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大发战争财
作者:北城二千 更新:2024-05-10 14:03
“铛…铛…铛……”
伴随在京钟鼓于白日齐鸣,在京城内外官吏、百姓纷纷吓得脸色一白。
钟鼓齐鸣上万声,整个京城都得知了徐皇后崩殂之事。
百官奔走入奉天殿广场,一直等待了朱棣三日,朱棣才从悲伤中走出。
尽管徐皇后生前说过不要大办,可朱棣依旧以最高规格置办了徐皇后的葬礼。
百官着麻布丧服二十七日,素服百日,辍朝五日不鸣钟鼓。
即日起,便是身为皇帝的他也要着素服一年,皇子们服丧三年,期间只得穿着素服,不得嬉戏玩闹。
他一年内不入武英殿,而是将在西角门与百官议事。
在京命妇,皆着成服日于思善门哭临三日,为徐皇后送丧。
在京太学、官学、国子监等入材监生、典吏、僧道,坊厢耆老皆各着素服,举哀三日。
军民及妇女各素服,三日内金银首饰禁用,各地停音乐祭祀百日,禁屠宰四十九日。
便是连百姓的嫁娶,都需要停下百日……
可以说,相较于朱元璋去世时的简葬,徐皇后的葬礼规制很高,高到了影响到了百姓的正常生活。
可即便如此,却并没有人敢于站出来说什么不是,因为现在没有谁会想触及朱棣的眉头。
自从徐皇后去世,朱棣性情大变,他比以前更加暴躁多疑,宫人后妃都惴惴不安,他更是连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都不面见,只有张氏和郭琰可以借助帮徐皇后安排梓宫才能瞧见朱棣一面。
便连礼部挑选谥号都战战兢兢,最后根据朱棣的意思,选出了“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这个几乎完美无缺的谥号。
“您和陛下再这么下去,会撑不住的……”
春和殿内,郭琰心疼的瞧着数日未能好好吃饭的朱高煦,心如刀绞。
只是几日时间,朱高煦整个人都小了一圈,每日卯时起床,子时入眠,其余时间不是在忙碌丧礼,便是在处理政务。
许多可以交给下面人的事情,他都自己亲力亲为,仿佛想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娘亲的愧疚。
在这样每日睡眠不过三个时辰的重压下,他的消瘦是肉眼可见的,而朱棣也是一样。
徐皇后质问朱高煦这么多年不去见她的话,让朱高煦心生愧疚,便是当下的操劳,他也觉得是自己活该。
“我娘生前我不尽孝,若是死后带如此,那我还能做什么呢……”
朱高煦披麻戴孝,身着素衣坐在椅子上,脸色有些苍白,可手里的朱笔却未曾停下。
“终归得吃点饭吧?”
郭琰不忍,端着一碗汤饭上前,可朱高煦却轻摇头道:“我没有胃口,你和大嫂先去照看娘亲的梓宫吧。”
“那我放在这里,你饿了便记得吃。”
郭琰看着朱高煦的憔悴模样,心里难受的紧,却没有任何办法。
她离了春和殿而去,并在此后半個月都忙于操办徐皇后的丧葬之事,不过面对徐皇后的下葬事宜,朱棣却顽固的要求将徐皇后葬入顺天府天寿山的长陵内。
由于朱高煦的出现,天寿山的长陵并没有如历史上那样在徐皇后死后才挑选建造,而是在北京营建之初便已经开始设为吉壤,如今已经修建九年有余。
它的规模比历史上还要大,预期工期十一年,耗费钱粮五百余万贯。
在徐皇后病重后,朱棣便已经催促了北京营造的蒯祥先着手将长陵修建,因此当下的长陵已经进入了收尾工作。
可即便如此,朱棣依旧舍不得将徐皇后下葬,而是这些天一直在几筵殿陪着徐皇后的梓宫,即便朱高炽他们轮流劝朱棣,朱棣也不听。
朱高煦没有去劝朱棣,他知道朱棣自己会想开,而自己当下要做的,是将朝廷的政务处理好,别让朱棣分心。
“轰轰轰——”
正当朱高煦处理政务的时候,此时此刻距离南京数万里外的克尔登城外也响起了一轮轮的炮击声。
不同的是,这次的火炮并非是用来进攻和防守,而是展示肌肉……
“此便是我天朝之依仗!”
克尔登城外,郑和不知何时从巴士拉来到了此处,轻描淡写的展示了大明朝的武力。
站在他身旁的,是刚刚结束河中乱象的沙哈鲁,以及一众帖木儿将领。
此刻的他们脸色并不好看,因为在他们的目光中,一里半外的那一堆土墙几乎被打成了废墟,而这样的精准度和炮击距离是他们手中射石炮可望而不可及的的存在。
“它们的名字叫做什么?”
沙哈鲁沉着走到一门火炮前,伸出手想要触摸,却被烫得立马撒开了手。
“野战炮。”郑和自信而高傲的回应,并补充道:“这样的火炮,在天朝中还有近七千门。”
“嘶……”听到郑和的话,沙哈鲁的臣子们倒吸了一口凉气,而他们也没有一丁点的怀疑,因为仅仅是出现在他们面前的野战炮数量,便多达二百门。
要知道,郑和他们只是一支舰队,而一支舰队想要远洋航行,所能携带的所有物资都是有着限制的。
沙哈鲁不敢想象,一支能组建两万远洋舰队,装备二百门火炮的国家是怎样的存在。
此刻的他,对于大明的了解又更深了些。
郑和能用两万军队横扫波斯湾,深入波斯腹地数百里,这就代表大明实际上是有实力和帖木儿国开战的。
因此就当下的情况来说,只要郑和继续在波斯配合黑羊王国的优素福作战,那整个波斯地区都不会安宁。
大明只要还有实力运送更多的军队前来,那帖木儿国的结局会如何,这真的很难说。
“你的手中有我们的三十多座城池,一百多万人口。”
“如果你愿意,你甚至可以在这里成为一个国王。”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并不认为你愿意将这么大块疆域交给我。”
望着郑和,沙哈鲁说出了他的想法,而站在他的胡季与刘勉则是充当他与郑和的翻译。
“呵呵……”
面对沙哈鲁的想法,郑和笑了笑,他清楚这是沙哈鲁的试探,不过他并不在意。
“我很清楚苏丹您现在的实力,也知道您所忌惮的是什么。”
“可如果我没有诚心,那我大可不必大费周章的与您约在这里见面,并撤走了克尔登的大部分军队。”
“您如果不信任我,也不会带着千余名骑兵就敢来与我见面。”
郑和开门见山,不等沙哈鲁反应便继续道:“我们不准备占领帖木儿国的任意一寸疆土。”
“这里太遥远,治理它的成本也太高,与其拿下帖木儿国,倒不如想想怎么解决草原上的鞑靼和瓦剌。”
“何况,这三十多个城,一百多万人口也并非全部会交给您,忽鲁谟斯港是我们必须保留的城池。”
“除此之外的三十二个城池都可以交给您,但我们需要一个道歉和一笔赔偿。”
“当然!”听到郑和的话,沙哈鲁反而放下了戒心。
他并不在意忽鲁谟斯港,因为帖木儿国本身就不是一个海洋国家,用一个忽鲁谟斯换取三十二个城池,这笔买卖十分划算。
因此,郑和口中的赔偿,在他看来就是购买这三十二个城池的价格。
“我可以出十万枚金币,以及三百万枚银币。”
帖木儿报出了一个价格,但对于郑和来说,熟悉帖木儿货币与大明货币区别的他,很清楚这换算为大明货币后仅有不足七十万贯的价值。
“您认为您的百姓,连一人十个金币的价格都不值吗?”
郑和并不准备索要太多,因为那会让帖木儿帝国内部陷入混乱,这并不符合大明稳定中亚的政策。
可他也不准备要的太少,即便他已经从整个波斯湾地区获得了大笔财富。
“一百万枚金币,这超过了我的实力。”
沙哈鲁直言不讳,并坦然自己所面对的局面:“现在的我拿下你手中三十三座城池后,还需要投入财富才能让他们恢复繁荣。”
“另外,我在西边还有几个敌人,而我的军队需要军饷。”
“这三十二个城池,我最多只能出二十万枚金币,六百万枚银币,不能再多了。”
沙哈鲁基本是把自己手中大部分财富都交了出来,而这笔价格也达到了近一百四十万贯。
见状,郑和也不准备继续逼迫沙哈鲁,而是张开双手似乎要与他拥抱。
“恭喜您,您成功收复了这三十二个城池,成为了波斯地区最大的王。”
“我也应该恭喜你。”沙哈鲁咬着牙说出这句话,并与郑和拥抱时狠狠用力。
不过郑和并非是一般的太监,他也是与朱棣从刀山火海中走出的汉子,因此当他用力时,沙哈鲁便感到了疼痛,随后松开了自己的手。
“我们将会在伱们的军队抵达后乘坐战船撤退。”
二人松开了手,郑和站在华盖伞下与沙哈鲁交谈交接城池的问题,并对忽鲁谟斯的事情谈论道:
“我们无意和你们为敌,因此忽鲁谟斯港的守军也将会仅保留不足六千人。”
“如果您的子孙日后遭遇了什么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我们设置在贵国国都的属国馆,邀请我们的军队帮你们解决一些小问题,不过战争所带来的抚恤,想必您应该清楚了。”
郑和说着千年不变的话术,而沙哈鲁早在赶来此地此前,便已经从刘勉口中得知了属国馆、驻军、抚恤等问题。
在他看来,忽鲁谟斯港的明军和自己手下的封臣是一样的,不过要的抚恤比较高罢了。
对于见识过明军实力的沙哈鲁来说,如果明军能打出这次一样的战果,那支付数十万银币的抚恤并不是什么问题。
要知道,他的父亲为了拿下阿塞拜疆地区,整整花费了数百万银币,而如果派遣这支不足六千人的明军前去,并且他们能保持此次波斯湾之战的水平的话,那他顶多花费一百万银币,就能解决阿塞拜疆地区的问题。
不过当下显然不是调动这支明军的最好时机,以免让郑和看出他的虚弱。
想到这里,沙哈鲁又与郑和聊了许多事情,旁敲侧击的打听大明的情报。
对此,郑和压根不准备隐藏,而是将大明的事情都告诉了沙哈鲁,没有夸大与掺假,因为没有必要。
就郑和这一路下西洋来的经历来说,他已经可以断定,大明是现如今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
别的不说,仅仅他们这支舰队两万多万,就可以横行大半个波斯地区的战力来说,如果朱棣与朱高煦下狠心开发旧港和锡兰,那下西洋舰队的人数甚至还可以再增加到三万乃至四万、五万。
郑和自己都不敢想,如果自己手里有五万远洋军队,那他能做到什么程度。
“果然,权力使人膨胀,难怪殿下要每日三省吾身。”
郑和唏嘘一句,便与商量好了所有事宜的沙哈鲁告别。
他看着沙哈鲁带着千余骑兵撤退,随后才带着胡季返回了克尔登城内。
在城池门口,在此等待许久的陈瑄一见他们返回,当即便让人撤回野战炮,并走下马道询问起了郑和。
“怎么样,事情都谈好了吧?”
“要是谈不好,大不了再和他们打一仗,让他们见识见识我们的厉害!”
陈瑄满脑子都是想着打仗捞功绩,但郑和却笑道:“谈拢了,毕竟沙哈鲁不是傻子,乌尔萨都被我们打得畏明如虎了,他不可能和乌尔萨犯上一样的错误。”
“下个月中旬,他会派军队先后接管其它三十二个城池,并将二十万枚金币与六百万枚银币交到我们手中。”
郑和说罢,陈瑄兴致缺缺:“也不算多啊。”
“确实,我们明明可以要更多。”胡季也十分不解,但郑和却解释道:
“我们要的太多,他虽然也能拿出来,可之后他怎么去镇压其它叛军?”
“我们要的是一个能够维持河中地区和平的帖木儿国,而不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帖木儿国。”
“北边的战乱让许多部落都向东迁徙,这消息你们又不是不知道,继续打下去对我们没好处。”
“更何况,我们手中的火药数量已经不多了,虽然一直在收集,但这里能制作火药的工匠太少,早点解决忽鲁谟斯的事情,早点继续下西洋,然后早些回家吧。”
郑和解释了所有后,便看向陈瑄询问道:“三十二个城池的缴获都清点好了吗?”
“都清点好了,所以我才说那沙哈鲁给出的东西不算多。”提起缴获,陈瑄脸上止不住笑意。
“五十七万枚金币,九百多万枚银币,还有三百多箱铜币福立,以及二百多箱的珠宝……”
“除此之外,还有十几万头牲畜,以及上百万只羊群,四百余万石粮食。”
“不过这些东西我们运到哪里去,锡兰?”
陈瑄有些头疼,金银珠宝倒是好运,但牲畜这些活物想要运送就比较困难了。
“耕牛可以留在当地开垦耕地,另外把忽鲁谟斯除工匠以外的百姓都视情况交给沙哈鲁。”
郑和略微思考便给出了安排,他并不准备留下忽鲁谟斯的所有人,而是只准备留下一定的人口来配合畜力耕种,剩余人口便都交给沙哈鲁。
少量人口加上大量畜力,这样才能让忽鲁谟斯北边开垦出来的那十几万亩耕地在满足城池驻军、百姓口粮的同时,还能存储一定的粮食,以此应对舰队下次远航,以及日后被包围缺粮的情况。
“这些东西折色过后,价值恐怕不低于五六百万贯。”
郑和估算了大致的价值,然后才继续道:“剩余的牲畜,羊群可以贩卖给沙哈鲁,耕牛则是走海运,看看能不能运到锡兰。”
“如果运不到,那就在沿海各国港口进行贩卖,反正耕牛不缺买家。”
“只有粮食倒是难处理,干脆就在这建立一个大粮仓。”
“我估计帖木儿国的粮价短时间降不下来,到时候我们可以把这笔粮食贩卖给各地商人,等粮价平稳后再买粮储备。”
郑和将这些东西给安排了个大概,随后才开口道:“准备准备,等沙哈鲁把城池接管,我们收到所有的赔偿,并拿到他致歉的国书后,便可以继续下西洋了。”
耽搁了近一年时间,郑和终于提起了下西洋的事情。
陈瑄脸上露出失落,可四周的海军将士却十分高兴。
他们已经离家快三年了,如今总算能继续展开航行,并在接下来的航行中返回家中了,这样的情况,他们如何能不高兴。
“海商那边怎么办,还有驻扎这里的海军怎么办?”
陈瑄问出问题,对于前者,郑和没有立马回答,而是对后者安排道:
“我准备设波斯卫,隶属海军都督府,暂时归海军管辖,如果殿下要改动,到时候再改动也不为过。”
“不在忽鲁谟斯驻扎足够的军队,我们也不敢继续下西洋。”
“另外,殿下此前说过,木骨都束以南想要买到大批粮食十分困难,因此让我们做好准备,别带太多人进入昆仑洲的航道。”
“因此我准备留下两个卫驻扎,我们率领东海卫和东洋卫继续南下。”
“至于海商的事情……”郑和顿了顿,并非是觉得不好处理,而是因为海商的数量太少了。
为商者都是逐利的,而郑和他们在忽鲁谟斯几乎停泊了一年,这一年的支出是许多商帮无法负担的,因此在来到忽鲁谟斯,并与西边的马穆鲁克等国商人做完生意后,大部分商帮便组团返回了南洋。
因为返程航道的海盗都被郑和清理了个干净,他们倒也不用担心被劫掠。
况且,经过两年多的锻炼,许多武装商船的商帮水手都能熟练的运用洪武铁炮了,成群结队的他们别说海盗了,就是一般的小国也不敢招惹。
因此,当下的忽鲁谟斯只剩下了各国的官营商船,以及江南闽浙的七家较大商帮。
尽管他们已经做完了生意,但郑和一直告诉他们不要着急离开,昆仑洲虽然没有贸易可做,但却有生意可做。
贸易与生意,这词听上去差不多,可了解郑和的他们都知道,前者代表昆仑洲没有商业,后者则是代表昆仑洲有利可图。
尽管不知道有什么可以图谋的,但他们还是留在了忽鲁谟斯。
也正因为他们的留下,这才让郑和这次下西洋的后半段航程任务可以继续进行。
“告诉他们,最多三个月,他们就知道我为什么留他们下来了。”
郑和眯着眼睛交代了一个大概,陈瑄闻言有些摸不着头脑,但还是让人前往通知去了。
得到了郑和的通知,各国商帮与江南闽浙的七大商帮也安下了心来。
各国商帮是的资金足够多,可以支撑他们下去,而江南和闽浙的七大商帮则是本身实力雄厚。
在他们看来,郑和既然知道南边没有多少国家,那他继续向南的举动一定是有原因的。
联合郑和那句有利可图,尽管他们不知道郑和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这不妨碍他们跟着继续南下。
反正如果耽搁了,那也不过就是耽搁几个月的时间罢了,但万一南边真的有利可图,那他们就率先一步掌握了先机,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
在他们的贪欲下,郑和开始对接下来下西洋的行程做出准备,而返回北方的沙哈鲁也开始了他的筹钱之路……
(本章完)
伴随在京钟鼓于白日齐鸣,在京城内外官吏、百姓纷纷吓得脸色一白。
钟鼓齐鸣上万声,整个京城都得知了徐皇后崩殂之事。
百官奔走入奉天殿广场,一直等待了朱棣三日,朱棣才从悲伤中走出。
尽管徐皇后生前说过不要大办,可朱棣依旧以最高规格置办了徐皇后的葬礼。
百官着麻布丧服二十七日,素服百日,辍朝五日不鸣钟鼓。
即日起,便是身为皇帝的他也要着素服一年,皇子们服丧三年,期间只得穿着素服,不得嬉戏玩闹。
他一年内不入武英殿,而是将在西角门与百官议事。
在京命妇,皆着成服日于思善门哭临三日,为徐皇后送丧。
在京太学、官学、国子监等入材监生、典吏、僧道,坊厢耆老皆各着素服,举哀三日。
军民及妇女各素服,三日内金银首饰禁用,各地停音乐祭祀百日,禁屠宰四十九日。
便是连百姓的嫁娶,都需要停下百日……
可以说,相较于朱元璋去世时的简葬,徐皇后的葬礼规制很高,高到了影响到了百姓的正常生活。
可即便如此,却并没有人敢于站出来说什么不是,因为现在没有谁会想触及朱棣的眉头。
自从徐皇后去世,朱棣性情大变,他比以前更加暴躁多疑,宫人后妃都惴惴不安,他更是连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都不面见,只有张氏和郭琰可以借助帮徐皇后安排梓宫才能瞧见朱棣一面。
便连礼部挑选谥号都战战兢兢,最后根据朱棣的意思,选出了“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这个几乎完美无缺的谥号。
“您和陛下再这么下去,会撑不住的……”
春和殿内,郭琰心疼的瞧着数日未能好好吃饭的朱高煦,心如刀绞。
只是几日时间,朱高煦整个人都小了一圈,每日卯时起床,子时入眠,其余时间不是在忙碌丧礼,便是在处理政务。
许多可以交给下面人的事情,他都自己亲力亲为,仿佛想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娘亲的愧疚。
在这样每日睡眠不过三个时辰的重压下,他的消瘦是肉眼可见的,而朱棣也是一样。
徐皇后质问朱高煦这么多年不去见她的话,让朱高煦心生愧疚,便是当下的操劳,他也觉得是自己活该。
“我娘生前我不尽孝,若是死后带如此,那我还能做什么呢……”
朱高煦披麻戴孝,身着素衣坐在椅子上,脸色有些苍白,可手里的朱笔却未曾停下。
“终归得吃点饭吧?”
郭琰不忍,端着一碗汤饭上前,可朱高煦却轻摇头道:“我没有胃口,你和大嫂先去照看娘亲的梓宫吧。”
“那我放在这里,你饿了便记得吃。”
郭琰看着朱高煦的憔悴模样,心里难受的紧,却没有任何办法。
她离了春和殿而去,并在此后半個月都忙于操办徐皇后的丧葬之事,不过面对徐皇后的下葬事宜,朱棣却顽固的要求将徐皇后葬入顺天府天寿山的长陵内。
由于朱高煦的出现,天寿山的长陵并没有如历史上那样在徐皇后死后才挑选建造,而是在北京营建之初便已经开始设为吉壤,如今已经修建九年有余。
它的规模比历史上还要大,预期工期十一年,耗费钱粮五百余万贯。
在徐皇后病重后,朱棣便已经催促了北京营造的蒯祥先着手将长陵修建,因此当下的长陵已经进入了收尾工作。
可即便如此,朱棣依旧舍不得将徐皇后下葬,而是这些天一直在几筵殿陪着徐皇后的梓宫,即便朱高炽他们轮流劝朱棣,朱棣也不听。
朱高煦没有去劝朱棣,他知道朱棣自己会想开,而自己当下要做的,是将朝廷的政务处理好,别让朱棣分心。
“轰轰轰——”
正当朱高煦处理政务的时候,此时此刻距离南京数万里外的克尔登城外也响起了一轮轮的炮击声。
不同的是,这次的火炮并非是用来进攻和防守,而是展示肌肉……
“此便是我天朝之依仗!”
克尔登城外,郑和不知何时从巴士拉来到了此处,轻描淡写的展示了大明朝的武力。
站在他身旁的,是刚刚结束河中乱象的沙哈鲁,以及一众帖木儿将领。
此刻的他们脸色并不好看,因为在他们的目光中,一里半外的那一堆土墙几乎被打成了废墟,而这样的精准度和炮击距离是他们手中射石炮可望而不可及的的存在。
“它们的名字叫做什么?”
沙哈鲁沉着走到一门火炮前,伸出手想要触摸,却被烫得立马撒开了手。
“野战炮。”郑和自信而高傲的回应,并补充道:“这样的火炮,在天朝中还有近七千门。”
“嘶……”听到郑和的话,沙哈鲁的臣子们倒吸了一口凉气,而他们也没有一丁点的怀疑,因为仅仅是出现在他们面前的野战炮数量,便多达二百门。
要知道,郑和他们只是一支舰队,而一支舰队想要远洋航行,所能携带的所有物资都是有着限制的。
沙哈鲁不敢想象,一支能组建两万远洋舰队,装备二百门火炮的国家是怎样的存在。
此刻的他,对于大明的了解又更深了些。
郑和能用两万军队横扫波斯湾,深入波斯腹地数百里,这就代表大明实际上是有实力和帖木儿国开战的。
因此就当下的情况来说,只要郑和继续在波斯配合黑羊王国的优素福作战,那整个波斯地区都不会安宁。
大明只要还有实力运送更多的军队前来,那帖木儿国的结局会如何,这真的很难说。
“你的手中有我们的三十多座城池,一百多万人口。”
“如果你愿意,你甚至可以在这里成为一个国王。”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并不认为你愿意将这么大块疆域交给我。”
望着郑和,沙哈鲁说出了他的想法,而站在他的胡季与刘勉则是充当他与郑和的翻译。
“呵呵……”
面对沙哈鲁的想法,郑和笑了笑,他清楚这是沙哈鲁的试探,不过他并不在意。
“我很清楚苏丹您现在的实力,也知道您所忌惮的是什么。”
“可如果我没有诚心,那我大可不必大费周章的与您约在这里见面,并撤走了克尔登的大部分军队。”
“您如果不信任我,也不会带着千余名骑兵就敢来与我见面。”
郑和开门见山,不等沙哈鲁反应便继续道:“我们不准备占领帖木儿国的任意一寸疆土。”
“这里太遥远,治理它的成本也太高,与其拿下帖木儿国,倒不如想想怎么解决草原上的鞑靼和瓦剌。”
“何况,这三十多个城,一百多万人口也并非全部会交给您,忽鲁谟斯港是我们必须保留的城池。”
“除此之外的三十二个城池都可以交给您,但我们需要一个道歉和一笔赔偿。”
“当然!”听到郑和的话,沙哈鲁反而放下了戒心。
他并不在意忽鲁谟斯港,因为帖木儿国本身就不是一个海洋国家,用一个忽鲁谟斯换取三十二个城池,这笔买卖十分划算。
因此,郑和口中的赔偿,在他看来就是购买这三十二个城池的价格。
“我可以出十万枚金币,以及三百万枚银币。”
帖木儿报出了一个价格,但对于郑和来说,熟悉帖木儿货币与大明货币区别的他,很清楚这换算为大明货币后仅有不足七十万贯的价值。
“您认为您的百姓,连一人十个金币的价格都不值吗?”
郑和并不准备索要太多,因为那会让帖木儿帝国内部陷入混乱,这并不符合大明稳定中亚的政策。
可他也不准备要的太少,即便他已经从整个波斯湾地区获得了大笔财富。
“一百万枚金币,这超过了我的实力。”
沙哈鲁直言不讳,并坦然自己所面对的局面:“现在的我拿下你手中三十三座城池后,还需要投入财富才能让他们恢复繁荣。”
“另外,我在西边还有几个敌人,而我的军队需要军饷。”
“这三十二个城池,我最多只能出二十万枚金币,六百万枚银币,不能再多了。”
沙哈鲁基本是把自己手中大部分财富都交了出来,而这笔价格也达到了近一百四十万贯。
见状,郑和也不准备继续逼迫沙哈鲁,而是张开双手似乎要与他拥抱。
“恭喜您,您成功收复了这三十二个城池,成为了波斯地区最大的王。”
“我也应该恭喜你。”沙哈鲁咬着牙说出这句话,并与郑和拥抱时狠狠用力。
不过郑和并非是一般的太监,他也是与朱棣从刀山火海中走出的汉子,因此当他用力时,沙哈鲁便感到了疼痛,随后松开了自己的手。
“我们将会在伱们的军队抵达后乘坐战船撤退。”
二人松开了手,郑和站在华盖伞下与沙哈鲁交谈交接城池的问题,并对忽鲁谟斯的事情谈论道:
“我们无意和你们为敌,因此忽鲁谟斯港的守军也将会仅保留不足六千人。”
“如果您的子孙日后遭遇了什么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我们设置在贵国国都的属国馆,邀请我们的军队帮你们解决一些小问题,不过战争所带来的抚恤,想必您应该清楚了。”
郑和说着千年不变的话术,而沙哈鲁早在赶来此地此前,便已经从刘勉口中得知了属国馆、驻军、抚恤等问题。
在他看来,忽鲁谟斯港的明军和自己手下的封臣是一样的,不过要的抚恤比较高罢了。
对于见识过明军实力的沙哈鲁来说,如果明军能打出这次一样的战果,那支付数十万银币的抚恤并不是什么问题。
要知道,他的父亲为了拿下阿塞拜疆地区,整整花费了数百万银币,而如果派遣这支不足六千人的明军前去,并且他们能保持此次波斯湾之战的水平的话,那他顶多花费一百万银币,就能解决阿塞拜疆地区的问题。
不过当下显然不是调动这支明军的最好时机,以免让郑和看出他的虚弱。
想到这里,沙哈鲁又与郑和聊了许多事情,旁敲侧击的打听大明的情报。
对此,郑和压根不准备隐藏,而是将大明的事情都告诉了沙哈鲁,没有夸大与掺假,因为没有必要。
就郑和这一路下西洋来的经历来说,他已经可以断定,大明是现如今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
别的不说,仅仅他们这支舰队两万多万,就可以横行大半个波斯地区的战力来说,如果朱棣与朱高煦下狠心开发旧港和锡兰,那下西洋舰队的人数甚至还可以再增加到三万乃至四万、五万。
郑和自己都不敢想,如果自己手里有五万远洋军队,那他能做到什么程度。
“果然,权力使人膨胀,难怪殿下要每日三省吾身。”
郑和唏嘘一句,便与商量好了所有事宜的沙哈鲁告别。
他看着沙哈鲁带着千余骑兵撤退,随后才带着胡季返回了克尔登城内。
在城池门口,在此等待许久的陈瑄一见他们返回,当即便让人撤回野战炮,并走下马道询问起了郑和。
“怎么样,事情都谈好了吧?”
“要是谈不好,大不了再和他们打一仗,让他们见识见识我们的厉害!”
陈瑄满脑子都是想着打仗捞功绩,但郑和却笑道:“谈拢了,毕竟沙哈鲁不是傻子,乌尔萨都被我们打得畏明如虎了,他不可能和乌尔萨犯上一样的错误。”
“下个月中旬,他会派军队先后接管其它三十二个城池,并将二十万枚金币与六百万枚银币交到我们手中。”
郑和说罢,陈瑄兴致缺缺:“也不算多啊。”
“确实,我们明明可以要更多。”胡季也十分不解,但郑和却解释道:
“我们要的太多,他虽然也能拿出来,可之后他怎么去镇压其它叛军?”
“我们要的是一个能够维持河中地区和平的帖木儿国,而不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帖木儿国。”
“北边的战乱让许多部落都向东迁徙,这消息你们又不是不知道,继续打下去对我们没好处。”
“更何况,我们手中的火药数量已经不多了,虽然一直在收集,但这里能制作火药的工匠太少,早点解决忽鲁谟斯的事情,早点继续下西洋,然后早些回家吧。”
郑和解释了所有后,便看向陈瑄询问道:“三十二个城池的缴获都清点好了吗?”
“都清点好了,所以我才说那沙哈鲁给出的东西不算多。”提起缴获,陈瑄脸上止不住笑意。
“五十七万枚金币,九百多万枚银币,还有三百多箱铜币福立,以及二百多箱的珠宝……”
“除此之外,还有十几万头牲畜,以及上百万只羊群,四百余万石粮食。”
“不过这些东西我们运到哪里去,锡兰?”
陈瑄有些头疼,金银珠宝倒是好运,但牲畜这些活物想要运送就比较困难了。
“耕牛可以留在当地开垦耕地,另外把忽鲁谟斯除工匠以外的百姓都视情况交给沙哈鲁。”
郑和略微思考便给出了安排,他并不准备留下忽鲁谟斯的所有人,而是只准备留下一定的人口来配合畜力耕种,剩余人口便都交给沙哈鲁。
少量人口加上大量畜力,这样才能让忽鲁谟斯北边开垦出来的那十几万亩耕地在满足城池驻军、百姓口粮的同时,还能存储一定的粮食,以此应对舰队下次远航,以及日后被包围缺粮的情况。
“这些东西折色过后,价值恐怕不低于五六百万贯。”
郑和估算了大致的价值,然后才继续道:“剩余的牲畜,羊群可以贩卖给沙哈鲁,耕牛则是走海运,看看能不能运到锡兰。”
“如果运不到,那就在沿海各国港口进行贩卖,反正耕牛不缺买家。”
“只有粮食倒是难处理,干脆就在这建立一个大粮仓。”
“我估计帖木儿国的粮价短时间降不下来,到时候我们可以把这笔粮食贩卖给各地商人,等粮价平稳后再买粮储备。”
郑和将这些东西给安排了个大概,随后才开口道:“准备准备,等沙哈鲁把城池接管,我们收到所有的赔偿,并拿到他致歉的国书后,便可以继续下西洋了。”
耽搁了近一年时间,郑和终于提起了下西洋的事情。
陈瑄脸上露出失落,可四周的海军将士却十分高兴。
他们已经离家快三年了,如今总算能继续展开航行,并在接下来的航行中返回家中了,这样的情况,他们如何能不高兴。
“海商那边怎么办,还有驻扎这里的海军怎么办?”
陈瑄问出问题,对于前者,郑和没有立马回答,而是对后者安排道:
“我准备设波斯卫,隶属海军都督府,暂时归海军管辖,如果殿下要改动,到时候再改动也不为过。”
“不在忽鲁谟斯驻扎足够的军队,我们也不敢继续下西洋。”
“另外,殿下此前说过,木骨都束以南想要买到大批粮食十分困难,因此让我们做好准备,别带太多人进入昆仑洲的航道。”
“因此我准备留下两个卫驻扎,我们率领东海卫和东洋卫继续南下。”
“至于海商的事情……”郑和顿了顿,并非是觉得不好处理,而是因为海商的数量太少了。
为商者都是逐利的,而郑和他们在忽鲁谟斯几乎停泊了一年,这一年的支出是许多商帮无法负担的,因此在来到忽鲁谟斯,并与西边的马穆鲁克等国商人做完生意后,大部分商帮便组团返回了南洋。
因为返程航道的海盗都被郑和清理了个干净,他们倒也不用担心被劫掠。
况且,经过两年多的锻炼,许多武装商船的商帮水手都能熟练的运用洪武铁炮了,成群结队的他们别说海盗了,就是一般的小国也不敢招惹。
因此,当下的忽鲁谟斯只剩下了各国的官营商船,以及江南闽浙的七家较大商帮。
尽管他们已经做完了生意,但郑和一直告诉他们不要着急离开,昆仑洲虽然没有贸易可做,但却有生意可做。
贸易与生意,这词听上去差不多,可了解郑和的他们都知道,前者代表昆仑洲没有商业,后者则是代表昆仑洲有利可图。
尽管不知道有什么可以图谋的,但他们还是留在了忽鲁谟斯。
也正因为他们的留下,这才让郑和这次下西洋的后半段航程任务可以继续进行。
“告诉他们,最多三个月,他们就知道我为什么留他们下来了。”
郑和眯着眼睛交代了一个大概,陈瑄闻言有些摸不着头脑,但还是让人前往通知去了。
得到了郑和的通知,各国商帮与江南闽浙的七大商帮也安下了心来。
各国商帮是的资金足够多,可以支撑他们下去,而江南和闽浙的七大商帮则是本身实力雄厚。
在他们看来,郑和既然知道南边没有多少国家,那他继续向南的举动一定是有原因的。
联合郑和那句有利可图,尽管他们不知道郑和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这不妨碍他们跟着继续南下。
反正如果耽搁了,那也不过就是耽搁几个月的时间罢了,但万一南边真的有利可图,那他们就率先一步掌握了先机,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
在他们的贪欲下,郑和开始对接下来下西洋的行程做出准备,而返回北方的沙哈鲁也开始了他的筹钱之路……
(本章完)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