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乱点鸳鸯谱
作者:好想吃薯片 更新:2024-08-13 21:10
魏染胡同。
“李家小子,你快过来,给婶子认认这是什么字。”
“婶子,你也爱好文学啊,这篇《棋王》最近老火了。”
“是么?!”
“李家的傻小子,你刚返城回来,不知道,这小说啊,是咱胡同的大作家写的。”
“老江家那江弦,你俩小时候过年,还一块往茅坑里扔炮炸屎玩呢,忘了?”
“啊!那篇《棋王》是老江写的!我还以为是撞了名,没想到真是他。”
“可不咋的,江家小子刚回城那会,街坊邻居都笑话人家,嫌人家是无业游民,现在瞅瞅,人家都住进招待所了!”
“我瞧这个报纸上天天登,日日评,评这个‘《棋王》’,评这个‘江弦’,咱们‘小栅栏’这回算是出了個名人!”
“听说报社记者都去采访了。”
“李家小子,你也争口气,跟人家江弦学学,别天天当胡同串子。”
“就是、就是。”
“你说都是返城知青,这人和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饶月梅慢悠悠推着自行车走过,嘴角带着一抹矜持的笑容。
以往下班回家,她都是蹬着车子,落荒而逃,生怕听着这帮街坊嚼舌头,说她儿子那点事儿。
如今呢?
羡慕、佩服、兴奋、崇拜...
迎着街坊邻居们的各种目光,听着他们的各种讨论,饶月梅美的人轻飘飘的,走路脚下都带风。
没办法,谁让她有个好儿子呢。
“儿砸,今儿晚上咱包饺砸吃~韭菜猪肉馅的~”饶月梅亲切的呼唤着江弦,跟寒暑假刚回家那大学生父母一模一样。
“成。”江弦刚蹲完茅坑,屁股凉飕飕的。
“大雪纷纷下,乌鸦啃树皮,风吹屁股冷,不如在屋里。”他吟诵起民国“诗人”张宗昌的《雪日大便》。
不是招待所住不起,而是在家住更有性价比。
全国各地各路跑来招待所拜访的人太多了,一天能来好几拨,一拨能来好几次,几天光景,喝掉他5斤茶叶!
他干脆躲回家里,省的接待那些乱七八糟的客人,耳根子也落个清净。
上水泥池子垒的公用水龙头洗了洗手,钻进厨房里。
“妈,我把这段时间挣那钱给伱交一下。”
“挣了多少钱啊?”饶月梅乐的合不拢嘴。
“我花了些,刚才点了点,零零碎碎一共198。”
“多少?”饶月梅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198?
买辆凤凰牌自行车都够了!
70年代的自行车凤凰第一,永久牌第二,飞鸽第三。
这个年代,还流行一句话,叫:飞鸽快永久耐,骑着凤凰谈恋爱!
“给你留五十,省着点别乱花。”
“成。”江弦拿块布擦擦手,“我给您擀饺子皮儿。”
“不用,不用!”
饶月梅赶忙推他出去,“我儿子那手是握笔杆子的,哪能干这种粗活儿。”
“......”
江弦无奈,一抹身出去,扭脸撞上对文质彬彬的中年夫妇。
“朱叔叔?刘阿姨?”
正是朱琳的父母,朱教授和刘医生。
“您二位怎么来了?”
他把二位迎进屋里,拎两把椅子,沏两杯茶水儿。
朱教授抿一口,打量了眼四周,“你父亲不在家?”
“在单位呢,他那工作性质您也知道,常不着家。”
“老江不容易呐。”
朱教授感叹一声,江弦他妈也听着动静,系着围裙跑进屋里。
“朱教授,刘医生,你们来了。”
“月梅同志,打搅你做饭了。”
饶月梅露出抹笑,“我正包饺子呢,待会儿在家吃饭。”
“不了。”朱教授客气道,“我们坐坐就走,我这次来,主要是因为给江弦找工作那事儿...”
刘医生接上话茬儿,“前段时间不是开团代会嘛,老朱光顾着忙团代会,晕头转向,把老江那托付全给抛在脑后了,我在家说了他好几次,你说这都过去多久了,给人孩子都耽误了。”
“没关系。”饶月梅扬起嘴唇。
“这事儿赖我。”朱教授面带歉色,“月梅同志,你也知道,现在城里岗位紧张,找工作不容易,这也是正好过冬,工业学院的供暖服务,还缺点人手,我才给江弦争取到了这个指标。”
供暖服务就是烧炉子。
在这年代,大多数单位还安不起暖气,更甭提“集中供热”了,室内取暖都靠生炉火。
刘医生更是语重心长,“虽然不是正式编制,但也是正儿八经的合同工,总共五个指标,竞争激烈着呢...”
饶月梅洒脱一笑,“这指标还是让给别人吧,这事儿我和江弦他爸也有责任,忘记给朱教授您说一声,害您白忙活一趟。”
朱教授和刘医生对视一眼,都有些不明所以。
“我们家江弦已经有编制了。”
“有编制了?”
“医科院保卫科的编制,现在又被《京城文艺》借调过去写作了。”
“保卫科?借调?写作?”
刘医生一下子就愣住了。
又有保卫科的编制,又在编辑部写作。
这孩子是文武双全了?!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儿?”
“大概一两个月前吧。”饶月梅眉飞色舞的说着。
“是嘛小江?”刘医生露出难以置信之色,“你在《京城文艺》写东西呢?”
“在写小说。”江弦如实回答。
“这孩子就能瞎折腾,前段时间不知怎么地,折腾出篇小说,还在《京城文艺》发表了。”饶月梅故作嫌弃,脸上写满了幸福的烦恼,“成作家了,独立了,我和他爸管不了了。”
“孩子大了都这样。”刘医生赔几声笑,“江弦,你写的小说叫什么啊,阿姨回去拜读拜读。”
“叫棋王。”饶月梅抢着透露。
“棋王?”朱教授皱了皱眉,仔细一回忆,这些日子,好像好些人都在他耳边提起过这个小说。
居然就是这孩子写的!
再坐了会儿,夫妇二人起身告辞。
一直到拐出胡同,刘医生还存着几分震撼。
“这个江弦居然会写作?”
朱教授道:“放眼整个工业学院,恐怕也没一个人能在《京城文艺》上面过稿。”
“要照这么说,这个江弦还挺有本事的!”
朱教授斜一眼妻子,轻笑一声。
“你不是一直都瞧不上人家么,怎么样,看走眼了吧?”
刘医生讪讪的笑了笑,“这哪能怪我,这种事儿谁又能想得到呢。”
“老朱,现在从事文字工作有钱挣么?”
在嗡嗡嗡时期,稿酬机制曾被废除,发表东西,就给你些圆珠笔、笔记本之类的奖励,有时还会给你几张卡片,拿着这些卡片,可以去指定书店里领对应的书。
“稿酬已经恢复了,我听人讲收入还不低呢,一篇稿子顶别人好几个月工资。”
“那他条件不错呀!”刘医生惊呼一声,心思开始活泛,“你说咱家琳琳这么大了,连个对象都没,她和江弦年龄也相仿...”
“别乱点鸳鸯谱了,想一出是一出,咱姑娘自个儿有主意着呢。”
另一边,一位容颜秀雅,气度从容的中年妇女,又敲开了江弦的家门。
“请问,是江弦同志的家么?”
“我是北影厂文学部的编辑,施文新。”
......
......
......
“李家小子,你快过来,给婶子认认这是什么字。”
“婶子,你也爱好文学啊,这篇《棋王》最近老火了。”
“是么?!”
“李家的傻小子,你刚返城回来,不知道,这小说啊,是咱胡同的大作家写的。”
“老江家那江弦,你俩小时候过年,还一块往茅坑里扔炮炸屎玩呢,忘了?”
“啊!那篇《棋王》是老江写的!我还以为是撞了名,没想到真是他。”
“可不咋的,江家小子刚回城那会,街坊邻居都笑话人家,嫌人家是无业游民,现在瞅瞅,人家都住进招待所了!”
“我瞧这个报纸上天天登,日日评,评这个‘《棋王》’,评这个‘江弦’,咱们‘小栅栏’这回算是出了個名人!”
“听说报社记者都去采访了。”
“李家小子,你也争口气,跟人家江弦学学,别天天当胡同串子。”
“就是、就是。”
“你说都是返城知青,这人和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饶月梅慢悠悠推着自行车走过,嘴角带着一抹矜持的笑容。
以往下班回家,她都是蹬着车子,落荒而逃,生怕听着这帮街坊嚼舌头,说她儿子那点事儿。
如今呢?
羡慕、佩服、兴奋、崇拜...
迎着街坊邻居们的各种目光,听着他们的各种讨论,饶月梅美的人轻飘飘的,走路脚下都带风。
没办法,谁让她有个好儿子呢。
“儿砸,今儿晚上咱包饺砸吃~韭菜猪肉馅的~”饶月梅亲切的呼唤着江弦,跟寒暑假刚回家那大学生父母一模一样。
“成。”江弦刚蹲完茅坑,屁股凉飕飕的。
“大雪纷纷下,乌鸦啃树皮,风吹屁股冷,不如在屋里。”他吟诵起民国“诗人”张宗昌的《雪日大便》。
不是招待所住不起,而是在家住更有性价比。
全国各地各路跑来招待所拜访的人太多了,一天能来好几拨,一拨能来好几次,几天光景,喝掉他5斤茶叶!
他干脆躲回家里,省的接待那些乱七八糟的客人,耳根子也落个清净。
上水泥池子垒的公用水龙头洗了洗手,钻进厨房里。
“妈,我把这段时间挣那钱给伱交一下。”
“挣了多少钱啊?”饶月梅乐的合不拢嘴。
“我花了些,刚才点了点,零零碎碎一共198。”
“多少?”饶月梅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198?
买辆凤凰牌自行车都够了!
70年代的自行车凤凰第一,永久牌第二,飞鸽第三。
这个年代,还流行一句话,叫:飞鸽快永久耐,骑着凤凰谈恋爱!
“给你留五十,省着点别乱花。”
“成。”江弦拿块布擦擦手,“我给您擀饺子皮儿。”
“不用,不用!”
饶月梅赶忙推他出去,“我儿子那手是握笔杆子的,哪能干这种粗活儿。”
“......”
江弦无奈,一抹身出去,扭脸撞上对文质彬彬的中年夫妇。
“朱叔叔?刘阿姨?”
正是朱琳的父母,朱教授和刘医生。
“您二位怎么来了?”
他把二位迎进屋里,拎两把椅子,沏两杯茶水儿。
朱教授抿一口,打量了眼四周,“你父亲不在家?”
“在单位呢,他那工作性质您也知道,常不着家。”
“老江不容易呐。”
朱教授感叹一声,江弦他妈也听着动静,系着围裙跑进屋里。
“朱教授,刘医生,你们来了。”
“月梅同志,打搅你做饭了。”
饶月梅露出抹笑,“我正包饺子呢,待会儿在家吃饭。”
“不了。”朱教授客气道,“我们坐坐就走,我这次来,主要是因为给江弦找工作那事儿...”
刘医生接上话茬儿,“前段时间不是开团代会嘛,老朱光顾着忙团代会,晕头转向,把老江那托付全给抛在脑后了,我在家说了他好几次,你说这都过去多久了,给人孩子都耽误了。”
“没关系。”饶月梅扬起嘴唇。
“这事儿赖我。”朱教授面带歉色,“月梅同志,你也知道,现在城里岗位紧张,找工作不容易,这也是正好过冬,工业学院的供暖服务,还缺点人手,我才给江弦争取到了这个指标。”
供暖服务就是烧炉子。
在这年代,大多数单位还安不起暖气,更甭提“集中供热”了,室内取暖都靠生炉火。
刘医生更是语重心长,“虽然不是正式编制,但也是正儿八经的合同工,总共五个指标,竞争激烈着呢...”
饶月梅洒脱一笑,“这指标还是让给别人吧,这事儿我和江弦他爸也有责任,忘记给朱教授您说一声,害您白忙活一趟。”
朱教授和刘医生对视一眼,都有些不明所以。
“我们家江弦已经有编制了。”
“有编制了?”
“医科院保卫科的编制,现在又被《京城文艺》借调过去写作了。”
“保卫科?借调?写作?”
刘医生一下子就愣住了。
又有保卫科的编制,又在编辑部写作。
这孩子是文武双全了?!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儿?”
“大概一两个月前吧。”饶月梅眉飞色舞的说着。
“是嘛小江?”刘医生露出难以置信之色,“你在《京城文艺》写东西呢?”
“在写小说。”江弦如实回答。
“这孩子就能瞎折腾,前段时间不知怎么地,折腾出篇小说,还在《京城文艺》发表了。”饶月梅故作嫌弃,脸上写满了幸福的烦恼,“成作家了,独立了,我和他爸管不了了。”
“孩子大了都这样。”刘医生赔几声笑,“江弦,你写的小说叫什么啊,阿姨回去拜读拜读。”
“叫棋王。”饶月梅抢着透露。
“棋王?”朱教授皱了皱眉,仔细一回忆,这些日子,好像好些人都在他耳边提起过这个小说。
居然就是这孩子写的!
再坐了会儿,夫妇二人起身告辞。
一直到拐出胡同,刘医生还存着几分震撼。
“这个江弦居然会写作?”
朱教授道:“放眼整个工业学院,恐怕也没一个人能在《京城文艺》上面过稿。”
“要照这么说,这个江弦还挺有本事的!”
朱教授斜一眼妻子,轻笑一声。
“你不是一直都瞧不上人家么,怎么样,看走眼了吧?”
刘医生讪讪的笑了笑,“这哪能怪我,这种事儿谁又能想得到呢。”
“老朱,现在从事文字工作有钱挣么?”
在嗡嗡嗡时期,稿酬机制曾被废除,发表东西,就给你些圆珠笔、笔记本之类的奖励,有时还会给你几张卡片,拿着这些卡片,可以去指定书店里领对应的书。
“稿酬已经恢复了,我听人讲收入还不低呢,一篇稿子顶别人好几个月工资。”
“那他条件不错呀!”刘医生惊呼一声,心思开始活泛,“你说咱家琳琳这么大了,连个对象都没,她和江弦年龄也相仿...”
“别乱点鸳鸯谱了,想一出是一出,咱姑娘自个儿有主意着呢。”
另一边,一位容颜秀雅,气度从容的中年妇女,又敲开了江弦的家门。
“请问,是江弦同志的家么?”
“我是北影厂文学部的编辑,施文新。”
......
......
......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