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肝肠寸断东兴猴
作者:右手青衣 更新:2024-11-06 12:49
()关于鬼怪的故事,春秋战国时便有记载,但真正兴起的话,估计是在魏晋时期。
这个时期,有志人的笔记《世说新语》,有志怪的《搜神记》,即便是大名鼎鼎的的陶先生,在留给后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同时,也用一本《搜神后记》为后人讲述了很多奇闻异事。
甚至连陶先生的举世名篇《桃花源记》,为了发展文旅经济,现代很多地方都依托陶先生的讲述,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某某地方就是先生记载的桃花源时,并拿出了很多实例进行佐证。
正当大家争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有人另辟蹊径,说是从《桃花源记》里读出了不一样的东西。说陶先生笔下的桃花源,并不是理想中的乌托邦,而是记载了一处冥府世界。
如果对桃花源时冥府世界的说法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找度娘问一下,说这话的人还颇有几分歪理。
与猴子有关的故事,陶先生也用笔摘录了一个。或许是因为局限于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把,先生在故事的结尾说了一段莫名其妙的话,颇有些因果轮回的意思。
陶先生说,在吴地临川,捉猴子养猴子训猴子的人很多,尤其是在东兴这个地方,捉猴养猴训猴基本上成了一种产业。
那些有条件的人家,如果没有弄上一两只训练有素的猴子,穿上人的衣帽,端茶送水,是称不上豪门大族的。特别是在亲朋之间相互摆排面的时候,有猴子的人家比没有猴子的人家,面子要大上许多。
前些年,余光中一句“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让世人对万国来朝的大唐充满了向往。
在璀璨的盛唐里,权贵的三大顶级享受,撑门面的就是昆仑奴、新罗婢和菩萨蛮。这三样如果一样都没有的话,所谓的豪门,在世人的眼里,都是一个笑话。
后世,人们还专门考证过昆仑奴、新罗婢和菩萨蛮的出处,新罗婢和菩萨蛮还好认定,一个是朝鲜半岛的女子,一个是来自西域的各族胡女。
但昆仑奴,却一直有着争论,这有着强壮体力的奴隶,到底是贵族们从非洲弄回来的呢,还是几百年前,南洋一带的黄色人种因为日光浴晒黑的呢?或者,南方的丛林里,那个时候也有过黑人,不过被大唐的权贵弄绝种了。
这有些题外话了。继续回到猴子身上。据说,洪武大帝弄出锦衣卫以后,当官的是个个心惊,生怕自己家里这个是探子那个是密谍。就连权臣胡惟庸,为了自我保护,还曾让人专门训练过几十只猴子,让他们穿着人的衣冠,干着仆役的活儿。
而且,胡惟庸家的这些猴子还被训练的非常有格调。能够端茶送水不说,宾客来时,还可以充当门房行跪拜揖让的礼节。在胡家举办朋友聚会的时候,还能拿出几只猴子组成乐队,吹吹笛子弹弹琴什么的。
陶先生说,当时在东兴,因为捉猴养猴训猴已经是一条完整的产业,很多人都依靠猴子脱贫致富奔了小康。以前有些不屑于加入这个队伍的人也就动了心,想像他们一样捉猴养猴训猴卖钱。
不过,既然这捉猴养猴训猴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了,外人的贸然加入肯定会受到排挤,哪怕是沾亲带故的的亲眷。就像现代,我们的华为也就曾多次收到西方敌对势力的打压和排挤。
为了便于大家更清楚的听清楚陶先生讲的这个故事,在这里暂且把这个想加入捉猴养猴训猴的东兴人称为某甲。
话说某甲因为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便想方设法和自己相识的亲眷打听,想让他们带一带自己。
可是,这些亲眷都是人精。哪怕是某甲请客吃饭,上上好酒好菜,但只要某甲一露出点到套技术的意思,马上就把自己的盖子捂得紧紧的,生怕被某甲偷了本事去。
而且过来,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又不是没有过。所以,为了学到捉猴子的本事,某甲没少受人白眼受人气。
后来,还是某甲在外面荡的时候,碰见一个从山中回来的老人,因为看见老人受伤了,某甲主动上前帮忙,殷勤如子弟一般前后照顾。等老人离开时,某甲才从老人嘴里套出了一点怎么抓猴子的话。
当时,老人说,要抓猴其实也容易,把猴子喜欢的东西放在桶子里,猴子看见后会抓住不放,只要它不放手,就可以轻轻松松的捉住它了。
老人的话说的很少,但某甲却如获至宝,也才明白自己那些亲眷为啥进山的时候总会背上个桶子。
于是,某甲就找人弄了个木桶,大摇大摆的进山了。路上碰到的同行看着他背着个没有桶盖的桶子,假装问他干什么。在得知某甲是准备进山抓猴,等某甲转身后都是窃笑。没有桶盖的桶子怎么抓猴呢,不过,大家都没有点破。
因为自己有心学捉猴养猴训猴,虽然亲眷们不肯教某甲,但某甲也是心细,在会捉猴的亲眷们进山之后,他也曾偷偷跟了几回。虽说每次都被亲眷们发现了然后被赶出去了,但某甲还是晓得了一些皮毛,再说这次在老人那里听到的,让某甲对自己的进山很有信心。
到了猴群常常出没的山林,某甲把背上的木桶往地上一搁,伸手从怀里揣了一把坚果放进木桶里,自己躲在一边悄悄观察。
还真如老人说的那样,不多时,一只母猴背着一只小猴子就来到了木桶边,伸手到桶里去抓某甲放的坚果。
等某甲跳出来以后,那母猴却没有呆呆的站在木桶边候着某甲,而是抓着坚果背着小猴子一蹿就奔了。
这让某甲懊恼不已,于是,某甲又往桶里放了一些坚果,然后又偷偷藏了起来,一直快等到中午,那只背着小猴子的母猴又出现了。但结果又和上次一样,等某甲现身之后,母猴背着小猴子又跳走了。
而且,这只母猴还像是认出了某甲一般,跳开的时候还给某甲给了个鄙视的眼神。
俗话说,事不过三,在这个地方连续两次这样,某甲便寻思着是不是换个地方试试,再说了,自己又不是老手,当天进山当天便有收获的可能性也不是那么大。
虽说换了个地方,但这次却没有猴子来光顾某甲的木桶了。眼见天色快黑了,某甲背着装备怏怏地出了山。回了路上,某甲又碰到了进山时的几个人,看着他们只抓着一只猴子,某甲的心里快意了许多,尽管他们讥笑他空手而归。
第二天,某甲又进了山,继续找了个地方藏起来。那只背着小猴子的母猴又来了,但某甲依旧是空手而归。
一连几天,某甲进山,母猴背着小猴都在某甲的眼前晃荡。忙活了大半个月之后,某甲还是一无所获,不过,某甲还是慢慢地看出了门道,自己带的木桶没有盖子,把坚果蜂蜜放在桶子里,其实就是白白给猴子送食物。
但是,他们背着的木桶好像也没有盖子啊,因为回去的路上碰见他们的时候,被他们抓住的猴子就直接呆在了桶子里,这是怎么弄的呢。
再进山的时候,某甲就带了块木板,把坚果放好后,用木板盖上了桶子,然后躲起来。这次出现的依旧是那对母子。母猴来到木桶边,用手掀开了盖子,取走了果实。仿佛母子与某甲有了默契一般。搞得某甲恼怒不已。
这样持续了个把月以后,某次回去的路上,某甲依旧被乡人笑话空手而归,但这回,某甲在乡人背上的木桶看出了蹊跷,虽说乡人的木桶也没有盖子,但那木桶的桶身上却有着个拳头大小的洞。
难道乡人被的木桶桶盖是活动的,可以锁死,按照老人的说法,猴子抓到东西以后不会放,然后呆在那里等着你去捉,那猴子是不是从木桶桶壁上的洞把手伸进去的呢?
想到这,某甲快步回到了家,把自己的想法在木桶上琢磨了几番,第二天一大早,某甲就背着木桶进了山,打定主意,这次不捉到猴子坚决不下山。
还真如某甲想的那样,果子的香味从木桶上的洞传出去以后,很快就引来了猴子的围观。不过,这次却不是那对母子。许是因为某甲在桶壁上开的洞太小还是什么的,过来的猴子绕着木桶转圈,也把手朝着木桶上留出的洞折腾了几下,但手始终没有伸进去。
看到这,某甲不禁想起了那对母子,于是,就钻了出来,赶走了围观的猴子,背着木桶来到了那对母子经常出没的地方。
等某甲把木桶放下没多久,就又有猴子出现了。某甲看得很清楚,这次出现的猴子就是那只母猴背上的小猴子,一人两猴也相识了一个多月,对这对拿走了某甲的诱饵还不忘朝着某甲翻个白眼的母子,某甲可是惦记的狠。
虽说没有看见母猴的出现,但等到小猴子把手伸进木桶以后,某甲赶紧从藏身的地方走了出来。还正如老人离开时和某甲讲的那样,看到某甲现身以后,小猴子惊慌着想要逃跑,却又舍不得手里的食物,绕着木桶跳上跳下惊得直叫。
看到这番情形,某甲终于笑了,老子喂你娘俩可也有一个多月了,终于逮住你了,再把你训练一下卖出去,至少不会亏本啊。
于是,某甲就将小猴子捆了起来,背上木桶,牵着小猴子往回走。走着走着,后面的树枝上传来了响动,原来是小猴子的惊叫声唤来的母猴,瞧着母猴尖叫惊慌的样子,某甲也不管它,但看着母猴老是跟在后面呼喊,某甲也有点烦躁,时不时就给小猴子来了一鞭子。
等回到了家里,母猴也跟到了某甲家,骑在某甲的院头吱吱的叫着。
看着母猴一路跟来,某甲的无名火一下子就上来了。他把小猴子拴在院子里的树上,朝着骑在院头的母猴,给小猴子就是一鞭子。
随着鞭子的下去,母猴的尖叫声更大了,仿佛在求某甲不要鞭打它的孩子一般。
看着某甲一鞭子一鞭子的抽打小孩,母猴突然拿起手抽着自己的耳光,然后又向某甲作揖,重复着这个动作,像是在求某甲放过自己的孩子一般,只是不会说话而已。
可某甲这个时候火气已完全上来了,想着自己想学捕猴的本领被乡人甚至亲眷挖苦讥笑,自己在山里钻了一个多月好像是专门给这对母子喂食一样,根本就没有顾忌到母猴的动作,也没打算放了小猴子。
看着自己鞭打小猴子,母猴仍不肯离去,某甲的鞭子挥得更急了,结果硬生生地将小猴子打死在树上。
都说母子连心,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活生生地打死在自己的面前,母猴悲哭了一声,从院头上跳了下来,落在小猴子的面前,在地上弹了一下不动了。
母猴跳过来的时候可是给某甲吓了一下好的,但等到某甲定睛看时,这母猴居然已经死了。
真是有点晦气,某甲不禁往地上狠狠地吐了一口唾沫。不过,想着有人在收猴皮猴毛,某甲本着死了也不浪费的心理,找来刀具准备把两只猴子剖开。
等拿来刀具以后,某甲发现被自己捆在树上的那只小猴子皮毛已不成样子。于是,某甲就没有去管那只死去的小猴子了。转身把死去的母猴提过来,吊在树上,开始动手剥母猴的皮。
许是因为第一次操刀还是什么的,在划开母猴肚皮的时候,某甲不小心划破了母猴的肚皮,猴肚里的心肝脾肺脏哗啦一下全部掉了出来,顿时吓了某甲一大跳。
正当某甲骂骂咧咧的准备用脚踢开母猴的内脏时,某甲却呆住了。母猴的肠子居然都短秤了一小节一小节的。
顿时,某甲不禁有些骇然。想了一下之后,他把母猴放了下来,将洒落在地上的脏器一点一点的塞回了母猴的肚子里,然后将母猴被剖开的肚子封上了,把两只死去的猴子都放在捕猴的木桶里,走到山里埋了。
陶先生的故事说到这里以后就戛然而止了。但在这后面,陶先生添上了一句,在这事之后不久,某甲家竟然染上了瘟疫,不到半年时间,一家人全部死绝了。
这就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了,母猴死得肝肠寸断,然后某甲全家因瘟疫死绝,这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
或许,陶先生是想提醒世人凡事有因必有果吧,提醒世人做事必须留一线。就像后来人们提到的“第一势不可使尽。第二福不可受尽。第三规矩不可行尽。第四好语不可说尽”一样,面对自然,我们还是要有最起码的敬畏。
()
这个时期,有志人的笔记《世说新语》,有志怪的《搜神记》,即便是大名鼎鼎的的陶先生,在留给后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同时,也用一本《搜神后记》为后人讲述了很多奇闻异事。
甚至连陶先生的举世名篇《桃花源记》,为了发展文旅经济,现代很多地方都依托陶先生的讲述,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某某地方就是先生记载的桃花源时,并拿出了很多实例进行佐证。
正当大家争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有人另辟蹊径,说是从《桃花源记》里读出了不一样的东西。说陶先生笔下的桃花源,并不是理想中的乌托邦,而是记载了一处冥府世界。
如果对桃花源时冥府世界的说法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找度娘问一下,说这话的人还颇有几分歪理。
与猴子有关的故事,陶先生也用笔摘录了一个。或许是因为局限于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把,先生在故事的结尾说了一段莫名其妙的话,颇有些因果轮回的意思。
陶先生说,在吴地临川,捉猴子养猴子训猴子的人很多,尤其是在东兴这个地方,捉猴养猴训猴基本上成了一种产业。
那些有条件的人家,如果没有弄上一两只训练有素的猴子,穿上人的衣帽,端茶送水,是称不上豪门大族的。特别是在亲朋之间相互摆排面的时候,有猴子的人家比没有猴子的人家,面子要大上许多。
前些年,余光中一句“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让世人对万国来朝的大唐充满了向往。
在璀璨的盛唐里,权贵的三大顶级享受,撑门面的就是昆仑奴、新罗婢和菩萨蛮。这三样如果一样都没有的话,所谓的豪门,在世人的眼里,都是一个笑话。
后世,人们还专门考证过昆仑奴、新罗婢和菩萨蛮的出处,新罗婢和菩萨蛮还好认定,一个是朝鲜半岛的女子,一个是来自西域的各族胡女。
但昆仑奴,却一直有着争论,这有着强壮体力的奴隶,到底是贵族们从非洲弄回来的呢,还是几百年前,南洋一带的黄色人种因为日光浴晒黑的呢?或者,南方的丛林里,那个时候也有过黑人,不过被大唐的权贵弄绝种了。
这有些题外话了。继续回到猴子身上。据说,洪武大帝弄出锦衣卫以后,当官的是个个心惊,生怕自己家里这个是探子那个是密谍。就连权臣胡惟庸,为了自我保护,还曾让人专门训练过几十只猴子,让他们穿着人的衣冠,干着仆役的活儿。
而且,胡惟庸家的这些猴子还被训练的非常有格调。能够端茶送水不说,宾客来时,还可以充当门房行跪拜揖让的礼节。在胡家举办朋友聚会的时候,还能拿出几只猴子组成乐队,吹吹笛子弹弹琴什么的。
陶先生说,当时在东兴,因为捉猴养猴训猴已经是一条完整的产业,很多人都依靠猴子脱贫致富奔了小康。以前有些不屑于加入这个队伍的人也就动了心,想像他们一样捉猴养猴训猴卖钱。
不过,既然这捉猴养猴训猴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了,外人的贸然加入肯定会受到排挤,哪怕是沾亲带故的的亲眷。就像现代,我们的华为也就曾多次收到西方敌对势力的打压和排挤。
为了便于大家更清楚的听清楚陶先生讲的这个故事,在这里暂且把这个想加入捉猴养猴训猴的东兴人称为某甲。
话说某甲因为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便想方设法和自己相识的亲眷打听,想让他们带一带自己。
可是,这些亲眷都是人精。哪怕是某甲请客吃饭,上上好酒好菜,但只要某甲一露出点到套技术的意思,马上就把自己的盖子捂得紧紧的,生怕被某甲偷了本事去。
而且过来,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又不是没有过。所以,为了学到捉猴子的本事,某甲没少受人白眼受人气。
后来,还是某甲在外面荡的时候,碰见一个从山中回来的老人,因为看见老人受伤了,某甲主动上前帮忙,殷勤如子弟一般前后照顾。等老人离开时,某甲才从老人嘴里套出了一点怎么抓猴子的话。
当时,老人说,要抓猴其实也容易,把猴子喜欢的东西放在桶子里,猴子看见后会抓住不放,只要它不放手,就可以轻轻松松的捉住它了。
老人的话说的很少,但某甲却如获至宝,也才明白自己那些亲眷为啥进山的时候总会背上个桶子。
于是,某甲就找人弄了个木桶,大摇大摆的进山了。路上碰到的同行看着他背着个没有桶盖的桶子,假装问他干什么。在得知某甲是准备进山抓猴,等某甲转身后都是窃笑。没有桶盖的桶子怎么抓猴呢,不过,大家都没有点破。
因为自己有心学捉猴养猴训猴,虽然亲眷们不肯教某甲,但某甲也是心细,在会捉猴的亲眷们进山之后,他也曾偷偷跟了几回。虽说每次都被亲眷们发现了然后被赶出去了,但某甲还是晓得了一些皮毛,再说这次在老人那里听到的,让某甲对自己的进山很有信心。
到了猴群常常出没的山林,某甲把背上的木桶往地上一搁,伸手从怀里揣了一把坚果放进木桶里,自己躲在一边悄悄观察。
还真如老人说的那样,不多时,一只母猴背着一只小猴子就来到了木桶边,伸手到桶里去抓某甲放的坚果。
等某甲跳出来以后,那母猴却没有呆呆的站在木桶边候着某甲,而是抓着坚果背着小猴子一蹿就奔了。
这让某甲懊恼不已,于是,某甲又往桶里放了一些坚果,然后又偷偷藏了起来,一直快等到中午,那只背着小猴子的母猴又出现了。但结果又和上次一样,等某甲现身之后,母猴背着小猴子又跳走了。
而且,这只母猴还像是认出了某甲一般,跳开的时候还给某甲给了个鄙视的眼神。
俗话说,事不过三,在这个地方连续两次这样,某甲便寻思着是不是换个地方试试,再说了,自己又不是老手,当天进山当天便有收获的可能性也不是那么大。
虽说换了个地方,但这次却没有猴子来光顾某甲的木桶了。眼见天色快黑了,某甲背着装备怏怏地出了山。回了路上,某甲又碰到了进山时的几个人,看着他们只抓着一只猴子,某甲的心里快意了许多,尽管他们讥笑他空手而归。
第二天,某甲又进了山,继续找了个地方藏起来。那只背着小猴子的母猴又来了,但某甲依旧是空手而归。
一连几天,某甲进山,母猴背着小猴都在某甲的眼前晃荡。忙活了大半个月之后,某甲还是一无所获,不过,某甲还是慢慢地看出了门道,自己带的木桶没有盖子,把坚果蜂蜜放在桶子里,其实就是白白给猴子送食物。
但是,他们背着的木桶好像也没有盖子啊,因为回去的路上碰见他们的时候,被他们抓住的猴子就直接呆在了桶子里,这是怎么弄的呢。
再进山的时候,某甲就带了块木板,把坚果放好后,用木板盖上了桶子,然后躲起来。这次出现的依旧是那对母子。母猴来到木桶边,用手掀开了盖子,取走了果实。仿佛母子与某甲有了默契一般。搞得某甲恼怒不已。
这样持续了个把月以后,某次回去的路上,某甲依旧被乡人笑话空手而归,但这回,某甲在乡人背上的木桶看出了蹊跷,虽说乡人的木桶也没有盖子,但那木桶的桶身上却有着个拳头大小的洞。
难道乡人被的木桶桶盖是活动的,可以锁死,按照老人的说法,猴子抓到东西以后不会放,然后呆在那里等着你去捉,那猴子是不是从木桶桶壁上的洞把手伸进去的呢?
想到这,某甲快步回到了家,把自己的想法在木桶上琢磨了几番,第二天一大早,某甲就背着木桶进了山,打定主意,这次不捉到猴子坚决不下山。
还真如某甲想的那样,果子的香味从木桶上的洞传出去以后,很快就引来了猴子的围观。不过,这次却不是那对母子。许是因为某甲在桶壁上开的洞太小还是什么的,过来的猴子绕着木桶转圈,也把手朝着木桶上留出的洞折腾了几下,但手始终没有伸进去。
看到这,某甲不禁想起了那对母子,于是,就钻了出来,赶走了围观的猴子,背着木桶来到了那对母子经常出没的地方。
等某甲把木桶放下没多久,就又有猴子出现了。某甲看得很清楚,这次出现的猴子就是那只母猴背上的小猴子,一人两猴也相识了一个多月,对这对拿走了某甲的诱饵还不忘朝着某甲翻个白眼的母子,某甲可是惦记的狠。
虽说没有看见母猴的出现,但等到小猴子把手伸进木桶以后,某甲赶紧从藏身的地方走了出来。还正如老人离开时和某甲讲的那样,看到某甲现身以后,小猴子惊慌着想要逃跑,却又舍不得手里的食物,绕着木桶跳上跳下惊得直叫。
看到这番情形,某甲终于笑了,老子喂你娘俩可也有一个多月了,终于逮住你了,再把你训练一下卖出去,至少不会亏本啊。
于是,某甲就将小猴子捆了起来,背上木桶,牵着小猴子往回走。走着走着,后面的树枝上传来了响动,原来是小猴子的惊叫声唤来的母猴,瞧着母猴尖叫惊慌的样子,某甲也不管它,但看着母猴老是跟在后面呼喊,某甲也有点烦躁,时不时就给小猴子来了一鞭子。
等回到了家里,母猴也跟到了某甲家,骑在某甲的院头吱吱的叫着。
看着母猴一路跟来,某甲的无名火一下子就上来了。他把小猴子拴在院子里的树上,朝着骑在院头的母猴,给小猴子就是一鞭子。
随着鞭子的下去,母猴的尖叫声更大了,仿佛在求某甲不要鞭打它的孩子一般。
看着某甲一鞭子一鞭子的抽打小孩,母猴突然拿起手抽着自己的耳光,然后又向某甲作揖,重复着这个动作,像是在求某甲放过自己的孩子一般,只是不会说话而已。
可某甲这个时候火气已完全上来了,想着自己想学捕猴的本领被乡人甚至亲眷挖苦讥笑,自己在山里钻了一个多月好像是专门给这对母子喂食一样,根本就没有顾忌到母猴的动作,也没打算放了小猴子。
看着自己鞭打小猴子,母猴仍不肯离去,某甲的鞭子挥得更急了,结果硬生生地将小猴子打死在树上。
都说母子连心,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活生生地打死在自己的面前,母猴悲哭了一声,从院头上跳了下来,落在小猴子的面前,在地上弹了一下不动了。
母猴跳过来的时候可是给某甲吓了一下好的,但等到某甲定睛看时,这母猴居然已经死了。
真是有点晦气,某甲不禁往地上狠狠地吐了一口唾沫。不过,想着有人在收猴皮猴毛,某甲本着死了也不浪费的心理,找来刀具准备把两只猴子剖开。
等拿来刀具以后,某甲发现被自己捆在树上的那只小猴子皮毛已不成样子。于是,某甲就没有去管那只死去的小猴子了。转身把死去的母猴提过来,吊在树上,开始动手剥母猴的皮。
许是因为第一次操刀还是什么的,在划开母猴肚皮的时候,某甲不小心划破了母猴的肚皮,猴肚里的心肝脾肺脏哗啦一下全部掉了出来,顿时吓了某甲一大跳。
正当某甲骂骂咧咧的准备用脚踢开母猴的内脏时,某甲却呆住了。母猴的肠子居然都短秤了一小节一小节的。
顿时,某甲不禁有些骇然。想了一下之后,他把母猴放了下来,将洒落在地上的脏器一点一点的塞回了母猴的肚子里,然后将母猴被剖开的肚子封上了,把两只死去的猴子都放在捕猴的木桶里,走到山里埋了。
陶先生的故事说到这里以后就戛然而止了。但在这后面,陶先生添上了一句,在这事之后不久,某甲家竟然染上了瘟疫,不到半年时间,一家人全部死绝了。
这就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了,母猴死得肝肠寸断,然后某甲全家因瘟疫死绝,这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
或许,陶先生是想提醒世人凡事有因必有果吧,提醒世人做事必须留一线。就像后来人们提到的“第一势不可使尽。第二福不可受尽。第三规矩不可行尽。第四好语不可说尽”一样,面对自然,我们还是要有最起码的敬畏。
()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