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朝议争论
作者:旗鼓相当 更新:2024-11-05 16:41
()“如果按照乐兄的推断,曾经的少帝刘辩要是到了幽州,为什么不打起自己的旗号,在幽州登基称帝,号召天下群雄共同讨伐国贼董卓?”廉颇疑惑的问道。
“自酸枣联盟被武安君逐个击破后,大多数忠于汉室的太守、刺史战死,如今天下又有多少人真的心存大汉呢?甚至连当初的刘姓宗室,参加讨董联盟的也只有兖州刺史刘岱一人而已。
可想而知,实际上真的忠于汉室之人并没有多少,如果刘辩逃亡到幽州后,立刻称帝,号召天下讨伐董卓,很可能会引狼入室。公孙瓒、袁本初甚至当时的冀州牧韩馥等人就会打着勤王的旗号进入幽州。
当时的幽州可没有如今强大,在刘辩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就会被其他诸侯乘虚而入,把持幽州的朝政,成为新的权臣,不过又是一个董卓而已,这是刘辩以及幽州牧刘虞绝不愿看到的。
所以刘辩隐姓埋名,暗地里扩充实力,等到天下有变,立刻以灵帝皇长子的名义在幽州登基,号召天下。”乐毅一语中的的说道。
正在此时,公孙瓒已经完全击破了整个河间郡的盗匪,一半被斩杀,万余人投降,残余一小部分向西逃入安平郡,试图通过安平郡进入中山、常山郡,投入当地黑山贼的麾下。
“回去吧,如今我们的大军在武遂县等着这帮残余的盗匪,可一战而擒,将他们纳入到我们的军中,补充实力。”乐毅说完,就与廉颇一起并肩下山,张江、张河则紧随其后。
…………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七月十二。
徐州牧陶谦的战报以及任命文书送到了京城洛阳。
朝廷上因为此事争论不休。
“哼,徐州牧陶谦好大的胆子,竟然私自任命自己手下的将领为北海郡太守。难道他不知道北海乃是北海王的郡国,即使北海王下落不明,也应该由我们朝廷指派官员接手,他一个徐州牧,如何任命青州的官员?”卢植被免职后,接替卢植担任尚书的丁宫不满的说道。
司徒黄琬闻言,立刻站出来反对道:“徐州牧陶恭祖送来的文书上说的很明确了,乃是因为北海王下落不明,不知去向,才让人暂时代理北海郡太守之职,行太守之事,否则政令无法下达,北海无法兴建,百姓无所依从。”
“青州刺史焦和,在位期间,喜好虚名,空谈哲理,致使政治混乱不堪,盗匪横生,百姓疲敝,如今焦和已经去世,我们是否应该重新任命一位新的青州刺史,去平定东方的乱局?”司空杨彪建议道。
“万万不可,现在的青州乐安、齐郡、济南三郡国都被盗匪占据,派去的官员又没有军队,还需要重新在北海招募士卒,没有数年时间是不可能平定青州的乱局。而且派去的官员如果才能不堪大任,甚至无法解决青州的匪患。
不如等徐州牧陶谦平定完青州后,我们给予其奖赏,在从朝廷派遣官员去接手青州,既不废朝廷的一兵一卒,还能重新掌控青州之地,岂不一举两得?”贾诩目光一闪,正色的说道。
“文和之言有理,不过却有一个隐患。如果陶谦平定青州的乱局后,就坐拥青徐二州之地,到时候生出不臣之心又如何处理?”李儒面带忧色的说道。
“陶谦年龄已经接近耳顺之年,从他刚开始在徐州就尊帝命护百姓可以看出,他的理想乃是死后能得到名垂青史的好名声,绝不可能铤而走险,生出不臣之心。
况且他的长子陶商如今还在朝为官,诸位想必已经和陶商接触过,此子并没有为政的天赋,来到京城后,也深居简出,他的弟弟陶应比起其兄长更是不如。
陶恭祖知道两个儿子的能力,不可能生出不臣之心,不然在他之后,岂不是整个家族要遭遇灭族之祸?”和陶谦素有交情的光禄大夫朱儁立刻反驳道。
“哈哈,朱公伟之言,正合我意,如果陶恭祖的儿子能力非凡,我们确实应该担心。现在他儿子能力平庸,不足为虑。等到将来平定匪患之后,我们在派遣朝廷官员前去接收青州之地。”董卓大笑道。
“董公,即使如此,还是要做些准备,防范于未然。”李儒建议道。
“文优有何良策,不妨说来听听。”董卓不置可否的问道。
“当年秦并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将齐国划分为十余个郡。大汉立国后,经历数十年,到了武帝时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创立刺史制,将全国分为十三州。
州设刺史,进行管理。而当年的齐地一分为四,被青州、徐州、兖州、冀州瓜分。之所以如此,乃是齐地有泰山、黄河两道天险,非常适合割据。
只要在陶谦完全拿下青州后,我们任命徐州当地的士族担任青州刺史,可保万无一失。
陶谦现在重用徐州当地的士族与豪绅,同样也重用吴起、蒙恬等寒门,以此来牵制徐州本地的世家大族。
一旦我们任命徐州本地士族前往青州担任刺史,可激化他们内部的矛盾,让他们一直处于内斗之中。
因此就算陶谦或是他手下的寒门愿意反叛,徐州当地的士族与豪绅必定反对,他们不可能放着眼前的富贵和权力不要,跟陶谦走上一条不归路。”李儒深谋远虑的说道。
“朕觉得文优之策最好,众爱卿可有更好的良策?”坐在皇座上的刘协难得的说出自己的判断。
董卓见到没人说话,立即站出来说道:“陛下圣明,臣等亦赞同此计。”
正在此时,一位内侍上前禀报道:“陛下,东郡的曹操送来今年上半年的赋税,以及平定兖州诸郡县叛乱的战报!”
董卓双眉微蹙,露出疑惑之色,身旁的李儒低声道:“恭喜董公,如今兖州的曹操也已经向大汉称臣,离平定天下已经不远矣。
他日只要董公平定天下,功劳超越霍光、伊尹,自然不会在承受废帝的恶名,反而因此名垂后世。”
()
“自酸枣联盟被武安君逐个击破后,大多数忠于汉室的太守、刺史战死,如今天下又有多少人真的心存大汉呢?甚至连当初的刘姓宗室,参加讨董联盟的也只有兖州刺史刘岱一人而已。
可想而知,实际上真的忠于汉室之人并没有多少,如果刘辩逃亡到幽州后,立刻称帝,号召天下讨伐董卓,很可能会引狼入室。公孙瓒、袁本初甚至当时的冀州牧韩馥等人就会打着勤王的旗号进入幽州。
当时的幽州可没有如今强大,在刘辩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就会被其他诸侯乘虚而入,把持幽州的朝政,成为新的权臣,不过又是一个董卓而已,这是刘辩以及幽州牧刘虞绝不愿看到的。
所以刘辩隐姓埋名,暗地里扩充实力,等到天下有变,立刻以灵帝皇长子的名义在幽州登基,号召天下。”乐毅一语中的的说道。
正在此时,公孙瓒已经完全击破了整个河间郡的盗匪,一半被斩杀,万余人投降,残余一小部分向西逃入安平郡,试图通过安平郡进入中山、常山郡,投入当地黑山贼的麾下。
“回去吧,如今我们的大军在武遂县等着这帮残余的盗匪,可一战而擒,将他们纳入到我们的军中,补充实力。”乐毅说完,就与廉颇一起并肩下山,张江、张河则紧随其后。
…………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七月十二。
徐州牧陶谦的战报以及任命文书送到了京城洛阳。
朝廷上因为此事争论不休。
“哼,徐州牧陶谦好大的胆子,竟然私自任命自己手下的将领为北海郡太守。难道他不知道北海乃是北海王的郡国,即使北海王下落不明,也应该由我们朝廷指派官员接手,他一个徐州牧,如何任命青州的官员?”卢植被免职后,接替卢植担任尚书的丁宫不满的说道。
司徒黄琬闻言,立刻站出来反对道:“徐州牧陶恭祖送来的文书上说的很明确了,乃是因为北海王下落不明,不知去向,才让人暂时代理北海郡太守之职,行太守之事,否则政令无法下达,北海无法兴建,百姓无所依从。”
“青州刺史焦和,在位期间,喜好虚名,空谈哲理,致使政治混乱不堪,盗匪横生,百姓疲敝,如今焦和已经去世,我们是否应该重新任命一位新的青州刺史,去平定东方的乱局?”司空杨彪建议道。
“万万不可,现在的青州乐安、齐郡、济南三郡国都被盗匪占据,派去的官员又没有军队,还需要重新在北海招募士卒,没有数年时间是不可能平定青州的乱局。而且派去的官员如果才能不堪大任,甚至无法解决青州的匪患。
不如等徐州牧陶谦平定完青州后,我们给予其奖赏,在从朝廷派遣官员去接手青州,既不废朝廷的一兵一卒,还能重新掌控青州之地,岂不一举两得?”贾诩目光一闪,正色的说道。
“文和之言有理,不过却有一个隐患。如果陶谦平定青州的乱局后,就坐拥青徐二州之地,到时候生出不臣之心又如何处理?”李儒面带忧色的说道。
“陶谦年龄已经接近耳顺之年,从他刚开始在徐州就尊帝命护百姓可以看出,他的理想乃是死后能得到名垂青史的好名声,绝不可能铤而走险,生出不臣之心。
况且他的长子陶商如今还在朝为官,诸位想必已经和陶商接触过,此子并没有为政的天赋,来到京城后,也深居简出,他的弟弟陶应比起其兄长更是不如。
陶恭祖知道两个儿子的能力,不可能生出不臣之心,不然在他之后,岂不是整个家族要遭遇灭族之祸?”和陶谦素有交情的光禄大夫朱儁立刻反驳道。
“哈哈,朱公伟之言,正合我意,如果陶恭祖的儿子能力非凡,我们确实应该担心。现在他儿子能力平庸,不足为虑。等到将来平定匪患之后,我们在派遣朝廷官员前去接收青州之地。”董卓大笑道。
“董公,即使如此,还是要做些准备,防范于未然。”李儒建议道。
“文优有何良策,不妨说来听听。”董卓不置可否的问道。
“当年秦并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将齐国划分为十余个郡。大汉立国后,经历数十年,到了武帝时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创立刺史制,将全国分为十三州。
州设刺史,进行管理。而当年的齐地一分为四,被青州、徐州、兖州、冀州瓜分。之所以如此,乃是齐地有泰山、黄河两道天险,非常适合割据。
只要在陶谦完全拿下青州后,我们任命徐州当地的士族担任青州刺史,可保万无一失。
陶谦现在重用徐州当地的士族与豪绅,同样也重用吴起、蒙恬等寒门,以此来牵制徐州本地的世家大族。
一旦我们任命徐州本地士族前往青州担任刺史,可激化他们内部的矛盾,让他们一直处于内斗之中。
因此就算陶谦或是他手下的寒门愿意反叛,徐州当地的士族与豪绅必定反对,他们不可能放着眼前的富贵和权力不要,跟陶谦走上一条不归路。”李儒深谋远虑的说道。
“朕觉得文优之策最好,众爱卿可有更好的良策?”坐在皇座上的刘协难得的说出自己的判断。
董卓见到没人说话,立即站出来说道:“陛下圣明,臣等亦赞同此计。”
正在此时,一位内侍上前禀报道:“陛下,东郡的曹操送来今年上半年的赋税,以及平定兖州诸郡县叛乱的战报!”
董卓双眉微蹙,露出疑惑之色,身旁的李儒低声道:“恭喜董公,如今兖州的曹操也已经向大汉称臣,离平定天下已经不远矣。
他日只要董公平定天下,功劳超越霍光、伊尹,自然不会在承受废帝的恶名,反而因此名垂后世。”
()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