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荀彧的话
作者:暮色长亭 更新:2024-08-14 23:47
荀攸明显是急赶路回京,一脸的风尘仆仆,面容疲倦,双眼黑暗。
刘辩坐在他对面,伸手给他倒茶,笑着道:“卿家先喝口水,不着急,慢慢说。”
荀攸躬身,接过茶杯,见是温茶,一饮而尽,然后嘴角动了动,明显还想喝。
刘辩直接将茶壶给他,道:“卿家无需在意,直接喝,喝足了再说。”
“谢陛下。”
荀攸嗓子有些哑,闻言也没有拘束,直接拿着茶壶往,仰着脖子,往嘴里灌。
茶壶并不大,荀攸咕咚咕咚的很快喝完。
刘辩见着暗自点头,荀攸倒是一心用事的人。
“再上一壶。”刘辩道。
潘隐应着,挥手向门外的中黄门。
荀攸放下茶壶,擦了擦嘴,长吐一口气,知道刘辩同样等不及,没有迟疑,张口就道:“陛下,应使君看似不言不语,实则胸有乾坤,见解独到,行事果断,不拖泥带水,有大将之风……”
刘辩静静听着,面上不动。
荀攸早有腹稿,话语不快不慢,道:“应使君到了邺城,第一天与各级官吏叙话,当夜诛杀贪官污吏十余人,第二天拜访了各大世家,增补了幕府二十多人。到了第三天,恭贺应使君到任的人,围满了官邸……”
刘辩眉头抖动了一下,心里道:这应劭还真是有手段。
荀攸说完这些,神色一沉,嗓子依旧沙哑,道:“陛下,冀州盗寇横行,动辄数万,攻占郡县,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官匪勾结,欺压良善,灾情如火,百姓困顿,情势十分严峻!”
刘辩微微点头,没有说话。
现在整个大汉的情势,或许唯有南方好一点。
青、兖、冀这三州,以黄巾军为首的‘起义军’,林林总总,加起来超过百万!
现在撑着大汉的,其实不是大汉朝廷,而是地方世家豪族!
荀攸见刘辩面色思忖,等了一会儿,道:“臣路过兖州,与丁使君见了一面。他面容愁苦,整日忙着剿匪,兖州各郡太守,他无力调动,赋税难收,缺兵少粮……”
刘辩对兖州的情况十分清楚,神情有些意外,道:“卿家是路过兖州,还是特意去了一趟?”
从洛阳到邺城,根本不会路过兖州山阳郡。
荀攸看着刘辩,神色认真了几分,躬身道:“陛下,臣与族叔长谈一夜,叔父认为,我大汉中兴,不在司隶,而在关东。”
荀攸说的‘族叔’,指的是荀彧,荀攸长荀彧八岁,荀攸的太爷爷与荀彧的爷爷,是亲兄弟。
刘辩闻言坐直了几分,道:“详细说。”
荀攸组织了一下措辞,道:“陛下,族叔认为,自秦以来,国运东移,关东不论是地理、人口、土地,皆是要害所在,关东兴、则大汉兴,关东败、国运危急。”
刘辩双眼微微眯起,心中大动。
单是‘国运东移’四个字,就足以说明荀彧的目光毒辣。
所谓的关东,泛指函谷关以东,大概是兖、青、冀州一带,这里平原众多,人口集中,世家聚集,是大汉最为兴盛之地!
历史上的十八路诸侯讨董,也称为关东联军。
至于以往兴盛的关中,在黄巾军、羌人的多番蹂躏之下,早已经破败。三辅之地,逃亡益州的人口,多达数十万!
“继续说!”刘辩双眼如电的注视着荀攸道。
荀攸顿了顿,道:“陛下,族叔认为,须以大魄力整顿兖州,以兖州为根基,与世家合纵连横,壮大朝廷,兴伐不臣,先北后南,恩威为导,顺势而行,重整天下,再兴汉室!”
与世家合纵连横?怎么合纵连横?
“详细说。”刘辩神情意动,道。
荀攸话头突的一顿,面露迟疑,道:“陛下,臣在邺城时,将陛下的一系列新政与族叔细细说过,族叔很是钦佩,认为陛下之胸襟魄力,堪比世宗、世祖。由于太过仓促,诸多事情无法细说,族叔言,不久后将会写一道奏本呈送陛下御览。”
刘辩有些迫不及待了,道:“他人这处?为什么没有与你一同回京?”
荀攸道:“族叔带族人从颍川避难冀州,暂未安稳。另外,应使君十分欣赏族叔,恳请陛下,暂且留族叔于邺城。”
“胡闹!”
刘辩一拍桌子,但旋即醒悟,轻咳一声,道:“应劭在冀州,孤身一人,确实需要有人协助,让荀卿家帮他到明年一月吧。”
荀攸没想到刘辩这般看重荀彧,静了一会儿,又道:“陛下,族叔言,天下大势,风云变幻,在德在威,更在于定力。”
“定力?”
刘辩思索着这两个字。
荀攸没说话了,明显有所顾忌。
刘辩看着他,心里微动,道:荀彧是看出了什么?还是在暗示什么?
他没有强迫荀攸,见他越发疲惫,道:“好,荀文若明年就会入京,朕到时与他好好聊一聊,不急一时。卿家这一路辛苦,朕放卿家三天假,好好休息。”
荀攸连忙抬手道:“臣谢陛下,休息一晚足够了,用不了那么久。”
刘辩看着他,正色道:“那就一天,卿家明天必须休息!”
荀攸心头感念非常,神情动了又动,抬起手,沉声道:“臣谢陛下恩典,臣告退。”
刘辩点点头,目送他的背影。
“国运东移,兖州,合纵连横,定力……”
刘辩神情思忖,分析着荀彧的这几句话。
忽的起身,他来到椅子后面,这里有一排书柜,刘辩翻翻找找,找出一道密封的文书。
抽出来,坐在椅子上,静静看着。
这些是他命左栗调查的大汉世家名录,内容庞杂,既有这些世家的人口、田亩,姻亲、入仕,过往等等。
不知道过了多久,潘隐悄步从外面进来。
刘辩头也不抬,道:“什么事?”
潘隐躬着身,递过两道奏本,道:“陛下,大司马府送来的。”
“什么内容?”刘辩依旧看着世家名录。
潘隐道:“陛下,第一道,是大司马府确认了青州的战况,为朱使君请功。”
刘辩心里早就确定了,随口的道:“准。”
潘隐看着刘辩,道:“第二道,是幽州刘使君上书,乌桓、鲜卑数度进犯,皆被击退,但幽州兵少将寡,请求朝廷将公孙瓒调回幽州。”
“不准!”刘辩毫不犹豫的!
好家伙,公孙瓒回辽东还了得!你们不得打生打死?
不过,这也说明幽州的情势非常不好!
刘辩目光一阵闪动,沉思再三,道:“传令大司马府,命张辽带五千禁军,入幽州,归刘虞调遣。”
“是。”潘隐应着道。
刘辩旋即就想到了刚才荀攸说的丁原在兖州的处境艰难,不由想着手里的人。
适合派出去的,其实只有两个人:一是曹操,二是徐荣。
“曹操最近在干什么?”刘辩看向潘隐。
潘隐躬着身,道:“回陛下,听说是满洛阳的拜访贤达。”
曹操因为练兵太酷烈,练死了十多士兵,被刘辩给调回京,闲挂了起来。
刘辩想了想,刚要说话,一个小黄门急匆匆进来,在刘辩耳边,低语了几句。
刘辩怔了怔,想笑又笑不出,看向宫外,神色古怪的自言自语般的道:“他就这么想离开洛阳吗?”
与此同时,在雍门内。
来来往往的人正在通过这里进进出出,四十几人的送殡队伍正在等着,悲悲戚戚,哭声此起彼伏。
不多时,前面人走完了,送殡队伍向前走,哭喊声更大。
守卫的羽林军什长走过来,环顾一圈,看着紫红棺椁,道:“可有出城文书?”
身穿孝服的领头中年汉子愣了下,道:“出城文书?”
什长道:“今日朝中有大事,为了防备奸佞逃出城,凡是大箱、棺椁之类,须有洛阳县出城文书,否则一律不得出城。”
汉子明显早有准备,走到近前,塞过一个钱袋,低声道:“下葬时辰定好了,还请通融,以便家父入土为安。”
什长掂量了一下袋子,不动声色揣入怀里,大声道:“念你一片孝心。这样,开棺验一下就走吧。”
汉子一惊,急声道:“这这,开棺?怎么能开棺?家父会死不瞑目的!”
而棺椁里,董卓瞪大双眼,一脸紧张。
这要是开棺,验出是他,死路一条!
什长看着棺椁,似有些犹豫,道:“不开挂的话,只能等明天……”
汉子突然会意,又塞过一个钱袋子,道:“还请通融一二。”
什长顿时笑容满面,一转身,道:“放行!”
棺材里的董卓听着,神情微震,心头狂喜。
“慢着。”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响起一声大喝,以及密集脚步声。
董卓铁青着脸,不敢动,耳朵竖起,双眼警惕,心头惶惶。
突然来了另一队羽林军,替换了原来的城门守军。
原来的什长感觉着胸口沉甸甸的钱袋子,与那孝服汉子,低声道:“明天吧,这人油盐不进。”
孝服汉子目光一沉,看着新来的羽林军,神色悲戚勉强的上前,不等他说话,那什长冷哼一声,道:“没有出城公文,一律不得出城!”
汉子犹豫再三,还是陪着笑道:“是是是。”
他不敢再试了,执意出城,这什长可能强行开棺检查!
送殡队伍带着董卓的棺材慢慢掉头,缓缓离开城门。
不远处茶楼上,高处的左栗,雪白脸上阴翳一笑,道:“这棺材要是打开了,估计会朝野会很震惊吧?”
堂堂太尉,躲在棺材里出城,不止是朝野震惊,更会是千古奇闻!
他身旁的军侯忽然道:“贵人,伱看对面的茶楼。”
左栗闻言抬头看去,一个白衣儒士站在窗边,正盯着董卓的‘棺材’。
“是那贾诩?”左栗有些意外。他很久没发现贾诩了,这人神出鬼没,原本还以为已经逃出去了,没想到还在洛阳。
贾诩有所感应,转头看向左栗。
他神情不动,转身离开。
军侯见着,道:“贵人,要抓他吗?”
左栗道:“抓他做什么?又没什么用。派人盯着,不要让他出城。”
左栗其实心里很疑惑,不懂刘辩为什么要留着董卓,直接杀了,不是一了百了?
求月票,求月票~
(本章完)
刘辩坐在他对面,伸手给他倒茶,笑着道:“卿家先喝口水,不着急,慢慢说。”
荀攸躬身,接过茶杯,见是温茶,一饮而尽,然后嘴角动了动,明显还想喝。
刘辩直接将茶壶给他,道:“卿家无需在意,直接喝,喝足了再说。”
“谢陛下。”
荀攸嗓子有些哑,闻言也没有拘束,直接拿着茶壶往,仰着脖子,往嘴里灌。
茶壶并不大,荀攸咕咚咕咚的很快喝完。
刘辩见着暗自点头,荀攸倒是一心用事的人。
“再上一壶。”刘辩道。
潘隐应着,挥手向门外的中黄门。
荀攸放下茶壶,擦了擦嘴,长吐一口气,知道刘辩同样等不及,没有迟疑,张口就道:“陛下,应使君看似不言不语,实则胸有乾坤,见解独到,行事果断,不拖泥带水,有大将之风……”
刘辩静静听着,面上不动。
荀攸早有腹稿,话语不快不慢,道:“应使君到了邺城,第一天与各级官吏叙话,当夜诛杀贪官污吏十余人,第二天拜访了各大世家,增补了幕府二十多人。到了第三天,恭贺应使君到任的人,围满了官邸……”
刘辩眉头抖动了一下,心里道:这应劭还真是有手段。
荀攸说完这些,神色一沉,嗓子依旧沙哑,道:“陛下,冀州盗寇横行,动辄数万,攻占郡县,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官匪勾结,欺压良善,灾情如火,百姓困顿,情势十分严峻!”
刘辩微微点头,没有说话。
现在整个大汉的情势,或许唯有南方好一点。
青、兖、冀这三州,以黄巾军为首的‘起义军’,林林总总,加起来超过百万!
现在撑着大汉的,其实不是大汉朝廷,而是地方世家豪族!
荀攸见刘辩面色思忖,等了一会儿,道:“臣路过兖州,与丁使君见了一面。他面容愁苦,整日忙着剿匪,兖州各郡太守,他无力调动,赋税难收,缺兵少粮……”
刘辩对兖州的情况十分清楚,神情有些意外,道:“卿家是路过兖州,还是特意去了一趟?”
从洛阳到邺城,根本不会路过兖州山阳郡。
荀攸看着刘辩,神色认真了几分,躬身道:“陛下,臣与族叔长谈一夜,叔父认为,我大汉中兴,不在司隶,而在关东。”
荀攸说的‘族叔’,指的是荀彧,荀攸长荀彧八岁,荀攸的太爷爷与荀彧的爷爷,是亲兄弟。
刘辩闻言坐直了几分,道:“详细说。”
荀攸组织了一下措辞,道:“陛下,族叔认为,自秦以来,国运东移,关东不论是地理、人口、土地,皆是要害所在,关东兴、则大汉兴,关东败、国运危急。”
刘辩双眼微微眯起,心中大动。
单是‘国运东移’四个字,就足以说明荀彧的目光毒辣。
所谓的关东,泛指函谷关以东,大概是兖、青、冀州一带,这里平原众多,人口集中,世家聚集,是大汉最为兴盛之地!
历史上的十八路诸侯讨董,也称为关东联军。
至于以往兴盛的关中,在黄巾军、羌人的多番蹂躏之下,早已经破败。三辅之地,逃亡益州的人口,多达数十万!
“继续说!”刘辩双眼如电的注视着荀攸道。
荀攸顿了顿,道:“陛下,族叔认为,须以大魄力整顿兖州,以兖州为根基,与世家合纵连横,壮大朝廷,兴伐不臣,先北后南,恩威为导,顺势而行,重整天下,再兴汉室!”
与世家合纵连横?怎么合纵连横?
“详细说。”刘辩神情意动,道。
荀攸话头突的一顿,面露迟疑,道:“陛下,臣在邺城时,将陛下的一系列新政与族叔细细说过,族叔很是钦佩,认为陛下之胸襟魄力,堪比世宗、世祖。由于太过仓促,诸多事情无法细说,族叔言,不久后将会写一道奏本呈送陛下御览。”
刘辩有些迫不及待了,道:“他人这处?为什么没有与你一同回京?”
荀攸道:“族叔带族人从颍川避难冀州,暂未安稳。另外,应使君十分欣赏族叔,恳请陛下,暂且留族叔于邺城。”
“胡闹!”
刘辩一拍桌子,但旋即醒悟,轻咳一声,道:“应劭在冀州,孤身一人,确实需要有人协助,让荀卿家帮他到明年一月吧。”
荀攸没想到刘辩这般看重荀彧,静了一会儿,又道:“陛下,族叔言,天下大势,风云变幻,在德在威,更在于定力。”
“定力?”
刘辩思索着这两个字。
荀攸没说话了,明显有所顾忌。
刘辩看着他,心里微动,道:荀彧是看出了什么?还是在暗示什么?
他没有强迫荀攸,见他越发疲惫,道:“好,荀文若明年就会入京,朕到时与他好好聊一聊,不急一时。卿家这一路辛苦,朕放卿家三天假,好好休息。”
荀攸连忙抬手道:“臣谢陛下,休息一晚足够了,用不了那么久。”
刘辩看着他,正色道:“那就一天,卿家明天必须休息!”
荀攸心头感念非常,神情动了又动,抬起手,沉声道:“臣谢陛下恩典,臣告退。”
刘辩点点头,目送他的背影。
“国运东移,兖州,合纵连横,定力……”
刘辩神情思忖,分析着荀彧的这几句话。
忽的起身,他来到椅子后面,这里有一排书柜,刘辩翻翻找找,找出一道密封的文书。
抽出来,坐在椅子上,静静看着。
这些是他命左栗调查的大汉世家名录,内容庞杂,既有这些世家的人口、田亩,姻亲、入仕,过往等等。
不知道过了多久,潘隐悄步从外面进来。
刘辩头也不抬,道:“什么事?”
潘隐躬着身,递过两道奏本,道:“陛下,大司马府送来的。”
“什么内容?”刘辩依旧看着世家名录。
潘隐道:“陛下,第一道,是大司马府确认了青州的战况,为朱使君请功。”
刘辩心里早就确定了,随口的道:“准。”
潘隐看着刘辩,道:“第二道,是幽州刘使君上书,乌桓、鲜卑数度进犯,皆被击退,但幽州兵少将寡,请求朝廷将公孙瓒调回幽州。”
“不准!”刘辩毫不犹豫的!
好家伙,公孙瓒回辽东还了得!你们不得打生打死?
不过,这也说明幽州的情势非常不好!
刘辩目光一阵闪动,沉思再三,道:“传令大司马府,命张辽带五千禁军,入幽州,归刘虞调遣。”
“是。”潘隐应着道。
刘辩旋即就想到了刚才荀攸说的丁原在兖州的处境艰难,不由想着手里的人。
适合派出去的,其实只有两个人:一是曹操,二是徐荣。
“曹操最近在干什么?”刘辩看向潘隐。
潘隐躬着身,道:“回陛下,听说是满洛阳的拜访贤达。”
曹操因为练兵太酷烈,练死了十多士兵,被刘辩给调回京,闲挂了起来。
刘辩想了想,刚要说话,一个小黄门急匆匆进来,在刘辩耳边,低语了几句。
刘辩怔了怔,想笑又笑不出,看向宫外,神色古怪的自言自语般的道:“他就这么想离开洛阳吗?”
与此同时,在雍门内。
来来往往的人正在通过这里进进出出,四十几人的送殡队伍正在等着,悲悲戚戚,哭声此起彼伏。
不多时,前面人走完了,送殡队伍向前走,哭喊声更大。
守卫的羽林军什长走过来,环顾一圈,看着紫红棺椁,道:“可有出城文书?”
身穿孝服的领头中年汉子愣了下,道:“出城文书?”
什长道:“今日朝中有大事,为了防备奸佞逃出城,凡是大箱、棺椁之类,须有洛阳县出城文书,否则一律不得出城。”
汉子明显早有准备,走到近前,塞过一个钱袋,低声道:“下葬时辰定好了,还请通融,以便家父入土为安。”
什长掂量了一下袋子,不动声色揣入怀里,大声道:“念你一片孝心。这样,开棺验一下就走吧。”
汉子一惊,急声道:“这这,开棺?怎么能开棺?家父会死不瞑目的!”
而棺椁里,董卓瞪大双眼,一脸紧张。
这要是开棺,验出是他,死路一条!
什长看着棺椁,似有些犹豫,道:“不开挂的话,只能等明天……”
汉子突然会意,又塞过一个钱袋子,道:“还请通融一二。”
什长顿时笑容满面,一转身,道:“放行!”
棺材里的董卓听着,神情微震,心头狂喜。
“慢着。”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响起一声大喝,以及密集脚步声。
董卓铁青着脸,不敢动,耳朵竖起,双眼警惕,心头惶惶。
突然来了另一队羽林军,替换了原来的城门守军。
原来的什长感觉着胸口沉甸甸的钱袋子,与那孝服汉子,低声道:“明天吧,这人油盐不进。”
孝服汉子目光一沉,看着新来的羽林军,神色悲戚勉强的上前,不等他说话,那什长冷哼一声,道:“没有出城公文,一律不得出城!”
汉子犹豫再三,还是陪着笑道:“是是是。”
他不敢再试了,执意出城,这什长可能强行开棺检查!
送殡队伍带着董卓的棺材慢慢掉头,缓缓离开城门。
不远处茶楼上,高处的左栗,雪白脸上阴翳一笑,道:“这棺材要是打开了,估计会朝野会很震惊吧?”
堂堂太尉,躲在棺材里出城,不止是朝野震惊,更会是千古奇闻!
他身旁的军侯忽然道:“贵人,伱看对面的茶楼。”
左栗闻言抬头看去,一个白衣儒士站在窗边,正盯着董卓的‘棺材’。
“是那贾诩?”左栗有些意外。他很久没发现贾诩了,这人神出鬼没,原本还以为已经逃出去了,没想到还在洛阳。
贾诩有所感应,转头看向左栗。
他神情不动,转身离开。
军侯见着,道:“贵人,要抓他吗?”
左栗道:“抓他做什么?又没什么用。派人盯着,不要让他出城。”
左栗其实心里很疑惑,不懂刘辩为什么要留着董卓,直接杀了,不是一了百了?
求月票,求月票~
(本章完)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