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彻底倒台的严党
作者:破贼校尉 更新:2024-08-06 08:16
嘉靖四十二年秋九月。
京师西门外,萧杀疏廖。
西山的满山郁翠,变成了无边无际的枯黄。
十里铺驿亭,朱翊钧、胡宗宪、徐渭等人站在亭里,目送着两辆马车,在远处的大路上缓缓行进。
老藤枯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
前面两辆马车里,一辆坐着前内阁首辅,权倾天下的严嵩。
一辆装着严嵩的独子严世藩,刚从菜市口拉回来的他躺在棺材里。
“介湖公心里还是有怨愤啊。”朱翊钧说道,“他觉得我和皇爷爷,把他的独子又卖了一回好价钱。
任何父母都会觉得自己孩子有小过,无大错。介湖公想必也是如此,在他心里,他的庆儿虽有过错,但罪不至死。”
胡宗宪和徐渭对视一眼,不知道如何回答这番话。
经过两三个月的扯皮,
几件朝野上下瞩目的大事,终于落定。
癸亥之变,自然由前蓟辽总督杨选、顺天巡抚徐绅把责任扛了起来,他们被嘉靖帝下诏,连同“临阵脱逃”的副将胡镇等人,秋后问斩在菜市口。
巡边按察副使卢镒,参将游击冯诏、胡粲、严瞻等人免死,或戴罪立功,或免职为庶民。
在菜市口被一同问斩的还有严世蕃及其同党罗文龙。
严世蕃被判秋后问斩后,严嵩上辞呈,被嘉靖帝批准。
今天是年迈的严嵩带着儿子的棺椁,踏上回乡的漫长之路。
“世子殿下,今日你不必来送介湖公的。”
胡宗宪转换话题。
是的,朱翊钧的身份特殊,他来送严嵩回乡,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也会让很多人产生联想。
皇上是不是对严阁老旧情不忘?
“不,我不来,汝贞先生也就不好来了。”朱翊钧直接了当地说道。
胡宗宪和徐渭对视一眼。
确实是这个道理。
“我来也无妨。少湖公,新郑公,他们都猜得出,我跟介湖公有协议默契。联盛祥分号在袁州府,给严府买下三千亩水田的事,瞒不住他们的。”
“殿下,联盛祥号给严府买水田?”
“对,三千亩水田,挂在严氏祠堂祭田名下。严府的家底,在严世蕃获罪被抄没时,早就被抄空了。
介湖公五世同堂,几十口人,开销巨大啊。内阁前首辅饥寒交迫,困死在原籍,史书上会给皇爷爷记上一笔的。”
有情有义的世子殿下啊!
胡宗宪忍不住问道:“殿下,你如何评价介湖公?”
“肯定不是好人,是奸臣,这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他的儿子严世蕃,死有余辜!”
“那殿下还来送他?”
“至少严府名下,没有二十一万良田啊!”朱翊钧感叹了一句。
胡宗宪和徐渭敏锐地察觉到,世子在内涵内阁新首辅徐阶!
“去者已去。介湖公此次致仕离京,回原籍荣养,严党自此烟消云散。汝贞先生,你也不必再有顾虑了。”
“臣知道。”胡宗宪应道。
他心里有数,自己已经从严党脱身,成为世子党首领。
“坐,汝贞先生,文长先生,我们在这里坐会,难得出来一趟,在这里看看京师西山的秋景。”
“是。”
冯保带着小黄门上前,在亭子里摆下三张凳子,中间摆上一张小圆桌,上面有水果好茶水。
“请!”
“谢殿下!”
喝过一巡茶,朱翊钧开口道:“汝贞先生,你就任山西、大同、宣府总督已有月余,也走过附近的不少卫所关隘,有什么想法?”
“殿下,其实九边所有边军的根结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粮饷。”
听了胡宗宪的话,朱翊钧默然了。
是啊,明军不满饷,满饷便无敌。
粮饷确实是明军最大问题,它直接改变明军的基础结构,对明军的战斗力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朱翊钧斟酌地说道:“太祖皇帝在边塞实行卫所制,官兵一边戍边一边军屯,自力更生,粮饷自给自足。太祖皇帝还自豪地宣布,边军粮饷自此不要地方百姓一粒一文。
可惜,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从永乐年间开始,边军粮饷已经没法自给自足。然后朝廷想发设法筹集粮饷,行开中法,兴商屯,左支右绌,窟窿越滚越大。
到本朝,每年朝廷要往九边填折银四五百万两的粮饷。户部是苦不堪言,地方也是苦不堪言。
可粮饷所需越滚越大,边军战斗力却是日渐的下降。关外北虏,谁都可以来打一下边关,敲诈勒索一番。战斗力下降,就需要更多的兵员。兵员越多,所需粮饷越多...
就此,九边就像趴在大明朝身上一条巨大的蚂蟥,日夜不停地吸着血。可你还不得不让它吸。”
胡宗宪和徐渭万万没有想到,世子对九边武备,有如此深刻的认识,那么交流起来就轻松多了。
“殿下所言极是。臣与文长先生多有沟通,九边之事,关键在于粮饷。而粮饷糜烂,在于卫所的崩坏。
太祖皇帝在边塞设卫所,一边戍边一边军屯,本意不错。可惜随着卫所军官世袭,这些田地或被卫所军官侵占,或被本地世家大户侵。
军户无田无地,只能沦为佃户,一门心思在耕地上,也没有心思去操练打仗。成为大地主的军官和地方世家勾结,为了自己的利益,隐瞒军户青壮,宁可让他们留在家里给自己种地,也不愿放出去打仗...”
胡宗宪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朱翊钧听完后,有些观点不同意,直接反驳道:“汝贞先生,你说九边粮饷糜烂在于卫所崩坏,我倒觉得,卫所制本身就是个错误。
或者说,卫所制国朝初期还有稳定军心、巩固地方、加快生产恢复的作用。但是很快就与实际情况相背离,该改时不改,结果成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胡宗宪和徐渭非常吃惊,世子殿下怎么敢质疑起祖制来?
想到嘉靖帝御极四十多年来,不知质疑和修改了多少祖制,连永乐帝的太宗皇帝庙号,都能给你改成成祖庙号。
心中也就了然。
这对祖孙,还真是一脉相承。
“世子殿下,你说卫所制当早改,臣不知从何改起,还请指点教诲。”
“无妨。卫所制,是太祖皇帝鱼想要,熊掌也想要。既想让边军守边,又要让他们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想得太美好了。
洪武年间,弊端就出现了。边塞卫所军士们,不仅要承担戍边、操练等日常武备,还要开荒、种地、照料、收粮。
天底下最苦的两样事都让边军军士们做了。
可这就完了吗?怎么会完!
粮食收上来,还得解送到官仓。贪官污吏横行,缺斤少两是常事。辛辛苦苦种出的粮食,不够完赋缴税的,只能做些零工,帮下佣,挣点钱去填窟窿。
可是卫所士兵上头还有军官,还得无偿给他们家的田地耕种干活。然后地方有什么破事,铺路架桥、修葺城池,因为边塞本来就百姓稀少,这些徭役自然就落在附近的卫所士兵头上。
这是边军吗?连关外北虏的奴隶都不如啊!
这样的边军谁愿意做?
所以永乐年开始,边军军户大量地逃走。逃了又补,补了又逃。后来,军户指望不上,朝廷只好募兵戍边,卫所制就成了摆设,累赘...”
京师西门外,萧杀疏廖。
西山的满山郁翠,变成了无边无际的枯黄。
十里铺驿亭,朱翊钧、胡宗宪、徐渭等人站在亭里,目送着两辆马车,在远处的大路上缓缓行进。
老藤枯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
前面两辆马车里,一辆坐着前内阁首辅,权倾天下的严嵩。
一辆装着严嵩的独子严世藩,刚从菜市口拉回来的他躺在棺材里。
“介湖公心里还是有怨愤啊。”朱翊钧说道,“他觉得我和皇爷爷,把他的独子又卖了一回好价钱。
任何父母都会觉得自己孩子有小过,无大错。介湖公想必也是如此,在他心里,他的庆儿虽有过错,但罪不至死。”
胡宗宪和徐渭对视一眼,不知道如何回答这番话。
经过两三个月的扯皮,
几件朝野上下瞩目的大事,终于落定。
癸亥之变,自然由前蓟辽总督杨选、顺天巡抚徐绅把责任扛了起来,他们被嘉靖帝下诏,连同“临阵脱逃”的副将胡镇等人,秋后问斩在菜市口。
巡边按察副使卢镒,参将游击冯诏、胡粲、严瞻等人免死,或戴罪立功,或免职为庶民。
在菜市口被一同问斩的还有严世蕃及其同党罗文龙。
严世蕃被判秋后问斩后,严嵩上辞呈,被嘉靖帝批准。
今天是年迈的严嵩带着儿子的棺椁,踏上回乡的漫长之路。
“世子殿下,今日你不必来送介湖公的。”
胡宗宪转换话题。
是的,朱翊钧的身份特殊,他来送严嵩回乡,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也会让很多人产生联想。
皇上是不是对严阁老旧情不忘?
“不,我不来,汝贞先生也就不好来了。”朱翊钧直接了当地说道。
胡宗宪和徐渭对视一眼。
确实是这个道理。
“我来也无妨。少湖公,新郑公,他们都猜得出,我跟介湖公有协议默契。联盛祥分号在袁州府,给严府买下三千亩水田的事,瞒不住他们的。”
“殿下,联盛祥号给严府买水田?”
“对,三千亩水田,挂在严氏祠堂祭田名下。严府的家底,在严世蕃获罪被抄没时,早就被抄空了。
介湖公五世同堂,几十口人,开销巨大啊。内阁前首辅饥寒交迫,困死在原籍,史书上会给皇爷爷记上一笔的。”
有情有义的世子殿下啊!
胡宗宪忍不住问道:“殿下,你如何评价介湖公?”
“肯定不是好人,是奸臣,这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他的儿子严世蕃,死有余辜!”
“那殿下还来送他?”
“至少严府名下,没有二十一万良田啊!”朱翊钧感叹了一句。
胡宗宪和徐渭敏锐地察觉到,世子在内涵内阁新首辅徐阶!
“去者已去。介湖公此次致仕离京,回原籍荣养,严党自此烟消云散。汝贞先生,你也不必再有顾虑了。”
“臣知道。”胡宗宪应道。
他心里有数,自己已经从严党脱身,成为世子党首领。
“坐,汝贞先生,文长先生,我们在这里坐会,难得出来一趟,在这里看看京师西山的秋景。”
“是。”
冯保带着小黄门上前,在亭子里摆下三张凳子,中间摆上一张小圆桌,上面有水果好茶水。
“请!”
“谢殿下!”
喝过一巡茶,朱翊钧开口道:“汝贞先生,你就任山西、大同、宣府总督已有月余,也走过附近的不少卫所关隘,有什么想法?”
“殿下,其实九边所有边军的根结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粮饷。”
听了胡宗宪的话,朱翊钧默然了。
是啊,明军不满饷,满饷便无敌。
粮饷确实是明军最大问题,它直接改变明军的基础结构,对明军的战斗力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朱翊钧斟酌地说道:“太祖皇帝在边塞实行卫所制,官兵一边戍边一边军屯,自力更生,粮饷自给自足。太祖皇帝还自豪地宣布,边军粮饷自此不要地方百姓一粒一文。
可惜,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从永乐年间开始,边军粮饷已经没法自给自足。然后朝廷想发设法筹集粮饷,行开中法,兴商屯,左支右绌,窟窿越滚越大。
到本朝,每年朝廷要往九边填折银四五百万两的粮饷。户部是苦不堪言,地方也是苦不堪言。
可粮饷所需越滚越大,边军战斗力却是日渐的下降。关外北虏,谁都可以来打一下边关,敲诈勒索一番。战斗力下降,就需要更多的兵员。兵员越多,所需粮饷越多...
就此,九边就像趴在大明朝身上一条巨大的蚂蟥,日夜不停地吸着血。可你还不得不让它吸。”
胡宗宪和徐渭万万没有想到,世子对九边武备,有如此深刻的认识,那么交流起来就轻松多了。
“殿下所言极是。臣与文长先生多有沟通,九边之事,关键在于粮饷。而粮饷糜烂,在于卫所的崩坏。
太祖皇帝在边塞设卫所,一边戍边一边军屯,本意不错。可惜随着卫所军官世袭,这些田地或被卫所军官侵占,或被本地世家大户侵。
军户无田无地,只能沦为佃户,一门心思在耕地上,也没有心思去操练打仗。成为大地主的军官和地方世家勾结,为了自己的利益,隐瞒军户青壮,宁可让他们留在家里给自己种地,也不愿放出去打仗...”
胡宗宪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朱翊钧听完后,有些观点不同意,直接反驳道:“汝贞先生,你说九边粮饷糜烂在于卫所崩坏,我倒觉得,卫所制本身就是个错误。
或者说,卫所制国朝初期还有稳定军心、巩固地方、加快生产恢复的作用。但是很快就与实际情况相背离,该改时不改,结果成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胡宗宪和徐渭非常吃惊,世子殿下怎么敢质疑起祖制来?
想到嘉靖帝御极四十多年来,不知质疑和修改了多少祖制,连永乐帝的太宗皇帝庙号,都能给你改成成祖庙号。
心中也就了然。
这对祖孙,还真是一脉相承。
“世子殿下,你说卫所制当早改,臣不知从何改起,还请指点教诲。”
“无妨。卫所制,是太祖皇帝鱼想要,熊掌也想要。既想让边军守边,又要让他们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想得太美好了。
洪武年间,弊端就出现了。边塞卫所军士们,不仅要承担戍边、操练等日常武备,还要开荒、种地、照料、收粮。
天底下最苦的两样事都让边军军士们做了。
可这就完了吗?怎么会完!
粮食收上来,还得解送到官仓。贪官污吏横行,缺斤少两是常事。辛辛苦苦种出的粮食,不够完赋缴税的,只能做些零工,帮下佣,挣点钱去填窟窿。
可是卫所士兵上头还有军官,还得无偿给他们家的田地耕种干活。然后地方有什么破事,铺路架桥、修葺城池,因为边塞本来就百姓稀少,这些徭役自然就落在附近的卫所士兵头上。
这是边军吗?连关外北虏的奴隶都不如啊!
这样的边军谁愿意做?
所以永乐年开始,边军军户大量地逃走。逃了又补,补了又逃。后来,军户指望不上,朝廷只好募兵戍边,卫所制就成了摆设,累赘...”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