕 叶或一小截茄子藤。
  即使是这样微薄的食物,经过他的妙手,也能变出满满一片的菜地。
  "哥啊,你准备这些料,大嫂那里可能难以达到这种规格吧?" 杨梅思索之后,表示认同,就算身为高层的大领导,或许也无法像这样轻易搞来反季节蔬果。
  不过现今人们的口味有所不同,相比于富余的生活,他们更向往的是丰盛的肉类而非绿色食物。
  "你这样认为可不对哦,我哥办得到的。
  以大领导的本事,这点东西难道都搞不来吗?" 杨梅反驳道,嘴边带着一丝怀疑。
  她觉得自己大哥隐瞒了什么,近来杨军的进步和能力越来越让她感到惊奇。
  退役回家仅一个半月内,他已从小科室的组长升任副主任,紧接着又成为厂里的核心人物,速度就像坐上了火箭一般迅猛无比。
  对于工厂里难以解决的事,对他而言轻而易举,大量粮食与猪肉的供给、还有如今的季节不符食材获取,在他眼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在轧钢厂和院内发生的那些事情后,杨梅更是深信大哥几乎无所不能,此刻她心中开始对权力充满向往。
  她亲眼目睹整个院子的人都迎合她的大哥,编造假象将孩子们的打闹诬蔑成是棒梗对抗成年人的冲突,这甚至超越了篡改事实的行为。
  即使指鹿为马,也没有如此夸张。
  (新年的第一天。
  早早就起了床,杨军家中的每一个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不再沉溺在舒适的睡梦中。
  俗话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对于新年伊始的第一个清晨,每个人都怀揣期待,迎接全新的一年,换上崭新的衣裳,象征这是一份吉祥美好的愿望。
  刚推开房门,杨军便迎面看见杨梅带领一众弟弟妹妹立在门口。
  "大哥,新年快乐!"大家一起齐声祝福并朝着他鞠躬行礼。
  "好...大家都新年快乐。
  " 突然被惊喜,但恢复镇定后的杨军回应着他们的问候。
  “快别这样站着啦,去刷牙洗脸准备吃饭,咱们有活儿要忙了。”杨军想要去洗手间,不料,却遭遇杨梅姐妹们的阻挡。
  只见他们一个个笑盈盈的眼神看着杨军,像是等待着什么。
  杨军微微怔住后马上明白他们的想法,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压岁钱呀。
  摇头轻笑,他从钱包中取出三十元一张的纸币,递给他们每一个孩子,代表了他的祝福。
  杨梅和杨柳接过压岁钱的时候,对于只有三十元数额有些意外,但他们明白杨大哥并不在乎这一点零花钱,于是收下。
  在给最小弟弟杨榆压岁钱时,杨军提醒道:"记着让妈帮你保存这些钱啊。
  "
  他已经给妹妹杨榆的零花钱累积到每周有二十元,为了维持她的“大姐大”地位,杨军可谓溺爱至极。
  若不是看不过妹妹杨榆被同学欺侮,他还真是不会纵容她的随意挥霍。
  "我不会交出去的,这是我压岁钱。”
  怕杨军改变主意,杨榆慌忙把钱塞进口袋,然后逃走了。
  ...
  新的一年首日,便是春节的第一天。
  家家户户都在享用饺子大餐,杨家自然也不例外。
  一大早,母亲王玉英、姐姐杨梅及小妹杨柳联手准备好了三种馅儿的饺子:酸辣萝卜牛肉、猪肉葱香以及韭菜鸡蛋。
  王玉英自己享受韭菜鸡蛋的美味,却将肉类饺子都留给孩子们。
  注意到她的做法,杨军猜出了她对自己不舍。
  忆起童年,父亲总是以不爱这些为由,却悄悄把这些美味全都留给孩子,那时他天真地相信他们的说法。
  随着长大,杨军明白了父母无私的深情厚意。
  他同样选择吃韭菜鸡蛋饺子,同时也多夹了一些萝卜牛肉给她。
  看着儿子的举动,王玉英微微一笑,心里充满骄傲——儿子真的长大了。
  “你今年给她们每人多少压岁钱?”在品尝饺子的闲暇时,王玉英随口问了一句。
  "...三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