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视察工作
作者:半世流离听风吟 更新:2024-08-14 01:50
“是,老师。”董俊杰和卢强低着头,这件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最好的处理结果了。
“其他人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活上工作上的都可以提出来。”崔静又朝着其他人问道。
“咱们啥时候能回去啊?”朵新瑞试探着问道,这次三下乡活动没有说具体的时间,因此大家都对回去的日子比较期待。
“是啊,崔老师,咱们啥时候能回去啊”其他人也附和道。
“学校的计划是三个月左右,具体要看咱们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进展。”崔静明白大家想要回家的心情。
“好了同学们,继续工作吧,大家注意安全,有什么问题及时向我汇报。”崔静看着眼前的一群大小伙子,每个人都有些灰头土脸的。
“开荒的工作就是这样,十分的辛苦且枯燥,要耐得住寂寞。这片土地被叶尔羌河滋养,而我们又被这片土地养育,各位的付出都是有意义的,加油吧同志们。”团长张志华也鼓励着大家。
大家陆陆续续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崔静拿出本子,一边走一边记录着,这次三下乡是要给同学们打分的。
远处的推土机缓缓启动,忙碌的身影在这片土地上写下属于自己的诗篇。
天和地连成一片,人在其中显得是那样的渺小,土地上的沟壑如同皱纹被抚平,叶尔羌河静静地流淌向远方,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崔静一行人又来到了医院看望女同学们。
医院弥漫着消毒水味,水泥的地面被踩得泛着光,大家说话都刻意放低了分贝。
病房内,李燕正在给一位维吾尔族大叔换药。
“怎么样,疼不疼啊大叔?”李燕大声说道,这位维吾尔族大叔年纪大了,有些耳背。”
“不疼不疼!”大叔摆了摆手,干活的时候不小心被坎土曼(一种农具)砍到了手上。
“把这个药也吃了啊,等会就吃。”李燕又把准备好的药品放到了桌上。
“我等会给你倒点水,你先躺下。”李燕收拾起换下来的纱布。
崔静看到这一幕也没有进去,只是在门口看着李燕工作。
李燕推着治疗车出来,看到了门口的崔静。
“崔老师,你来了啊!”李燕看到崔静来了也是十分的惊喜。
崔静看了看眼前的李燕,一身白大褂十分的干练:“你们工作很认真嘛!怎么样工作累不累。”
“不累不累!比起班长他们开荒的,医院里还是比较轻松的啦。”李燕笑嘻嘻的说道。
“你们要认真工作哦,医生的工作可不能马虎!”崔静又反复叮嘱道。
“那必须的,我们都记到小本子上呢!”李燕上衣口袋内放着笔和本子,随时记录着病人的情况和用药知识。
“咱们团里医院正好人手紧缺,她们一来也减轻了不少医院的压力。”张志华笑呵呵的说道。
张志华又带着几人参观了医院的其他地方,团里的医院规模比较小,医疗条件也相对比较落后。
“咱们团场的医院啊,工作相对轻松一点,一方面是咱们这里人少,另一方面……咱们这边医疗条件也有限,一些疑难杂症还得去县上或者市里看看。”张志华感慨道,医疗条件的落后是硬伤。
“这里以后肯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的,医疗条件肯定也能提上去。”崔静倒是觉得这四十五团有很大发展空间。
“但愿吧……”张志华也很想看看未来的四十五团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
几人从医院出来,在街上碰见了萧蝶。
萧蝶正和另一位医生推着自行车,在大街上给小孩子们吃糖丸。
自行车的后座放着一个木制的医疗箱,里面装的就是防止脊髓灰质炎也就是小儿麻痹症的糖丸。
小孩子们不喜欢吃药打针,因此做成了口服疫苗制剂,糖丸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脊髓灰质炎Ⅰ、Ⅱ、Ⅲ型减毒株,此外还包括奶粉、奶油、葡萄糖等辅剂。
甜甜的味道也让小孩子们不再抗拒吃药。
萧蝶一边给排队的孩子分发糖丸,一边给吃过糖丸的孩子们耳朵上用棉签涂一点紫药水,以此来分辨孩子们到底吃没吃过糖丸。
有些孩子吃了还不愿意做,眼巴巴地望着医疗箱,想着能不能多吃一颗。
萧蝶看着眼前有些瘦弱的维吾尔族小朋友,有些孩子都营养不良了:“回去给你家长说,每天给你多盛点饭吃,看你瘦的。”
崔静上前拍了拍萧蝶,“崔老师,你来了啊!”萧蝶高兴的说道。
“怎么样,工作还适应吗?”崔静问道。
“还可以,现在在防疫站工作,每天给孩子们发糖丸吃。”萧蝶停下了手中的工作。
“工作上有什么困难吗?”崔静又问道。
“困难倒是没有,就是这里的卫生条件太差了,大家不注重卫生健康,还有很多孩子营养不良。”萧蝶无奈地叹了口气。
“团里对还在们的健康卫生问题,已经开始着手改进了,现在团里刚刚发展起来,很多设施条件还不完善。”张志华在一旁解释道。
“这一点学校倒是可以给予一些帮助,我可以跟学校申请,看看能不能得到一笔专项的捐款。”崔静看着眼前这些瘦弱的孩子,也有些于心不忍。
“那就太谢谢贵校了。”张志华郑重地说道。
张志华又带着崔静来到了团里的军垦博物馆,看着眼前一件件农具,一幅幅老照片,崔静也感受到了这里能够建设起来,是有多么的不容易。
“当年我们来到这里,没有趁手的工具,没有农用机械,全靠人力,一亩一亩地开荒,为了这片土地新疆兵团付出了太多太多。张志华看着眼前的照片,一幕幕仿佛又在眼前上演。
“这些都是革命先辈,大家放下革命的武器拿起了生产的武器,在这里屯垦戍边,保家卫国,正是有了这些先辈,才有了我们如今安定的生活啊。”
崔静看着眼前的农具,看着四十五团的介绍,很难想象出那时候的人们,为了兵团的建设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其他人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活上工作上的都可以提出来。”崔静又朝着其他人问道。
“咱们啥时候能回去啊?”朵新瑞试探着问道,这次三下乡活动没有说具体的时间,因此大家都对回去的日子比较期待。
“是啊,崔老师,咱们啥时候能回去啊”其他人也附和道。
“学校的计划是三个月左右,具体要看咱们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进展。”崔静明白大家想要回家的心情。
“好了同学们,继续工作吧,大家注意安全,有什么问题及时向我汇报。”崔静看着眼前的一群大小伙子,每个人都有些灰头土脸的。
“开荒的工作就是这样,十分的辛苦且枯燥,要耐得住寂寞。这片土地被叶尔羌河滋养,而我们又被这片土地养育,各位的付出都是有意义的,加油吧同志们。”团长张志华也鼓励着大家。
大家陆陆续续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崔静拿出本子,一边走一边记录着,这次三下乡是要给同学们打分的。
远处的推土机缓缓启动,忙碌的身影在这片土地上写下属于自己的诗篇。
天和地连成一片,人在其中显得是那样的渺小,土地上的沟壑如同皱纹被抚平,叶尔羌河静静地流淌向远方,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崔静一行人又来到了医院看望女同学们。
医院弥漫着消毒水味,水泥的地面被踩得泛着光,大家说话都刻意放低了分贝。
病房内,李燕正在给一位维吾尔族大叔换药。
“怎么样,疼不疼啊大叔?”李燕大声说道,这位维吾尔族大叔年纪大了,有些耳背。”
“不疼不疼!”大叔摆了摆手,干活的时候不小心被坎土曼(一种农具)砍到了手上。
“把这个药也吃了啊,等会就吃。”李燕又把准备好的药品放到了桌上。
“我等会给你倒点水,你先躺下。”李燕收拾起换下来的纱布。
崔静看到这一幕也没有进去,只是在门口看着李燕工作。
李燕推着治疗车出来,看到了门口的崔静。
“崔老师,你来了啊!”李燕看到崔静来了也是十分的惊喜。
崔静看了看眼前的李燕,一身白大褂十分的干练:“你们工作很认真嘛!怎么样工作累不累。”
“不累不累!比起班长他们开荒的,医院里还是比较轻松的啦。”李燕笑嘻嘻的说道。
“你们要认真工作哦,医生的工作可不能马虎!”崔静又反复叮嘱道。
“那必须的,我们都记到小本子上呢!”李燕上衣口袋内放着笔和本子,随时记录着病人的情况和用药知识。
“咱们团里医院正好人手紧缺,她们一来也减轻了不少医院的压力。”张志华笑呵呵的说道。
张志华又带着几人参观了医院的其他地方,团里的医院规模比较小,医疗条件也相对比较落后。
“咱们团场的医院啊,工作相对轻松一点,一方面是咱们这里人少,另一方面……咱们这边医疗条件也有限,一些疑难杂症还得去县上或者市里看看。”张志华感慨道,医疗条件的落后是硬伤。
“这里以后肯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的,医疗条件肯定也能提上去。”崔静倒是觉得这四十五团有很大发展空间。
“但愿吧……”张志华也很想看看未来的四十五团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
几人从医院出来,在街上碰见了萧蝶。
萧蝶正和另一位医生推着自行车,在大街上给小孩子们吃糖丸。
自行车的后座放着一个木制的医疗箱,里面装的就是防止脊髓灰质炎也就是小儿麻痹症的糖丸。
小孩子们不喜欢吃药打针,因此做成了口服疫苗制剂,糖丸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脊髓灰质炎Ⅰ、Ⅱ、Ⅲ型减毒株,此外还包括奶粉、奶油、葡萄糖等辅剂。
甜甜的味道也让小孩子们不再抗拒吃药。
萧蝶一边给排队的孩子分发糖丸,一边给吃过糖丸的孩子们耳朵上用棉签涂一点紫药水,以此来分辨孩子们到底吃没吃过糖丸。
有些孩子吃了还不愿意做,眼巴巴地望着医疗箱,想着能不能多吃一颗。
萧蝶看着眼前有些瘦弱的维吾尔族小朋友,有些孩子都营养不良了:“回去给你家长说,每天给你多盛点饭吃,看你瘦的。”
崔静上前拍了拍萧蝶,“崔老师,你来了啊!”萧蝶高兴的说道。
“怎么样,工作还适应吗?”崔静问道。
“还可以,现在在防疫站工作,每天给孩子们发糖丸吃。”萧蝶停下了手中的工作。
“工作上有什么困难吗?”崔静又问道。
“困难倒是没有,就是这里的卫生条件太差了,大家不注重卫生健康,还有很多孩子营养不良。”萧蝶无奈地叹了口气。
“团里对还在们的健康卫生问题,已经开始着手改进了,现在团里刚刚发展起来,很多设施条件还不完善。”张志华在一旁解释道。
“这一点学校倒是可以给予一些帮助,我可以跟学校申请,看看能不能得到一笔专项的捐款。”崔静看着眼前这些瘦弱的孩子,也有些于心不忍。
“那就太谢谢贵校了。”张志华郑重地说道。
张志华又带着崔静来到了团里的军垦博物馆,看着眼前一件件农具,一幅幅老照片,崔静也感受到了这里能够建设起来,是有多么的不容易。
“当年我们来到这里,没有趁手的工具,没有农用机械,全靠人力,一亩一亩地开荒,为了这片土地新疆兵团付出了太多太多。张志华看着眼前的照片,一幕幕仿佛又在眼前上演。
“这些都是革命先辈,大家放下革命的武器拿起了生产的武器,在这里屯垦戍边,保家卫国,正是有了这些先辈,才有了我们如今安定的生活啊。”
崔静看着眼前的农具,看着四十五团的介绍,很难想象出那时候的人们,为了兵团的建设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