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张瑞的文明培育与发展
作者:杨氏良家子    更新:2021-11-14 10:54
  <!--go-->在两汉还没有张瑞所谈及的国家图书馆一类设施。
  这个时代虽然朝廷有发达的藏书机构,但东观、兰台、石室、仁寿阁、宣明殿等,都处于皇宫之内,属于皇家藏书,大臣非经特许,无缘接触这些图书。
  只有少数学者可以参与整理、校订,比如蔡邕、伏无忌与议郎黄景都曾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
  总体而言,朝廷对藏书持封闭保守状态,皇室子弟可以阅读,官员、百姓却无缘接触。
  这方面,张瑞无疑比刘氏开放许多,知识就是用来传播的。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是对整个文明的发展的阻碍。
  对长安学宫的藏书机构,司马徽介绍道:“某仿太学,亦设有雍台阁,藏图书三万余卷。”
  “如此之少?”张瑞问道。
  雍台阁与兰台等藏书机构不同,是对学宫内博士、学子开放的,所以其中每本书都至少有三卷,三万卷,代表长安学宫的藏书不会超过万册。
  司马徽解释道:“抄书较慢,雍台阁如今有文吏三百人,每日仅能抄书百余册。欲藏书百万,至少需要三十年。”
  抄书三十年啊。
  张瑞皱眉,小农经济时代,真的是一切工作都要靠手工来完成。
  “孤为雍台阁再增添七百文吏,此工作简单细致,无需强求男子从事,可招募女子心细而严谨者。”
  以人为本的好处终于有所体现,想要有所发展,必须要有充沛的人力资源。
  就曹操那种到处屠城的做法,中原十不余一,连打仗都兵源不足,又哪有余力来进行文明建设?
  司马徽拱手,说道:“某谨为天下人谢君侯慷慨。若雍台阁有文吏千人,某冒昧仍有一请。”
  “哦?但言无妨,事关藏书之事,孤无所不允。”
  司马徽立即答道:“河间献王刘德曾向民间高价征书,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即请人精抄一份,将正本留藏,抄本归还原主,于是四方人士纷纷献书。”
  “献王所得多为古文先秦旧书,最终致使献王藏书与皇家藏书数量相差无几。”
  “雍台阁亦可因循此例,高价征书。然吾等仅精抄其书即可,真品原物奉还。可省大量钱财。”
  张瑞赞同的点头,雍台阁里的书是用来给人阅读学习的,不需要保留大量高价值的古迹真品。保存古迹,应该是博物馆的工作。
  便回道:“可,稍后孤将令民部中郎与学宫商议增加财政度支。”
  “拜谢君侯。”
  雍台阁中很多书籍都是只需要保存几份,不要断绝即可。用不到大规模印刷,为此大费周章的雕刻一张印版还不如手抄省力。
  张瑞不得不考虑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技术也很简单,雕刻一个个汉字,然后像拼积木一样将其拼成一页。
  只是材质具体用什么,还有待考察。张瑞打算一会儿返回长安时,顺路去科学院看看,跟裴琚聊聊活字印刷术的技术,同时看看科学院有没有什么重大发明值得关注的东西。
  张瑞思考间,司马徽继续建议道:“自光武中兴,笃好文雅,明、章继轨,尤重经术,四方鸿生巨儒,负帙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算,石室、兰台,弥以充积。”
  “除皇室藏书外,这天下藏书最多者便是名士大儒,君侯可考虑发布政令,昭示四方,允许大儒参与校阅书籍。必有名士驾牛车,载万书,远赴千里而来。”
  张瑞不禁莞尔,那自己恐怕要提前发明创造出,汗牛充栋这个成语了。
  不过这个提议倒是的确值得考虑,孔子出行时就会在牛车上装满书简,一边赶路一边读书。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距离当今已经八百年左右,快有近千年的历史。文明进步了近千年,当今大儒的藏书肯定远远多于孔子时代。
  张瑞确定的是,自己老丈人蔡邕就有上万卷藏书,仅是赠给王粲就赠送了六千多卷。老丈人漂泊流亡了大半辈子,还能有这么多藏书,那些扎根在一方的名士、大儒,书籍只会更多。
  唯一令张瑞迟疑的是,这么多大儒过来,别把自己的雍台变成了儒家的大本营。到时候,其他诸子百家的书全被废弃,然后摆上儒家的各种经典。
  知晓张瑞的忧虑,司马徽笑着说道:“君侯过虑矣,雍台阁有馆室数十间,儒学经典与其他百家书籍并不处于一室。”
  馆室数十间?
  张瑞颇有兴致,说道:“一同过去看看。”
  当走到雍台阁,张瑞才发现这名为雍台阁的藏书馆,其实是一大片宫殿区。
  数十座壮丽雄伟的建筑连接成片,走廊、望台、角楼、馆阁错落有致。
  张瑞步入其中一间,发现高大宽敞的书架上,藏书还寥寥无几,大部分书架还空空荡荡。
  司马徽说道:“工部言每次加盖费用都将提升多倍。一步到位,修建齐全,虽然有所空置,但修建成本亦远低于一次次加盖。故书架多有空闲。”
  工部显然是想趁着长安城中还有大量免费劳力,建筑材料丰富,规模化下各项成本都较为低廉时,一次解决了长安学宫数十年的建设需求。
  不然将来一次次从各地召集徭役,采购物资,保护学宫已有建筑等,耗费财政更大。
  这是合理的统筹规划,张瑞并未呵责浪费。
  随后走到书架前浏览了一下藏书,此处房间内是张瑞最在意的数算,有藏书数千册。
  想要塞满这个馆阁,至少还需要十数万册。
  张瑞好奇的问道:“数算学院如今有博士几人?数算能有十数万册图书?”
  “有徐岳、杨伟、李林等五位数算博士。算经一事,并无儒家一般权威之言,各家皆不同见解,浩繁复杂,仅《许商算术》便有二十六卷、《杜忠算术》有十六卷,《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全套在列,更有《七略》等亦包含术数略。”
  “据某所知徐岳亦著有《数术记遗》、《算经要用》。正是由于如此多之数算学者,各尽其力,数算一道,才有所发展。不似儒家,至今已有八百年,还在在研究孔子微言大义。”
  张瑞内心忍不住给司马徽点了个赞,这个吐槽满分。八百年啊,孔子说的话就算是金玉良言,也该研究完了吧。
  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这么多数算家,写出一本一本的著作,放在这里供人观览,才有交流进步的可能。
  众人通过交流,其中正确的内容,将会推动文明向前进步。错误的内容,也将被大家所知晓,避开雷区,省的他人及后人继续犯错。
  文明就是在这种方式下,一点点的向前进步。
  张瑞作为穿越者,可以发明些许后世科技,但那只是昙花一现。
  这种扎扎实实的文明进步,才是整个文明辉煌的基石。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