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内廷衙门
作者:凤凰北斗 更新:2024-11-06 08:17
()规矩是自己定的,朱由检当然不会出尔反尔,违背自己定的规矩。
文荫子弟在这些文臣看来更加可靠,在朱由检看来同样可以任用。
田尔耕同样是文臣之后,不也投靠了魏忠贤吗?这些文荫子弟,自然能投靠皇帝。
所以朱由检对他们没有另眼看待,认为这些人不管出身如何,在成为世官之后,利益就和大明绑定在一起,更加值得信任。
任命刘侨为卫尉寺卿,郭承昊为左少卿,吴孟明为右少卿,朱由检向群臣道:
“三位卿家是你们推举的,以后卫尉寺的工作,你们也要配合。”
“若是阳奉阴违,暗中施加阻挠,别怪朕不客气!”
群臣齐声应诺,答应配合卫尉寺的工作。
他们之所以推选文荫子弟,不仅是因为这些文官后代看起来更可靠,还是因为这些人的关系网和文官有联系。
这样文官一旦犯了事落在锦衣卫手里,就有明确的疏通关系对象。说不定还能提前得知,让自己避过劫难。
所以用卫尉寺属官任命权换两个少卿任命权的事情,他们才会这么容易答应——
在他们看来推选锦衣卫的高层,远比任命几个属官更重要。
但他们绝对不知道,未来卫尉寺会有多少多少属官。
在后世很多国家,公共安全机构的人数都能和军队数量相当。
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朱由检咬牙把京城的锦衣卫养起来,但是地方就没必要了。
除了一些秘密机构之外,锦衣卫其他地方机构都可以设置在卫尉寺的地方衙门,让地方供养他们。
他的负担,又减轻了一部分。
怀着这个想法,朱由检心情大好,也没有立刻设置卫尉寺的内部机构,免得群臣回过味来。他打算让刘侨、郭承昊、吴孟明尽快上任,把架子搭起来再说。
常参会议结束,朱由检留下袁可立,打算和他沟通一下,免得以后每次设立新机构,都要和他争执。
他现在算是看明白了,如今的朝堂之上,阉党遗留大臣很少敢反抗他的命令。只有袁可立这个没有附逆行为的人,才敢反驳一二。
朱由检只要搞定他,就能把各项改动顺利推行。
那些没附逆的官员回朝后,朱由检也能通过袁可立和那些文官沟通,把自己这段时间的改动保留。
免得那些人以改变阉党乱政的名义,把自己这段时间的改动改回去。
所以袁可立是必须留在朝堂上的,甚至要大用,用这个人的威望,推动各项调整。
朱由检有这个想法,袁可立也想和他沟通一下,想知道他到底要做什么,把大明带向什么方向。
所以袁可立不顾群臣目光,独自留了下来。
没有在武英殿细说,甚至没有带起居注官员,朱由检和袁可立出了西华门,在西苑中商谈。
“袁卿,你觉得魏逆的案子,大理寺审判得如何?”朱由检首先开口道。
袁可立皱了皱眉头,说道:
“难堪大任!”
“臣不是说大理寺不行,而是大理寺的设置就是为了慎刑,负责平反刑狱。”
“大理寺官员,以能按律出人罪者为称职。”
“让他们去审判阉党的罪行,实在难以胜任!”
朱由检微微点头,知道这是自己的失误。以为大理寺官员简单,又熟悉法律,便能按律审判。
却不料他们养成了按律免罪的习惯,根本不会重判。
如果都按他们的办法判罚,朱由检如何拿捏群臣、让群臣戴罪立功?
所以他以这个话题为引子,向袁可立道:
“如果让刑部判罚,袁卿觉得如何?”
袁可立微微摇头,说道:
“刑部判罚会更不好。”
“刑部的官员,下级受上级影响很大。”
“上面的官员怎么说,下面的官员就怎么做。”
“那样的人,怎么能秉公审判呢?”
“薛贞杀刘铎的事情,在大明不能再出现了!”
朱由检点头赞许,说道:
“是啊!”
“一位刑部尚书,按魏逆的指示杀了一位知府,还判了很多官员死刑,却没有人阻止。”
“这件事实在骇人听闻,不能、也不应该在大明出现。”
“袁卿伱觉得大明的审判机构,需不需要调整?”
听出皇帝的意思,袁可立道:
“的确需要调整。”
“但是陛下在调整的时候,需要和大臣商议。”
“不能再像这次的锦衣卫一样,不声不响地改为内廷衙门。”
说着,他向皇帝说道:
“请陛下明确,朝廷哪些机构是内廷衙门,哪些机构是外廷。”
“以后不要再随意改动,让外廷手足无措。”
朱由检微微皱眉,不愿意现在就定下来。
但是袁可立强求,否则就不再谈下去。
对他有些没法,朱由检也知道了文臣的态度。同样的套路很难对他们袭击第二次,以后再把外廷衙门改入内廷,绝对会有人抗争下去。
尤其是想到那些脖子更硬、历史上为大明殉节的文官即将回归,朱由检不愿在这点上纠缠,决定尽快定下来,保住胜利果实。
所以他明确道:
“内廷现有的十二监四司八局,以及锦衣卫监、上林苑监、三经厂、宝和六店等等,都是内廷衙门。”
“朕以后如何调整,外廷不得过问。”
“锦衣卫也对内廷违法人员有处置权,不必经过外廷。”
这是应有之义,也是以前的做法,袁可立表示认可。
只是请求皇帝如果做出调整,以后要知会外廷,免得外廷不知,事情产生混乱。
朱由检点头答应,然后提出要求,说道:
“内阁有个内字,应该归属内廷。”
“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同样应该属于内廷。”
一口气要了四个衙门,还包括最重要的内阁。袁可立有些生气,觉得这不是商量的态度,有些气愤地道:
“陛下若如此说,请和内阁大学士商议。”
“只要他们愿意彻底成为内廷衙门,老臣没有异议。”
朱由检心中讪讪,没有再提不切实际的要求,说道:
“内阁、翰林院就和光禄寺、鸿胪寺一样,属于外廷偏内廷的机构吧。”
“但是詹事府要留给太子,以后由内廷任命。”
詹事府是辅导太子的机构,的确应该归属内廷。否则太子一个衙门都没有,实在太不像话。
袁可立对这个已经沦为翰林院迁转机构的衙门不太在意,在皇帝坚持下答应下来。只是希望皇帝任命詹事府官员时,仍旧要从翰林院挑选,否则翰林院等清贵衙门都会有意见。
朱由检对这点表示认可,打算先把詹事府夺回来再说。以后怎么用詹事府,他还没有想好。
毕竟这个机构太敏感了,关系到皇帝和太子的关系。
国初之后,詹事府基本上废弃不用,只供翰林院官员迁转。
至于国子监,袁可立直接拒绝,认为无需商谈——
监生有资格直接做官,为了避免皇帝大规模任用监生,文官都会反对。
朱由检振振有词,说道:
“国子监和钦天监同属于监,是监就应该归属内廷。”
“否则外面的人分不清,把国子监和钦天监的负责人称为太监怎么办?”
袁可立气极反笑,向皇帝道:
“国子监在本朝初年称国子学,钦天监也曾称为太史院。”
“陛下不愿它们被称为监,可以把它们改回去。”
“老臣绝无意见!”
朱由检尽力争夺,说道:
“国子监生也被称为太学生,可以改称太学,朕自己设立低一级的大学或学堂。”
“但是钦天监一定要划归内廷,留在外廷朕不放心。”
“西方传过来的天文地理知识袁卿应该有所耳闻,现在是大变之时。”
“钦天监若是不归朕掌控,朕只能把它废了,再设一个新衙门。”
对西方传过来的知识有所耳闻,知道大地是个球形,不是天圆地方。皇帝因此想完全掌握钦天监,袁可立能够理解。
再加上皇帝虽然让出了国子监,却要自己设立大学。袁可立觉得如果自己不答应的话,皇帝真有可能在内廷设立新衙门,把钦天监给废掉。
为了避免无谓的争执,袁可立道:
“钦天监可以归属内廷,国子监也可以改称太学。”
“但是陛下设立的大学,规格不能高于太学,学生也不能直接授官。”
“大学生需要参加科举或成为太学生,才有做官资格。”
朱由检点头答应,知道文官绝不会答应自己随意任命官员,所以他没有强求。打算开设理工类大学,培养研究人才。
然后就是朱由检最看重的、关系到自己安全的衙门:
“太医院一定要归属内廷。”
“外廷管理的太医院实在太差了,治死了几位先帝。”
“如果袁卿不答应,朕就加强御药房,再设一个御药监。”
对此无话可说,袁可立自己也觉得太医院实在太差,以至于大明需要频繁更换皇帝。
这种无关朝廷大政、对皇帝却非常重要的衙门,袁可立觉得没必要争执,既然皇帝提出,那就让给内廷。
只是他要求皇帝接过去后,就要由内库发放俸禄。免得皇帝胡乱任命官员,让外廷承担开支。
觉得太医院能够赚钱,朱由检一口答应。
然后想来想去,又要加上尚宝司和中书科。袁可立对尚宝司不怎么在意,对中书科却极为警惕,觉得皇帝有可能用它取代内阁,不愿答应此事。
但是对皇帝引用旧例,要求尚宝司、中书科等近侍官员任命取自上裁,他却无法反对。只是提醒皇帝不能改变中书科的级别,不能违反祖训重设中书省——
文官好不容易确立的内阁制度,不能随意改变。
朱由检满口答应,说是会像起居舍人一样,中书科中书舍人以后会挑选翰林院官员兼任,不会提升级别。
这点确定之后,内廷衙门彻底定了下来。商量来商量去,也就多了詹事府、钦天监、太医院三个衙门。其中詹事府还已经沦为迁转机构,根本没有实权。
袁可立心中松了口气,觉得皇帝要走这三个衙门完全可以接受,并不是胡乱调整。在皇帝答应不会把其它外廷衙门转入内廷后,他决定下一次常朝上就正式提交奏疏,确定内外分别。
然后,朱由检和袁可立才开始最初的话题,调整审判机构。
《大明会典》:
又定、东宫官、系近侍官员、任满黜陟、取自上裁。
洪武二十六年定、尚宝司、中书舍人、系近侍官员、任满黜陟、取自上裁。
(本章完)
()
文荫子弟在这些文臣看来更加可靠,在朱由检看来同样可以任用。
田尔耕同样是文臣之后,不也投靠了魏忠贤吗?这些文荫子弟,自然能投靠皇帝。
所以朱由检对他们没有另眼看待,认为这些人不管出身如何,在成为世官之后,利益就和大明绑定在一起,更加值得信任。
任命刘侨为卫尉寺卿,郭承昊为左少卿,吴孟明为右少卿,朱由检向群臣道:
“三位卿家是你们推举的,以后卫尉寺的工作,你们也要配合。”
“若是阳奉阴违,暗中施加阻挠,别怪朕不客气!”
群臣齐声应诺,答应配合卫尉寺的工作。
他们之所以推选文荫子弟,不仅是因为这些文官后代看起来更可靠,还是因为这些人的关系网和文官有联系。
这样文官一旦犯了事落在锦衣卫手里,就有明确的疏通关系对象。说不定还能提前得知,让自己避过劫难。
所以用卫尉寺属官任命权换两个少卿任命权的事情,他们才会这么容易答应——
在他们看来推选锦衣卫的高层,远比任命几个属官更重要。
但他们绝对不知道,未来卫尉寺会有多少多少属官。
在后世很多国家,公共安全机构的人数都能和军队数量相当。
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朱由检咬牙把京城的锦衣卫养起来,但是地方就没必要了。
除了一些秘密机构之外,锦衣卫其他地方机构都可以设置在卫尉寺的地方衙门,让地方供养他们。
他的负担,又减轻了一部分。
怀着这个想法,朱由检心情大好,也没有立刻设置卫尉寺的内部机构,免得群臣回过味来。他打算让刘侨、郭承昊、吴孟明尽快上任,把架子搭起来再说。
常参会议结束,朱由检留下袁可立,打算和他沟通一下,免得以后每次设立新机构,都要和他争执。
他现在算是看明白了,如今的朝堂之上,阉党遗留大臣很少敢反抗他的命令。只有袁可立这个没有附逆行为的人,才敢反驳一二。
朱由检只要搞定他,就能把各项改动顺利推行。
那些没附逆的官员回朝后,朱由检也能通过袁可立和那些文官沟通,把自己这段时间的改动保留。
免得那些人以改变阉党乱政的名义,把自己这段时间的改动改回去。
所以袁可立是必须留在朝堂上的,甚至要大用,用这个人的威望,推动各项调整。
朱由检有这个想法,袁可立也想和他沟通一下,想知道他到底要做什么,把大明带向什么方向。
所以袁可立不顾群臣目光,独自留了下来。
没有在武英殿细说,甚至没有带起居注官员,朱由检和袁可立出了西华门,在西苑中商谈。
“袁卿,你觉得魏逆的案子,大理寺审判得如何?”朱由检首先开口道。
袁可立皱了皱眉头,说道:
“难堪大任!”
“臣不是说大理寺不行,而是大理寺的设置就是为了慎刑,负责平反刑狱。”
“大理寺官员,以能按律出人罪者为称职。”
“让他们去审判阉党的罪行,实在难以胜任!”
朱由检微微点头,知道这是自己的失误。以为大理寺官员简单,又熟悉法律,便能按律审判。
却不料他们养成了按律免罪的习惯,根本不会重判。
如果都按他们的办法判罚,朱由检如何拿捏群臣、让群臣戴罪立功?
所以他以这个话题为引子,向袁可立道:
“如果让刑部判罚,袁卿觉得如何?”
袁可立微微摇头,说道:
“刑部判罚会更不好。”
“刑部的官员,下级受上级影响很大。”
“上面的官员怎么说,下面的官员就怎么做。”
“那样的人,怎么能秉公审判呢?”
“薛贞杀刘铎的事情,在大明不能再出现了!”
朱由检点头赞许,说道:
“是啊!”
“一位刑部尚书,按魏逆的指示杀了一位知府,还判了很多官员死刑,却没有人阻止。”
“这件事实在骇人听闻,不能、也不应该在大明出现。”
“袁卿伱觉得大明的审判机构,需不需要调整?”
听出皇帝的意思,袁可立道:
“的确需要调整。”
“但是陛下在调整的时候,需要和大臣商议。”
“不能再像这次的锦衣卫一样,不声不响地改为内廷衙门。”
说着,他向皇帝说道:
“请陛下明确,朝廷哪些机构是内廷衙门,哪些机构是外廷。”
“以后不要再随意改动,让外廷手足无措。”
朱由检微微皱眉,不愿意现在就定下来。
但是袁可立强求,否则就不再谈下去。
对他有些没法,朱由检也知道了文臣的态度。同样的套路很难对他们袭击第二次,以后再把外廷衙门改入内廷,绝对会有人抗争下去。
尤其是想到那些脖子更硬、历史上为大明殉节的文官即将回归,朱由检不愿在这点上纠缠,决定尽快定下来,保住胜利果实。
所以他明确道:
“内廷现有的十二监四司八局,以及锦衣卫监、上林苑监、三经厂、宝和六店等等,都是内廷衙门。”
“朕以后如何调整,外廷不得过问。”
“锦衣卫也对内廷违法人员有处置权,不必经过外廷。”
这是应有之义,也是以前的做法,袁可立表示认可。
只是请求皇帝如果做出调整,以后要知会外廷,免得外廷不知,事情产生混乱。
朱由检点头答应,然后提出要求,说道:
“内阁有个内字,应该归属内廷。”
“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同样应该属于内廷。”
一口气要了四个衙门,还包括最重要的内阁。袁可立有些生气,觉得这不是商量的态度,有些气愤地道:
“陛下若如此说,请和内阁大学士商议。”
“只要他们愿意彻底成为内廷衙门,老臣没有异议。”
朱由检心中讪讪,没有再提不切实际的要求,说道:
“内阁、翰林院就和光禄寺、鸿胪寺一样,属于外廷偏内廷的机构吧。”
“但是詹事府要留给太子,以后由内廷任命。”
詹事府是辅导太子的机构,的确应该归属内廷。否则太子一个衙门都没有,实在太不像话。
袁可立对这个已经沦为翰林院迁转机构的衙门不太在意,在皇帝坚持下答应下来。只是希望皇帝任命詹事府官员时,仍旧要从翰林院挑选,否则翰林院等清贵衙门都会有意见。
朱由检对这点表示认可,打算先把詹事府夺回来再说。以后怎么用詹事府,他还没有想好。
毕竟这个机构太敏感了,关系到皇帝和太子的关系。
国初之后,詹事府基本上废弃不用,只供翰林院官员迁转。
至于国子监,袁可立直接拒绝,认为无需商谈——
监生有资格直接做官,为了避免皇帝大规模任用监生,文官都会反对。
朱由检振振有词,说道:
“国子监和钦天监同属于监,是监就应该归属内廷。”
“否则外面的人分不清,把国子监和钦天监的负责人称为太监怎么办?”
袁可立气极反笑,向皇帝道:
“国子监在本朝初年称国子学,钦天监也曾称为太史院。”
“陛下不愿它们被称为监,可以把它们改回去。”
“老臣绝无意见!”
朱由检尽力争夺,说道:
“国子监生也被称为太学生,可以改称太学,朕自己设立低一级的大学或学堂。”
“但是钦天监一定要划归内廷,留在外廷朕不放心。”
“西方传过来的天文地理知识袁卿应该有所耳闻,现在是大变之时。”
“钦天监若是不归朕掌控,朕只能把它废了,再设一个新衙门。”
对西方传过来的知识有所耳闻,知道大地是个球形,不是天圆地方。皇帝因此想完全掌握钦天监,袁可立能够理解。
再加上皇帝虽然让出了国子监,却要自己设立大学。袁可立觉得如果自己不答应的话,皇帝真有可能在内廷设立新衙门,把钦天监给废掉。
为了避免无谓的争执,袁可立道:
“钦天监可以归属内廷,国子监也可以改称太学。”
“但是陛下设立的大学,规格不能高于太学,学生也不能直接授官。”
“大学生需要参加科举或成为太学生,才有做官资格。”
朱由检点头答应,知道文官绝不会答应自己随意任命官员,所以他没有强求。打算开设理工类大学,培养研究人才。
然后就是朱由检最看重的、关系到自己安全的衙门:
“太医院一定要归属内廷。”
“外廷管理的太医院实在太差了,治死了几位先帝。”
“如果袁卿不答应,朕就加强御药房,再设一个御药监。”
对此无话可说,袁可立自己也觉得太医院实在太差,以至于大明需要频繁更换皇帝。
这种无关朝廷大政、对皇帝却非常重要的衙门,袁可立觉得没必要争执,既然皇帝提出,那就让给内廷。
只是他要求皇帝接过去后,就要由内库发放俸禄。免得皇帝胡乱任命官员,让外廷承担开支。
觉得太医院能够赚钱,朱由检一口答应。
然后想来想去,又要加上尚宝司和中书科。袁可立对尚宝司不怎么在意,对中书科却极为警惕,觉得皇帝有可能用它取代内阁,不愿答应此事。
但是对皇帝引用旧例,要求尚宝司、中书科等近侍官员任命取自上裁,他却无法反对。只是提醒皇帝不能改变中书科的级别,不能违反祖训重设中书省——
文官好不容易确立的内阁制度,不能随意改变。
朱由检满口答应,说是会像起居舍人一样,中书科中书舍人以后会挑选翰林院官员兼任,不会提升级别。
这点确定之后,内廷衙门彻底定了下来。商量来商量去,也就多了詹事府、钦天监、太医院三个衙门。其中詹事府还已经沦为迁转机构,根本没有实权。
袁可立心中松了口气,觉得皇帝要走这三个衙门完全可以接受,并不是胡乱调整。在皇帝答应不会把其它外廷衙门转入内廷后,他决定下一次常朝上就正式提交奏疏,确定内外分别。
然后,朱由检和袁可立才开始最初的话题,调整审判机构。
《大明会典》:
又定、东宫官、系近侍官员、任满黜陟、取自上裁。
洪武二十六年定、尚宝司、中书舍人、系近侍官员、任满黜陟、取自上裁。
(本章完)
()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