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失宠了
作者:好想吃薯片    更新:2024-08-13 21:10
  “演员、摄影、灯光、场记,都准备好了吗?”
  “开拍!”
  随着凌子风一声令下,摄影机胶片飞快的旋转起来。”
  北影厂拥有四座摄影棚,一、二、三号摄影棚连成一排,相对较小。
  特大摄影棚对面而建,其他三个摄影棚的一半大,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摄影棚。
  之所以建这么大,还是为了达到样板戏电影“三突出”的原则,避免因为仰拍英雄人物而出现拍摄到房顶的“穿帮”现象。
  后来着过火...
  “好!”
  “过了!”
  凌子风满意的喊一声,刚杀青的《小花》剧组过来探班。
  张铮导演和凌子风聊起来。
  “这个陈红是个好苗子啊,不知道家里能不能同意送话剧团里?”
  “才12岁。”
  “小蔡明不也差不多这年纪进来的。”
  “...朱琳也不错,医科院那边儿的。”
  “嗯,第一次见就觉着挺漂亮的,再看看表现吧。”
  朱琳已经从医科院毕业,本应该留在医科院工作,但因为拍摄关系,被借调进了北影厂,继续住北影厂的招待所。
  另一边,摄影棚不起眼的角落,江弦笑嘻嘻站俩老头中间,一個自然是沈从文老师,另一个...
  头发稀疏花白,浮肿眼袋明显,穿灰白色衬衣,下摆很随意的塞进皮带里。
  此人正是:西南联大头号吊儿郎当、沈从文最爱高足、朱自清最嫌弃学生、中国著名美食博主、大器晚成类作家代表汪曾祺。
  老舍有过一句话:京城有两个作家今后可能写出一点东西,其中一个便是汪曾祺。
  另一个是林斤澜,被誉为“短篇圣手”,还是个起名鬼才,他的《矮凳桥风情》里有三个姐妹叫:笑翼、笑耳、笑杉。
  可能要想很久才能反应过来,其实是——
  小一、小二、小三。
  汪曾棋、林斤澜二人后来并称为“文坛双璧”。
  “老师,在这儿吃住都还习惯?”汪曾祺关心。
  沈从文点点头,“习惯、习惯,这儿挺好。”
  江弦搁旁边儿乐。
  北影厂的食堂,对沈老师来说就是天堂,他自个儿作的,他夫人不和他同居,他住东堂子胡同,他夫人住小羊宜宾胡同,年已古稀的沈老师每天“东家食而西家宿”两头奔走。
  “汪师兄,老师在这里吃住都好,晚上还能看电影。”
  沈从文:“是,这里常有人植树,生活有了绿意,总是件好事儿。”
  “江作家、江作家,有人找。”葛尤过来带话,不久前他终于扬眉吐气,靠着一出《喂猪》的表演,通过了总文工团考试。
  “那人说自己是《人民文学》的编辑,说你稿子过啦!”
  刷。
  周围一片儿的目光全冲着江弦瞅过来了。
  尤其是《小花》剧组的成员,刘小庆把他瞧了又瞧,好奇的跟人打听他身份。
  这会儿作家地位高,演员地位低,再加上全民文学热,在《人民文学》上刊发一篇文章,那跟光宗耀祖也没啥区别。
  《边城》的其他几位编剧纷纷祝贺。
  “恭喜啊江作家!”
  “那可是《人民文学》啊!”
  “我们也与有荣焉。”
  “多会发表啊,我们得拜读拜读。”
  此刻江弦也松了口气,甚至有些激动,因为这篇小说不是他白嫖的,他动了很多脑子、费了很多心思,自然渴望有所收获。
  其实改编的时候他心里也没底,毕竟人家原作者古“夫子”是茅盾奖得主。
  他呢?他是起点网扑街网文写手,只会写小白文,时常犯文青病,一写一个大毒点,读者骂声能堆满郑渊洁10套房子...
  还好文坛最好的国文老师之一就在身侧。
  改编的时候,江弦没少请教沈从文文体语言上的问题,沈从文给了他许多指点和帮助。
  这才有了这部《芙蓉镇》。
  他不敢确定他的改编是否比原作好,但至少现在看来,也没有差到连《人民文学》都拒稿嘛。
  这说明什么?
  抄着、抄着,他也开始进步了!
  “不错,能过《人民文学》很不容易,”沈从文面带欣赏。
  “多谢沈老师的指教。”
  “还是你自己造诣深。”
  汪曾祺看着二人师生情谊,忽生出种吃味感。
  他绝对是最强追星族了,年少看过《沈从文小说选》后,为了追随此文的作者,十九岁从上海经港城、越腩,抵达昆明,发烧40度,打一针强心剂去考试,只为报考西南联大。
  千万里,追寻着,只为成为他的学生。
  “我近来也有篇要被《人民文学》刊发的小说...”他小声bb。
  只是另一边,二人好像都忘记了他的存在。
  “沈老师,那我先过去了。”
  “嗯,真为你感到高兴。”
  “......”
  老头儿脸色红润似鸭蛋,觉得自己有些多余。
  特么的,失宠了。
  ......
  “王扶老师,你怎么还亲自过来了?”江弦迎去有工农兵塑像标识的门口。
  王扶站在块树荫下,微笑道:“我想着亲自来通知你的话会比较好。”
  “麻烦您了,这大热天。”江弦领着王扶进去,“北影厂挺大的,我带着您参观参观?”
  “好啊,这地儿我真没来过。”王扶欣然答应。
  “这是北影厂主楼,这个公告栏是北影厂最重要的地儿了,年年岁岁,这儿贴着全厂职工最重要的两类事,一是厂里每位员工的离世,二是厂里每部影片的获奖...”
  王扶点点头,随后问出了心里的疑问,“江作家,你怎么会住在北影厂?伱在北影厂工作?”
  “我接了一改编电影的活儿,干脆在这儿住着,跟着剧组瞎忙活。”
  “改编?”
  “改编沈从文的《边城》。”
  王扶回忆一阵儿,“边城?这部小说不错,我看过很多次,算是篇冷门佳作。”
  冷门俩字真没错。
  沈老师这会儿在文坛仍是位边缘人物,《边城》同样是冷门读物,这个年代看过的人不多。
  两人溜溜达达到了招待所,江弦给王扶倒杯热茶,两人这才坐下开始聊稿子。
  “不需要做多大的修改,这篇稿子都没开会讨论,我们光未然主编直接点头同意刊发的。”
  “是么?”江弦一阵意外。
  这就是老革命的魄力啊!
  王扶喝口水,放下杯子。
  “不过,江作家。
  我很好奇。
  你怎么会想到要写这样一篇小说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