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唐代】
作者:好想吃薯片    更新:2024-08-13 21:11
  东城区,东单北大街跟朝阳门南小街,中间有条700米的胡同,就叫“东堂子胡同”。
  明代那会儿,这片是烟花之地,朝酒晚舞,苏沪方言里头“堂子”代表妓院,因而得名“堂子胡同”。
  到了清代,因为金鱼胡同附近还有条“堂子胡同”,就加了个“东”字儿,改称“东堂子胡同”。
  东堂子胡同51号,就是沈从文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宿舍分配的宿舍,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西邻。
  江弦一进门,四处打量,哟,二进的四合院,二十六间起脊瓦房,这得有一亩地了吧,位置也不错,紧邻着王府井,溜达着就上天安门了。
  馋呐。
  这院子好是好,就是住户太多,不好买,买下来也是一堆狗屁倒灶的烂事儿,不好处理。
  “江弦,你怎么过来了?”沈从文抬眼瞅见他,他住间北房靠东的一间屋子,十平米大小,屋里满壁堆放着资料,几乎容不下人,他搬了张桌子,在院儿旮旯写着东西。
  江弦探头进去参观,“沈老师,您这也快堪比‘窄而霉斋’了。”
  “哈哈。”
  沈从文会心一笑。
  “窄而霉斋”是沈从文给他青岛故居起的雅号,他还用过“窄而霉斋主人”的笔名,那地方他的好友巴金也去住过,后来搬来京城,又给银闸胡同的住处,起了个“窄而霉小斋”的雅号。
  江弦坐下来,沈从文叹了口气,给他诉苦,说刚才一年轻人骑车骑得飞快,差点把他撞倒,完事那年轻人还先下来把他骂了一顿,说这么大年纪了,不在家待着,出来瞎晃什么。
  “沈老师,您直接往地上躺啊!”江弦都听急了。
  这可是创业项目。
  “唉,他又没真的撞到我,那样就太不道德了。”沈从文道。
  江弦也理解,作为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沈老师身上仍保持着那個年代特有的温文儒雅。
  “您这胡同里有啥名人没?”
  四九城这地方,哪条胡同里要是没点故事、没俩名人,那都不好意思说是京城的胡同。
  “75号是孑民先生的故居,那是间三进四合院,孑民先生一生俭朴,未置一宅一地,1917年至1923年间,他在那里租住,那里也是五四运动策源地之一。”
  听历史专家说话,那叫一个享受,不过江弦更多的是对孑民先生,也就是蔡圆培感到好奇。
  “您见过孑民先生?”
  “那时在南京。”沈从文回忆道:“我为救也频,四处奔走,孑民先生亲手为我写一封信函,可惜...”
  也频就是丁凌的第一任丈夫,沈从文为了救他,在上海、南京之间四处奔走,求了胡士、张群一大帮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真是最绝望的时候。
  也频遇害以后,沈从文又忙碌着,冒着风险将丁凌和孩子掩护送回湘西。
  街上全是兵,乡下全是匪。
  为此,他还耽误了去武汉大学教书的机会,只能回到收入不稳定且有限的写稿生涯。
  仨人这过命的友谊令人感动,只是后来死的死,恨的恨,更让人一阵唏嘘。
  见沈从文难过起来,江弦赶紧转移话题,“沈老师,我这次过来,是想托汪师兄替我审篇稿子,您能不能帮我联系下他。”
  “汪曾祺先生啊。”沈从文对自己这位高足也习惯用先生敬称,“他这个人虽然吊儿郎当,还有点馋,不过也曾在《京城文学》做过编辑,审篇稿子是没问题的,是你写的新稿子?”
  “我与冯骥才一起写的,一篇讲霍元甲的故事。”
  “霍元甲,嗯,我听说过他的传闻,我替你问下汪曾祺先生。”
  “不用,您把他请来,我亲自拜托他。”
  江弦哪好意思领这么多人情,更何况他还有别的事情相求。
  “您能给我讲讲唐代的历史么。”
  “唐史?”
  “我打算写一篇与唐代有关的小说,所以想跟您请教一下。”江弦没藏着掖着,老实交代。
  沈从文一听来了兴趣,“唐代是很有意思的,很值得一写,《二十四史》里头,有两部‘唐书’是记载唐史的。”
  江弦也觉得唐代很有意思,他以前还写过本历史网文,叫《曹操穿越安禄山》。
  “唐代历史我还是有所研究的。”沈从文回忆道:“前几年,闫玉敏女士跟着我搞过一年雕塑。
  她领了个任务,要给李白塑像,我看了一些她做的李白塑像草稿,胡子就是咱们寻常男人的胡子,根本不是唐代人的,唐朝人的胡子是翘翘的。
  她不信,她说上海流氓阿飞的胡子才会翘翘的,大诗人李白的胡子不可能那样。
  后来陕西运来一批文物,出自章怀太子墓,我就带她去历史博物馆,让她看了章怀太子墓的壁画,让她看唐代人到底什么样子,她才终于相信,改了,现在那个李白的塑像,放在安徽马鞍山当涂县的李太白纪念馆里,你有机会的话,能去看看。”
  闫玉敏是第一代雕塑家,参加过教员纪念堂雕塑工程、人民英雄纪念碑、莫高窟佛像复制等重大工程。
  “你想听什么?”
  “您给我讲讲唐代服饰吧。”
  沈从文涉猎最深的就是古代服饰,江弦向他请教此类方面,他如数家珍般讲起。
  “那我说说唐代工艺装饰吧,他们那会儿,普遍使用是花卉图案,构图也有变化,讲究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
  沈从文一开始还有点不适应,越讲越流畅,他太久没和人讲过这些东西,甚至回想起,那段在西南联大教习国文的时光。
  他已经30年没有踏上讲堂了。
  江弦虚心听着,听的很专注,很用心,毕竟“全神贯注”可是灵感收集的必要条件之一。
  沈从文既欣慰,又欣赏。
  这绝对是真的喜欢历史,才会把常人认为枯燥的内容,听的那样津津有味。
  这个时代少见热爱历史的孩子。
  太少见了。
  一老一少圪蹴在四合院的旮旯,一听一讲,薄暮时分,云朵渐渐镶上层金边。
  江弦正听的入迷,脑海中忽传来提示。
  “灵感【唐代】进度+1,目前进度(1/10)”
  大概明白收集方式后,这厮的第一反应是担心。
  光逮着沈老师一个人薅,恐怕会把他累坏吧?
  可是看到沈从文意气风发、慷慨激昂、唾沫飞溅、侃侃而谈,仿佛重回十八岁。
  江弦又觉得自己可能才是被耕坏的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