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九十 政务大会
作者:御炎 更新:2024-08-25 03:11
()经过一整天的争吵、扯皮、互相推诿,刘备给幽州的三年计划算是被各郡给分配完成了。
各郡郡守各有各的收获,也各有各的难处。
比如渔阳郡守就和辽西郡守吵得挺厉害,上谷郡守和涿郡郡守互相之间也有些矛盾。
他们彼此都认为各自辖区的上田数量少,中田和下田的数量多,都希望少搞一些份额,少承担一些责任,争吵的时候就比较难看。
于是气的夏侯惇脸都红了,当场拍了桌子怒吼出声,让他们不要在刘备面前丢脸。
拿数据!数据!实实在在的数据!谁再吵架,份额都是他的!
夏侯惇的脾气还是挺好的,这都给气的红温了,刘备倒也觉得好笑。
看来无论何时,官僚们推脱责任、互相甩锅这种事情都是无法避免的。
不过都是可以调和的,在皇帝和刺史面前,也没什么事情是无法解决的。
所以虽然各郡郡守到后面还有些想法,但是具体的责任还是落实下去了。
不过幽州特殊在辽东郡、玄菟郡和乐浪郡这三个郡实际上不在夏侯惇的控制之中,所以不能算在整个幽州的发展体系之中。
对于这个问题,夏侯惇表示担忧。
“如果这三个郡长期听调不听宣,长期不在整体规划之中,未来的发展是会有一些麻烦的,您觉得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公孙度还算是一个比较老实的人吧?”
刘备缓缓道:“我听说他最近在对高句丽发起打击,这是我委任给他的事情,如果他做的还好,我觉得是可以观察后效的。”
夏侯惇还是有些担忧。
“话虽如此,但是辽东三郡完全为了公孙度的穷兵黩武而存在,臣听说辽东三郡家家户户都要出男丁加入军中随他征战,壮丁抽调的太多,以至于农业生产被耽搁了不少。
每当三郡缺粮,公孙度就用征战得来的财物到辽西郡购买粮食,或者跨海去青州购买粮食,所作所为并不提前向州府报备,以致幽州粮价时有上涨,影响民生。”
“他不向幽州州府请求粮食吗?”
“也请求但是一边向州府请粮,一边还要花钱购买更多的粮食,所以臣怀疑他有所图谋,还请陛下明察。”
“这样啊……”
刘备思虑片刻,让夏侯惇安心政务,安心生产,不要担心这些事情,这些事情他会交给牵招去处理。
夏侯惇专注农业生产就可以,如果公孙度图谋不轨,牵招的军队绝不是吃素的。
幽州的事情处理完了,相关消息流出,各州政务团队都得知了皇帝对各州的基本要求。
他们得知皇帝非常关注地方行政,整个大汉一百零八个郡国都会被他单独拿出来和郡守、国相们深入细致的讨论。
从地方的土地亩数和亩产数量,上田中田下田的数量,水地旱地的数量,还有主要种植什么农产品,有多少农户、豪强,以及地方特产、矿产等等,从头到尾问一遍。
答得好,答得快,那么皇帝就会非常高兴。
如果有官员答不上来相关的问题,皇帝会勃然变色,怒斥这名官员,立刻惩戒,或者降职,或者干脆革职。
于是官员们更加小心翼翼,有些怀有幻想的官员更是脸色都白了,赶快连夜恶补相关知识,恨不能背到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以免在皇帝面前被训斥、惩罚。
有了倒霉蛋“珠玉在前”,后面刘备和其他州郡的官员开会谈话的时候就没有什么人回答不出来他要问的问题了,刘备很满意。
而基本上每个州、每个郡都会被他提出比较具体的要求,且相对来说,达成的难度还是不小的,对于官员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
不过刘备完全不认为这是刁难。
以汉帝国现在的农业发展水平来看,除了极少部分地区确实开发到了一个瓶颈状态之中,绝大部分地区的开发状态都是相当有限的,一些现代传统农业区还保持着相当数量的荒地未开发。
就像是大体重的人减肥一开始只要管住嘴迈开腿,开始一段时间掉秤是非常快速的,但是一旦到了一个瓶颈期之后,想要掉秤,就需要一个相对长期且痛苦的坚持期了。
而第三帝国此时的农业发展水平就处在这个快速期,只要政策正确,官员得力,给一些休养生息的时间,那么农业生产发展迅猛是正常的,发展不够迅猛才是不正常的。
刘备给官僚们定下的标准也是经过内阁仔细计算之后得出的结果,绝不属于刁难,如果连这个要求都达不到,那么刘备就会认定这些家伙完全没有资格和自己一起迈入下一个时代。
卷铺盖,滚蛋,不要在这里浪费我的政治资源和俸禄,优厚的福利待遇只会给正确的人,虫豸绝不会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只有能扛住这些考验并且成功达成目标的人,才算是能跟上他的脚步、带领第三帝国一步一步发展生产力的优秀官员。
帝国需要发展,就不能容忍太多的虫豸趴在帝国身上吸血,他必须要把这些虫豸清理掉。
从贞观元年的三月初二开始,一直到三月底,刘备基本上和十四州、一百零八郡国的官员们把该聊的问题都给聊得差不多了,主官们也基本上都见过了刘备,知道刘备长什么模样,执政风格如何。
而刘备也把他们都看了个脸熟,基本上记住了这些人的名字,了解了他们的执政风格,对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刘备直接罢免了一名州刺史和一名郡太守、一名国相,除了朱符那个家伙之外,其余两人之所以被罢免,是因为他们没能答出刘备要询问的问题。
身为一郡长官,连本郡的基础状况都不能滚瓜烂熟、了如指掌,还凭什么执政一地?
甚至有些人明显是在背资料,背得还有些磕磕碰碰,但是只要大体上的数字是对的,刘备都勉强能容忍,给个机会。
可这两个人那是牛头不对马嘴,连最基础的一些东西都背不出来,问他们各自辖区内的上田中田下田是多少,问他们水田和旱田的分布,问他们农耕牲畜的数量,他们是一问三不知。
这就让刘备很怀疑他们是怎么做上这个两千石职位的。
怎么在他如此高频率的反复犁地的情况之下,还能有这种漏网之鱼存在?
只能说这个天下还有很多肮脏的东西是刘备没有清理干净的。
三月底,政务会议大体结束了之后,刘备又找来了陆康、桥瑁和张邈三人,和他们谈了一下接下来要推动的度田令的事情。
其他州长官都是他刘某人的亲信出身,跟随他的步伐是政治正确,不跟随就是政治上的错误,拿下他们绝对没得说,但是这三人在此前和他多是一种政治联盟的关系。
所以该说的还是要说明白。
“度田令即将推动,恐怕会在地方上造成一些震动,陆使君应该不会有什么纠结的地方,兖州的度田令推动我不担忧,但是豫州和冀州,我还是有些担忧的。”
刘备看了看富态的张邈,又看了看面色尴尬的桥瑁。
“如果有难处,尽管说出来,我能帮你们解决的,就解决掉,江北度田势在必行,如果连我们最上层都不能统一行动,一定会出乱子,到时候免不得军队大开杀戒,这个事情我不太想看到。”
看着刘备一副悲天悯人的姿态,张邈和桥瑁心头一沉,感觉都不太妙。
不过桥瑁还是很快地做出了决断。
“桥氏的确有很多的土地财产,但是陛下的要求,桥氏一定遵循,如有人敢不遵循,臣第一个不会放过他们!”
张邈迟疑片刻,叹了口气,点了点头。
“陛下的担忧臣是了解的,但是臣并非不明事理的人,如果陛下有所担忧,那就是臣的失职张氏跟随陛下很多年了,未来也想继续跟随陛下。”
“嗯,那就最好不过了。”
张邈和桥瑁的表态让刘备比较满意。
而陆康显然不满足于这样的情况。
“陛下,虽然吴郡地处江南,但是如果陛下有想法的话,臣愿意为陛下一试,按照度田令的要求,江南之地是可以稍稍增加土地田亩数量的,所以臣以为,在江南推动度田令,或许反而没有那么难。”
刘备知道陆康想要狠狠的表现自己,实现对中原士人、刘备旧部的弯道超车,带领陆氏家族更进一步。
虽然他不反感这种进取之心,但是具体的规划他已经有了,既然有了,就不会贸然更改。
他笑了笑。
“陆使君的意思,我是明白的,不过这件事情欲速则不达,届时整个河北、中原和关中还不知道要出多少乱子,江南就先放一放吧,也能稍微给某些人一点希望,不至于让他们绝望。
而且江南比起度田,可能更需要的是荒地多开发,如果有人愿意去江南开荒,我又怎么会拒绝呢?陆使君,少安毋躁,在这件事情上,来日方长啊。”
刘备的笑容有点意味深长的意思,陆康品了品这里头的意思,理智的闭上了嘴巴,再也没说相关的事情。
陆氏家族的进步需要时间,简单的想要实现弯道超车,估计其他跟随刘备已久的势力都不会高兴,路是不能太出挑,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所以,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
至于江南的事情……
陆康决定推动陆氏家族成为江南第一个主动向朝廷申请要求实现度田令规定的家族。
反正根据度田令的规定,吴郡也算是边远州的一份子,税收方面有所优惠,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若要推动,不会像中原膏腴之地那样面临太大的阻力。
而就算有阻力,陆康也打算强行突破之。
开玩笑,这可是给刘备留下深刻印象的好机会,错过这个机会,陆氏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更进一步?
第三帝国的第一次政务大会算是到这里就结束了,刘备没有让官员们立刻返回,而是带着他们一起参加了朝廷的春耕活动。
之前忙着开会,刘备就把惯例的春耕活动延后了,现在大会开完了,正好带着官员们一起搞春耕活动,刘备自己也带着皇室成员参加进来。
一群人浩浩荡荡前往雒阳城外的农田内,象征性的进行了一个上午的农业生产。
这虽然是政治表演,但就算是表演,也是很有意义的至少能表现出天子、朝臣都很在意农业生产的事情,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而为了在刘备面前表现自己,一些确实对农活儿比较了解的官员那干的叫一个起劲儿。
而一些出身优渥、确实对农业不是很了解的官员只能偷偷摸摸的看着其他官员怎么操作,自己就怎么操作。
但是农活儿这事情还真是个技术活儿,一般人没做过的,还真不知道怎么上手,一通胡咧咧,自己累得半死,地也没刨开多少。
说到底,农具怎么挥也是有讲究的。
一些身娇肉贵的官员还没干几下,就给自己闪了腰,实在支撑不下去,只能在刘备鄙视的眼神中,十分惭愧且担忧地被人抬走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农具都不会用!这样的官员治理天下,朕这江山怕是要不了几年就得四分五裂!”
刘备当着全体官员的面,在田边上狠狠地骂了一句。
这一骂不要紧,吓得周围的官员赶快低头奋勇干活儿,生怕被皇帝看出来自己并不会农业生产,然后步上那几个倒霉蛋的后尘。
一个上午的折腾,不少身娇肉贵的官员被折腾的要死要活,偏偏中午刘备也没给他们提供什么比较好的食物,就是纯粹的麦饭和一些腌菜,管饱,水管够,其他的就没有了。
也就是上午累得够呛,一群人看到有吃的,也不挑,狼吞虎咽一阵子,算是安抚了一下强烈抗议的肠胃。
然后他又宣布,午休之后,下午再来一个时辰的农业生产,好好体会一下农民生产之苦。
官员们心中哀嚎,但是不敢多言,因为刘备本人也撩着裤腿,带着自己的长子、次子一起进行农业生产,干的不比他们少。
皇帝亲自带头,他们怎么敢不用力呢?
于是等日头最毒的时候,甚至有几个官员头晕脑胀的倒下了。
刘备看着这个情况,摇了摇头,这才终于放过了剩下的官员们,让他们收拾收拾,一起回雒阳城洗澡休息。
然后,刘备也没怎么继续折腾他们,终于宣布他们可以准备启程回任职地了。
关不少官员为此长舒一口气,感慨自己终于挺过这一遭了。
然而就在官员们准备启程返回的时候,贞观元年四月初二,枢密使荀攸忽然上表,请刘备允许他率领一部分颍川荀氏的族人在司隶州河南郡定居,另立荀氏宗门,与颍川荀氏本家正式分家。
朝野舆论一片哗然。
而更加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荀攸上表之后的第二天,皇帝刘备下诏,准。
荀攸被准许在河南郡另立荀氏宗门,刘备根据荀攸之前的功劳,赏赐给河南荀氏五千亩土地和一部分宅院,由荀攸做主进行家族内部的再分配。
这套组合拳打得大半个朝廷都晕晕乎乎的,连核心权力圈子当中的很多人都不知道刘备和荀攸唱的这出双簧是怎么个意思。
不过他们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估计和即将开始的度田行动有关系。
此前,他们这群核心圈子里的人们已经被要求不能和度田行动作对了。
他们已经理清了自家的问题,准备在度田行动的时候和刘备打好第一波配合,让刘备可以在第一时间把度田确定为政治正确。
根据他们打听到的消息,核心圈子里,只有荀氏还没有搞定家里的事情,据说是陷入了僵持阶段,内部纷争无法平息。
荀氏的家主荀肃是个庸人,面对复杂的局势不知道如何作为。
明智的荀彧远在青州做刺史,本身又不愿意对家族中人采取强制措施。
于是乎荀氏失去了最后的机会,以至于荀攸决定发起自救行动,另立荀氏宗门以挽救荀氏家族的传承。
而这在很多人眼里,基本上就宣示了颍川荀氏的历史终结。
(本章完)
()
各郡郡守各有各的收获,也各有各的难处。
比如渔阳郡守就和辽西郡守吵得挺厉害,上谷郡守和涿郡郡守互相之间也有些矛盾。
他们彼此都认为各自辖区的上田数量少,中田和下田的数量多,都希望少搞一些份额,少承担一些责任,争吵的时候就比较难看。
于是气的夏侯惇脸都红了,当场拍了桌子怒吼出声,让他们不要在刘备面前丢脸。
拿数据!数据!实实在在的数据!谁再吵架,份额都是他的!
夏侯惇的脾气还是挺好的,这都给气的红温了,刘备倒也觉得好笑。
看来无论何时,官僚们推脱责任、互相甩锅这种事情都是无法避免的。
不过都是可以调和的,在皇帝和刺史面前,也没什么事情是无法解决的。
所以虽然各郡郡守到后面还有些想法,但是具体的责任还是落实下去了。
不过幽州特殊在辽东郡、玄菟郡和乐浪郡这三个郡实际上不在夏侯惇的控制之中,所以不能算在整个幽州的发展体系之中。
对于这个问题,夏侯惇表示担忧。
“如果这三个郡长期听调不听宣,长期不在整体规划之中,未来的发展是会有一些麻烦的,您觉得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公孙度还算是一个比较老实的人吧?”
刘备缓缓道:“我听说他最近在对高句丽发起打击,这是我委任给他的事情,如果他做的还好,我觉得是可以观察后效的。”
夏侯惇还是有些担忧。
“话虽如此,但是辽东三郡完全为了公孙度的穷兵黩武而存在,臣听说辽东三郡家家户户都要出男丁加入军中随他征战,壮丁抽调的太多,以至于农业生产被耽搁了不少。
每当三郡缺粮,公孙度就用征战得来的财物到辽西郡购买粮食,或者跨海去青州购买粮食,所作所为并不提前向州府报备,以致幽州粮价时有上涨,影响民生。”
“他不向幽州州府请求粮食吗?”
“也请求但是一边向州府请粮,一边还要花钱购买更多的粮食,所以臣怀疑他有所图谋,还请陛下明察。”
“这样啊……”
刘备思虑片刻,让夏侯惇安心政务,安心生产,不要担心这些事情,这些事情他会交给牵招去处理。
夏侯惇专注农业生产就可以,如果公孙度图谋不轨,牵招的军队绝不是吃素的。
幽州的事情处理完了,相关消息流出,各州政务团队都得知了皇帝对各州的基本要求。
他们得知皇帝非常关注地方行政,整个大汉一百零八个郡国都会被他单独拿出来和郡守、国相们深入细致的讨论。
从地方的土地亩数和亩产数量,上田中田下田的数量,水地旱地的数量,还有主要种植什么农产品,有多少农户、豪强,以及地方特产、矿产等等,从头到尾问一遍。
答得好,答得快,那么皇帝就会非常高兴。
如果有官员答不上来相关的问题,皇帝会勃然变色,怒斥这名官员,立刻惩戒,或者降职,或者干脆革职。
于是官员们更加小心翼翼,有些怀有幻想的官员更是脸色都白了,赶快连夜恶补相关知识,恨不能背到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以免在皇帝面前被训斥、惩罚。
有了倒霉蛋“珠玉在前”,后面刘备和其他州郡的官员开会谈话的时候就没有什么人回答不出来他要问的问题了,刘备很满意。
而基本上每个州、每个郡都会被他提出比较具体的要求,且相对来说,达成的难度还是不小的,对于官员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
不过刘备完全不认为这是刁难。
以汉帝国现在的农业发展水平来看,除了极少部分地区确实开发到了一个瓶颈状态之中,绝大部分地区的开发状态都是相当有限的,一些现代传统农业区还保持着相当数量的荒地未开发。
就像是大体重的人减肥一开始只要管住嘴迈开腿,开始一段时间掉秤是非常快速的,但是一旦到了一个瓶颈期之后,想要掉秤,就需要一个相对长期且痛苦的坚持期了。
而第三帝国此时的农业发展水平就处在这个快速期,只要政策正确,官员得力,给一些休养生息的时间,那么农业生产发展迅猛是正常的,发展不够迅猛才是不正常的。
刘备给官僚们定下的标准也是经过内阁仔细计算之后得出的结果,绝不属于刁难,如果连这个要求都达不到,那么刘备就会认定这些家伙完全没有资格和自己一起迈入下一个时代。
卷铺盖,滚蛋,不要在这里浪费我的政治资源和俸禄,优厚的福利待遇只会给正确的人,虫豸绝不会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只有能扛住这些考验并且成功达成目标的人,才算是能跟上他的脚步、带领第三帝国一步一步发展生产力的优秀官员。
帝国需要发展,就不能容忍太多的虫豸趴在帝国身上吸血,他必须要把这些虫豸清理掉。
从贞观元年的三月初二开始,一直到三月底,刘备基本上和十四州、一百零八郡国的官员们把该聊的问题都给聊得差不多了,主官们也基本上都见过了刘备,知道刘备长什么模样,执政风格如何。
而刘备也把他们都看了个脸熟,基本上记住了这些人的名字,了解了他们的执政风格,对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刘备直接罢免了一名州刺史和一名郡太守、一名国相,除了朱符那个家伙之外,其余两人之所以被罢免,是因为他们没能答出刘备要询问的问题。
身为一郡长官,连本郡的基础状况都不能滚瓜烂熟、了如指掌,还凭什么执政一地?
甚至有些人明显是在背资料,背得还有些磕磕碰碰,但是只要大体上的数字是对的,刘备都勉强能容忍,给个机会。
可这两个人那是牛头不对马嘴,连最基础的一些东西都背不出来,问他们各自辖区内的上田中田下田是多少,问他们水田和旱田的分布,问他们农耕牲畜的数量,他们是一问三不知。
这就让刘备很怀疑他们是怎么做上这个两千石职位的。
怎么在他如此高频率的反复犁地的情况之下,还能有这种漏网之鱼存在?
只能说这个天下还有很多肮脏的东西是刘备没有清理干净的。
三月底,政务会议大体结束了之后,刘备又找来了陆康、桥瑁和张邈三人,和他们谈了一下接下来要推动的度田令的事情。
其他州长官都是他刘某人的亲信出身,跟随他的步伐是政治正确,不跟随就是政治上的错误,拿下他们绝对没得说,但是这三人在此前和他多是一种政治联盟的关系。
所以该说的还是要说明白。
“度田令即将推动,恐怕会在地方上造成一些震动,陆使君应该不会有什么纠结的地方,兖州的度田令推动我不担忧,但是豫州和冀州,我还是有些担忧的。”
刘备看了看富态的张邈,又看了看面色尴尬的桥瑁。
“如果有难处,尽管说出来,我能帮你们解决的,就解决掉,江北度田势在必行,如果连我们最上层都不能统一行动,一定会出乱子,到时候免不得军队大开杀戒,这个事情我不太想看到。”
看着刘备一副悲天悯人的姿态,张邈和桥瑁心头一沉,感觉都不太妙。
不过桥瑁还是很快地做出了决断。
“桥氏的确有很多的土地财产,但是陛下的要求,桥氏一定遵循,如有人敢不遵循,臣第一个不会放过他们!”
张邈迟疑片刻,叹了口气,点了点头。
“陛下的担忧臣是了解的,但是臣并非不明事理的人,如果陛下有所担忧,那就是臣的失职张氏跟随陛下很多年了,未来也想继续跟随陛下。”
“嗯,那就最好不过了。”
张邈和桥瑁的表态让刘备比较满意。
而陆康显然不满足于这样的情况。
“陛下,虽然吴郡地处江南,但是如果陛下有想法的话,臣愿意为陛下一试,按照度田令的要求,江南之地是可以稍稍增加土地田亩数量的,所以臣以为,在江南推动度田令,或许反而没有那么难。”
刘备知道陆康想要狠狠的表现自己,实现对中原士人、刘备旧部的弯道超车,带领陆氏家族更进一步。
虽然他不反感这种进取之心,但是具体的规划他已经有了,既然有了,就不会贸然更改。
他笑了笑。
“陆使君的意思,我是明白的,不过这件事情欲速则不达,届时整个河北、中原和关中还不知道要出多少乱子,江南就先放一放吧,也能稍微给某些人一点希望,不至于让他们绝望。
而且江南比起度田,可能更需要的是荒地多开发,如果有人愿意去江南开荒,我又怎么会拒绝呢?陆使君,少安毋躁,在这件事情上,来日方长啊。”
刘备的笑容有点意味深长的意思,陆康品了品这里头的意思,理智的闭上了嘴巴,再也没说相关的事情。
陆氏家族的进步需要时间,简单的想要实现弯道超车,估计其他跟随刘备已久的势力都不会高兴,路是不能太出挑,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所以,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
至于江南的事情……
陆康决定推动陆氏家族成为江南第一个主动向朝廷申请要求实现度田令规定的家族。
反正根据度田令的规定,吴郡也算是边远州的一份子,税收方面有所优惠,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若要推动,不会像中原膏腴之地那样面临太大的阻力。
而就算有阻力,陆康也打算强行突破之。
开玩笑,这可是给刘备留下深刻印象的好机会,错过这个机会,陆氏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更进一步?
第三帝国的第一次政务大会算是到这里就结束了,刘备没有让官员们立刻返回,而是带着他们一起参加了朝廷的春耕活动。
之前忙着开会,刘备就把惯例的春耕活动延后了,现在大会开完了,正好带着官员们一起搞春耕活动,刘备自己也带着皇室成员参加进来。
一群人浩浩荡荡前往雒阳城外的农田内,象征性的进行了一个上午的农业生产。
这虽然是政治表演,但就算是表演,也是很有意义的至少能表现出天子、朝臣都很在意农业生产的事情,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而为了在刘备面前表现自己,一些确实对农活儿比较了解的官员那干的叫一个起劲儿。
而一些出身优渥、确实对农业不是很了解的官员只能偷偷摸摸的看着其他官员怎么操作,自己就怎么操作。
但是农活儿这事情还真是个技术活儿,一般人没做过的,还真不知道怎么上手,一通胡咧咧,自己累得半死,地也没刨开多少。
说到底,农具怎么挥也是有讲究的。
一些身娇肉贵的官员还没干几下,就给自己闪了腰,实在支撑不下去,只能在刘备鄙视的眼神中,十分惭愧且担忧地被人抬走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农具都不会用!这样的官员治理天下,朕这江山怕是要不了几年就得四分五裂!”
刘备当着全体官员的面,在田边上狠狠地骂了一句。
这一骂不要紧,吓得周围的官员赶快低头奋勇干活儿,生怕被皇帝看出来自己并不会农业生产,然后步上那几个倒霉蛋的后尘。
一个上午的折腾,不少身娇肉贵的官员被折腾的要死要活,偏偏中午刘备也没给他们提供什么比较好的食物,就是纯粹的麦饭和一些腌菜,管饱,水管够,其他的就没有了。
也就是上午累得够呛,一群人看到有吃的,也不挑,狼吞虎咽一阵子,算是安抚了一下强烈抗议的肠胃。
然后他又宣布,午休之后,下午再来一个时辰的农业生产,好好体会一下农民生产之苦。
官员们心中哀嚎,但是不敢多言,因为刘备本人也撩着裤腿,带着自己的长子、次子一起进行农业生产,干的不比他们少。
皇帝亲自带头,他们怎么敢不用力呢?
于是等日头最毒的时候,甚至有几个官员头晕脑胀的倒下了。
刘备看着这个情况,摇了摇头,这才终于放过了剩下的官员们,让他们收拾收拾,一起回雒阳城洗澡休息。
然后,刘备也没怎么继续折腾他们,终于宣布他们可以准备启程回任职地了。
关不少官员为此长舒一口气,感慨自己终于挺过这一遭了。
然而就在官员们准备启程返回的时候,贞观元年四月初二,枢密使荀攸忽然上表,请刘备允许他率领一部分颍川荀氏的族人在司隶州河南郡定居,另立荀氏宗门,与颍川荀氏本家正式分家。
朝野舆论一片哗然。
而更加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荀攸上表之后的第二天,皇帝刘备下诏,准。
荀攸被准许在河南郡另立荀氏宗门,刘备根据荀攸之前的功劳,赏赐给河南荀氏五千亩土地和一部分宅院,由荀攸做主进行家族内部的再分配。
这套组合拳打得大半个朝廷都晕晕乎乎的,连核心权力圈子当中的很多人都不知道刘备和荀攸唱的这出双簧是怎么个意思。
不过他们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估计和即将开始的度田行动有关系。
此前,他们这群核心圈子里的人们已经被要求不能和度田行动作对了。
他们已经理清了自家的问题,准备在度田行动的时候和刘备打好第一波配合,让刘备可以在第一时间把度田确定为政治正确。
根据他们打听到的消息,核心圈子里,只有荀氏还没有搞定家里的事情,据说是陷入了僵持阶段,内部纷争无法平息。
荀氏的家主荀肃是个庸人,面对复杂的局势不知道如何作为。
明智的荀彧远在青州做刺史,本身又不愿意对家族中人采取强制措施。
于是乎荀氏失去了最后的机会,以至于荀攸决定发起自救行动,另立荀氏宗门以挽救荀氏家族的传承。
而这在很多人眼里,基本上就宣示了颍川荀氏的历史终结。
(本章完)
()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