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三次北伐!
作者:小彭同志 更新:2021-12-27 06:56
149三次北伐!
“你刚才说,从哪里能筹措到粮食?”诸葛亮揉着额头,满脸惊异地看着眼前的杨仪。
“回禀丞相……商坊的商人们都说,如今涪陵郡的粮食价格便宜,不限量售卖。他们很多都去涪陵郡采购粮食,卖到成都来,转手就是三倍的利润。”杨仪如是说。
……
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紧锣密鼓地筹划起来,这次诸葛亮看准了战机,有着十足的把握,唯一欠缺的就是充足的后勤供应。作为丞相府的后勤总管,参军杨仪自然不得不接下筹措军粮这个并不算容易的任务。
等到真正开始着手筹措粮草之后,杨仪却惊异地发现,这个任务并没有他预先所设想的那么难。虽然百姓家里确实征不上什么余粮了,但是商坊上竟然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粮食。
杨仪生怕这个繁荣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当天就拨出钱款,将整个成都商坊市面上的粮食横扫一空。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商坊上就再次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粮食,仿佛一夜之间有人施了什么妖法一般。
杨仪虽然智计超群,可此刻也摸不着头脑了。要知道,在如今这个大争之世,粮草可谓是一个国家兴盛与否的最关键的命脉。前两次北伐,要不是后勤上出了问题,没准儿丞相就打到洛阳去了。
到底是哪个国家脑袋被驴踢了,竟然出口如此大宗的粮食?杨仪根本没想到这些粮食可是能是益州本地生产出来的。益州还没从前两年的大水灾里恢复元气,哪能搞出这么多粮食?
杨仪惊疑不定,决定亲自找一家商行的老板问个究竟。
商人逐利,而君子重义轻利,或者至少是在嘴上要坚持自己重义轻利。商人在这个时代就算说不上贱业,至少也是上不来台面的东西。商行老板被一队武士请到丞相府面见杨仪,眼见的往来都是高冠峨带,哪怕是侧门出入的小吏也都是商坊难得一见的大官,商行老板哪里见过这种世面?
刚刚将商行老板带到杨仪面前,还没等杨仪发问,商行老板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小人知罪,小人知罪,大人饶命啊!”
杨仪莫名其妙:“罪从何来?”
商行老板张口结舌,他也不知道自己罪从何来。只是官府之人哪有什么好东西?自己被一队武士带入这庄严肃穆的府邸之中,商行老板心下如同死灰,只盼交出家产能够逃得一命。
杨仪无奈地笑笑:“莫要惊慌,我乃丞相府参军杨仪,此番只为询问你些许小事。”
商行老板搞不清丞相府参军到底是多大的官,只知道肯定是自己惹不起的人就是了。哪怕他知道面前的人乃是当今丞相的左膀右臂,想必也不会比现在更加恐慌了。已经被绑了一身炸弹的人又哪里会在乎炸弹的威力大小了?
“大人请问!小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杨仪身体微微前倾:“据我所知,你商行内每日都有大宗粮食待售?”
“是是是……”
“你不必惊慌,且告诉本参军,你的粮食由何处购来啊?”
“涪陵郡的粮食物美价廉,举国商贾无不闻名。小的正是从那涪陵郡购买的粮食,一应手续全部齐全……”
……
“又是这个涪陵郡。”诸葛亮看着眼前来报告的杨仪,颇有些意味不明地道,“他李定哪来的那么多粮食?”
杨仪微微躬身:“下官不知……只是,既然这李定的涪陵郡粮草充足,不妨就命他运来粮食,以作大军军需。”
诸葛亮点点头,随即似乎又想到了什么:“威公,那李定口口声声说要开发交州,如今已经几个月过去了,也不知现在如何了?”
“下官……不知。”杨仪略微有些羞愧。
诸葛亮笑笑:“也罢,便请威公走一趟那涪陵郡,令李定筹措军粮,以备北伐。这李定不是什么好说话的人,若非你去,别人恐怕还镇不住他。”
杨仪拱手:“下官职责所在。”
诸葛亮摆摆手:“那李定号称什么人民政府,倒是颇有些国中之国的意味。此次北伐本相欲两路出兵,你这次去涪陵郡,不但要让李定出钱出粮,也要令李定出一军,从襄樊之地北上,以作大军偏师。”
杨仪迟疑片刻:“只怕那李定不肯。”
诸葛亮一笑:“李定前些日子把吴国人打得鼻青脸肿,本相顾忌吴王脸面,并没有嘉奖于他,然而暗地里也是为之振奋。从这一仗可以看出,那李定手里也是颇有些实力的。威公,你这次带本相的手令前去,不怕那李定不遵守命令。”
众所周知,李定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是持不赞成的态度的,再加上那李定确实是胆大妄为之辈,杨仪还真怕李定不卖自己这个面子。可诸葛亮的手令在蜀汉堪比圣旨,若是李定胆敢违逆,视同谋反。有了丞相府的手令作为底气,杨仪不禁大喜:“诺。”
诸葛亮顿了顿:“威公,李克之现在要开发交州,想必手里也缺乏银钱。你这次去筹措粮草,不要让他白白出粮,可以以市价交易粮草,权当本相对他的安抚了。”
杨仪一怔:“丞相一声令下,那李定纵然桀骜不驯,也只能乖乖低头。欲要筹措军粮,只要丞相一道命令即可,何必牺牲府库银钱?”
诸葛亮笑道:“前日他在涪陵大破吴军,朝廷本就应当给予奖赏。可本相顾忌与吴国盟友之情,一未升官、二未进爵,就连口头上的嘉奖也没有。事后想想,似乎丞相府对这位能臣也颇为苛刻了,些许购粮银钱,只当补偿对李定的嘉奖了,不足挂齿。”
杨仪叹道:“丞相对李定真是过于宽容了。若是依下臣看,那李定自立所谓人民政府,可谓妄改国体;私自与吴国构和,可谓欺君罔上;若下官是丞相的话,光凭借这两点,只怕早就砍了那李定的头去!”
诸葛亮哑然失笑:“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用法,这李定纵然是个歪材,好歹也是我大汉的歪材。只要他对兴复汉室有利,本相就能容得了他!”
“你刚才说,从哪里能筹措到粮食?”诸葛亮揉着额头,满脸惊异地看着眼前的杨仪。
“回禀丞相……商坊的商人们都说,如今涪陵郡的粮食价格便宜,不限量售卖。他们很多都去涪陵郡采购粮食,卖到成都来,转手就是三倍的利润。”杨仪如是说。
……
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紧锣密鼓地筹划起来,这次诸葛亮看准了战机,有着十足的把握,唯一欠缺的就是充足的后勤供应。作为丞相府的后勤总管,参军杨仪自然不得不接下筹措军粮这个并不算容易的任务。
等到真正开始着手筹措粮草之后,杨仪却惊异地发现,这个任务并没有他预先所设想的那么难。虽然百姓家里确实征不上什么余粮了,但是商坊上竟然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粮食。
杨仪生怕这个繁荣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当天就拨出钱款,将整个成都商坊市面上的粮食横扫一空。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商坊上就再次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粮食,仿佛一夜之间有人施了什么妖法一般。
杨仪虽然智计超群,可此刻也摸不着头脑了。要知道,在如今这个大争之世,粮草可谓是一个国家兴盛与否的最关键的命脉。前两次北伐,要不是后勤上出了问题,没准儿丞相就打到洛阳去了。
到底是哪个国家脑袋被驴踢了,竟然出口如此大宗的粮食?杨仪根本没想到这些粮食可是能是益州本地生产出来的。益州还没从前两年的大水灾里恢复元气,哪能搞出这么多粮食?
杨仪惊疑不定,决定亲自找一家商行的老板问个究竟。
商人逐利,而君子重义轻利,或者至少是在嘴上要坚持自己重义轻利。商人在这个时代就算说不上贱业,至少也是上不来台面的东西。商行老板被一队武士请到丞相府面见杨仪,眼见的往来都是高冠峨带,哪怕是侧门出入的小吏也都是商坊难得一见的大官,商行老板哪里见过这种世面?
刚刚将商行老板带到杨仪面前,还没等杨仪发问,商行老板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小人知罪,小人知罪,大人饶命啊!”
杨仪莫名其妙:“罪从何来?”
商行老板张口结舌,他也不知道自己罪从何来。只是官府之人哪有什么好东西?自己被一队武士带入这庄严肃穆的府邸之中,商行老板心下如同死灰,只盼交出家产能够逃得一命。
杨仪无奈地笑笑:“莫要惊慌,我乃丞相府参军杨仪,此番只为询问你些许小事。”
商行老板搞不清丞相府参军到底是多大的官,只知道肯定是自己惹不起的人就是了。哪怕他知道面前的人乃是当今丞相的左膀右臂,想必也不会比现在更加恐慌了。已经被绑了一身炸弹的人又哪里会在乎炸弹的威力大小了?
“大人请问!小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杨仪身体微微前倾:“据我所知,你商行内每日都有大宗粮食待售?”
“是是是……”
“你不必惊慌,且告诉本参军,你的粮食由何处购来啊?”
“涪陵郡的粮食物美价廉,举国商贾无不闻名。小的正是从那涪陵郡购买的粮食,一应手续全部齐全……”
……
“又是这个涪陵郡。”诸葛亮看着眼前来报告的杨仪,颇有些意味不明地道,“他李定哪来的那么多粮食?”
杨仪微微躬身:“下官不知……只是,既然这李定的涪陵郡粮草充足,不妨就命他运来粮食,以作大军军需。”
诸葛亮点点头,随即似乎又想到了什么:“威公,那李定口口声声说要开发交州,如今已经几个月过去了,也不知现在如何了?”
“下官……不知。”杨仪略微有些羞愧。
诸葛亮笑笑:“也罢,便请威公走一趟那涪陵郡,令李定筹措军粮,以备北伐。这李定不是什么好说话的人,若非你去,别人恐怕还镇不住他。”
杨仪拱手:“下官职责所在。”
诸葛亮摆摆手:“那李定号称什么人民政府,倒是颇有些国中之国的意味。此次北伐本相欲两路出兵,你这次去涪陵郡,不但要让李定出钱出粮,也要令李定出一军,从襄樊之地北上,以作大军偏师。”
杨仪迟疑片刻:“只怕那李定不肯。”
诸葛亮一笑:“李定前些日子把吴国人打得鼻青脸肿,本相顾忌吴王脸面,并没有嘉奖于他,然而暗地里也是为之振奋。从这一仗可以看出,那李定手里也是颇有些实力的。威公,你这次带本相的手令前去,不怕那李定不遵守命令。”
众所周知,李定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是持不赞成的态度的,再加上那李定确实是胆大妄为之辈,杨仪还真怕李定不卖自己这个面子。可诸葛亮的手令在蜀汉堪比圣旨,若是李定胆敢违逆,视同谋反。有了丞相府的手令作为底气,杨仪不禁大喜:“诺。”
诸葛亮顿了顿:“威公,李克之现在要开发交州,想必手里也缺乏银钱。你这次去筹措粮草,不要让他白白出粮,可以以市价交易粮草,权当本相对他的安抚了。”
杨仪一怔:“丞相一声令下,那李定纵然桀骜不驯,也只能乖乖低头。欲要筹措军粮,只要丞相一道命令即可,何必牺牲府库银钱?”
诸葛亮笑道:“前日他在涪陵大破吴军,朝廷本就应当给予奖赏。可本相顾忌与吴国盟友之情,一未升官、二未进爵,就连口头上的嘉奖也没有。事后想想,似乎丞相府对这位能臣也颇为苛刻了,些许购粮银钱,只当补偿对李定的嘉奖了,不足挂齿。”
杨仪叹道:“丞相对李定真是过于宽容了。若是依下臣看,那李定自立所谓人民政府,可谓妄改国体;私自与吴国构和,可谓欺君罔上;若下官是丞相的话,光凭借这两点,只怕早就砍了那李定的头去!”
诸葛亮哑然失笑:“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用法,这李定纵然是个歪材,好歹也是我大汉的歪材。只要他对兴复汉室有利,本相就能容得了他!”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