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留下来?(为盟主光阴易老莫恨别离加更1/10)
作者:指尖灵 更新:2024-07-22 22:05
集合的时候看到陈安和陈平也在,村里不少人上前跟陈安打招呼,打趣说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当然,这更多的是开玩笑。
从去年冬季到现在,陈安打的猎物数量不多,但架不住都是值钱的山财,如今大房子都已经盖起来,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村民们其实都清楚,陈安哪怕不上工,就靠撵山,也能把日子过得滋润,一个个只有羡慕的份。
开始可能还会觉得陈子谦放任他的两个儿子不管,多少有些偏袒的嫌疑,但后来一想,少两個人上工,就少两个人分口粮,也不是什么坏事,也就对陈安、陈平两人不上工的事情习以为常了。
反倒今天看到,觉得稀奇。
一大帮子人凑在一起,特别是小青年之间,各种荤素龙门阵才是正常交流。
“那个长的好乖哟!”
“谁家女娃儿出嫁了、哪个娃儿娶媳妇了!”
“那两个对上眼了!”
“白天啷个出工都打偏打偏嘞,肯定是晚上那活路搞多了。”
……
插诨打趣的话语层出不穷,乌泱泱的人群中,乱七八糟的话语挡不住地往陈安耳朵里钻。
这也算是山村里笑谈解闷、打发时光的乡村文化,或是穷作乐打精神牙祭,也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异性审美各不相同的人性。
曾经,陈安也是其中为这些事情乐此不彼的人中的一员,倒是见怪不怪。
陈子谦跟宏元康、会计和记分员他们商量过后,又跟几个小组长说过要求,然后开始点名分工。
不出意外地,陈安和宏山都被分去打谷子。
事情一定,一帮子人忙着去保管房取拌桶、箩篼、挡箦、围子和镰刀等收割工具。
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组建“拌桶”,也就是组织收割稻谷人员的基本单位。
打谷机还没出现,是四个人一架拌桶,也就是四人一个收割稻谷的基本单位。
这个基本单位的组建,是自由组合,劳动力强的和劳动力强的组合,弱的跟弱的组合,这样以免劳动力弱的人占了劳动力强的人的便宜。
因为打谷子是以打回来的谷子的重量评计工分。
按照往年,一天的时间,强的劳动力一天打谷子,可以打八到十挑田的谷子,水谷子重量一般在两千八百斤左右,弱的大概也就打六七挑田的谷子。
陈安和宏山自然是一组,等其他人分完,又有一个没得选的同龄加入进来,最后剩下的,只是一直游离在人群之外的董秋玲。
两人都无所谓,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四人带着工具,随着浩浩荡荡的人群,顺着石河子一路往下走。
山间田地零散,这里分走几个,那里分走几个,等再往后走上一段,已经没剩多少人,四人也到了自己打稻谷的田地。
到了田里,几人先忙着在地里中段的位置,选了一片比较干燥的地方割掉稻谷,陈安和宏山忙着将拌桶、挡箦、围子架设起来,董秋玲则是和另外一个村民继续割稻谷,只是,他们两人始终保持着一段距离。
董秋玲像是成了哑巴一样,一直不曾吭声,只是埋头干活。
打谷子相当耗力气,不管干什么都不轻松。
作为主力,陈安和宏山当仁不让地接过拌桶的活计。
这时候,处于末伏天气,太阳暴晒,汗流浃背,忙不了多长时间,人身上连裤腰都没有一点干的。
脚杆陷在稀泥里,走动一步,要比干地上走路多费一倍的力气;
弯腰割谷,速度同样要快,不然都供不上陈安和宏山,腰杆一会儿就弯得难受;
打谷子,每一下都是甩动膀子、扭动腰干的重力气活,还不要说拉装着水谷子的拌桶和挑一百七八十斤的谷子回皂角树场子上晒,他们两人也够受。
四人组合打谷子时,到了上午十一二点,人没有力气摔打禾把子。
挑谷子回生产队时,四人走路都在打蹿蹿。
打谷子还要负责晒谷草,因为谷草也是农村人的宝贝。
供晒谷草的场所——田坎土壁太窄,几人只好将谷草立在田坎土壁上。
在滴干水气后,生产队会派妇女或老年人用纤担挑着到别处去晾晒。
这片田地沿着河岸有挺长的一段,够四人忙活到稻谷收结束。
下午的时候,比较热闹一些,云梅和云兰带着背篼,跑到田里来跟着捡谷子。
小娃儿们在稻田里,捡拾大人们打谷子时掉落的谷穗,或搓下打去谷子的稻草上残留的未黄的谷粒,或捞起大人们将谷子撮走后,拌桶里没撮完的一点谷子。
大人们如果发现有自己家的小娃儿在此捡谷子,就将拌桶里的谷子多留一点,让孩子捡去。
这种事情,其实很多家孩子都会做,也是让家里难得有吃上一顿米饭的好机会,只要不过分,大多时候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做没看见。
两个小家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紧紧跟在了董秋玲身后,弯腰捡稻穗的频率挺高,小小的背篼,等忙到晚上回去的时候,愣是捡得满满当当,还是用手往里面压紧实。
陈安知道,这是董秋玲在故意给两个孩子放水。
尝到了甜头,第二天两个小家伙早早地就在田地里等着了。
当然,主要是懂事的云梅在捡拾,而云兰,更喜欢追逐在稻田里吃得肥壮的蚂蚱,拿回去以后,不用油,哪怕是放在柴火上烤得香脆,撒上点盐,也能当成极好的零嘴。
早上背了一背篼,下午没多长时间,又是一背篼快要装满,董秋玲放水越来越严重了。
照这样下去,别看云梅也还背不了多少,但只要三天时间,也能在屋里多出一袋大米的稻谷。
陈安不想这种事情被人看到,也不想听人传出难听的话来,在休息的时候,第一次主动去找了董秋玲。
董秋玲坐在田埂边,挽起裤脚露出的小腿,半截白皙,半截裹满泥浆,她双手托着下巴看着下边哗啦啦响的河流出神。
陈安走过去,在她旁边坐下,一偏头,看到她的双层眼皮、浓细眉毛和轮廓鼻梁,在汗水的浸润下,有着别样让人心动的感觉。
他深深吸口气,将目光看向别处:“董姐,你还是少漏些,正常割稻子就行,漏多了,云梅捡得太多,这要是被人看见,我老汉不好做人。”
董秋玲收回目光,转头看向陈安,没有回答陈安的问题,说起了另外一件事:“嬢嬢前几天问我,我是不是还想着回锦城?”
陈安微微皱了下眉头,转头看向董秋玲:“那你啷个回答的?”
“我说想,做梦都在想,但看着人都走完那么长时间了,我这边还是一点回城的音信都没有,再想想家里的情况,我担心我这辈子,都回不去了。”
董秋玲苦涩地笑了笑:“然后,嬢嬢又问我,愿不愿意就留在村子里,去你家……”
陈安愣了一下,他现在忽然反应过来,那天晚上说要来跟着上工的时候,自家老汉老妈那意味深长的笑是什么意思了。
原来他们已经问过董秋玲了……难怪故意安排董秋玲跟着一起干打谷子这种体力活,根本就是想创造机会,让两人呆在一起。
他朝宏山看了一眼,发现他和另外一个同龄,早不知道跑什么地方去了。
都是计划好的!
董秋玲话说到这份上,陈安再一声不吭,那就有些说不过去。
上辈子好歹也经历过些事情,对于这种事,他不是愣头青,也有足够厚的脸皮,但也忍不住有些心跳加速:“你又是啷个回答的?”
“我说我也不晓得!”
董秋玲笑了起来,忽然很认真地问陈安:“你……喜不喜欢我嘛?”
陈安挠挠头:“要说不喜欢,那就是自欺欺人。”
“我觉得不是,不然从去年过年到现在,你几乎没有去找过我,也很少跟我说话。”
“那是因为我晓得,哪怕伱人留在山里,心也是在城里的,还不如早点打消这种非分之想,万一到了以后,弄出个妻离子散的场面,不是啥子好事。”
“如果我愿意留下来嘞?”
董秋玲沉默了好一会儿,忽然说到:“我看不到回城的希望了,已经死心。在这村子里,也就只有你们家是真心护着我的,这些年,也帮了我不少忙。”
突然的转变,让陈安有些措不及防。
这个问题,他一时间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时候,他忽然又想起了冯丽荣。
董秋玲、冯丽荣,在陈安心里,其实都是娶回家当婆娘极好的人选。
只是,董秋玲的情况他多少知道一些,理性地放弃,而对新结识的冯丽荣有更高的期盼。
他当然也清楚,冯丽荣虽然自小生活在农村,但也是县城里的人,也觉得不是那么容易达成的事情。
何况,从认识到现在,满打满算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他跟冯丽荣也只能算碰过四次面而已。
这也是他有想法,但却一直没动作的原因。
却没想到,心里已经完全放弃的董秋玲,偏偏在这个时候说了这么一番话。
本该早就离开的人,现在还留在石河子村,陈安基本已经能够肯定,上辈子董秋玲绝对是因为一些事情忍受不了而逃离石河子村,也有可能是因为一些别的事情而离开。
不管怎样,肯定不是好事。
而现在,村里的情况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而最大的变化,莫过于赵昌富一家和公社姓唐的书记……
想到赵中玉当时蹲董秋玲窗子根脚的情况,陈安觉得,赵中玉动了某些邪念导致董秋玲提前离开的可能性更大,也不排除赵昌富那老杂毛,毕竟是有前科的。
但现在,已经无法深究这些事情。
事情既然出现改变,董秋玲会不会也跟着有转变?
陈安沉思了一会儿,问道:“那你是不是真的愿意留下来?”
当然,这更多的是开玩笑。
从去年冬季到现在,陈安打的猎物数量不多,但架不住都是值钱的山财,如今大房子都已经盖起来,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村民们其实都清楚,陈安哪怕不上工,就靠撵山,也能把日子过得滋润,一个个只有羡慕的份。
开始可能还会觉得陈子谦放任他的两个儿子不管,多少有些偏袒的嫌疑,但后来一想,少两個人上工,就少两个人分口粮,也不是什么坏事,也就对陈安、陈平两人不上工的事情习以为常了。
反倒今天看到,觉得稀奇。
一大帮子人凑在一起,特别是小青年之间,各种荤素龙门阵才是正常交流。
“那个长的好乖哟!”
“谁家女娃儿出嫁了、哪个娃儿娶媳妇了!”
“那两个对上眼了!”
“白天啷个出工都打偏打偏嘞,肯定是晚上那活路搞多了。”
……
插诨打趣的话语层出不穷,乌泱泱的人群中,乱七八糟的话语挡不住地往陈安耳朵里钻。
这也算是山村里笑谈解闷、打发时光的乡村文化,或是穷作乐打精神牙祭,也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异性审美各不相同的人性。
曾经,陈安也是其中为这些事情乐此不彼的人中的一员,倒是见怪不怪。
陈子谦跟宏元康、会计和记分员他们商量过后,又跟几个小组长说过要求,然后开始点名分工。
不出意外地,陈安和宏山都被分去打谷子。
事情一定,一帮子人忙着去保管房取拌桶、箩篼、挡箦、围子和镰刀等收割工具。
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组建“拌桶”,也就是组织收割稻谷人员的基本单位。
打谷机还没出现,是四个人一架拌桶,也就是四人一个收割稻谷的基本单位。
这个基本单位的组建,是自由组合,劳动力强的和劳动力强的组合,弱的跟弱的组合,这样以免劳动力弱的人占了劳动力强的人的便宜。
因为打谷子是以打回来的谷子的重量评计工分。
按照往年,一天的时间,强的劳动力一天打谷子,可以打八到十挑田的谷子,水谷子重量一般在两千八百斤左右,弱的大概也就打六七挑田的谷子。
陈安和宏山自然是一组,等其他人分完,又有一个没得选的同龄加入进来,最后剩下的,只是一直游离在人群之外的董秋玲。
两人都无所谓,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四人带着工具,随着浩浩荡荡的人群,顺着石河子一路往下走。
山间田地零散,这里分走几个,那里分走几个,等再往后走上一段,已经没剩多少人,四人也到了自己打稻谷的田地。
到了田里,几人先忙着在地里中段的位置,选了一片比较干燥的地方割掉稻谷,陈安和宏山忙着将拌桶、挡箦、围子架设起来,董秋玲则是和另外一个村民继续割稻谷,只是,他们两人始终保持着一段距离。
董秋玲像是成了哑巴一样,一直不曾吭声,只是埋头干活。
打谷子相当耗力气,不管干什么都不轻松。
作为主力,陈安和宏山当仁不让地接过拌桶的活计。
这时候,处于末伏天气,太阳暴晒,汗流浃背,忙不了多长时间,人身上连裤腰都没有一点干的。
脚杆陷在稀泥里,走动一步,要比干地上走路多费一倍的力气;
弯腰割谷,速度同样要快,不然都供不上陈安和宏山,腰杆一会儿就弯得难受;
打谷子,每一下都是甩动膀子、扭动腰干的重力气活,还不要说拉装着水谷子的拌桶和挑一百七八十斤的谷子回皂角树场子上晒,他们两人也够受。
四人组合打谷子时,到了上午十一二点,人没有力气摔打禾把子。
挑谷子回生产队时,四人走路都在打蹿蹿。
打谷子还要负责晒谷草,因为谷草也是农村人的宝贝。
供晒谷草的场所——田坎土壁太窄,几人只好将谷草立在田坎土壁上。
在滴干水气后,生产队会派妇女或老年人用纤担挑着到别处去晾晒。
这片田地沿着河岸有挺长的一段,够四人忙活到稻谷收结束。
下午的时候,比较热闹一些,云梅和云兰带着背篼,跑到田里来跟着捡谷子。
小娃儿们在稻田里,捡拾大人们打谷子时掉落的谷穗,或搓下打去谷子的稻草上残留的未黄的谷粒,或捞起大人们将谷子撮走后,拌桶里没撮完的一点谷子。
大人们如果发现有自己家的小娃儿在此捡谷子,就将拌桶里的谷子多留一点,让孩子捡去。
这种事情,其实很多家孩子都会做,也是让家里难得有吃上一顿米饭的好机会,只要不过分,大多时候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做没看见。
两个小家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紧紧跟在了董秋玲身后,弯腰捡稻穗的频率挺高,小小的背篼,等忙到晚上回去的时候,愣是捡得满满当当,还是用手往里面压紧实。
陈安知道,这是董秋玲在故意给两个孩子放水。
尝到了甜头,第二天两个小家伙早早地就在田地里等着了。
当然,主要是懂事的云梅在捡拾,而云兰,更喜欢追逐在稻田里吃得肥壮的蚂蚱,拿回去以后,不用油,哪怕是放在柴火上烤得香脆,撒上点盐,也能当成极好的零嘴。
早上背了一背篼,下午没多长时间,又是一背篼快要装满,董秋玲放水越来越严重了。
照这样下去,别看云梅也还背不了多少,但只要三天时间,也能在屋里多出一袋大米的稻谷。
陈安不想这种事情被人看到,也不想听人传出难听的话来,在休息的时候,第一次主动去找了董秋玲。
董秋玲坐在田埂边,挽起裤脚露出的小腿,半截白皙,半截裹满泥浆,她双手托着下巴看着下边哗啦啦响的河流出神。
陈安走过去,在她旁边坐下,一偏头,看到她的双层眼皮、浓细眉毛和轮廓鼻梁,在汗水的浸润下,有着别样让人心动的感觉。
他深深吸口气,将目光看向别处:“董姐,你还是少漏些,正常割稻子就行,漏多了,云梅捡得太多,这要是被人看见,我老汉不好做人。”
董秋玲收回目光,转头看向陈安,没有回答陈安的问题,说起了另外一件事:“嬢嬢前几天问我,我是不是还想着回锦城?”
陈安微微皱了下眉头,转头看向董秋玲:“那你啷个回答的?”
“我说想,做梦都在想,但看着人都走完那么长时间了,我这边还是一点回城的音信都没有,再想想家里的情况,我担心我这辈子,都回不去了。”
董秋玲苦涩地笑了笑:“然后,嬢嬢又问我,愿不愿意就留在村子里,去你家……”
陈安愣了一下,他现在忽然反应过来,那天晚上说要来跟着上工的时候,自家老汉老妈那意味深长的笑是什么意思了。
原来他们已经问过董秋玲了……难怪故意安排董秋玲跟着一起干打谷子这种体力活,根本就是想创造机会,让两人呆在一起。
他朝宏山看了一眼,发现他和另外一个同龄,早不知道跑什么地方去了。
都是计划好的!
董秋玲话说到这份上,陈安再一声不吭,那就有些说不过去。
上辈子好歹也经历过些事情,对于这种事,他不是愣头青,也有足够厚的脸皮,但也忍不住有些心跳加速:“你又是啷个回答的?”
“我说我也不晓得!”
董秋玲笑了起来,忽然很认真地问陈安:“你……喜不喜欢我嘛?”
陈安挠挠头:“要说不喜欢,那就是自欺欺人。”
“我觉得不是,不然从去年过年到现在,你几乎没有去找过我,也很少跟我说话。”
“那是因为我晓得,哪怕伱人留在山里,心也是在城里的,还不如早点打消这种非分之想,万一到了以后,弄出个妻离子散的场面,不是啥子好事。”
“如果我愿意留下来嘞?”
董秋玲沉默了好一会儿,忽然说到:“我看不到回城的希望了,已经死心。在这村子里,也就只有你们家是真心护着我的,这些年,也帮了我不少忙。”
突然的转变,让陈安有些措不及防。
这个问题,他一时间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时候,他忽然又想起了冯丽荣。
董秋玲、冯丽荣,在陈安心里,其实都是娶回家当婆娘极好的人选。
只是,董秋玲的情况他多少知道一些,理性地放弃,而对新结识的冯丽荣有更高的期盼。
他当然也清楚,冯丽荣虽然自小生活在农村,但也是县城里的人,也觉得不是那么容易达成的事情。
何况,从认识到现在,满打满算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他跟冯丽荣也只能算碰过四次面而已。
这也是他有想法,但却一直没动作的原因。
却没想到,心里已经完全放弃的董秋玲,偏偏在这个时候说了这么一番话。
本该早就离开的人,现在还留在石河子村,陈安基本已经能够肯定,上辈子董秋玲绝对是因为一些事情忍受不了而逃离石河子村,也有可能是因为一些别的事情而离开。
不管怎样,肯定不是好事。
而现在,村里的情况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而最大的变化,莫过于赵昌富一家和公社姓唐的书记……
想到赵中玉当时蹲董秋玲窗子根脚的情况,陈安觉得,赵中玉动了某些邪念导致董秋玲提前离开的可能性更大,也不排除赵昌富那老杂毛,毕竟是有前科的。
但现在,已经无法深究这些事情。
事情既然出现改变,董秋玲会不会也跟着有转变?
陈安沉思了一会儿,问道:“那你是不是真的愿意留下来?”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