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失忆年代虚假悲欢
作者:慕容雪村 更新:2021-11-13 22:23
失忆年代虚假悲欢——评《重庆孤男寡女》
开始时一切都没有预兆,手握方向盘的醉酒男人,心存狐疑却无法果断的美丽女人,身披冷冷的月色,在嘈杂的都市里无声舞动,用沧桑的心拥抱热情。在观者漠然的目光中,那些敷粉的笑容终于灰暗,月光鞭打着我们历百劫而不死的肉身,每一块伤疤都触目惊心。不垢不净的城市里光影闪烁,鬼影绰绰,那是我们的天堂,也是我们的地狱,更是我们苦难
深重、罪孽深重的人间。
故事开始于一场误会,当然不仅仅是误会,城市里有多少扇窗子,我们就有多少迷失自己的可能。站在车站出口处沮丧的安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迎接的将是一场什么样的遭遇,他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就象曼哈顿夜色中惆怅的盖茨比,眺望灯火,却又怕被灯火灼伤,他以一种柔软但坚定姿态活着,抗拒、躲避、挣扎,然后顺从,世界如此孔武有力,我们注定要被征服,象所有失去理想的理想主义者一样,安生在故事的最后实现了现实主义的复归,站着、等待、心静如水,如果强xx不可避免,让我们学会伪装高xdx潮。
玫瑰水手笔下的困境有一种温和的锋芒:突然有那么一天,当我们盘点自我的历史,发现生活空空荡荡,一览无余,再也没有什么值得期待,曾经的理想都变成虚妄,如何去追寻生存的意义,如果去发现那把不存在的椅子,这成了失忆时代的最大理想。在杜拉斯的"成长的焦虑"和奥威尔的"迷失之境"中,主人公或者厌倦,或者释然,而《重庆孤男寡女》显然还没有做最后的结案陈辞,安生还在路上,举着那块木牌。
而失忆最终不可避免,安生的失忆更象是一则耐心寻味的寓言,在那些刻意想不起的年代里,我们曾经以怎样的姿态参与生活?谁证明我们曾经拥有过那些珍珠?古萍跳下去了,大傻和扁脑壳也跳下去了,人世的无间苦,涅磐乐,正如我好朋友商略的一句诗:那些人一生下来就是死者。还有青春,那一幕幕不停回放的老胶片,在边防哨所,在夜间穿行的列车上,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里,象一枚椅子上图钉,总在意想不到的时刻给你疼痛的狙击。
一、关于爱情
我以为《重庆》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而安生们的爱情明显具有一种强烈的嘲讽意味。老唐在结婚前夜死去,狂欢的婚礼或者葬礼上,哭哭笑笑的表情如此生动。阳阳迷恋肉体,余利渴望真情,而妖妖,她什么都不要。女人们经行在贪婪的男性世界,抗拒或主动都显得那么无奈,在这个意义上《重庆》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它提出的质疑是:谁主宰着这世界最柔软的部分?小说中的一个细节或许能够说明问题:老唐死后,代书话在痛哭之余仍然没忘记富康车的钥匙,主人公安生的反应是:这不结了,还哭个屁呀!
安生显然是有爱情抗体的,当爱情成了免疫力低下的标志,他选择以放纵来对抗爱情。没有柔情蜜意,只有快意恩仇,没有死生承诺,只有肉欲的狂欢,没有责任,只有动物的本能反应。《十诫》中的死囚在绞架上颤栗不止,这也是安生们面向对生活的姿态:惩罚自己,惩罚无道德的世界,然后,颤栗着死去,灵魂沉沦,肉体解脱。
诗人安德鲁说爱情是一种"呻吟的幸福",我喜欢把爱情比喻成"寒冷时的天真",以秒来计算。而玫瑰水手笔下的安生,他既不甜蜜也不痛苦,既不温暖也不寒冷,他站着,面无表情地站着,"既不向前迈进,也不曾离开,对视着。人群在我们身边穿梭,然而我们不为所动。"肉欲主义者安生在轮回里完成了他的爱情观,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潮水退却,一切重归虚空。
不知道现实生活中玫瑰水手的爱情是怎样的,华灯初上时我有点想念这个重庆人,此事无关爱情,而是他小说带给我的强烈的同感,我坚信外表儒雅的玫瑰水手骨子里是个怀疑主义者,这点和我一样。
二、关于命运
《重庆》这个小说是多路径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一日》那样迥然不同的命运,而死亡毫无疑问是这小说的另一个重要命题,玫瑰水手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向读者揭示死者与生者之间那种不可言说的微妙关系,我数了一下,这篇十余万字的小说里有五个人先后死去:安生的父亲、大傻和扁脑壳、古萍,还有老唐,没心没肺的安生在重重环绕的死亡中一直逃避悲伤,"我打开电视,找了个最吵的频道,聚精会神地看。"这种矫情的坚强与王朔笔下的痞子们有一脉相传的精神内核,玫瑰水手不动声色地刻画出一颗粉饰的心灵:安生承认死亡,但拒绝接受,这看上去有点幼稚,有点任性,但不可否认,它是另一种豁达。
死者老唐站在37楼上,大傻和扁脑壳站在陷阱边,古萍向阳台上的衣架伸出双手,我在读到这些章节时惶恐不安,这世界充满了有预谋的杀戮,而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面目可疑,安生故意的健忘和无意的失忆构成了他的幸福,却严重解构了这失忆时代的安全感。追悼会上的赞美诗绝对是道德法庭上的伪证,但在失忆的年代,人们都信以为真。上帝赋予的良心在死者严厉的目光里越来越渺小,所以安生放纵,在潮湿的肉欲世界里目光探幽发微地搜寻每一处死亡的黑暗洞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快活"也就是快死,我更关心的是,当人类的记忆彻底恢复,他们会怎样看待我们留在失忆年代的遗迹?
安生的内心世界不是自给自足的,他缺乏自省意识。被死亡包围的幸存者围着尸体歌哭不休,而呆头呆脑不自省的安生,或者会是歌哭声中最后一个不妥协的人。
玫瑰水手的文字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煽动力,在《重庆》这篇小说里,我看到阳光下蒸发的理想,歌舞升平中幻灭的幸福,得意者随波逐流,失意者踽踽独行,在另外一些精微之处,玫瑰水手告诉我们这全是虚妄。在他人的世界里行走,我们始终都是旁观者,满眼的灯火,一世的笙歌,不过是枕畔那一声低低的叹息。
开始时一切都没有预兆,手握方向盘的醉酒男人,心存狐疑却无法果断的美丽女人,身披冷冷的月色,在嘈杂的都市里无声舞动,用沧桑的心拥抱热情。在观者漠然的目光中,那些敷粉的笑容终于灰暗,月光鞭打着我们历百劫而不死的肉身,每一块伤疤都触目惊心。不垢不净的城市里光影闪烁,鬼影绰绰,那是我们的天堂,也是我们的地狱,更是我们苦难
深重、罪孽深重的人间。
故事开始于一场误会,当然不仅仅是误会,城市里有多少扇窗子,我们就有多少迷失自己的可能。站在车站出口处沮丧的安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迎接的将是一场什么样的遭遇,他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就象曼哈顿夜色中惆怅的盖茨比,眺望灯火,却又怕被灯火灼伤,他以一种柔软但坚定姿态活着,抗拒、躲避、挣扎,然后顺从,世界如此孔武有力,我们注定要被征服,象所有失去理想的理想主义者一样,安生在故事的最后实现了现实主义的复归,站着、等待、心静如水,如果强xx不可避免,让我们学会伪装高xdx潮。
玫瑰水手笔下的困境有一种温和的锋芒:突然有那么一天,当我们盘点自我的历史,发现生活空空荡荡,一览无余,再也没有什么值得期待,曾经的理想都变成虚妄,如何去追寻生存的意义,如果去发现那把不存在的椅子,这成了失忆时代的最大理想。在杜拉斯的"成长的焦虑"和奥威尔的"迷失之境"中,主人公或者厌倦,或者释然,而《重庆孤男寡女》显然还没有做最后的结案陈辞,安生还在路上,举着那块木牌。
而失忆最终不可避免,安生的失忆更象是一则耐心寻味的寓言,在那些刻意想不起的年代里,我们曾经以怎样的姿态参与生活?谁证明我们曾经拥有过那些珍珠?古萍跳下去了,大傻和扁脑壳也跳下去了,人世的无间苦,涅磐乐,正如我好朋友商略的一句诗:那些人一生下来就是死者。还有青春,那一幕幕不停回放的老胶片,在边防哨所,在夜间穿行的列车上,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里,象一枚椅子上图钉,总在意想不到的时刻给你疼痛的狙击。
一、关于爱情
我以为《重庆》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而安生们的爱情明显具有一种强烈的嘲讽意味。老唐在结婚前夜死去,狂欢的婚礼或者葬礼上,哭哭笑笑的表情如此生动。阳阳迷恋肉体,余利渴望真情,而妖妖,她什么都不要。女人们经行在贪婪的男性世界,抗拒或主动都显得那么无奈,在这个意义上《重庆》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它提出的质疑是:谁主宰着这世界最柔软的部分?小说中的一个细节或许能够说明问题:老唐死后,代书话在痛哭之余仍然没忘记富康车的钥匙,主人公安生的反应是:这不结了,还哭个屁呀!
安生显然是有爱情抗体的,当爱情成了免疫力低下的标志,他选择以放纵来对抗爱情。没有柔情蜜意,只有快意恩仇,没有死生承诺,只有肉欲的狂欢,没有责任,只有动物的本能反应。《十诫》中的死囚在绞架上颤栗不止,这也是安生们面向对生活的姿态:惩罚自己,惩罚无道德的世界,然后,颤栗着死去,灵魂沉沦,肉体解脱。
诗人安德鲁说爱情是一种"呻吟的幸福",我喜欢把爱情比喻成"寒冷时的天真",以秒来计算。而玫瑰水手笔下的安生,他既不甜蜜也不痛苦,既不温暖也不寒冷,他站着,面无表情地站着,"既不向前迈进,也不曾离开,对视着。人群在我们身边穿梭,然而我们不为所动。"肉欲主义者安生在轮回里完成了他的爱情观,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潮水退却,一切重归虚空。
不知道现实生活中玫瑰水手的爱情是怎样的,华灯初上时我有点想念这个重庆人,此事无关爱情,而是他小说带给我的强烈的同感,我坚信外表儒雅的玫瑰水手骨子里是个怀疑主义者,这点和我一样。
二、关于命运
《重庆》这个小说是多路径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一日》那样迥然不同的命运,而死亡毫无疑问是这小说的另一个重要命题,玫瑰水手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向读者揭示死者与生者之间那种不可言说的微妙关系,我数了一下,这篇十余万字的小说里有五个人先后死去:安生的父亲、大傻和扁脑壳、古萍,还有老唐,没心没肺的安生在重重环绕的死亡中一直逃避悲伤,"我打开电视,找了个最吵的频道,聚精会神地看。"这种矫情的坚强与王朔笔下的痞子们有一脉相传的精神内核,玫瑰水手不动声色地刻画出一颗粉饰的心灵:安生承认死亡,但拒绝接受,这看上去有点幼稚,有点任性,但不可否认,它是另一种豁达。
死者老唐站在37楼上,大傻和扁脑壳站在陷阱边,古萍向阳台上的衣架伸出双手,我在读到这些章节时惶恐不安,这世界充满了有预谋的杀戮,而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面目可疑,安生故意的健忘和无意的失忆构成了他的幸福,却严重解构了这失忆时代的安全感。追悼会上的赞美诗绝对是道德法庭上的伪证,但在失忆的年代,人们都信以为真。上帝赋予的良心在死者严厉的目光里越来越渺小,所以安生放纵,在潮湿的肉欲世界里目光探幽发微地搜寻每一处死亡的黑暗洞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快活"也就是快死,我更关心的是,当人类的记忆彻底恢复,他们会怎样看待我们留在失忆年代的遗迹?
安生的内心世界不是自给自足的,他缺乏自省意识。被死亡包围的幸存者围着尸体歌哭不休,而呆头呆脑不自省的安生,或者会是歌哭声中最后一个不妥协的人。
玫瑰水手的文字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煽动力,在《重庆》这篇小说里,我看到阳光下蒸发的理想,歌舞升平中幻灭的幸福,得意者随波逐流,失意者踽踽独行,在另外一些精微之处,玫瑰水手告诉我们这全是虚妄。在他人的世界里行走,我们始终都是旁观者,满眼的灯火,一世的笙歌,不过是枕畔那一声低低的叹息。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