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作者:佚名    更新:2024-11-05 13:44
  ()坐下,品上茶。
  李秀宁问韦巨溪:“你怎么会在这里?”
  韦巨溪回答:“积累了些功勋,圣人赐了七品官职,国舅说突厥这边要用刀棍打服,我闲着就来这里帮衬一下。不过国舅说,攻打萧铣之时,我是先发信使。”
  先发?
  难道还有后发?
  李秀宁虽然没听懂,却也没多问:“大战在即,军械如何?”
  韦巨溪立即叫人去拿本子,还有样品。
  先是箭。
  每套都是二十支装,箭袋可不是随便一个袋子,内有竹扣,将箭卡在扣中,排列的很整齐,也方便箭手取箭。
  所有都搬来之后,李秀宁也是大吃一惊。
  竟然有十三种不同的箭。
  李秀宁拿起一支来,箭头为扁平锐三角形,细看,有槽。旁边的箭袋上有字‘没羽’。
  李秀宁问:“此箭有羽,为何叫没羽?”
  韦巨溪回答:“是没羽,此箭初用在河南之战,随齐王殿下出军的谢道长首用,阵前遇敌,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李秀宁:“敌,无甲?”
  “有甲,前隋制式军甲。”
  李秀宁再问:“谢道长神箭无敌,齐王可用过?”
  韦巨溪回答:“也可射穿敌军,寻常士兵,只要能开一石弓者,箭可洞穿敌军,所以叫没羽。此箭为精钢箭头,就算是射在石头上,也能给石头开个小洞。”
  这么狠。
  李秀宁又随机拿了另一种,这种箭的箭头竟然被纸包着,便要撕开纸准备看。
  韦巨溪伸手一挡:“殿下,不可。”
  “为何?”
  “古书中有记载,匈奴人被大汉击败,往西逃,他们用马粪涂在箭上,中箭者伤口会腐烂,轻伤变重伤。此箭更甚,中箭者,即便是箭伤愈合,三年内必复发,除国舅府,天下无人能医。”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在匈奴脏箭的基础上,升级版的毒箭。
  李秀宁追问:“国舅府有解药?”
  韦巨溪:“这事下臣不敢回答,公主殿下可自问国舅,这可不是单单一副药那么简单。”
  李秀宁点点头,没再问。
  接下来,还有小铲子形的箭头,是用来射马的。
  还有圆锥刺的箭头……
  一共十三种。
  再翻看一下库存。
  李秀宁有点麻。
  没羽箭,八万支。
  普通箭,三百万支以上。
  仅是这次备下的箭,,不算普通箭,破甲以上的高级精钢箭,合计超过一百五十支。
  光是负责背箭往战场上送的辅兵,就有五千人。
  不止是箭。
  甲叶子。
  看库存的数字,这些甲叶子另编新甲,也能再编八千副甲。
  至于为什么没有编甲,而是库存甲叶子,李秀宁很清楚。
  精锐士兵披甲,可以一敌十。
  辅兵的甲只是前胸一片帘子,背一个小盾。
  后勤的杂兵,给他们披甲,他们可能连跑都跑不动,没用。
  一副轻甲,也在二十斤往上,精锐的铁甲在三十八斤,陌刀重甲五十多斤。
  重甲骑的人甲、马甲合起来,九十八斤。
  李秀宁很认真,在不断的检查着军备。
  看过粮草、伤药的储备之后,准备再去马厩看看。
  这时,韦巨溪叫人拿来一个小麻布袋:“殿下,这是战时所用。”
  李秀宁接过,小麻布袋里装的是一些小方块,看起来像是芝麻团。
  拿起一个放在嘴里,很甜,还带有一点微咸。
  将麻布袋递给亲兵之后,李秀宁问:“这是何物?”
  韦巨溪回答:“最初是给山营配的,饴糖加上核桃、芝麻、奶、葡萄干,压紧实。就这么一小块,在紧要的时候可以顶上一碗饭。”
  说完后,韦巨溪又提到之前的一件事情:“若是当初去太白采独叶草,能装上这么一袋,我也能七天七夜跑回来。山营的军士们试过,都快跑不动了,吃两块,能再跑十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