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卢植的试错成本一样很高
作者:御炎 更新:2024-08-25 03:06
()让我进去?
刘备愕然,站在门口好一会儿没有反应过来。
直到他擦干身上的水、换了一身干爽的衣物、一碗姜汤下肚并且坐在卢植面前的时候,他还是觉得不可思议,有点懵懵的。
三个月不理我,忽然就让我进去了?
卢植换了一身居家便服,点燃了屋内的熏香,手拿一卷竹简,眼神犀利的看着他。
“方才还没想到,你从登上缑氏山开始,连着三个多月都在我府门口守着,根本没有时间读书,你是来求学的,还是来见我的?”
刘备眨了眨眼睛。
“备白日在雒阳城,日落时分便回到缑氏山挑灯夜读,不曾荒废学业。”
卢植也眨了眨眼睛,似乎有些尴尬。
“咳咳,你这样说,我却不能简单的相信,你既然熟悉《汉书》,那么《汉书》读完了吗?”
“读了一半,没全读完,还读了些别的经典。”
“没有人传授你句读之法?”
“没有。”
“自己一个人读的?没有请教其他人?”
“是。”
“把这篇文章读给我听,注意句读。”
卢植把一堆竹简推到了刘备面前,手拿一卷递给刘备。
刘备双手接过打开竹简,一看,是汉书的《王莽传》一篇。
嗯,卢植在刁难他,刘备可以肯定。
王莽这家伙的传记是汉书的第一巨篇,整整四万余字,占据了整个汉书二十分之一的篇幅,把王莽的生平经历写的非常翔实,丝毫没有节省笔墨的意思。
大抵是因为王莽这个家伙在这个时代的历史意义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大家都想要把王莽研究透彻,好让自己不要重蹈王莽的覆辙。
对刘备来说,难度是有的,因为一些古代生僻字他的确不太了解,但是大部分的文字和行文他能看懂。
他便开始朗读。
“王莽字巨君,孝元皇后之弟子也,元后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马,语在《元后传》。唯莽父曼蚤死,不侯……”
刘备越是朗读,卢植便越是惊异,因为他发现刘备的断句基本是正确的,没什么问题。
《汉书》是史书,不是儒家经典,没有那么多断句方面的争议,大家对汉书如何断句是有统一认知的,所以卢植可以认定刘备所读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如果只是断句的话……
卢植皱了皱眉头,打断了刘备。
“每读完一段,便对我说说你所理解的这一段文章的意思,可以用日常的话语解释,详细一些。”
刘备愣了愣,然后点了点头。
“唯。”
他便接着朗读,一卷竹简读完,便停下来用日常的语言解释一下这卷竹简里所说的王莽的故事,颇有些翻译色彩在里头。
大部分文章字句刘备靠着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底蕴都能解释出来,但是遇到一些生僻文字的时候,他也是束手无策,只能承认自己看不懂。
他的这种行为,反倒是让卢植确认了刘备是真的拥有优越天赋的那类人。
他出身幽州边地,如何不知道求学之艰难和掌握文化知识的难处,以涿县刘氏那种不入流的小宗族,能给族人提供日常用字的读写教育已经是顶破天了,生僻字根本轮不到他们掌握。
刘备仅仅在这样的环境下就能掌握那么多字句,实属难得。
更难得的是,没有人传授他句读之法,他居然还能自主断句,断的还基本上都是对的,对书面行文的理解居然也是对的,只有少数错误,这在卢植看来只有天赋能解释,没有其他缘由。
这样一想,卢植甚至觉得有些惋惜。
一个不曾接受正规教育的街头混混居然能靠着自己的天赋走到这一步,实在是不容易。
他若是出身高门士族,家传经典,世代为高官显贵,成为朝廷口中的那些顶级【阀阅家族】的一份子,从小就能接受教育,到现在这岁数,估计早就大放异彩了吧?
民间英才何其之多,千里马何其之多啊……
可惜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个该死的世道留给世间英才的上升渠道实在是太狭窄了。
刘备越是朗读,越是解释,越是正确,卢植心中的惜才之念头就越加强烈,越是觉得如果不能对刘备施以英才教育,就对不起他的这份绝佳天赋。
但是刘备的出身……
虽然是名义上的汉室宗亲,但是在这个汉室宗亲烂大街的时代,这个名义实在没什么卵用。
靠自己本事打拼出来的土豪产业实在是很普通,入不了上层社会的眼。
东汉的老师和弟子之间,其实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单单是弟子选择老师,老师同样也要选择弟子。
不选就收的叫门生,不是弟子,可以多多益善。
弟子不行。
弟子是衣钵传人,待老师如父兄,老师死了要为老师披麻戴孝,也能接手老师的学术资源和政治资源,如果自家子弟不优秀,守不住家业,弟子就是另一种选择。
所以老师也期待着弟子能够大放光彩,或者本身就有着深厚的背景,将来扶摇直上,老师本人和老师家族也能得到很多的好处,才不枉费老师消耗精力传承衣钵。
卢植本身出身不高,卢氏家族在涿郡和幽州这种边地算得上是个不错的家族,但是放眼大汉,暂时还排不上名号。
卢氏家族本身也是古文学派学术下移过程中的受益者,祖上并没有什么光辉夺目的名人,卢植本人通过艰苦求学和一定的机缘才能走到今日,一身名望来之不易。
所以卢植本人也非常在意维护自己的羽毛,坚持自己的操守,力求在为人操守上不给人攻击的点,约束家人,不使家族名望有一点点黑点。
除此之外,他也很想为家族抬升阶层,开辟更加久远的道路,让自己的家族也争取成为阀阅家族的一员,登上大汉社会的顶层。
可惜的是,当今的阀阅家族基本上都是五经十四家法体制下的今文经典传承家族,他们在地方上有深厚的底蕴,在中央朝廷高层也有底蕴,重要的职位几乎被他们垄断,留给外来者的十分有限。
卢植当然看他们不爽,但是卢植也很期待着能够有一些特别的机缘跻身他们的群体之中,师承关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果弟子出身不错的话,老师都不需要花费什么太大的精力,就能获得远超投入的回报,而如果弟子出身寒微,甚至需要老师投入资源帮衬,那就需要多加考量了。
事实上,优质弟子资源对于卢植这种海内大儒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怎么需要付出就能得到高额回报的好事,一般也都出现在今文经典传承家族的内部。
他们古文经学派的经师如果那么简单就能得到优质弟子资源,早就上天了,还至于被今文学派摁在民间难登大雅之堂吗?
一步慢,步步慢,才会如此受制于人,令他们十分恼恨,古文经师们往日聚会的时候,每每谈及此事,无不叹息痛恨。
但是又能如何呢?
卢植叹息不已,再看向刘备的时候,便更加感到惋惜了。
话虽如此,但是卢植在当时并没有打算就此收下刘备做弟子,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也是一场不大不小的赌博。
用自己所掌握的有限的学术、政治资源培养刘备,刘备以后飞黄腾达了还好,若是不能,这投资就算是打水漂了。
卢植当时已经不算年轻了,且政务繁忙,时不时还要给雒阳朝廷当救火队员四处征战,危机重重,没有太多的精力能够认真培养一个又一个的弟子。
他必须慎之又慎,否则一旦培养失败,而他又撒手西去,卢氏家族还有能人吗?
卢氏家族会不会从此断绝传承,再次沦为普通家族、在这个冰冷严酷的世界中苟且求生呢?
他不只是他自己,他还是一个家族的领袖,他必须要为家族考虑,而不能仅仅只遵循自己的本心。
古文经学家族家底子薄,没有今文经学家族那么厚实的家底子,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刘备的试错成本很高,卢植的试错成本一样很高。
所以尽管卢植对刘备的天赋很是惊叹,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态,他只是告诉刘备以后每三天都可以来他府里一次,他会抽一点空闲时间来给刘备稍微讲解一些经文内容。
刘备当时已经是喜出望外了。
临近绝望的时候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任谁都会感到十分惊喜。
尽管卢植从未松口说要收他做弟子。
————————
ps:更新会越来越多的,现在不急于一时。
pps:还是多求一点票票装点门面~
()
刘备愕然,站在门口好一会儿没有反应过来。
直到他擦干身上的水、换了一身干爽的衣物、一碗姜汤下肚并且坐在卢植面前的时候,他还是觉得不可思议,有点懵懵的。
三个月不理我,忽然就让我进去了?
卢植换了一身居家便服,点燃了屋内的熏香,手拿一卷竹简,眼神犀利的看着他。
“方才还没想到,你从登上缑氏山开始,连着三个多月都在我府门口守着,根本没有时间读书,你是来求学的,还是来见我的?”
刘备眨了眨眼睛。
“备白日在雒阳城,日落时分便回到缑氏山挑灯夜读,不曾荒废学业。”
卢植也眨了眨眼睛,似乎有些尴尬。
“咳咳,你这样说,我却不能简单的相信,你既然熟悉《汉书》,那么《汉书》读完了吗?”
“读了一半,没全读完,还读了些别的经典。”
“没有人传授你句读之法?”
“没有。”
“自己一个人读的?没有请教其他人?”
“是。”
“把这篇文章读给我听,注意句读。”
卢植把一堆竹简推到了刘备面前,手拿一卷递给刘备。
刘备双手接过打开竹简,一看,是汉书的《王莽传》一篇。
嗯,卢植在刁难他,刘备可以肯定。
王莽这家伙的传记是汉书的第一巨篇,整整四万余字,占据了整个汉书二十分之一的篇幅,把王莽的生平经历写的非常翔实,丝毫没有节省笔墨的意思。
大抵是因为王莽这个家伙在这个时代的历史意义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大家都想要把王莽研究透彻,好让自己不要重蹈王莽的覆辙。
对刘备来说,难度是有的,因为一些古代生僻字他的确不太了解,但是大部分的文字和行文他能看懂。
他便开始朗读。
“王莽字巨君,孝元皇后之弟子也,元后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马,语在《元后传》。唯莽父曼蚤死,不侯……”
刘备越是朗读,卢植便越是惊异,因为他发现刘备的断句基本是正确的,没什么问题。
《汉书》是史书,不是儒家经典,没有那么多断句方面的争议,大家对汉书如何断句是有统一认知的,所以卢植可以认定刘备所读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如果只是断句的话……
卢植皱了皱眉头,打断了刘备。
“每读完一段,便对我说说你所理解的这一段文章的意思,可以用日常的话语解释,详细一些。”
刘备愣了愣,然后点了点头。
“唯。”
他便接着朗读,一卷竹简读完,便停下来用日常的语言解释一下这卷竹简里所说的王莽的故事,颇有些翻译色彩在里头。
大部分文章字句刘备靠着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底蕴都能解释出来,但是遇到一些生僻文字的时候,他也是束手无策,只能承认自己看不懂。
他的这种行为,反倒是让卢植确认了刘备是真的拥有优越天赋的那类人。
他出身幽州边地,如何不知道求学之艰难和掌握文化知识的难处,以涿县刘氏那种不入流的小宗族,能给族人提供日常用字的读写教育已经是顶破天了,生僻字根本轮不到他们掌握。
刘备仅仅在这样的环境下就能掌握那么多字句,实属难得。
更难得的是,没有人传授他句读之法,他居然还能自主断句,断的还基本上都是对的,对书面行文的理解居然也是对的,只有少数错误,这在卢植看来只有天赋能解释,没有其他缘由。
这样一想,卢植甚至觉得有些惋惜。
一个不曾接受正规教育的街头混混居然能靠着自己的天赋走到这一步,实在是不容易。
他若是出身高门士族,家传经典,世代为高官显贵,成为朝廷口中的那些顶级【阀阅家族】的一份子,从小就能接受教育,到现在这岁数,估计早就大放异彩了吧?
民间英才何其之多,千里马何其之多啊……
可惜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个该死的世道留给世间英才的上升渠道实在是太狭窄了。
刘备越是朗读,越是解释,越是正确,卢植心中的惜才之念头就越加强烈,越是觉得如果不能对刘备施以英才教育,就对不起他的这份绝佳天赋。
但是刘备的出身……
虽然是名义上的汉室宗亲,但是在这个汉室宗亲烂大街的时代,这个名义实在没什么卵用。
靠自己本事打拼出来的土豪产业实在是很普通,入不了上层社会的眼。
东汉的老师和弟子之间,其实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单单是弟子选择老师,老师同样也要选择弟子。
不选就收的叫门生,不是弟子,可以多多益善。
弟子不行。
弟子是衣钵传人,待老师如父兄,老师死了要为老师披麻戴孝,也能接手老师的学术资源和政治资源,如果自家子弟不优秀,守不住家业,弟子就是另一种选择。
所以老师也期待着弟子能够大放光彩,或者本身就有着深厚的背景,将来扶摇直上,老师本人和老师家族也能得到很多的好处,才不枉费老师消耗精力传承衣钵。
卢植本身出身不高,卢氏家族在涿郡和幽州这种边地算得上是个不错的家族,但是放眼大汉,暂时还排不上名号。
卢氏家族本身也是古文学派学术下移过程中的受益者,祖上并没有什么光辉夺目的名人,卢植本人通过艰苦求学和一定的机缘才能走到今日,一身名望来之不易。
所以卢植本人也非常在意维护自己的羽毛,坚持自己的操守,力求在为人操守上不给人攻击的点,约束家人,不使家族名望有一点点黑点。
除此之外,他也很想为家族抬升阶层,开辟更加久远的道路,让自己的家族也争取成为阀阅家族的一员,登上大汉社会的顶层。
可惜的是,当今的阀阅家族基本上都是五经十四家法体制下的今文经典传承家族,他们在地方上有深厚的底蕴,在中央朝廷高层也有底蕴,重要的职位几乎被他们垄断,留给外来者的十分有限。
卢植当然看他们不爽,但是卢植也很期待着能够有一些特别的机缘跻身他们的群体之中,师承关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果弟子出身不错的话,老师都不需要花费什么太大的精力,就能获得远超投入的回报,而如果弟子出身寒微,甚至需要老师投入资源帮衬,那就需要多加考量了。
事实上,优质弟子资源对于卢植这种海内大儒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怎么需要付出就能得到高额回报的好事,一般也都出现在今文经典传承家族的内部。
他们古文经学派的经师如果那么简单就能得到优质弟子资源,早就上天了,还至于被今文学派摁在民间难登大雅之堂吗?
一步慢,步步慢,才会如此受制于人,令他们十分恼恨,古文经师们往日聚会的时候,每每谈及此事,无不叹息痛恨。
但是又能如何呢?
卢植叹息不已,再看向刘备的时候,便更加感到惋惜了。
话虽如此,但是卢植在当时并没有打算就此收下刘备做弟子,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也是一场不大不小的赌博。
用自己所掌握的有限的学术、政治资源培养刘备,刘备以后飞黄腾达了还好,若是不能,这投资就算是打水漂了。
卢植当时已经不算年轻了,且政务繁忙,时不时还要给雒阳朝廷当救火队员四处征战,危机重重,没有太多的精力能够认真培养一个又一个的弟子。
他必须慎之又慎,否则一旦培养失败,而他又撒手西去,卢氏家族还有能人吗?
卢氏家族会不会从此断绝传承,再次沦为普通家族、在这个冰冷严酷的世界中苟且求生呢?
他不只是他自己,他还是一个家族的领袖,他必须要为家族考虑,而不能仅仅只遵循自己的本心。
古文经学家族家底子薄,没有今文经学家族那么厚实的家底子,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刘备的试错成本很高,卢植的试错成本一样很高。
所以尽管卢植对刘备的天赋很是惊叹,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态,他只是告诉刘备以后每三天都可以来他府里一次,他会抽一点空闲时间来给刘备稍微讲解一些经文内容。
刘备当时已经是喜出望外了。
临近绝望的时候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任谁都会感到十分惊喜。
尽管卢植从未松口说要收他做弟子。
————————
ps:更新会越来越多的,现在不急于一时。
pps:还是多求一点票票装点门面~
()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