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办户口
作者:影子狸花猫 更新:2024-08-05 16:40
周旭强摸着肚子,饱了。
这些天,他可没少蹭侄子的光,又是酒,又是肉的,甚至还有烟,简直就是神仙日子呀!跟他一起干活的那些家伙,哪个不羡慕?
吃饱,收拾好桌子,老支书等人就登门。
周益民都怀疑他们是踩点上门的。
无一例外,全是冲着那张奖状来的,想要一睹真容。
周老爷子开始他的表演。
这得好好显摆一下呀!最好让这些人帮忙宣传,要让周围那些村子、公社都知道他孙子的大名。
“益民好样的!我们周家庄的骄傲。”大队长开口道。
老支书含笑点头,内心也有点激荡,这也是他们周家庄的荣耀。
“益民发明了压水井,发挥那么大作用,得了奖状是很应该的事。”
压水井有多好用、多方便,他们村最有发言权。
昨晚他们将四口压水井弄好后,不仅大大方便了村民的用水,还方便了庄稼的灌溉。
之前,他们村就靠那口泉,完全浇不过来。村里大部分人力,都用在了挑水浇地上面,效率极低,而且那口泉也供应不过来。
然而,今天的情况变了。
有了那新钻的四口压水井,他们仅用一个上午,就把庄稼浇了一遍。
看着那些庄稼不再病殃殃的,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要知道,那可是关系到他们下半年的口粮问题呀!一旦减产,大家的口粮也会减少,会再次面临饿肚子的危机。
周益民给大家泡了一壶高碎,特意在城里买回来招待别人的。
爷爷那儿,他准备了一罐茶叶。
茶叶则是在脑中商店买的,花了五块钱。
“大队长、支书,喝茶!”
家里可没有专门喝茶的杯子,厂里奖励的搪瓷茶缸子,周益民也给了爷爷用。农村,大家喝水都是用碗。
“哟!这茶看着不错。”
在农村,高碎都是奢侈品,大部分家庭是没有的。
“老支书,拜托您个事。”周益民趁机开口。
老支书喝了一口茶,颔首:“嗯!益民你说。”
只要是村里能办的,他都给办。
周益民把自己当周家庄的人,那他们周家庄肯定也得把周益民当自己人,有事情必须得帮。
“倩倩的事,帮忙登记一下户口。”
老支书咧嘴一笑,还以为什么事呢!这点小事,不值一提。
“落在我们村?你可要想好。”老支书提醒。
现如今,城里的户口肯定是要比农村的好很多倍。城里的户口,是可以吃商品粮的,他们农村谁不羡慕呀?
五十年代开始,国家为了保证非农业人口的粮油供应,配给每户居民每个人一定的粮油定额,由各地人民政府粮食主管部门统一颁发每户一本居民粮油供应证。
常见的粮油证本有红色、蓝色或牛皮纸原色,印有某城市“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字样。
粮油证本甚至比钱更实用,为多少农村人所诱惑和追求。一些农村的姑娘,为了吃上商品粮,不惜嫁给城里一些老弱病残。
对于农村人来说,要获得红色、蓝色或牛皮纸原色的粮油证本,途经无非是“顶替父辈接班、考学分配、参军提干、伤残安排、或由赤脚干部转为国家干部”这几条路。
将倩倩的户口落在他们周家庄很容易,但以后想要转移到城里,就得大费周章了。
“想好了,她跟我爷爷奶奶一个户口簿。”周益民说道。
1958年,我国就有户口簿了。
现在农村人之所以羡慕城里户口,无非就是粮食等物资闹的。
但粮食等物资对周益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所以,倩倩的户口放在城里还是农村,影响不大。
至于以后的教育问题,以后多的是办法。
“行,下午我就帮她搞好。”
周益民想了想,继续问:“老支书,咱们村学校,有条件继续开办吗?”
学校?
老支书等人一愣。
自从学校停了之后,他们就没有再关注了。主要是当时都在考虑温饱的事情,孩子上学的事只能先放一边。
“支书,要我看,现在咱们周家庄也能勉强填饱肚子,是时候将学校办起来了。”大队长也建议。
他家小孩七岁了,得考虑上学的问题。
如今周益民把这问题提出来,他马上响应。
“这事,还得跟志高商量才行。他家的情况,不太好,一家人靠他吃饭的。这样吧!我们一起去问问他。”老支书说道。
老支书他们马上将碗里的茶水喝掉,然后起身去周志高的家。
周益民连忙跟上。
为了以后能在村里留条路子,他比较在意周家庄的“经营”。
大家来到周志高的家,里面不能说家徒四壁,但也相差无几。
路上,老支书已经把周老师家里的情况大致说了一遍。上有两个老人,下有五个孩子,吃饭都老难了。
周志高只是一名代课老师,是没有工资的,只计工分。
这样的情况,其实全国很多。
周益民听后,感慨不已,农村的老师真的不好当。
据他所知,有些农村的教师,不仅要上好课,教好学生,还要办好夜校扫除文盲,帮农民学习好有关农牧林等方面知识,同时还要做各方面宣传工作。
然而,竟然没有工资,只计工分。
“大队长、支书,进来坐。咦!益民也来了呀?”周志高赶紧请大家进屋坐。
不过,屋里凳子都没有几张,只好将子女都赶回房间。
“小兰,把你们房间的那张凳子也搬出来。”
周益民一边打招呼,一边观察。屋内虽然简陋,但整洁,看起来舒服。两位老人看着没什么精神,瘦得两颊的骨头都凸出来。
周志高的老婆拿着一片烂布给大家擦椅子。
五个孩子,有三个是女孩子,最大的看上去十五六岁,快到出嫁的年纪。最小的是男孩,只有三四岁的样子,在周益民进屋后,眼睛就一直偷瞄。
见周益民看他,他才小心翼翼地叫人:“十六叔!”
叫了人,又不好意思地抱住自己娘的腿,将自己藏在腿后面。
小家伙有点害羞。
“过来!”周益民朝他招手。
这些天,他可没少蹭侄子的光,又是酒,又是肉的,甚至还有烟,简直就是神仙日子呀!跟他一起干活的那些家伙,哪个不羡慕?
吃饱,收拾好桌子,老支书等人就登门。
周益民都怀疑他们是踩点上门的。
无一例外,全是冲着那张奖状来的,想要一睹真容。
周老爷子开始他的表演。
这得好好显摆一下呀!最好让这些人帮忙宣传,要让周围那些村子、公社都知道他孙子的大名。
“益民好样的!我们周家庄的骄傲。”大队长开口道。
老支书含笑点头,内心也有点激荡,这也是他们周家庄的荣耀。
“益民发明了压水井,发挥那么大作用,得了奖状是很应该的事。”
压水井有多好用、多方便,他们村最有发言权。
昨晚他们将四口压水井弄好后,不仅大大方便了村民的用水,还方便了庄稼的灌溉。
之前,他们村就靠那口泉,完全浇不过来。村里大部分人力,都用在了挑水浇地上面,效率极低,而且那口泉也供应不过来。
然而,今天的情况变了。
有了那新钻的四口压水井,他们仅用一个上午,就把庄稼浇了一遍。
看着那些庄稼不再病殃殃的,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要知道,那可是关系到他们下半年的口粮问题呀!一旦减产,大家的口粮也会减少,会再次面临饿肚子的危机。
周益民给大家泡了一壶高碎,特意在城里买回来招待别人的。
爷爷那儿,他准备了一罐茶叶。
茶叶则是在脑中商店买的,花了五块钱。
“大队长、支书,喝茶!”
家里可没有专门喝茶的杯子,厂里奖励的搪瓷茶缸子,周益民也给了爷爷用。农村,大家喝水都是用碗。
“哟!这茶看着不错。”
在农村,高碎都是奢侈品,大部分家庭是没有的。
“老支书,拜托您个事。”周益民趁机开口。
老支书喝了一口茶,颔首:“嗯!益民你说。”
只要是村里能办的,他都给办。
周益民把自己当周家庄的人,那他们周家庄肯定也得把周益民当自己人,有事情必须得帮。
“倩倩的事,帮忙登记一下户口。”
老支书咧嘴一笑,还以为什么事呢!这点小事,不值一提。
“落在我们村?你可要想好。”老支书提醒。
现如今,城里的户口肯定是要比农村的好很多倍。城里的户口,是可以吃商品粮的,他们农村谁不羡慕呀?
五十年代开始,国家为了保证非农业人口的粮油供应,配给每户居民每个人一定的粮油定额,由各地人民政府粮食主管部门统一颁发每户一本居民粮油供应证。
常见的粮油证本有红色、蓝色或牛皮纸原色,印有某城市“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字样。
粮油证本甚至比钱更实用,为多少农村人所诱惑和追求。一些农村的姑娘,为了吃上商品粮,不惜嫁给城里一些老弱病残。
对于农村人来说,要获得红色、蓝色或牛皮纸原色的粮油证本,途经无非是“顶替父辈接班、考学分配、参军提干、伤残安排、或由赤脚干部转为国家干部”这几条路。
将倩倩的户口落在他们周家庄很容易,但以后想要转移到城里,就得大费周章了。
“想好了,她跟我爷爷奶奶一个户口簿。”周益民说道。
1958年,我国就有户口簿了。
现在农村人之所以羡慕城里户口,无非就是粮食等物资闹的。
但粮食等物资对周益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所以,倩倩的户口放在城里还是农村,影响不大。
至于以后的教育问题,以后多的是办法。
“行,下午我就帮她搞好。”
周益民想了想,继续问:“老支书,咱们村学校,有条件继续开办吗?”
学校?
老支书等人一愣。
自从学校停了之后,他们就没有再关注了。主要是当时都在考虑温饱的事情,孩子上学的事只能先放一边。
“支书,要我看,现在咱们周家庄也能勉强填饱肚子,是时候将学校办起来了。”大队长也建议。
他家小孩七岁了,得考虑上学的问题。
如今周益民把这问题提出来,他马上响应。
“这事,还得跟志高商量才行。他家的情况,不太好,一家人靠他吃饭的。这样吧!我们一起去问问他。”老支书说道。
老支书他们马上将碗里的茶水喝掉,然后起身去周志高的家。
周益民连忙跟上。
为了以后能在村里留条路子,他比较在意周家庄的“经营”。
大家来到周志高的家,里面不能说家徒四壁,但也相差无几。
路上,老支书已经把周老师家里的情况大致说了一遍。上有两个老人,下有五个孩子,吃饭都老难了。
周志高只是一名代课老师,是没有工资的,只计工分。
这样的情况,其实全国很多。
周益民听后,感慨不已,农村的老师真的不好当。
据他所知,有些农村的教师,不仅要上好课,教好学生,还要办好夜校扫除文盲,帮农民学习好有关农牧林等方面知识,同时还要做各方面宣传工作。
然而,竟然没有工资,只计工分。
“大队长、支书,进来坐。咦!益民也来了呀?”周志高赶紧请大家进屋坐。
不过,屋里凳子都没有几张,只好将子女都赶回房间。
“小兰,把你们房间的那张凳子也搬出来。”
周益民一边打招呼,一边观察。屋内虽然简陋,但整洁,看起来舒服。两位老人看着没什么精神,瘦得两颊的骨头都凸出来。
周志高的老婆拿着一片烂布给大家擦椅子。
五个孩子,有三个是女孩子,最大的看上去十五六岁,快到出嫁的年纪。最小的是男孩,只有三四岁的样子,在周益民进屋后,眼睛就一直偷瞄。
见周益民看他,他才小心翼翼地叫人:“十六叔!”
叫了人,又不好意思地抱住自己娘的腿,将自己藏在腿后面。
小家伙有点害羞。
“过来!”周益民朝他招手。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