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天不生殿下,万古如长夜
作者:湘南笑笑生    更新:2022-01-10 03:20
  洛阳城郊,一家农户院子。
  大院之内,一群年轻的太学生幕僚正围着一圈,前面的跪坐在软塌之上,后面的则站着,排列得整整齐齐。
  每个幕僚手上都拿着一块方方正正的木板,木板上则钉着厚厚的数十层纸,这是大将军府特意制作的记事板,专供幕僚和前来议事的官员将领记事。
  而他们手中的笔,也不是毛笔,而是炭笔。
  众太学生幕僚一个个满脸兴奋和激动的神色,他们知道屡屡发明新奇事物的大将军,此番又要给他们带来新的发明创造。
  圆圈的中间,司马珂正指挥着一群百姓在忙活着。
  司马珂让百姓们选出一堆个大的红薯洗了干净,然后用菜刀一阵猛剁,剁成了一堆碎碎的小块。大概剁碎了三百多斤的红薯,几张蔑席上,剁成颗粒状的红薯堆积如山。
  司马珂又令众百姓,用石磨加水,将这些颗粒状的红薯磨成了白白的红薯浆。
  没错,司马珂要教他们制作的就是红薯粉条。虽然在洛阳城里,各世家大族醉生梦死,不但大鱼大肉的,而且各种食物都比较多,但是在乡下的农村里,百姓们的食物却极其单调。除了吃面饼或者粟米饼,以及近年新增的红薯、土豆直接煮食,或者烤食,或者蒸熟后烘干作为干粮,稀少再有其他食物。
  即便是这些单调的食物,百姓们也吃不饱,经常饿肚子所以在百姓之家想要找个有点姿色的女子,其实还真难找,因为都是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的。
  由于土豆和红薯的到来,使得百姓终于解决了肚子的问题,红薯和土豆堆积如山,但是百姓的食物依旧极为单调。故此司马珂开始着手教百姓们如何将红薯和土豆做成多种食品,使得食物多样化。
  院子中间搭了个四脚的木架,一块宽大的麻布吊在中间,麻布的四个角被系在木架上,司马珂称之为吊浆布,吊浆布的下面是一个大缸。
  待得一百多斤的红薯全部磨成白色的红薯浆之后,司马珂让百姓们将白色的红薯浆慢慢倒入吊浆布之中,那白色的浆液便从吊浆布里渗透了出来,流到了下面的大缸之中。直到流干净之后,司马又让加了两次热水,将白色浆液滤干净,再将剩下的红薯渣用大筐装了起来,并告诉百姓这些红薯渣可以用来喂猪。
  一百多斤红薯磨成的红薯浆全部滤干净之后,便放在大缸之中,静置沉淀,司马珂吩咐百姓们用木盖盖好大缸以防止灰尘泥土掉入,通知众人各自散去,第二天再来继续观学习。
  到了次日,众太学生幕僚便早早的来到了城郊的农家大院,等候司马珂的到来。众太学生知道这红薯是个神物,亩产在五千斤以上不说,而且味道甜甜的,能煮着吃,也能烤着吃,比吃白米饭或者面饼味道还是要好的多,而且还能做成红薯干当做干粮。
  他们知道的也仅如此,毕竟红薯并不是他们的主食,那玩意初次品尝几次味道还是不错,吃多了就不觉得如何,终究不如酒肉味道好。但是,从司马珂的行动来看,很显然又在开发新的食物。有了一品翡翠豆芽和蓬莱白玉豆腐这两个珠玉在前,众太学生幕僚心中也是充满了期待。
  缸里滤干后的红薯浆静置了一个晚上之后,白色的粉末都已沉淀了下去,上面的水变得比较清,司马珂让百姓们将外面的水倒干净,便露出缸底小半缸的白白的糊状物来。
  司马珂带来的红薯种,都属于那种红皮白心的红薯种,出粉率极高。他让百姓们用勺子、锅铲或者手将红薯粉铲将那些白色的糊状物捞出来,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簸盖里,为了不让其沾在簸盖上,下面还垫了一层布,白色的糊状物便全部摊在麻布上。
  此时正是虽然早上和晚上比较冷,白天还是艳阳高照,司马珂让百姓们晾晒几天,等到那些糊状物晒干之后变成粉状了,再敲碎收集起来。
  等了三四天之后,红薯糊终于晒干变成了红薯粉。
  司马珂让百姓们将红薯粉倒进大缸,加入适量热水调成糊状,再用沸水边冲边搅拌。约半炷香的功夫,粉糊呈透明均匀状,再揉成面团。
  此时其实已有明矾,若是加入明矾与湿淀粉混合,可以成为无疙瘩、不粘手、能拉丝、均匀细腻的软面团。但是此时的明矾都是作为药物,寻常百姓家很少有,故此作罢。
  将面团在竹制的蒸笼里平铺一层,然后蒸熟之后再出笼,将这一层透明状的红薯面平铺在蔑席上,使之冷却。待得冷却之后,再切成细条状,于是一条条长长的红薯粉条就出炉了。
  司马珂让百姓们将一根根红薯粉条搭在晾晒杆上,待得晒干之后即可食用。其实夏天也有红薯产出,但是司马珂却选择在秋天的制作红薯粉条。是因为冬天晾晒红薯粉条,在夜里能够冻干使之一根根分离开来,若是在夏天晾晒的话,则会粘在一起。
  数日之后,第一批晒干的红薯粉条终于新鲜出炉了。通常后世的红薯,即便是挖出来之后就做粉条,出粉率大概四比一的比例。但是司马珂带来的最新的红薯种,都是红皮白心的,出粉率极高,虽然已经挖出来了两个多月,出粉率还是达到了三比一的比例。约三百斤的红薯,出了百余斤的红薯粉丝。
  于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批红薯粉丝,提前了一千多年,在大晋的土地上出现了。
  只不过,司马珂这一次,没有给他们取一个风雅的名字,因为这些红薯粉必将走向寻常百姓家,没必要搞得这么玄虚。倒是王悦觉得这种透明的粉丝,看起来极其像透明的水晶一般,便取名曰西阳水晶粉。
  司马珂邀请了观摩学习的太学生幕僚,还有洛阳城内的一些主要官员,还有部分士族,搞了一场红薯粉丝宴。
  大将军府的大堂之中,洛阳城内的显贵、士族和大将军府的幕僚,齐聚一堂,约五十余人。
  作为曾经初次品尝过司马珂首创的豆芽和豆腐佳肴的王悦,早就吩咐大家,进门前务必净手熏香。
  众宾客在大堂之内,一个个正襟危坐,露出肃然之色。先不说大将军将最新发明的北地风物水晶粉,由他们来首次品尝,已经是莫大的荣耀。毕竟当年品尝一品翡翠豆芽和蓬莱白玉豆腐的,无一不是公卿级的大员。更何况,大将军屡屡给大家带来惊喜,这次的风物的味道也必不让他们失望。
  随着丝竹声响起,一个个从司马珂府上调来的窈窕侍女,身着艳丽的衣裳,端着一个个餐盘走了进来,摆在了众人的案几上。
  各种菜肴,随着那腾腾的热气,发出一阵扑鼻的异香,顿时令众人不禁食指大动,再看到那透明如水晶,色香俱全的红薯粉丝,更是感觉肚子都在咕咕的叫了。
  这场红薯粉丝宴,以红薯粉为主题,包括红薯粉丝炒豆芽、红薯粉丝炖猪肉、酸辣红薯粉丝,凉拌红薯粉、炒红薯粉,甚至司马珂还做出了低级版的蚂蚁上树。
  虽然由于各种配料的不齐全,做不出后世的味道,但是司马珂却相信,这在个时代必然是美味佳肴了。
  果不其然,众人夹起那一根根透明如同水晶般的粉丝,放到嘴里咀嚼时,差点没将舌头吞下去。
  “香软而有弹性,颇有嚼劲,一入口中,便觉得舌头都化了……”庾翼率先赞叹道。
  其他人,也跟着庾翼一起,发出由衷的赞叹。
  就在整个大堂之内,赞叹声一片时,司马珂却看到王曦放下筷子,发出一声轻微的赞叹声。
  他神色一愣,没有说话,却记在了心上。
  全红薯粉丝的菜肴,配上蒸馏酒,对于众宾客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酒菜。而且,这也是众幕僚以及个士族,与司马珂及庾翼等洛阳城内重要人物的一次沟通机会,席间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不停。
  终于,到了宴席散会之时,宾客们都醉醺醺的散去,只有王曦留在了大堂之中。
  司马珂轻轻的朝王曦一招手,示意她过来,然后问道:“慧君为何叹息,莫非此物味道不好?”
  王曦神色肃然的说道:“此物之美,胜过山珍海味,百姓若得此物,必然欢欣。只是下官突然想起一事,顿觉终有缺憾……”
  司马珂疑惑的问道:“何事缺憾?”
  王曦苦笑道:“百姓家中无盐,便少了许多的味道。”
  司马珂神色一愣,顿时明白了过来。
  此时的盐,主要以井盐和矿盐为主,其次就是煮盐法,产量极低,故此言极其珍贵,虽然他和众士族之家并不缺盐,但是百姓们几乎一年到头,吃到盐的机会,比吃肉还少。
  若是食物里没有盐,这个菜还有什么味道?
  ………………
  青州,渤海郡。
  在海岸边,一群人民正在忙碌着,挖掘盐田。
  整个海岸边,密密麻麻的都是人,忙得热火朝天。
  海边的一处高地上,绣着“大将军司马珂”的纛旗正在迎风飘扬,大旗之下,司马珂接过王辉等亲兵递过来的水,咕嘟咕嘟的喝了几口,又率着众亲兵,继续检查盐田的挖掘工程。
  正如王曦所说,食无盐,再好的菜肴也没有了味道。
  所以解决百姓们的吃盐问题,被司马珂列位了首要的工作之一。食盐是重要的物资,自然不能像炭笔和红薯粉一般,由民间营业,否则必将被士族所把控,成为其搜刮财富的工具。故此司马珂便让谢尚出动了军队,由军方控制盐场。
  食盐主要分布在海水、盐湖、盐井和盐矿中。食盐是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矿物质,故此后世多从海水之中提炼出食盐。
  由于食盐在温度改变时溶解度变化较小,海水经日光照射后,蒸发了大部分的水。随着溶剂的量的不断减少,溶解在水中的食盐总量也在不断减少,导致食盐从溶液中析出。
  海盐,最原始的制取方法是“煎”“煮”法,用盘为煎,用锅为煮,史称“煮海为盐”。用煎煮法制取海盐不但产量低,而且质量差。
  一直到宋朝的时候,才出现了晒盐法,盐的产量大量增加,普通百姓才有机会经常吃到盐。
  据明代学者宋应星撰著的《天工开物.作咸第五》记载:“海丰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晒成者,凝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但成盐时日,与不借南风则大异。”
  司马珂令谢尚出动一万多士卒和三万多
  原理就是用太阳晒,让盐田里的海水蒸发,食盐的浓度逐渐提高,最后盐便从海水中结晶出来。盐田法首先要在宽平的海滩上修筑盐池,在涨潮时把海水放进来,即“纳潮”。然后让海水经多级盐池进行太阳照晒,使海水蒸发、食盐浓缩,这个过程叫“制卤”。
  在制卤的流程中,铁、钙、硫等杂质会最先从盐池中析出。当海水蒸发掉90%时,卤水盐度达到26%,即达到“盐点”,便把卤水导入结晶池使其结晶。当85%的盐析出后,再从中提取镁盐和钾盐等其他矿物质。海水晒盐得到的食盐是粗盐,含有较多的杂质(如氯化钙、氯化镁等)。通过粗食盐的提纯,得到的盐是精盐。
  司马珂虽然并未接触过晒盐的方法,但是原理还是懂的,故此与一干幕僚们,仔细讨论了半个多月,集众人的智慧,终于商讨出了晒盐的办法。
  整个渤海的岸边,已经挖掘出了上万亩的盐田,预计一亩盐田一年的产量可达一吨。一旦第一批食盐产出后,他将继续在海边拓展盐田。他的计划便是建立百万亩盐田,让食盐像后世一般,成为最普通的物资,进入寻常百姓家之中。
  谢尚默默的策马跟在司马珂的身后吗,看着司马珂不辞辛劳的在上万亩盐田之中穿梭,不禁暗暗发出一声感叹。
  “故太傅郗公说得没错,天不生殿下,万古如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