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常朝人选
作者:凤凰北斗    更新:2024-11-06 08:17
  ()确定上朝时间之后,接下来就是地点。
  朔望朝不用多说,仍旧在皇极殿上朝,但是对皇帝视朝的常朝,却有常朝御殿仪和常朝御门仪两种。常朝御殿仪在皇极殿、中极殿举行,常朝御门仪在皇极门举行。
  朱由检听着所谓的常朝御门仪,心中觉得很像清宫剧里的御门听政。
  只不过清朝皇帝在乾清门,明朝在皇极门。
  好好的宫殿不用,为何在门前空地上呢?
  心中有些不解,朱由检向大臣询问。
  礼部尚书来宗道回复:
  “御殿仪若在中极殿,只能由四品以上入殿,五品以下在外。”
  “若在皇极殿,需要先在中极殿行礼。”
  “本朝初年还曾举行御殿仪,之后通常举行御门仪。”
  这下朱由检明白了,因为中极殿面积太小,朝臣站不下,皇极殿又太过郑重,礼仪太繁杂。所以太祖、成祖之后的大明皇帝和群臣觉得不方便,就经常举行御门仪。
  户部尚书郭允厚还补充道:
  “殿内人员众多,走动不便,御门仪奏事更方便些。”
  “陛下有什么疑问,可以直接召人。”
  这样朱由检更明白了,看看眼前殿里的人员就知道,一直出现在他面前的,就是内阁、六部这些熟悉大员,其他人根本没有资格上前。
  改成御门仪的话,因为空间更大、礼仪更随便,其他人可以随意出列奏事,皇帝也可以随便召人上前,这样处理事情更方便。
  不过即使如此,朱由检也觉得让大臣在空地上奏事实在太不像话,也无法改变朝会仪式化的倾向。想到自己缩小朝会规模、增加议事效率的打算,朱由检道:
  “有着宫殿不用,却在外面空地上奏事,这不是对待大臣的道理。”
  “三大殿已经修复完成,今后就要用起来。朕看以后的朔望朝仪,就在皇极殿举行。三六九日常朝仪,就在中极殿举行。”
  “中极殿只有皇极殿四分之一大小,上朝人员也可以减少到朔望朝仪的四分之一。诸位都议一议,哪些人适合上朝。”
  这下改动太大,群臣议论纷纷。对于皇帝说在空地上奏事不是对待大臣的道理,这些人都很赞同。但是对缩小朝会规模,他们就态度不一了。
  大臣们对此自然愿意,一些基本不在朝会上发言的小官也没什么想法。那些官职不大、却喜欢对朝廷事务发表言论的小官,对此却反应激烈,认为皇帝缩小朝会规模,不利于兼听广览。
  但是他们这些话,却遭到大臣们驳斥,刑部尚书薛贞厉声道:
  “兼听众声则音乱,臣子想要奏事,直接上疏即可,何必在朝会上添乱?”
  “若是真有什么言语不吐不快,初一、十五的朔望朝仪,没人阻拦你们。”
  这话虽然强硬,却说到了一些人的心里。许多小官一年到头也在朝会上说不了几句话,对于参加朝会自然不怎么热衷。对于他们来说,一年参加二十多次朔望朝就够了,多了反而不喜欢。
  但是,如果只能参加朔望朝,他们也担心发言机会太少,有什么冤屈或言论,无法被皇帝听见。
  似乎是知道了他们的担心,朱由检这时说道:
  “以后朔望朝和常朝的职能要分开,参加常朝的大臣,要把朔望朝让给不能参加常朝的臣子发言。”
  “如此两全其美,不用每次朝会都有很多臣子参加,却又总是那些大臣发言。”
  此言一出,很多小官都是齐齐称赞。大臣们虽然有些担心小官在朔望朝上乱说,但是想到他们以后再也不会参加常朝,也就同意下来。
  唯有那些喜欢发言搅事的小官,对此有些不甘。只是他们没几个人支持,只能消停下去,暗自打算在朔望朝上好好表现,争取把持朔望朝。
  这样定下来后,朱由检继续和群臣商议参加常朝的人员。首先定下来的是贵族,朱由检命在京的成国公、英国公、定国公都要参加常朝,侯、伯、宗室、驸马按职务确定是否参加。
  然后定下来内阁大学士,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侍郎,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五寺正卿、少卿,通政使司、顺天府、詹事府、翰林院、太医院、钦天监、国子监等部门的主官。每个朝廷部门都至少有两个人参加常朝,防止被人把持言路。
  再往后就是科道官员,六科同样每科至少两人参加,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十三道监察御史都可参加。
  最后加上起居注、尚宝卿、锦衣卫等文武侍从官员,参加常朝的人选,大致定了下来。
  这个规模,相比朔望朝缩减了很多,而且有内阁、六部、六科存在,可以直接发出圣旨,朱由检对此比较满意。
  大臣们同样比较满意,毕竟他们都能参加常朝。少了一些小官随意发表意见,朝堂上变数就小多了,有利于他们秉政。尤其是廷推大臣时,少了一些小官随意攻击,更有利于控制结果。
  科道官员更是满意,毕竟其他参加常朝的都是部门主官,他们却几乎都能参加,还有什么不满呢?
  但是那些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却是普遍不满。尤其是那些郎中,执掌一个清吏司,论权力比五寺诸监还要大得多,怎么他们能参加常朝,自己却不能呢?
  眼看他们要闹起来,朱由检补充道:
  “各级官员,有少卿、佥都御史以上加衔者,同样参加常朝。”
  “南京官员、地方官员进京者,同样照此办理。”
  这个措施把一些人的不满压了下去,但是朝堂上获得加衔的通常是科道官员,地方获得加衔的通常是总督、巡抚,仍然无法安抚六部中人。
  最终,朱由检在考虑之后,又说道:
  “地方布政使司有从三品参政、从四品参议,朝廷通政使司有正四品通政、正五品参议。”
  “今后通政使司正五品参议改为从四品,增设从三品参政作为加衔。”
  “有从四品参议、正四品通政、从三品参政加衔的官员,同样可以参加常朝。”
  “吏部尽快拟定,给资历、功绩足够的官员,加参议、通政、参政衔。朕特许这次不用考满,按五品以上授诰命,直接给与应得诰命。”
  如此下来,常朝范围又扩大了一些,许多人自忖有资格获得加衔参加常朝、还能直接获得诰命,终于不再闹腾。常朝人选的改动,最终确定下来。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