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南征北讨
作者:北城二千    更新:2024-05-10 14:03
  “臣等,参见陛下……”
  抵京翌日,当唱礼声在武英殿响起,身穿赐服的沐春、瞿能、何福、顾成、王瑄、傅茂、傅正、傅敬等八人也对坐在位置上的朱棣,站在一旁的朱高煦作揖行礼。
  他们的表情平淡,但心里是什么想法,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赐座”朱棣开口示意王彦,王彦也带着几名太监搬来椅子,让八人分坐左右两排。
  在入座时,沐春、瞿能、何福、顾成坐在右边,傅茂三兄弟和王瑄坐在左边。
  就入座的情况来看,显然西南的这八位武官因为靖难之役时的事情,闹得十分不合。
  这样的情况倒是让朱棣看得十分高兴,毕竟武官若是铁板一块,他反倒难办了。
  “新朝到来,俺知道你们兴许不喜欢俺,但这不打紧,只要好好为朝廷办事就行。”
  朱棣倒是开门见山,甚至用俺的自称来拉近双方关系。
  他的话让沐春几人脸色动容,兴许是没想到朱棣居然心胸这么豁达。
  “除了这句话,俺召你们来南京,主要还是为了西南改土归流和平定安南的事情。”
  “先说改土归流的事情。”朱棣顿了顿,随后才将自己的想法交代道:
  “俺知你们在西南不容易,加上平定麓川有功,因此在讨论改土归流和安南之事前,还得先说另一件事。”
  朱棣将目光投向王彦,王彦见状也取出了一份早早写好的圣旨。
  沐春等人见状起身下跪,行五拜三叩之礼后等待王彦宣旨。
  “升赏西平侯沐春为黔国公,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食禄二千五百石,子孙世袭,有诰券,本身免二死,三代一体追封。”
  “升赏都督顾成为镇远伯……”
  “升赏都督何福为宁远伯……”
  “升赏都督瞿能为建昌伯……”
  “升赏昆明指挥使傅茂为广南伯……”
  “升赏普定屯田卫指挥使傅正为云南都指挥使……”
  “升赏大理卫指挥佥事傅敬为云南都指挥同知……”
  “升赏南甸指挥使王瑄为云南都司指挥佥事……”
  “升赏永昌卫指挥使王兆为……”
  朱棣一口气对西南的诸将进行升赏,沐春因为平定刀干孟而升赏国公,其余顾成等四人则是升赏为伯爵,其次的傅正、王瑄等兄弟父子五人也基本都进入了云南都指挥使司衙门之中。
  这样的升赏,让除沐春以外的诸将心里立马有了触动。
  “谢陛下隆恩……”
  诸将谢恩,其中虽然包括了沐春,但不管是朱棣还是朱高煦,他们都看得出沐春本人实际上对册封国公这件事情没有太大感触。
  这并不出奇,如果他不是这样的人,也不会舍得把开垦出的三十万亩昆明屯田尽数均分给百姓,朱元璋也不会直接越过群臣让沐春镇守西南,并当着群臣面说:“这孩子是朕的家人,不用试任。”
  相比较他,他的弟弟沐晟就差了一大截,但即便如此依旧能镇住云南及三宣六慰的土司,可见沐氏家风。
  “平身入座吧。”
  朱棣对没能收服沐春并不觉得奇怪,说起来他和沐春也相识多年,两人也是同一年就藩和参军。
  不同的是,沐春参军同年就以十七岁的年纪跟随沐英出征西番,又随军征伐云南、江西等地,常为先锋,在不到二十五岁的年纪积功授后军都督府佥事。
  当年的他,可比突袭乃儿不花前的朱棣出名多了,俨然是继李文忠、朱文正、沐英之后又一冉冉上升的将星。
  在靖难之役中没遭遇到他,这也是朱棣为之庆幸的事情。
  “对西南的土司,要逐步分化,挑选不服朝廷,亦或者实力过强的大土司剿灭,在当地设置府、州、县、卫,朝廷也会派遣流官和迁徙百姓迁往当地。”
  朱棣开始说起了西南改土归流的事情,但也只是大致讲述,随后便把重心放到了平定安南一事上。
  由于没有陈天平和陈朝遗臣裴伯耆的控诉,因此大明所用的理由便是胡季犛挑拨西南土司对立朝廷,并侵占广西思明土官及云南宁远州辖境的猛慢、禄州等地,以及趁大明属国占城国王罗皑新丧之际讨伐占城等事情。
  这些事情加在一起,即便没有陈朝遗民求救,也足够大明发兵征讨安南了。
  “平定安南的事情俺不担心,伱们几人在西南领兵多年,又长期在麓川一带作战,那胡季犛不是你们的对手。”
  朱棣先是夸赞了一下诸将,随后才道:“不过拿下安南后,该如何治理当地,以及如何防范胡氏残部才是俺担心的事情。”
  说到此处,朱棣看向了一旁的朱高煦。
  这倒不是他没有办法,而是朱高煦对安南的熟悉程度并不差,之前父子二人讨论安南事宜的时候,朱棣就能感觉到朱高煦有更深的想法。
  “确实……”见朱棣看向自己,朱高煦也接上话茬继续道:
  “安南不比西南土司,我曾派人调查过当地,总的来说安南有府州四十八、县一百六十八、人口三百余万。”
  “加上当地的情况与滇西的麓川、滇南的车里类似,因此即便歼灭了其主力兵马,可残部却依旧能骚扰各府州县镇。”
  “如果当地百姓再加以支持,那这群残部不仅能在丛林之中存活,甚至还能壮大。”
  “简单来说,如今的安南已经不是汉唐时期的安南,而是一个让朝廷无法温和治理的地方。”
  “此种情况下,若是朝廷自认为可以用体面的方式治理安南,那最终迎来的只能是失败。”
  说到这里,朱高煦不免说起了没有记录在册的安南蛮人。
  “除了这三百万百姓,安南的西部群山之中还有二百余万蛮人,这群蛮人比安南人更加难以治理。”
  “也就是说,安南起码有五百万人口,是云南土司所控人口的三倍有余。”
  “我翻看史书,饶是强如盛唐,灭高句丽后迁出大量人口,可当地仍是起义不断,八年后即北迁省治。”
  “朝廷打下安南后,首要做的就是迁徙百姓,并且要大量设立卫所,迁入汉民。”
  “对于如何使得安南在朝廷治下长治久安,我有一快一慢两个办法。”
  朱高煦说到精彩处停顿了下来,诸将纷纷看向他,朱棣也诧异他的停顿,不由埋怨:“不要卖关子了,有什么办法直接说就是。”
  面对朱棣的话,朱高煦却深吸一口气道:“快的办法就是杀人,拿出来蒙古人对女真人的态度,在与安南交战时反复剿洗抄掠,在战事中将兵丁及民夫尽数屠戮,那安南遂可定。”
  一个办法说出,武英殿内众人纷纷倒吸了一口凉气。
  蒙古人是怎么对付金人的?
  金国巅峰五千万人,其中女真人、契丹人和渤海投降的汉人接近五百万,可蒙金战争结束后,五百多万的女真人、契丹人与渤海汉人仅存数十万。
  这样的屠戮方式,是女真在整个蒙古时期都很难死灰复燃的原因。
  虽然朱高煦提出的办法是利用战争把安南的男丁物理削减,而不是像蒙古人一样屠戮百姓。
  可这样的办法依旧血腥,饶是在对麓川作战时常常大杀四方的西南诸将都无法平静。
  “慢的办法呢……”
  朱棣的声音不由小了几分,显然是没想到朱高煦会说出这种血腥方法。
  “慢的办法就是徐徐图之,扶持陈氏复国,同时以陈氏的名义宣布献上谅山、谅江、新安三府,将鸡陵关以南的隘留、坡垒等险要之地稳稳站住。”
  “此举在名义上可以说是惩戒“胡贼”侵占朝廷西南诸州,同时也可以让其把宣化和归化之半“归还”给宁远州。”
  “在此基础上,诏设广西行都司,管理安南献上的土地,并将宁远州升设军民宣慰司,连同车里、老挝,改属行都司。”
  “如此,朝廷相当于拿了安南的燕云十六州,升龙(河内)以北再无屏障,朝廷可以随时突击南下。”
  “一旦安南不安分,便可以找个理由,时时敲打。”
  “如此反复十数年或者数十年,能废安南就废,废不了的话再一步步拿下他的太原、北江,这样就拿到了安南最大的平原。”
  朱高煦说出了一个慢的办法,但这个办法并没有被众人接受认可。
  毕竟这次出兵就是要拿下安南全境,如果出兵十余万结果只拿下北部的山隘与平原,那完全就是支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诸将的表情被朱高煦看在眼里,在他看来大明想要拿下安南只有这两个选择……要么忍,要么残忍。
  至于像沐家世守云南的这种办法根本无法用在安南身上,更解决不了问题。
  朱元璋让沐家世守云南得以成功的前提条件是云南人口本来就因为土司征战而变得非常少,再加上以明朝强制铺过去的数十万军户占住整个云南所有的交通要道,因此天时地利都握在了朝廷手里。
  相比较之下,安南根本没有这个条件。
  首先从人口来说,安南本土人口极多,算上蛮人就是云南的三倍。
  再从军事来说,安南一旦过了坡垒关之后就是一马平川的红河三角洲大平原,根本不存在云南那种遍地关隘的情况。
  在这种地理情况下,把卫所和军队驻扎在平原上,相当于孤悬,联不成串,这也是黎利能击败安南明军的原因之一。
  其次,世守云南的核心在于云南的土司之间矛盾多多,不可能、也不存在联合起来同时全部反叛的情况,甚至在某家土司反叛之后周围的本来心怀叵测的土司会立即宣布拥护大明,然后参与云南总兵组织的围剿。
  大明在云南始终是拉着多数打少数,这也是云南能够得以长期维系的重要原因,但是安南不存在这一基础。
  因此在朱高煦看来,物理消灭一批军队与民夫,将安南男丁占比大大降低,然后从江南迁徙孤寡男丁前往安南才是最快也能最稳妥吃下安南的办法。
  至于大明在安南实施的郡县制他也并不全部认可,在他看来安南就得施行军管,这样才能避免爆发更大的动荡。
  云南和安南不一样,云南爆发动荡后,由于每年二百余万贯的金银铜矿,大明会拼死将任何动荡弹压下去。
  可安南的的金银铜矿不如云南丰富且不提,开采难度也不低,比较容易开采的钨矿、铝土和稀土在这个时代又没什么作用。
  更重要的是,云南的价值已经被朱高煦挖掘出来了,眼下云南的矿产已经在他的指点下被探明大部分,甚至到清朝嘉庆,云南的金银铜矿探明情况也不如现在。
  正因如此,大明才能从西南获取每年二百余万贯价值的金银铜钱。
  也是因为如此,满朝官员都不抗拒对云南的投入,因为他们知道对云南投入越大,云南的回报就越高。
  相比较之下,开采难度不低还没有基础的安南对大明的吸引力甚至不如孤悬海外的吕宋大。
  只有物理快速的办法,才能让大明在交趾这片土地上获取到这个时代最为珍贵的土地资源。
  朱高煦虽然没有掌握安南的耕地情况,但从他们能养活三百万百姓来看,耕地应该不低于一千万亩。
  如果能通过正常的战争来减少安南的数十万男丁,那就能多出二三百万亩耕地。
  这些耕地如果发给迁徙安南的卫所汉人,那便能让汉人在当地站稳脚跟。
  只是这样的办法,朱棣敢不敢用就另说了。
  想到这里,朱高煦看向了朱棣,可朱棣显然不希望用这样血腥的方式拿下安南。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朱高煦开口提醒一句,他可不希望大明像历史上一样既要还要,最后弄得两头不是。
  但凡明军在安南坚决点,黎利连蹦跶的机会都没有就被镇压了。
  只是即便他这么说,朱棣却还是摇头道:“朝廷可以效仿盛唐,将安南的男丁迁徙到两广,再在安南多置卫所。”
  “那要置多少卫所?”朱高煦当着诸将的面质问朱棣,朱棣却在盘算过后开口道:“三十个卫所如何?”
  “三十个卫所最多能拉出五万战兵,想要控制安南怕是不容易。”朱高煦摇了摇头。
  “六十个卫所,十万战兵搭配你的火器,足够弹压他们了。”朱棣似乎下了决定,并劝阻朱高煦道:
  “军队开启屠刀容易,想要收回就困难了,你为将多年,应该了解。”
  “是”朱高煦在心底叹了一口气,但很快又察觉了朱棣的心思。
  显然,朱棣是认可自己所说的快办法,只是他不想让朝廷的军队干这种事。
  既然如此,那不让朝廷的兵马干这种事不就行了?
  “征讨安南如此人口庞大的叛逆,仅凭朝廷的八万兵马显然不足,不如向三宣六慰和各地土司征调兵马如何?”
  朱高煦准备让土司背黑锅,反正大明要改土归流,到时候完全可以用土司在安南劫掠作为借口之一。
  土司军队的纪律肯定不能和明军相比,只要没人管他们,他们能把安南的地皮都刮干净。
  “你觉得征调多少合适?”
  朱棣果然认可了这一办法,朱高煦闻言也看向了椅子上的沐春。
  “敢问黔国公,云南、广西及四川行都司、贵州、三宣六慰等地土司可以征调出多少兵马?”
  “十余万……”沐春的政治头脑不比沐英差,对于这父子二人的戏码他已经看了个清楚。
  “能征调多少就多少吧。”朱棣开口定下征调数额,沐春闻言便知道朱棣想用征讨安南来消耗土司的实力。
  只要明军使用火炮轰开安南城门,然后派土司军队率先入城,那都不用自己吩咐,恐怕他们自己……
  “好了,事情便这样定下了,明年入冬出兵安南,若是云南广西的粮草不济,便从四川和湖广调遣。”
  朱棣不想继续这个话题,毕竟说多错多。
  见此情况,沐春等人也先后起身作揖:“臣等告退……”
  说罢,他们缓缓退出武英殿。
  在他们走后不久,朱棣才看向朱高煦:“日后这种事情,你还是少在诸将面前说,理应在私下说,而且最好隐晦些。”
  “儿臣谨记。”朱高煦颔首应下,朱棣见状也开口道:
  “你能从安南那里弄来这么详细的情报,看来你的西厂办的不错。”
  这是朱棣首次提及西厂,同时也在试探西厂对外的情报能力。
  他将朱高煦能掌握安南情况的事情归结到了西厂身上,但实际上朱高煦能这么清楚安南的人口情况,是因为他前世看书的时候历史写过这一篇章。
  那篇文章里贴上的都是明军征讨安南后清点的数据,不仅有人口情况,就连安南有几头牛、几匹马、几艘船、几头大象都写了个清楚。
  唯一的缺憾就是耕地情况没有写,不然朱高煦所掌握的情报还能更准确。
  不过既然朱棣把自己的情报来源归结到西厂身上,朱高煦也刚好将计就计。
  “确实如此,西厂主要对外。”
  朱高煦坐在了一旁椅子上,对朱棣“开诚布公”的给出回答。
  朱棣听后,脸上也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
  只是这表情没持续太久,他便暴露了本性。
  “你说安南的情况你掌握的这么精确,那漠北鞑靼和瓦剌的情况,还有你早年说过的帖木儿国的情况如何?”
  朱棣询问鞑靼和瓦剌是本能,询问帖木儿国则是因为早年朱高煦夸大的太厉害,以至于现在的大明都还在防范帖木儿。
  “瓦剌和鞑靼本部也就几十万口,能拉出的明甲战兵顶多十万。”
  “至于西边的帖木儿,他眼下正在波斯与波斯人交战,根本无力东侵。”
  “况且据儿臣消息所知,别失八里(东察合台)新君对于帖木儿并不服,试图依仗朝廷去对抗帖木儿。”
  朱高煦将自己知道的情况大致说出,可能细节上有差误,但总体来说应该没问题。
  “嗯……北边的消息倒是与俺知道的差不多。”
  朱棣摸了摸自己的大胡子,随后才开口道:“安南的事情,你自己看着去办,迁徙人口的事情,俺准备从广东迁徙广西,从广西迁徙至安南。”
  “第一批至少迁徙二十万,设立三十个卫所,然后陆续还要迁徙。”
  在人口迁徙上,朱棣的想法和朱高煦差不多,不过朱高煦想迁徙的更多些。
  “可以从福建迁徙至广东,广东迁徙广西,广西迁徙安南。”
  “儿臣估计在二十年内迁徙百万汉民入安南,那安南就能被朝廷彻底掌控了。”
  朱高煦说出自己的想法,可朱棣却皱眉:“福建人口并不多,迁徙当地会不会被抵制?”
  “不会。”朱高煦摇摇头,他很清楚福建的情况,因此和朱棣解释道:
  “福建因为闭塞,存在的家族与乡绅富户并不少,单论人口来说,福建人口四百万,耕地却只有一千二百余万。”
  “三亩地能否养一人,父亲应该比儿臣了解,但从耕地和人口来说,福建已然十分危险。”
  福建的土地问题在明清尤为严重,由于地方闭塞,因此朝廷往往不重视这里。
  可是实际从永乐后期,这里的阶级矛盾便十分明显,宣德年间朱瞻基的坐视不理,更是让福建矛盾加重。
  到了正统年间,朱祁镇的目光还停留在西南的时候,福建矿工发生起义,原本只是几千矿工不堪矿课压榨的起义,却因为土地矛盾而迅速发展为十数万人。
  朱祁镇派陈懋出兵镇压不久,北边瓦剌叩关,然后朱祁镇就陷入了三线作战的局面。
  再往后便不用多说,朱祁镇坚持三线作战,结果被抓到了漠北当留学生。
  总之福建矿工起义的问题,本质也是利益和资源分配问题。
  福建的矿课负担确实重,但普通百姓的负担也不轻。
  三亩地即便产出六石粮食,上交官府后便只能紧巴巴的过日子,一旦家中人口增多,都不用几代人,只需要再多一代人,那就会遭遇吃不起饭的情况。
  闽浙两地百姓从永乐后期开始,就一直面对这种局面,经过正统年间镇压后矛盾被缓解,可到了明代中后期,讨生活的百姓只能走私去南洋生活,因此嘉靖年间的走私商人和倭寇也主要以福建、浙江为主。
  朱高煦可以笃定,只要他开出足够丰厚的迁徙条件,那别说迁徙广东,就是直接迁徙福建百姓去安南,他们也敢举族搬迁。
  “反正安南的事情,俺今日开始就交给你了,俺不再插手,但是北边的事情都得俺过目再拍板。”
  朱棣对朱高煦处理政务还是比较放心的,只要他步子不迈太大,那基本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他现在想的,是在平定安南后,如何出兵收下漠东。
  “儿臣领命。”朱高煦应下,不过还是补充道:“漠东收复后,可以慢慢增设卫所……”
  “行了”朱棣打断,话语中透露着埋怨:
  “俺要打你不让,现在还没打你就想着后面的事情,你先把安南的事情弄好再说吧。”
  说罢,朱棣拿起了一份奏疏,靠在龙椅上,用奏疏挡住了与朱高煦对视的目光。
  “呵呵,既然如此,那儿臣告退……”
  见朱棣这副模样,朱高煦便轻笑着作揖回礼,随后笑声爽朗的离开了武英殿。
  倒是在他走后,朱棣放下奏疏抓了抓胡子:“安南……”
  他呢喃着安南,紧接着啧啧几声:“跟老二一比,俺都觉得俺太圣贤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