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尴尬境地
作者:北城二千    更新:2024-05-10 14:02
  “你说甚?老二把大宁拿下了?!”
  北平承运殿内,只是隔了一日,朱棣便收到了朱高煦将松亭关及整个大宁拿下的消息。
  这个消息传来时,不止是他,而是殿内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昨日他们还在愁着没有打下山海关,无法合军来对付耿炳文,结果才过了一日,朱高煦把大宁二十二个卫都拿下了。
  “回殿下,我家殿下已经拿下了大宁二十二卫,顺带击溃了来犯的元将哈剌兀,把哈剌兀活捉活埋了。”
  “我家殿下派末将来,是想问问北平还有多少粮秣,我军粮秣已然不足。”
  渤海千户官吴孟站在殿内正中,对朱棣作揖开口。
  他这话一说出口,朱高炽便率先开口:“还有一百九十余万石。”
  “可否拨一百万石前往辽东?”吴孟也不客气,直接要走了一百还多的粮食。
  “这……”听到朱高煦一开口就要那么多,朱高炽立马将目光投向了朱棣。
  此刻的朱棣倒是十分高兴,他站起身来乐呵笑了两声,然后才回答道:“粮食倒是可以调拨,但你先告诉俺,你家殿下有多少兵马,另外何时能攻克宁远?”
  朱棣很好奇自家老二现在有多少兵,而吴孟也没让他失望:“我渤海眼下应当有兵八万,过几日殿下破了刘嵩后,理应有十万,但殿下说过要整军,不会超过九万。”
  “九万?还整兵?”
  听着吴孟的话,张玉、丘福等人面面相觑。
  要知道北平、大宁、辽东三地的兵马已经十分精锐了,在这样的精锐中还要整军,朱高煦的眼光着实有些高了。
  “别整军!”
  果然,听到吴孟的话,朱棣连忙打断:“他要是嫌兵马多,叫他送来给俺,别浪费。”
  “另外伱说他很快就能破刘嵩,可是有了什么想法?”
  “这末将不能说。”吴孟很守原则,他与渤海大部分将领一样,对于燕军态度只是稍好,对朱棣也只是出于自家殿下父亲而尊重,并没有大宁、辽东等都司兵马对朱棣的那种敬佩。
  “行,你回去告诉老二,就说他若是能把辽西拿下,俺便让人运粮一百万石给他,不过我这里民夫不足,叫他派些兵过来。”
  “此外,这份是南边的军情,耿炳文二十万大军即将北上,教他早些安排好自己的事情,随后与俺南下对敌。”
  朱棣递出一份信,站在他身旁两个没有胡须却皮肤古铜的人中走出一人,将那封信递给了吴孟。
  吴孟接过情报,随后作揖:“末将现在就返回大宁,殿下可以撤走蓟州和昌平、密云的兵马了。”
  话音落下,吴孟转身便离去,而丘福则是紧皱眉头,等他走远才开口道:“二殿下手下的兵确实精锐,就是过于桀骜了。”
  “傲点好啊……”朱棣眼馋的看着离开的吴孟,以及跟随他离开的渤海兵卒。
  渤海兵卒各个被朱高煦养的虎背熊腰,哪怕不知兵的人也能看出其骁勇程度,何况朱棣。
  “得想个法子从老二手底下弄些渤海的兵来。”
  朱棣把心底话给说了出来,众人听到后面面相觑,朱棣也在反应过来后咳嗽道:“咳咳,老二没带过十几万的大军,这些比兵给他,他也不一定能带好,俺替他带带,反正到时候再还回去便是。”
  他虽这么说,可众人都清楚,但凡被他借走的东西,就没有还回来一说。
  瞧着他摩拳擦掌,诸将都在为自家二殿下而惋惜,唯有朱高炽心情落到了谷底。
  在众人中,姚广孝敏锐察觉到了他的变化,但没有开口。
  “好了,都退下,去把密云、昌平、蓟州的兵撤回来,这下俺能用的兵更多了,对上耿炳文那老侯爷胜算也就更大了。”
  朱棣乐呵呵笑着,显然已经想到了自己节制朱高煦,统辖十几万大军时那意气风发的模样。
  “我等告退……”
  众人起身退去,朱高炽也在其中,唯有姚广孝虽然起身,却没有离开。
  朱棣乐呵过后,也看到了没有起身的姚广孝,他知道姚广孝有话要对他说,因此等朱高炽他们离开后,他才走下高台,对姚广孝询问:“老和尚,你不走是要与俺吃饭?”
  “殿下是否想过世子与二殿下日后如何相处?”
  姚广孝直言开口,这问题让朱棣愣了愣。
  说实话,他还没有想到那么远,因为他的脑子基本都被如何击败耿炳文所占据了。
  当然,他也没想到自家老二这么能打,开战不过三个月,就直接拿下了大半个辽东与整个大宁。
  眼下经过姚广孝提醒,他自然知道姚广孝想说什么。
  朱高炽的世子位是老朱册封的,为的也是阻碍朱高煦继承燕府,不至于让燕府对朝廷的威胁加大。
  只是或许连老朱都想不到,朱高煦居然能在他死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拉出近四万大军南下,并且三个月击垮辽东都司,拿下大宁。
  “眼下,二殿下手中有关外近百万百姓,几日后手中兵马更是多达十万,势力比您还要大。”
  姚广孝侃侃而谈,分析着当下局面:“渤海的兵卒将帅您也见过,他们如此桀骜,只听从二殿下的话,便是对您也只是保持基本的尊重。”
  “眼下他们还有辽西的四万余官兵与九连城的一万余官兵未收拾,一旦他们收拾了这群人,渤海与辽东便高枕无忧,因为前面有您在挡着。”
  “既然高枕无忧,自然没有必要入关。”
  “他们需要入关的理由,无非就是为二殿下打下这天下罢了。”
  “这种局势下,如果世子一直占据世子位,那敢问渤海的兵卒,为何还要入关打仗?”
  姚广孝质问朱棣,朱棣的政治手段也并不差,自然清楚他想说什么,因此不由沉默起来。
  瞧着他沉默,姚广孝只能加大力度:“若是世子位不是二殿下的,而建文又回心转意,选择将三都司册封给二殿下,您以为二殿下麾下的那些骄兵悍将是会选择打官军,还是转过头来打您?”
  “即便有二殿下阻止,可最好结局也不过就是作壁上观罢了。”
  “人言众人拾柴火焰高,可被掌握火候的那人,亦不是被众人所拾柴火给限制住?”
  “您要考虑张指挥使、朱指挥使等人感受,二殿下也同样需要考虑麾下将领感受。”
  姚广孝说完了一切,便再也不开口继续说下去,反倒是朱棣经过提醒,大体梳理了脉络。
  他眼下的局面,比唐高祖李渊还要尴尬。
  李渊与李世民,起码在打下长安,乃至李世民出战薛举之前都是一部人马,李世民用的也是李渊的人马,选人也是从李渊麾下将领选人。
  哪怕到了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麾下将领,也有大半出自李渊帐下,这群人不过只是选择了李世民罢了。
  反观自己与老二呢?
  自己与老二麾下的人根本没有太多接触,他们也并不信服自己,反倒是自己麾下的丘福、朱能、张玉等人比较亲近朱高煦,对朱高炽只能说是上下级关系。
  这样的情况下,朱棣反倒是比李渊更容易当上太上皇,而朱高炽更是连竞争的机会都难得,毕竟李建成还有部分兵马和李渊拉偏架,可朱高炽什么都没有。
  “你要俺废了高炽的世子位?”
  朱棣沉默许久后开口,姚广孝却摇摇头:“贫僧也不知道,但是贫僧觉得,有必要提醒您。”
  “除非您觉得世子能力超过二殿下,否则最好不要效仿唐高祖之举,在二位殿下之间玩弄制衡。”
  姚广孝这话还算说的收敛,毕竟李世民麾下的人除了尉迟恭几个降将外,其余人都与李渊有着关系,不敢直接对李渊动手。
  可再看朱高煦那边,渤海军的人可没有几个和朱棣有关系,他们对朱棣动手可没有愧疚感,尤其是北山之中的野人女真,他们可不在乎什么世俗道德。
  朱棣要是敢在朱高煦和朱高炽中间玩平衡,恐怕这次靖难打到一半,就要打成燕府内战了。
  “高炽……”
  朱棣面色复杂,但他口中呢喃的却是朱高炽的名字。
  姚广孝知道他为什么为难,毕竟古往今来,即便父子退位继位,也很难有圆满的结果,更别提兄弟了。
  当然,更致命的还是前宋赵匡胤那几个儿子的下场,虽说大部分还算下场圆满,但最有威胁的赵德昭,那可真的是被斥责而自杀。
  赵德昭如此,那朱高炽呢?
  虽然辈分不同,可威胁却一直存在,即便朱高煦不想杀,但渤海呢?
  “刚才贫僧看到了世子表情复杂,想来他已然想到了这件事。”
  姚广孝开口,而这件事让朱棣有些难受,他抬手打断了姚广孝:
  “这件事,俺自己再想想,另外老二还是识大体的,下次我与他见面后,好好问问他是怎么想的。”
  朱棣将希望放到了朱高煦身上,想让他来告诉自己答案。
  这是一种推脱,可姚广孝却能理解他。
  如果朱棣不重视亲情,那朱高煦早在兀良哈秃城的时候就被他绑起来送给朱允炆了,朱高炽与朱高燧更是连北平都回不来。
  他成在亲情,因为亲情让他留下了朱高煦,进而促成了今日辽东、大宁二都司俱覆灭的结果。
  他也败在亲情,因为亲情让他在朱高炽与朱高煦之间难以抉择。
  “其实说这些太早了,俺连黄河都还没见到呢。”
  朱棣讪笑着来打圆场,之所以以这个借口来打圆场,也是因为在今日之前,他都未曾想过自己可以拿到天下,所以自然不会想储君之位带来的问题。
  可今日后不同了,他们父子合并已然十七万,并且骑兵众多,外无强敌,已经有了角逐天下的本钱。
  其实要是给朱棣时间,经历过今日大宁投降消息的朱棣用不了多久就会想到储君的问题,姚广孝不过是提前点出罢了。
  “贫僧告退……”
  见朱棣如此说,姚广孝也行了一礼,随后缓缓退出了承运殿。
  瞧着他离开,朱棣也踌躇片刻后返回了燕府后院的前寝宫。
  在这里,他瞧见了高兴的徐氏。
  此刻她正在高兴的写信,而这信不用多言,自然是写给朱高煦的。
  “徐妹子,你得到消息了?”
  朱棣强挤着笑容走进殿内,徐氏听到他的脚步声后便知道了来人是他,只是不曾回头,笑着写信说道:“自然得到了消息,因此才要写信问问高煦情况。”
  “嗯……”朱棣走到徐氏身旁坐下,十几个呼吸未曾开口。
  察觉到他的不对劲,徐氏也放下了手中的毛笔,疑惑回头看向他:“这样的消息,你怎么也没点反应?”
  “我……”朱棣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决定将姚广孝的话告诉徐氏。
  他慢慢开口解释自己高兴不起来的原因,徐氏听后,脸色也渐渐从高兴变成了凝重。
  “殿下你是怎么想的?”
  徐氏询问朱棣,朱棣却面露纠结:“俺也不知道,俺觉得老二应该不会对老大怎么样,所以想等他带兵入关后与他说说。”
  “嗯。”徐氏松了一口气,她最担心自家殿下玩制衡这一手。
  “既然事情还没决定下来,那就暂时先不用去想它,等高煦回家再与他说吧。”
  徐氏安抚了朱棣,随后转身便继续给朱高煦写起了家书。
  瞧着她的背影,朱棣只能将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放到了朱允炆头上。
  如果他不这样狠辣削藩,自己也不会起兵,自家一家人也不会陷入这种局面。
  连带着,朱棣连曾经的大哥朱标都埋怨上了。
  兴许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对待朱标的态度也开始因为朱允炆而渐渐转变。
  同样,在他的布置下,密云等城兵马被季节到了北平城外,一时间朱棣可动用之兵变得更多,而局势也开始变得难以琢磨。
  “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三天时间转瞬而过,待唱礼声响起,朱高煦也带着大军从松亭关返回了大宁城。
  相较于半个月前,此时大宁城内外的人口变多了许多,兵马更是如此。
  陈亨没有出城迎接朱高煦,毕竟还得避嫌一段时间。
  倒是同样招降归来的朱权、赵牧等人在城外迎接他。
  “外面人太多,先去衙门谈事。”
  朱高煦与站在城门口的二人吩咐,二人也果断上了马匹,向着都指挥使司衙门进发。
  待他们回到这里的时候,陈亨与几名将领已经在这里等待。
  他们一一上前自我介绍,其中卜万与陈亨不必多说,让朱高煦比较意外的是房宽与陈懋三兄弟。
  房宽从洪武十五年便参军,眼下已经四十有二,年纪不算小了,战前他被卜万安排到了冷口关驻守,见到陈亨的部将后直接举城投降。
  陈懋三兄弟年纪最大的是二十有九的陈恭,其次是二十有六的陈忠,最后才是年二十一的陈懋。
  三兄弟与陈亨长得相像,五官不算出众,可浓眉大眼,从面相来看是忠勇之人。
  不过从三兄弟在历史上的情况来看,虽然他们能打仗,可手上也不是特别干净,但这基本是明朝边军的通病。
  日后朱高煦要严格治军,自然得杜绝这些东西,所以对这三人,他还得好好打磨才行。
  当然,对于陈恭三兄弟,朱高煦最看重的还是陈懋。
  陈懋毕竟从洪武年间一直活到了天顺年间,如果不是突然患病,朱高煦都怀疑他能活到朱见深继位。
  如果好好打磨,兴许能服侍自家四代人,毕竟自家体弱多病的大哥都活了四十八,自己身强力壮,不可能比他还短寿吧。
  想到这里,朱高煦坐上了主位,看着眼前众人,先大体说了一下方向问题:
  “眼下,北平以北只有辽西的四座城池和辽东的九连城能阻碍我军。”
  “我此次南下为奉天靖难,以清佞臣。”
  “若是大兄肯交出黄子澄、齐泰,那我自然会乖乖待在关外,可眼下大兄依旧执迷不悟,宠信佞臣,打压武官与我等藩王。”
  朱高煦将大宁诸将拉到与自己同一阵线,然后继续开口道:“我父亲让千户官吴孟给我带来了消息,只要打通了辽西走廊,便可以运送百万石粮食进入辽东,帮助百姓开荒。”
  “我知道你们之中有些人对昔日的袍泽下不去手,这没有关系,你们的敌人不是南军,而是北虏。”
  说罢,朱高煦对众人开口道:“长兴侯率大军二十万北上,我父亲那边人不够用,因此裁军便不裁撤了,今教令陈亨为辽东都指挥使,卜万为北平行(大宁)都指挥使,王义为渤海都指挥使。”
  “拔擢赵牧为北平行都指挥同知,陈恭为北平行都指挥佥事,陈懋为广宁卫指挥使。”
  “另外,北平行都司兵马事宜,皆由宁王朱权统辖,诸将各自领兵听从,为我大明好好驻守此地,不要再发生胡兵入寇一事。”
  拿下了大宁,自然要给出工出力的人升官加爵,眼下虽然不能加爵,但升官是没有问题的。
  卜万肯定是不愿意南下打南军的,既然这样,就让他在大宁待着就行。
  陈亨与陈懋自己要放到辽东,其中陈懋肯定要与自己南下的,陈亨则是在辽东好好修养。
  “谢殿下隆恩……”
  诸将作揖应下,朱高煦也继续道:“北平那边,我父亲需要些兵马,因此我准备拔擢房宽为大宁都指挥同知,带一万大宁步卒南下。”
  “末将领命!”房宽站了出来,确实他对朱高煦不太熟悉,更熟悉朱棣,因此前往北平他也乐于其中。
  见他应下,朱高煦便继续开口道:“陈忠与李远二人组织大宁各都司军户,明日开始向广宁迁移,大宁二十二卫三所八关只需要留下一万五千军户及其家眷便足够,其余人尽数迁往辽东为民,设正七品司马一职,专与移民百姓开荒。”
  “即日起,我渤海麾下百姓皆发日米,成人实粮二斤,未成人一斤半,所开荒田地尽数归开荒百姓所有,摒除杂税,只征田赋,田赋设五赋一。”
  朱高煦与诸将说了自己的政策,而这些政策大多都已经在渤海执行很久,中基层官兵或许不知道,但他们自然是了解的。
  这种政策需要南边不断输粮才能维持下去,只是渤海的体量与整个关外的体量差距太大了,所需的粮食恐怕也会是一笔惊人的数额。
  不过对此,陈亨等人倒是没说什么,毕竟粮食这种事情不用他们操心。
  眼看朱高煦吩咐完所有,陈亨站出来作揖道:“殿下,敢问我军何时开拔广宁?”
  面对询问,朱高煦也不假思索的回应:“明日我麾下六千骑兵开拔,同时带上广宁官兵所有家眷充作第一批迁移之人。”
  “这之前,请陈老将军派人去秘密联系广宁城中大宁兵卒,若是他们愿意投诚,广宁四卫田地可由他们均分。”
  朱高煦出手十分大方,广宁四卫的屯田数额不下六十万亩,而大宁前往广宁的战兵与屯兵数量在四万左右,其中有两万屯兵在义州和中左卫等地运输粮食给广宁城的刘嵩。
  这四万人若是均分六十万亩耕地,那就是每人可以得到十五亩。
  当然,如果算上他们的家人,那基本就是每人三亩,但这也不少了。
  这样的条件提出,许多不愿意当兵的屯兵恐怕会积极响应。
  “此外……”朱高煦继续说道:“若是被选入我渤海军的,每人发十亩入伍田,每年二十石军粮,八贯钱作为军饷。”
  “这一条件不止是作为招抚广宁兵卒的条件,也是针对日后任何南兵的条件。”
  “愿意为民就均分田地,愿意为军依旧发十亩入伍田,军饷按照刚才说的一样照发。”
  朱高煦要杀人,还要诛心。
  他想知道,天下百万军户中,到底有多少人在面对这样的政策时还愿意支持朱允炆,又有多少人愿意支持给他们发政策的自己。
  这其中,尤其是百万军户之中,日子最为困苦的七八十万屯军为他关注之重点。
  只要掌握了这群人,靖难就会变得十分容易……
  《渤海纪事本末》:“乙未,上移大宁三十万人入辽。”
  《明世宗实录》:“乙未,上闻大宁军户困苦,特移宁民三十万入辽,实边富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