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早稻大丰收
作者:周梁梁 更新:2024-08-08 19:36
关于解决蝗灾一事的法子,赵曜已经写信告诉了皇帝,接下来他只能等结果了。如果可以,他倒是想亲自去一趟北方,亲自去解决蝗灾,可惜他身为藩王,没有圣旨,不能随意离开自己的封地。
赵曜相信皇帝的手段和速度,接下来的几天,他没有暂时没有关注北方蝗灾一事,而是一门心思地扑在收割早稻这件事情上。
如果北方蝗灾严重,那么整个北方的州府都会受到影响,届时北方的粮食会变得紧缺,甚至有可能会出现灾民。为了防止北方出现大量灾民的情况,赵曜决定送一些粮食到北方。
虽然他已经写信给他的外祖父,让梁家赶紧调粮食去北方,但是他担心梁家购买和之前囤的粮食不够。整个北方可是有十几、二十个州府,有一百多万人。如果最糟糕的情况发生了,到时候就会产生一百多万的灾民,就凭梁家那点粮食,肯定是不够的。他得准备些粮食,过几日送到北方。
赵曜决定把马上就要收割好的早稻送到北方,缓一缓北方粮食的危急。
原本对今年早稻的收成抱五分期待,现在赵曜抱十分期待。他现在特别希望今年早稻的收成比往年多几番,这样在能保证沼泽府百姓吃饱的情况下,还能多送一些粮食到北方。
为了安全起见,赵曜又跟外邦商人购买大量的粮食。在贸易大会期间,赵曜就跟外邦商人签订了不少粮食的生意。这次,又买了不少,这可把外邦商人高兴坏了。
对安南和骠国这些外邦商人来说,他们最不缺的就是粮食。说实话,他们国家的粮食非常多,每年多的都吃不完。这就导致很多粮食烂在粮仓里。为了不让粮食多的坏掉,这些外邦国家的百姓决定不收割稻子,宁愿让稻子枯死在田地里。
即使有很多人宁愿让稻子烂死在田地里,这些外邦国家的粮食还是非常多。不过,几年前大周开始从这些国家购买粮食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让稻子枯死在田地里。
外邦商人们的动作很快,没过几日就给赵曜送来了不少粮食。收到粮食后,赵曜立马派人送去北方。
这两日,赵曜一边忙着收割早稻,一边忙着收外邦商人送来的粮食,然后安排送去北方。
赵曜亲自下田收割早稻,为的就是让沼泽府的百姓们知道他对粮食的看重。
百姓们见汉王殿下亲自下地收割稻子,受到了鼓舞,一个个充满干劲地收割。
今年早稻长得非常好,百姓们收割的时候非常高兴。他们在沼泽府生活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从来没有见过稻子长得这么好。
百姓们知道今年早稻长得好,多亏了汉王殿下。如果不是汉王殿下告诉他们那些种田的法子,他们的稻子是不会长得这么好的。对此,百姓们对赵曜充满感激。
在百姓们收割早稻的时候,赵曜开出高价格收购他们手中一半的稻子。之所以购买一半,是因为要留下一半给百姓们吃。
去年,赵曜来到沼泽府后,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免除百姓三年的赋税,这其中就包括粮食。
沼泽府的百姓每年不仅要给当地的衙门上交一定的粮食,还要上交一定的粮食给朝廷。岭南的其他州府也是如此,其他亲王的封地的百姓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很多地方的百姓,每年要上交两遍粮食。
粮食富饶的地方,百姓们上交两遍粮食后,也还能有余粮,但是对于大多数地方的百姓们来说,上交两遍粮食后,他们没有多少余粮,这就导致很多百姓吃不饱饭。这也是岭南百姓们明明种两季水稻,为什么还不能吃饱饭的原因。
赵曜觉得让百姓们上交两遍粮食太苛刻了,于是直接下令废除百姓们上交粮食给朝廷这一规定。上交给朝廷的粮食,就由他这个藩王交。沼泽府的百姓们只
需要把粮食上交给他就行了。
之前,沼泽府的百姓们还担心汉王殿下这么做,会加大他们上交的数目,没想到不仅没有加大,还减少了。最重要的是三年里,他们不需要上交任何粮食。等到三年后,他们只需要上交一点粮食给汉王殿下就行了。
今年不需要上交粮食,又加上今年的收成好,百姓们自然有不少余粮,拿出一半来卖是没问题的。
百姓们也乐意卖一半粮食给赵曜,这样不仅能赚钱,还能卖个好给汉王殿下,何乐而不为呢。
今年又有赵曜做出来的风车,早稻的收割非常顺利,也比往年迅速。没几天,第一批早稻的产量就出来了。
以往每年早稻的产量,顶多一百斤一亩,但是今年早稻的产量达到了两百斤一亩,整整翻了一倍。
两百斤一亩是赵曜没想到的。根据以往的亩产量,赵曜觉得今年早稻的亩产量,顶多一百四、五十斤一亩,撑死一百六十斤,没想到直接两百斤,这让他非常意外。
得知今年早稻比往年多了一倍,百姓们也非常震惊。两百斤一亩啊,这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吃惊后,是巨大的惊喜。不少百姓喜极而泣,尤其是老一辈子的人。
这些年来,不对,从他们的祖祖辈辈算起,他们都没有见过两百斤一亩的事情。如今他们亲眼见到了,这就代表他们以后不用再挨饿了,他们能吃饱饭了。
对于能吃饱饭这件事情,不止是沼泽府的百姓,就是其他州府的百姓们都不敢想。虽然他们一直期望能每天吃饱饭,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如今,他们终于可以每天吃饱饭,这叫他们怎么不高兴,怎么不哭。
为此,整个沼泽府的百姓来到汉王府的门口,感谢赵曜让他们能吃饱饭。
看着跪在门口,一直对他磕头的百姓们,赵曜心里的触动非常大,他急忙去扶跪在最前面年龄大的老人,让他们赶快起来。
这些老人是每个村子的长辈,他们跪在地上不起,哭着感谢赵曜,说赵曜是救他们的菩萨。
赵曜告诉百姓们,让他们吃饱饭是他这个汉王的责任。如果他连他们每天吃饱饭都做不到,那他这个汉王太没用了。
他还告诉百姓,让他们吃饱饭只是刚开始,以后他们不仅能天天吃饱饭,还能顿顿吃肉。还能穿漂亮好看的衣服,还能上学识字,还能赚更多的钱……
以前,沼泽府的百姓们是不会相信赵曜这番话,但是现在的他们相信。
早稻收割还没有结束,赵曜安抚好百姓们后,就让他们回去继续收割。
百姓们跪在汉王府门口感谢赵曜的情形,官员们亲眼目睹了。虽然他们不是汉王殿下,但是看到百姓们如此感激赵曜,他们心里也非常感动,同时也非常骄傲。
今年早稻的收成这么好,他们也出了一份力。赵曜小朝廷的官员们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当官,所以也是第一次看到百姓们感激涕零的画面。在这一刻,他们除了感到骄傲自豪,还深刻地感受到他们做官的意义。
温道济红着双眼,哽咽地感叹道:「殿下真是太了不起了。」他不是第一次经历这种事情,但是每次经历这样的事情,他都会非常感动。
其他官员纷纷附和他这句话。
郑谦在心里感慨道:我现在终于明白主公之前对我说的做官的意义。
前些年,郑谦四处游历,见识过不少百姓贫困穷苦的情况,他心里虽受到触动,但是并没有太深的感慨。来到沼泽府后,他被任命为户部尚书,他只想着做好差事,不让主公失望,至于百姓,他从来没有想过。当然,更没有想过得到百姓们的感激。
方才看到百姓们真挚地感谢赵曜的一幕时,他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
被深深地触动了,也终于理解很多年前赵曜对他说的话。
「跟这样处处为民着想的殿下,是我们的福气。」温道济当初跟赵曜是逼不得已,现在他对赵曜彻底心服口服。「殿下被百姓们感激爱戴,我们可不能拖殿下的后腿,我们也要好好做差事,为百姓着想。」
其他官员纷纷点头赞同。
温道济和郑谦被同喜叫去见赵曜。
赵曜一见到他们,就跟他们说了北方要发生蝗灾一事。他们听后,大惊失色。等赵曜说完如何解决蝗灾后,他们的脸色才变得好一些。
「第一批早稻已经收割好,郑谦你明日就安排人收购百姓们的粮食。」赵曜吩咐道,「收买好后,我会派人把粮食送到北方,防止北方有人趁机抬高粮食的价格,让北方的百姓们没粮可吃。」
「殿下放心,臣明日就去做。」贸易大会期间,户部赚了不少钱,不用担心没钱收买百姓手里的粮食。
「殿下,这些日子从外邦那里买粮食也是为了送去北方吗?」温道济刚说完,忽然想到赵曜并没有动用户部的钱,一脸惊愕地问道,「殿下,您是自己掏钱买粮食送到北方?这是皇上的吩咐吗?」
「不是父皇吩咐,是我自己决定买粮送到北方。」
「您自己决定的?」温道济惊呼道。
郑谦的表兄也非常吃惊。
赵曜见温道济他们一副震惊的表情,反问道:「我不该这么做吗?」
温道济连忙摇头:「殿下,这不是您该不该做的问题,而是这原本是京城朝廷该做的事情,您怎么想自己买粮送到北方?」
「我这边粮食多,也方便去外邦购买粮食。」赵曜道,「虽然北方不是我的封地,但是北方的百姓也是大周的百姓,而我是大周的皇子,理应帮助北方的百姓度过这次的难关。」
温道济并不是第一次认识赵曜,他认识赵曜很多年,虽不能说十足了解他家殿下的性子,但是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了解的。他知道赵曜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博取好名声,更不是为了博取皇上的好感,他只是单纯地想帮助北方的百姓。
这些年来,殿下不知道做了多少帮助百姓的事情,而殿下从未想过索取回报。
「殿下仁慈。」能跟着这样的殿下,是他们的荣幸。大周有殿下,是大周之福,也是百姓之幸。
赵曜摆摆手说:「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
「殿下,可不是每个人都像您这样想。」温道济意味深长地说道,「京城的几位王爷就不会像您这样想。」
「四哥和八哥会跟我一样。」
温道济闻言,只是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
京城里那些王爷为了夺嫡,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楚王和魏王或许能像殿下这样送粮食到北方,但他们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北方度过这次的劫难,而是博取好名声。
「收购粮食的事情,你们费心点。」
郑谦恭敬道:「是,殿下。」
「北方发生蝗灾一事,你们两个知道就好,不要外传,省得闹得人心惶惶。」虽说北方离岭南千里迢迢,但是听说后,所有人都会担心不安。如果让外邦商人知道,他们肯定会趁机抬高粮食的价格。
温道济道:「殿下放心,我们绝不会告诉其他人。」
「等早稻收割结束后,就安排第二季水稻的种植。」赵曜道,「今年早稻的收成不错,第二季也不会差。」
「这多亏了殿下您之前的那些法子。」
「梯田的收成很不错,今年必须加大梯田开垦,这样明年的收成会更多。」梯田的亩产虽没有达到两百斤,但是也有一百五十斤。说实话,这也是赵曜没想到
的。他原以为梯田的亩产只能达到九十斤,没想到能有一百多斤。「我们要在两三年内,让岭南的粮食超过江南,成为大周第一粮仓。」
以前要是赵曜跟他们说这样的话,温道济和郑谦都觉得他在说梦话,但是他们却认为赵曜这番话一定能实现。
「殿下,我们一定能做到的。」
「我也相信我们能做到。」超越江南是早晚的事情。
赵曜又吩咐温道济和郑谦一些事情,这才让他们回衙门。
等温道济他们离开后,赵曜算了算时间,觉得皇帝应该在前两天就收到小金送回去的信。昨天也应该收到他写的有关如何解决蝗灾的信。
这两天,皇帝应该派人去北方处理蝗灾的事情。
赵曜在心里祈祷,希望蝗灾刚开始,没有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
赵曜相信皇帝的手段和速度,接下来的几天,他没有暂时没有关注北方蝗灾一事,而是一门心思地扑在收割早稻这件事情上。
如果北方蝗灾严重,那么整个北方的州府都会受到影响,届时北方的粮食会变得紧缺,甚至有可能会出现灾民。为了防止北方出现大量灾民的情况,赵曜决定送一些粮食到北方。
虽然他已经写信给他的外祖父,让梁家赶紧调粮食去北方,但是他担心梁家购买和之前囤的粮食不够。整个北方可是有十几、二十个州府,有一百多万人。如果最糟糕的情况发生了,到时候就会产生一百多万的灾民,就凭梁家那点粮食,肯定是不够的。他得准备些粮食,过几日送到北方。
赵曜决定把马上就要收割好的早稻送到北方,缓一缓北方粮食的危急。
原本对今年早稻的收成抱五分期待,现在赵曜抱十分期待。他现在特别希望今年早稻的收成比往年多几番,这样在能保证沼泽府百姓吃饱的情况下,还能多送一些粮食到北方。
为了安全起见,赵曜又跟外邦商人购买大量的粮食。在贸易大会期间,赵曜就跟外邦商人签订了不少粮食的生意。这次,又买了不少,这可把外邦商人高兴坏了。
对安南和骠国这些外邦商人来说,他们最不缺的就是粮食。说实话,他们国家的粮食非常多,每年多的都吃不完。这就导致很多粮食烂在粮仓里。为了不让粮食多的坏掉,这些外邦国家的百姓决定不收割稻子,宁愿让稻子枯死在田地里。
即使有很多人宁愿让稻子烂死在田地里,这些外邦国家的粮食还是非常多。不过,几年前大周开始从这些国家购买粮食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让稻子枯死在田地里。
外邦商人们的动作很快,没过几日就给赵曜送来了不少粮食。收到粮食后,赵曜立马派人送去北方。
这两日,赵曜一边忙着收割早稻,一边忙着收外邦商人送来的粮食,然后安排送去北方。
赵曜亲自下田收割早稻,为的就是让沼泽府的百姓们知道他对粮食的看重。
百姓们见汉王殿下亲自下地收割稻子,受到了鼓舞,一个个充满干劲地收割。
今年早稻长得非常好,百姓们收割的时候非常高兴。他们在沼泽府生活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从来没有见过稻子长得这么好。
百姓们知道今年早稻长得好,多亏了汉王殿下。如果不是汉王殿下告诉他们那些种田的法子,他们的稻子是不会长得这么好的。对此,百姓们对赵曜充满感激。
在百姓们收割早稻的时候,赵曜开出高价格收购他们手中一半的稻子。之所以购买一半,是因为要留下一半给百姓们吃。
去年,赵曜来到沼泽府后,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免除百姓三年的赋税,这其中就包括粮食。
沼泽府的百姓每年不仅要给当地的衙门上交一定的粮食,还要上交一定的粮食给朝廷。岭南的其他州府也是如此,其他亲王的封地的百姓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很多地方的百姓,每年要上交两遍粮食。
粮食富饶的地方,百姓们上交两遍粮食后,也还能有余粮,但是对于大多数地方的百姓们来说,上交两遍粮食后,他们没有多少余粮,这就导致很多百姓吃不饱饭。这也是岭南百姓们明明种两季水稻,为什么还不能吃饱饭的原因。
赵曜觉得让百姓们上交两遍粮食太苛刻了,于是直接下令废除百姓们上交粮食给朝廷这一规定。上交给朝廷的粮食,就由他这个藩王交。沼泽府的百姓们只
需要把粮食上交给他就行了。
之前,沼泽府的百姓们还担心汉王殿下这么做,会加大他们上交的数目,没想到不仅没有加大,还减少了。最重要的是三年里,他们不需要上交任何粮食。等到三年后,他们只需要上交一点粮食给汉王殿下就行了。
今年不需要上交粮食,又加上今年的收成好,百姓们自然有不少余粮,拿出一半来卖是没问题的。
百姓们也乐意卖一半粮食给赵曜,这样不仅能赚钱,还能卖个好给汉王殿下,何乐而不为呢。
今年又有赵曜做出来的风车,早稻的收割非常顺利,也比往年迅速。没几天,第一批早稻的产量就出来了。
以往每年早稻的产量,顶多一百斤一亩,但是今年早稻的产量达到了两百斤一亩,整整翻了一倍。
两百斤一亩是赵曜没想到的。根据以往的亩产量,赵曜觉得今年早稻的亩产量,顶多一百四、五十斤一亩,撑死一百六十斤,没想到直接两百斤,这让他非常意外。
得知今年早稻比往年多了一倍,百姓们也非常震惊。两百斤一亩啊,这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吃惊后,是巨大的惊喜。不少百姓喜极而泣,尤其是老一辈子的人。
这些年来,不对,从他们的祖祖辈辈算起,他们都没有见过两百斤一亩的事情。如今他们亲眼见到了,这就代表他们以后不用再挨饿了,他们能吃饱饭了。
对于能吃饱饭这件事情,不止是沼泽府的百姓,就是其他州府的百姓们都不敢想。虽然他们一直期望能每天吃饱饭,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如今,他们终于可以每天吃饱饭,这叫他们怎么不高兴,怎么不哭。
为此,整个沼泽府的百姓来到汉王府的门口,感谢赵曜让他们能吃饱饭。
看着跪在门口,一直对他磕头的百姓们,赵曜心里的触动非常大,他急忙去扶跪在最前面年龄大的老人,让他们赶快起来。
这些老人是每个村子的长辈,他们跪在地上不起,哭着感谢赵曜,说赵曜是救他们的菩萨。
赵曜告诉百姓们,让他们吃饱饭是他这个汉王的责任。如果他连他们每天吃饱饭都做不到,那他这个汉王太没用了。
他还告诉百姓,让他们吃饱饭只是刚开始,以后他们不仅能天天吃饱饭,还能顿顿吃肉。还能穿漂亮好看的衣服,还能上学识字,还能赚更多的钱……
以前,沼泽府的百姓们是不会相信赵曜这番话,但是现在的他们相信。
早稻收割还没有结束,赵曜安抚好百姓们后,就让他们回去继续收割。
百姓们跪在汉王府门口感谢赵曜的情形,官员们亲眼目睹了。虽然他们不是汉王殿下,但是看到百姓们如此感激赵曜,他们心里也非常感动,同时也非常骄傲。
今年早稻的收成这么好,他们也出了一份力。赵曜小朝廷的官员们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当官,所以也是第一次看到百姓们感激涕零的画面。在这一刻,他们除了感到骄傲自豪,还深刻地感受到他们做官的意义。
温道济红着双眼,哽咽地感叹道:「殿下真是太了不起了。」他不是第一次经历这种事情,但是每次经历这样的事情,他都会非常感动。
其他官员纷纷附和他这句话。
郑谦在心里感慨道:我现在终于明白主公之前对我说的做官的意义。
前些年,郑谦四处游历,见识过不少百姓贫困穷苦的情况,他心里虽受到触动,但是并没有太深的感慨。来到沼泽府后,他被任命为户部尚书,他只想着做好差事,不让主公失望,至于百姓,他从来没有想过。当然,更没有想过得到百姓们的感激。
方才看到百姓们真挚地感谢赵曜的一幕时,他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
被深深地触动了,也终于理解很多年前赵曜对他说的话。
「跟这样处处为民着想的殿下,是我们的福气。」温道济当初跟赵曜是逼不得已,现在他对赵曜彻底心服口服。「殿下被百姓们感激爱戴,我们可不能拖殿下的后腿,我们也要好好做差事,为百姓着想。」
其他官员纷纷点头赞同。
温道济和郑谦被同喜叫去见赵曜。
赵曜一见到他们,就跟他们说了北方要发生蝗灾一事。他们听后,大惊失色。等赵曜说完如何解决蝗灾后,他们的脸色才变得好一些。
「第一批早稻已经收割好,郑谦你明日就安排人收购百姓们的粮食。」赵曜吩咐道,「收买好后,我会派人把粮食送到北方,防止北方有人趁机抬高粮食的价格,让北方的百姓们没粮可吃。」
「殿下放心,臣明日就去做。」贸易大会期间,户部赚了不少钱,不用担心没钱收买百姓手里的粮食。
「殿下,这些日子从外邦那里买粮食也是为了送去北方吗?」温道济刚说完,忽然想到赵曜并没有动用户部的钱,一脸惊愕地问道,「殿下,您是自己掏钱买粮食送到北方?这是皇上的吩咐吗?」
「不是父皇吩咐,是我自己决定买粮送到北方。」
「您自己决定的?」温道济惊呼道。
郑谦的表兄也非常吃惊。
赵曜见温道济他们一副震惊的表情,反问道:「我不该这么做吗?」
温道济连忙摇头:「殿下,这不是您该不该做的问题,而是这原本是京城朝廷该做的事情,您怎么想自己买粮送到北方?」
「我这边粮食多,也方便去外邦购买粮食。」赵曜道,「虽然北方不是我的封地,但是北方的百姓也是大周的百姓,而我是大周的皇子,理应帮助北方的百姓度过这次的难关。」
温道济并不是第一次认识赵曜,他认识赵曜很多年,虽不能说十足了解他家殿下的性子,但是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了解的。他知道赵曜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博取好名声,更不是为了博取皇上的好感,他只是单纯地想帮助北方的百姓。
这些年来,殿下不知道做了多少帮助百姓的事情,而殿下从未想过索取回报。
「殿下仁慈。」能跟着这样的殿下,是他们的荣幸。大周有殿下,是大周之福,也是百姓之幸。
赵曜摆摆手说:「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
「殿下,可不是每个人都像您这样想。」温道济意味深长地说道,「京城的几位王爷就不会像您这样想。」
「四哥和八哥会跟我一样。」
温道济闻言,只是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
京城里那些王爷为了夺嫡,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楚王和魏王或许能像殿下这样送粮食到北方,但他们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北方度过这次的劫难,而是博取好名声。
「收购粮食的事情,你们费心点。」
郑谦恭敬道:「是,殿下。」
「北方发生蝗灾一事,你们两个知道就好,不要外传,省得闹得人心惶惶。」虽说北方离岭南千里迢迢,但是听说后,所有人都会担心不安。如果让外邦商人知道,他们肯定会趁机抬高粮食的价格。
温道济道:「殿下放心,我们绝不会告诉其他人。」
「等早稻收割结束后,就安排第二季水稻的种植。」赵曜道,「今年早稻的收成不错,第二季也不会差。」
「这多亏了殿下您之前的那些法子。」
「梯田的收成很不错,今年必须加大梯田开垦,这样明年的收成会更多。」梯田的亩产虽没有达到两百斤,但是也有一百五十斤。说实话,这也是赵曜没想到
的。他原以为梯田的亩产只能达到九十斤,没想到能有一百多斤。「我们要在两三年内,让岭南的粮食超过江南,成为大周第一粮仓。」
以前要是赵曜跟他们说这样的话,温道济和郑谦都觉得他在说梦话,但是他们却认为赵曜这番话一定能实现。
「殿下,我们一定能做到的。」
「我也相信我们能做到。」超越江南是早晚的事情。
赵曜又吩咐温道济和郑谦一些事情,这才让他们回衙门。
等温道济他们离开后,赵曜算了算时间,觉得皇帝应该在前两天就收到小金送回去的信。昨天也应该收到他写的有关如何解决蝗灾的信。
这两天,皇帝应该派人去北方处理蝗灾的事情。
赵曜在心里祈祷,希望蝗灾刚开始,没有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