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江南
作者:东有扶苏 更新:2024-12-20 19:43
即使进了初冬,江南的烟雨也还是能带起雾气,钱塘清晨的巷子里,起得极早的向二从巷子里的水井打了两桶水倒进水缸,又接过自家媳妇蒸好的馒头咬了两口,看了一眼还在床上睡得正香的大女儿和儿子,这才和妻子一起走出了家门。
晨雾微寒,向二打了两个寒颤,他朝着巷子里同样走出来的几个人打了招呼,有男有女,俱都是要去上工的工友,一行人轻声谈论着昨天工厂里的那些趣事,而将视角拔高,整座城池无数的角落里都是这样的场景,鲜活的生气让日渐繁华的城池在一夜的安眠后,渐渐开始复苏起来。
像一群一群的蚂蚁,在小巷街道不断地汇合,然后涌向那条溪水边连绵的木制厂房。
得益于海运贸易越来越繁盛的原因,钱塘俨然已经取代临安成了两浙最繁华的城池,无数的人都在说这里处处埋着金子,一个穷困潦倒的农夫也有可能在这个地方飞黄腾达,厂房需要管事需要伙计,商路需要小贩需要护卫,无数的船载着梦想起航驶向四方,每一天人们议论的词都在改变,就算偶尔在街道上看见些外邦人,也渐渐地不会再感到惊讶。
时代真的慢慢变了,而向二对此毫无疑问有着很深的感触。
这个皮肤有些黝黑、身材高大的汉子并不是钱塘人,在半年之前,他还在乡下种田,日子虽然贫苦,但也还能勉强过下去,只是和祖辈们的有些区别而已。
地里已经不再种粮食,全是棉麻农桑,家家户户都在养蚕,因为钱塘里的商贾来收的价格越来越高,对比起种粮食,一年下来可以多挣不少,至于吃的粮,那就只能去镇上买了。
按道理来说,挣的钱多了,日子应该会好过很多才对,但粮食的价格也越来越贵,这时候倒有人想种粮食卖钱了,可地里已经改种了桑麻,又忙活了一年,向二才发现其实比起前些年家里也没多余下多少钱,他只是个老实本分的农夫,所以他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听镇上的员外说,这是蚕在吃人。
向二当然不明白这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他只是在想蚕怎么可能吃人呢?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当然不知道江南地区养蚕缫丝的古老传统,已经随着工厂化生产的兴起,让他这种小农户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所有人都在养蚕,桑叶供应越来越紧张,棉麻带来的高收入总会在其他地方支出,越来越多的商人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开始采取极端手段,甚至为了争夺有限的桑叶资源,连蚕农之间也会发生激烈的冲突,那些有钱人开始比原来更变本加厉地兼并土地,越来越多的农户只能去他们手底下帮忙养蚕来寻一条活路,向二又撑了半年,然后在自己的小女儿饿死了之后,卖了那两块仅剩的农田。
他迫切地需要找到一个能让自己的家人活下去的办法,然后某一天听见有个行脚商人在街头说话。
去钱塘吧!钱塘缺人得很,那地方满地都是金子,只要有一技之长,总少不了一条活路!
向二决定离开这片祖辈一直生活的土地了。
在这个年代,想要远行需要很大的勇气,山高路远,一走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向二变卖了家里还剩下的东西,带着自己怀了孕的妻子和大女儿,沿着那条土路走上了官道,然后和见到的越来越多的想要去钱塘的人们汇集成朝圣的人群,走到了那座盘踞在海边,越来越大的城池。
后来发生了很多,但故事的结局无疑是美好的,向二不仅自己成为了一名厂房里的工人,连还怀着身孕的妻子也有了一份工作,那些管事见到她纺纱的手艺时赞不绝口,甚至不在乎她有了身孕行动不便--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也让向二用很短的时间就能租下一间小院,然后在那里面迎来了家庭的新成员。
但之前乡下那种散漫的、悠闲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有时候向二觉得这座城池里的所有人都很忙,每个人都脚下带风,说话也少了寒暄多了股直来直往的爽利,整座城市都在不断地前进着,井然有序到让人觉得陌生和可怕。
不过日子总归还是不错的,每天早起上工,夜幕时和妻子一起回家,节日时能一起逛逛庙会,偶尔给大女儿和小儿子带一些新奇的零食,能攒下些钱等着以后回乡下置办些田地,日子有了盼头,就算太过规律也不是什么坏事。
而且他进的是李家的厂房,作为如今钱塘最大也最有名的商贾,李家的生意做得非常大,商队甚至已经去到了极远极远的地方,向二去过一次码头,看见那些挂着李家招牌的商船载着无数的货物,在码头上停下,赤膊的水手干脆利落地跳下来缠上缆绳上货下货,许许多多的商贾在脸红脖子粗地报价竞标,像是一场充满活力的盛宴。
李家对手底下的工人很好,能包吃住,工钱也绝不拖欠,上工时受了伤,家里出了什么事,管事们还会酌情帮忙,听说最近因为钱塘的厂房越来越多,好些像向二一样从外地过来闯荡的本分人上当受骗,或者卖了力气却拿不到工钱,李家已经在带头聚集商贾们讨论成立工会保障工人权益的事情了--这一长串话向二自然听不懂,但他能从旁人嘴里知道这是那位李家的小姐有慈悲心肠,愿意为了他们这些苦命人说说话。
真好啊。
晨雾渐渐散去了,向二和无数的工人一起走过青石板的街道,验过名牌走进工厂,他走到一台已经经过了很多次改良的纺织机前,熟练地操作起那些曾经感到陌生的部件,忙碌而有序的机杼声代表着新一天的开始,它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编织着丝绸,质地细腻,光泽柔和。
向二看到一根根丝线在自己手中化为了一匹精美的丝绸时,他感到一种熟悉的、看到作物慢慢长成等待收割的成就感,他有些好奇这匹丝绸最后会出现在哪里呢?是日本、高丽、西域、草原,还是那些更远的地方?它会披在谁的身上,是王公贵族,贩夫走卒,还是一个和他一样平凡而又普通的人呢?
他不知道它旅途的终点会是什么,正如他不知道的其他东西一样,比如如今整个苏州和两浙,都被日渐繁盛的丝织业所影响改变,无数的人如同他一样迎来了生活的变革;比如江南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已经开始向工业化的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的工厂在建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田转向工厂,形成新的生产力和就业机会;丝织业的专业化分工更加明确,不再是以前那样小家小户男耕女织,而是从蚕桑养殖、丝线生产到丝绸织造、印染和贸易等各个环节都彻底变成了个新的模式。
除此之外,丝织业的兴盛还带来了市场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商人和资本进入江南,钱庄、票号之类的金融机构都在铺开,如果不去注意那些繁华之下隐藏的危机,那么现在的江南真的可以称为盛世的开篇。
但这些向二都不知道,也不想去知道。
他只想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再好一点。
晨雾微寒,向二打了两个寒颤,他朝着巷子里同样走出来的几个人打了招呼,有男有女,俱都是要去上工的工友,一行人轻声谈论着昨天工厂里的那些趣事,而将视角拔高,整座城池无数的角落里都是这样的场景,鲜活的生气让日渐繁华的城池在一夜的安眠后,渐渐开始复苏起来。
像一群一群的蚂蚁,在小巷街道不断地汇合,然后涌向那条溪水边连绵的木制厂房。
得益于海运贸易越来越繁盛的原因,钱塘俨然已经取代临安成了两浙最繁华的城池,无数的人都在说这里处处埋着金子,一个穷困潦倒的农夫也有可能在这个地方飞黄腾达,厂房需要管事需要伙计,商路需要小贩需要护卫,无数的船载着梦想起航驶向四方,每一天人们议论的词都在改变,就算偶尔在街道上看见些外邦人,也渐渐地不会再感到惊讶。
时代真的慢慢变了,而向二对此毫无疑问有着很深的感触。
这个皮肤有些黝黑、身材高大的汉子并不是钱塘人,在半年之前,他还在乡下种田,日子虽然贫苦,但也还能勉强过下去,只是和祖辈们的有些区别而已。
地里已经不再种粮食,全是棉麻农桑,家家户户都在养蚕,因为钱塘里的商贾来收的价格越来越高,对比起种粮食,一年下来可以多挣不少,至于吃的粮,那就只能去镇上买了。
按道理来说,挣的钱多了,日子应该会好过很多才对,但粮食的价格也越来越贵,这时候倒有人想种粮食卖钱了,可地里已经改种了桑麻,又忙活了一年,向二才发现其实比起前些年家里也没多余下多少钱,他只是个老实本分的农夫,所以他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听镇上的员外说,这是蚕在吃人。
向二当然不明白这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他只是在想蚕怎么可能吃人呢?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当然不知道江南地区养蚕缫丝的古老传统,已经随着工厂化生产的兴起,让他这种小农户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所有人都在养蚕,桑叶供应越来越紧张,棉麻带来的高收入总会在其他地方支出,越来越多的商人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开始采取极端手段,甚至为了争夺有限的桑叶资源,连蚕农之间也会发生激烈的冲突,那些有钱人开始比原来更变本加厉地兼并土地,越来越多的农户只能去他们手底下帮忙养蚕来寻一条活路,向二又撑了半年,然后在自己的小女儿饿死了之后,卖了那两块仅剩的农田。
他迫切地需要找到一个能让自己的家人活下去的办法,然后某一天听见有个行脚商人在街头说话。
去钱塘吧!钱塘缺人得很,那地方满地都是金子,只要有一技之长,总少不了一条活路!
向二决定离开这片祖辈一直生活的土地了。
在这个年代,想要远行需要很大的勇气,山高路远,一走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向二变卖了家里还剩下的东西,带着自己怀了孕的妻子和大女儿,沿着那条土路走上了官道,然后和见到的越来越多的想要去钱塘的人们汇集成朝圣的人群,走到了那座盘踞在海边,越来越大的城池。
后来发生了很多,但故事的结局无疑是美好的,向二不仅自己成为了一名厂房里的工人,连还怀着身孕的妻子也有了一份工作,那些管事见到她纺纱的手艺时赞不绝口,甚至不在乎她有了身孕行动不便--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也让向二用很短的时间就能租下一间小院,然后在那里面迎来了家庭的新成员。
但之前乡下那种散漫的、悠闲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有时候向二觉得这座城池里的所有人都很忙,每个人都脚下带风,说话也少了寒暄多了股直来直往的爽利,整座城市都在不断地前进着,井然有序到让人觉得陌生和可怕。
不过日子总归还是不错的,每天早起上工,夜幕时和妻子一起回家,节日时能一起逛逛庙会,偶尔给大女儿和小儿子带一些新奇的零食,能攒下些钱等着以后回乡下置办些田地,日子有了盼头,就算太过规律也不是什么坏事。
而且他进的是李家的厂房,作为如今钱塘最大也最有名的商贾,李家的生意做得非常大,商队甚至已经去到了极远极远的地方,向二去过一次码头,看见那些挂着李家招牌的商船载着无数的货物,在码头上停下,赤膊的水手干脆利落地跳下来缠上缆绳上货下货,许许多多的商贾在脸红脖子粗地报价竞标,像是一场充满活力的盛宴。
李家对手底下的工人很好,能包吃住,工钱也绝不拖欠,上工时受了伤,家里出了什么事,管事们还会酌情帮忙,听说最近因为钱塘的厂房越来越多,好些像向二一样从外地过来闯荡的本分人上当受骗,或者卖了力气却拿不到工钱,李家已经在带头聚集商贾们讨论成立工会保障工人权益的事情了--这一长串话向二自然听不懂,但他能从旁人嘴里知道这是那位李家的小姐有慈悲心肠,愿意为了他们这些苦命人说说话。
真好啊。
晨雾渐渐散去了,向二和无数的工人一起走过青石板的街道,验过名牌走进工厂,他走到一台已经经过了很多次改良的纺织机前,熟练地操作起那些曾经感到陌生的部件,忙碌而有序的机杼声代表着新一天的开始,它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编织着丝绸,质地细腻,光泽柔和。
向二看到一根根丝线在自己手中化为了一匹精美的丝绸时,他感到一种熟悉的、看到作物慢慢长成等待收割的成就感,他有些好奇这匹丝绸最后会出现在哪里呢?是日本、高丽、西域、草原,还是那些更远的地方?它会披在谁的身上,是王公贵族,贩夫走卒,还是一个和他一样平凡而又普通的人呢?
他不知道它旅途的终点会是什么,正如他不知道的其他东西一样,比如如今整个苏州和两浙,都被日渐繁盛的丝织业所影响改变,无数的人如同他一样迎来了生活的变革;比如江南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已经开始向工业化的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的工厂在建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田转向工厂,形成新的生产力和就业机会;丝织业的专业化分工更加明确,不再是以前那样小家小户男耕女织,而是从蚕桑养殖、丝线生产到丝绸织造、印染和贸易等各个环节都彻底变成了个新的模式。
除此之外,丝织业的兴盛还带来了市场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商人和资本进入江南,钱庄、票号之类的金融机构都在铺开,如果不去注意那些繁华之下隐藏的危机,那么现在的江南真的可以称为盛世的开篇。
但这些向二都不知道,也不想去知道。
他只想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再好一点。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