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城中皆白丁
作者:北城二千    更新:2024-05-10 14:01
  “殿下,这就是所内兄弟们为您搭建的临时居所……”
  吉林城内,当张纯带着朱高煦走到一处守着两名兵卒的院子前,他也毫不避讳的将上锁的门打开,露出了院子的内部。
  河滩石堆砌的丈许围墙,一块块铺入泥土中再添加三合土的河石路,还有那一排排河石垒砌的石木结构主屋耳房……
  说实话,朱高煦没想到张纯他们居然能在一个月内搭建这样的一个宅子给自己居住。
  不仅是他,便是亦失哈都没有想到,毕竟正月的时候吉林城还是大雪漫山的时候。
  朱高煦胯步走进了院子,围绕院子来回走了一圈。
  虽说只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但吉林城的军户确实将这地方按照宅子来建造。
  “这宅子东西长四十五步,进深五十六步,占地九亩二分三,分为前院与后院。”
  “前院有主屋一所,左山川居一处,右宗祠一处,倒座房十二间,耳房十二间……”
  “后院有后屋一处,左右卧屋两处,耳房六间,倒座房二十间,花园一处,马厩、府库、粮仓各一处,共有六屋五十间。”
  张纯如实介绍着这宅子的情况,而朱高煦与亦失哈也是边走边吃惊。
  虽说已经看了前院,但他们确实没想到张纯这六千余人居然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弄出这么大的宅子。
  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正月,朱高煦难以想象他们吃了多少苦才把这宅子建起。
  尽管这宅子比起老朱配给他的规制小了十数倍,但对于朱高煦来说已经很大了,毕竟他并不打算一辈子都呆在吉林城。
  逛完这宅子一圈,朱高煦转头看向一直跟随他的张纯。
  不得不说,张纯狠狠给朱高煦上了一课,他没想到这个历史上毫无记载的武官子弟,居然能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督造出这样的宅子。
  “吉林城中还有多少军户,多少匠户,又有多少亩耕地,府库中还存有什么东西?”
  朱高煦想要考考张纯,张纯却不假思索道:“吉林城有军户一千,匠户三百,十六岁以上成丁的有一千九百二十七人,总口数六千九百七十二人。”
  “吉林湾内有田三千一百一十六亩,其中豆田七百亩,粟麦田二千四百一十六亩,此外还有六百余亩的坡地在夏季种植菜类。”
  “府库之中,存有火药两千四百余斤,粟二千六百余石,麦三千余石,铁三千余斤,弓三百余把,长短兵七百余件,明甲三百零六套,暗甲四百零五套。”
  张纯如数家珍的报出吉林城的家底,其中以甲胄计数最为清晰,显然他时常清点甲胄。
  “战兵几何?屯兵几何?”
  朱高煦紧接着又问,张纯也不紧不慢的回答:“战兵五百二十六人,秦马二百七十六匹,屯兵四百二十七人,原本是足额,但前番与野人作战阵没四十七人。”
  “都是青壮?”朱高煦再问,张纯也点头:“均为青壮,最年长者不过三十有四。”
  “若是要补员,也可在阵没军户子弟中选入。”
  “不必了……”听完张纯的所有话,朱高煦对吉林城的情况有了了解。
  不得不说,吉林城的武备还是充足的,兵员也远超朱高煦心中预期。
  如此一来,再加上他手中的六百人,这吉林城也有一千五百多兵卒了。
  想到这里,朱高煦询问道:“吉林城军屯田所屯军粮,也是与其它卫所一样充入库中?”
  “都是如此。”张纯不解朱高煦为什么这么询问,可朱高煦听后却笑了。
  不等张纯询问,朱高煦便下令道:
  “此前阵没的四十七军户人家不必再服兵役,自此转为民户。”
  “此外,再拨粮二十石作抚恤,各拨田十亩交予这四十七户人家,摒除丁税,此后每年定田赋为十赋二。”
  “这……”张纯被朱高煦整懵了,他没想到朱高煦居然要把为数不多的军屯田赏赐给军户的遗孀,并且还改了他们的户籍。
  他有心劝说,但朱高煦却皱眉道:“吉林城为我的封国,自今日此一律由我做主。”
  谈话间,他们也走出了这处宅子,而宅子门口已经集聚了许多军户和林五六等兵丁。
  军户们担心自己建造的宅子讨不到这位渤海王的欢心,因此而遭受惩罚,眼神透露着忧虑。
  林五六等人则是眼神灼热,似乎都恨不得立马北上征讨野人。
  望着这一群人,朱高煦也朗声道:
  “自今日起,废除军籍、匠籍,所有军匠皆由渤海王府拨发岁俸。”
  “兵卒每岁俸米二十石,钱六贯,棉布一匹,棉花二斤,每月初一拨发,凡阵没者,每户抚恤良田十亩,粮二十石。”
  “工匠每岁俸二十贯,每月初一拨发。”
  “所内军屯田,除豆田外,其余均分,摒除丁税与杂税,定田赋为十赋二……”
  朱高煦说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话,让所有吉林城的军匠户都呆愣原地。
  一时间,他们根本没有欢呼,而是怀疑这位渤海王是不是疯了。
  他们都做好了朱高煦朝令夕改的准备,但朱高煦见状却对张纯道:“即日起,由千户官张纯组织均分田地。”
  “末将……领命……”张纯艰难应下了这个任务,而这时许多军匠户才反应了过来。
  这位渤海王,似乎不是在演戏啊……
  “渤海王千岁!”
  “渤海王万岁!”
  ‘殿下万福安康!’
  “殿下……”
  一时间,反应过来的军匠户们开始对朱高煦歌颂起来,原本心底那点因为冬季修建王宅的怨念也荡然无存。
  如果他们提前知道自己迎来的藩王居然是这样的一个圣贤,恐怕他们会恨不得通宵达旦的修建起一座王府。
  面对众人欢呼,朱高煦也笑着抬手示意安静:
  “好了,都下去休息吧,等着明天分田!”
  朱高煦如此说着,并在随后转头看向了张纯。
  张纯见状也稚嫩喊道:“都退下!”
  见小张千户都开口了,所有军匠户也兴高采烈的散去,所有人都在讨论着这位新到的渤海贤王。
  “林五六、亦失哈、张纯你们三个进来,其它人先回去做饭吃。”
  见军匠户们散去,朱高煦也遣散了随自己北上的兄弟们,只叫了亦失哈三人与他进院。
  林五六见状,留下了十来个兄弟巡查这简陋的王府,自己跟随朱高煦进了院子。
  不多时,三人来到了那二百来平的主屋会厅中,朱高煦也笑道:“日后这里就算是承运殿了,王府如此就足够了,不必再大费周章,弄块牌匾就行。”
  “是……”张纯诧异应下,对于朱高煦,他实在有着太多不解,毕竟他与当下南边传回的许多藩王消息太过不同。
  面对他的疑惑,朱高煦也没有顾上,而是对林五六道:
  “今日起,吉林城只有两个千户,一个是张纯,另一个就是你了。”
  “谢殿下!”听到自己终于得偿所愿,林五六激动的想要下跪,但是一想到自家殿下不喜欢跪礼,连忙改为作揖。
  瞧他的模样,朱高煦也道:“你这名字当了官不太好听,我给伱改一个……”
  林五六的名字起源于他家的位置,因为住在羽林坊第五弄,加上是家里第六个孩子,所以他爹给他取名林五六。
  这种取名方式在元末并不奇怪,但如今林五六成了千户,自然要改一个。
  想着,朱高煦想了想脑中名字,最后才说道:“你到这只能种粟麦的地方才得以升官,就叫林粟好了。”
  “谢殿下赐名!”改名为林粟的林五六笑着应下,不过他还是挠挠头道:“殿下,这粟字怎么写?”
  “……”听到林粟的话,朱高煦挑了挑眉,不由在心底叹了一口气:“看样子还是得提早开一个扫盲班才行。”
  “过几天教你们读书的时候就知道了。”朱高煦对林五六交代,同时也看向张纯:“城里识字的有几个人?”
  “只有四个,一个是末将,另外三个是王镇抚和李吏目、刘吏目。”张纯如实回答,心中有些诧异。
  “城中十五岁以下孩子有多少”朱高煦再问。
  “约九百人。”张纯再度回答,朱高煦闻言也开口对亦失哈道:
  “之前招募的吏目有几人?书籍、纸笔砚墨等物可都买到了?”
  “二十二人,书籍三千套,三千摞纸笔砚墨都在南边的船上。”亦失哈不假思索,朱高煦闻言颔首,转头对张纯说道:“城中可还有空地?”
  “还有许多,此前吉林城是按照卫所修建的,足以容纳三万人,当下只有不到七千人。”张纯回答。
  “好”朱高煦颔首,对三人吩咐道:“虽然还是早春,但还是得劳烦城里的人。”
  “明日张纯你与林粟一同组织兵卒前往挨家挨户通知,便说王府发徭役,要在城中修建两座书院。”
  “一所供所内兵卒学习,一所供十五岁以下的后生学习。”
  “城中百姓免除学费,等南边的队伍来了就开办书院。”
  “这……”张纯欲言又止:“殿下,以所里的岁粮,恐怕养不起这么多读书人。”
  张纯的话没有说,那三千套纸笔砚墨和书籍花费可不少,足足花了朱高煦一千六百余贯。
  若是放在以前,别说养这两千多个要学习文字的人,就是养一千兵卒都得看辽东都司的脸色过日子。
  不过,如今朱高煦来了……
  面对张纯的话,朱高煦笑着安抚:“钱粮的事情不用操心,四月初辽东都司会送六万余石粟、米入库。”
  “六万?”听到朱高煦的话,张纯瞪大眼睛,那放在以前可是吉林船厂两年的开支。
  “不止,等后续南边的队伍来了,还会带一万多石粮食。”
  亦失哈也笑着与张纯说着,而张纯这时才知道了朱高煦的实力。
  他不是一般的郡王,也不能用一般的郡王待遇来衡量他。
  张纯还在惊讶,朱高煦却坐在椅子上对三人说道:
  “日后城中的钱粮、兵器打造等都交由亦失哈来打理,你们二人就只管练兵。”
  “当下的当务之急是先将所里的耕地给分给军户们,算上我们带来的那些家眷,差不多是一千四百七十户。”
  “所里的田地按照这个来分,基本每户能领耕地两亩。”
  “南边的队伍会带来三百匹挽马,这些马虽然也是王府的,但平日里就交给百姓们圈养,五户养一匹来耕种,开荒。”
  “开荒的耕地由王府统一分配,都均分给百姓们。”
  “待四月初,城内以人头来领粮,每人每月领六斗粮,兵卒除外。”
  “不过记得提醒百姓们,这粮食不是一辈子都发,只是为了让大家开荒时没有后顾之忧才发放的。”
  “待开荒的田地均分到人均十亩的时候,这人头粮就停发了。”
  朱高煦一直在花钱,脑中也一直在计算着。
  刨除书本这些成本,单单说发粮食这一点,他从抵达吉林城到现在,已经许诺发出不少于五千石粮食。
  不仅如此,其中有大约四千石还是每月固定开销。
  这还是南边队伍没有抵达的情况,如果南边傅让的那一千多人抵达吉林城,那吉林城的开销会达到每月六千石左右。
  可以说,辽东都司发的粮食,也只够王府支配十个月,剩下还有一万二的缺额,而这里只能拿朱高煦的岁俸中填补。
  这还只是粮食上的支出,如果算上钱的话,朱高煦会更加头疼。
  一千五百五十三名兵卒军官每年要固定开支一万三千余贯,六百工匠要开支一万二千贯。
  这一前一后就是两万五千贯,但朱高煦只有一万贯的岁钱,即便加上八千贯的盐引,以及贩卖纱罗绢布得到的两千贯,他也就能凑够两万贯。
  粮食那边倒是还能盈余八千石,但钱这边,即便算上临行前朱高炽给的两千贯,他今年也还缺额三千贯。
  辽东粮食价格倒是高,但他不可能卖粮食。
  想到这里,朱高煦自己都不由调侃自己,或许自己是所有藩王中,唯一缺钱的那一个。
  即便是最穷的肃藩,也不会有自己穷,毕竟所有藩王里,只有他是自掏腰包给的兵卒,但这也可以说是他“自作自受”。
  十八贯的军饷,别说放眼大明,就是放眼全球,也只有他能给的那么高。
  因此在说完了花钱的方面,朱高煦就得说赚钱的方面了。
  “均分的耕地,你认为秋收时能收到多少税粮?”
  朱高煦看向张纯,张纯闻言也沉默了片刻,而后才继续道:“若是十赋二,差不多是每亩十八斤左右,算上六百亩的坡地,顶多只能收上来三百五十石。”
  张纯一句话,旁边的亦失哈就已经开始头疼了。
  自家殿下大手一挥,每年花出去十几万石,结果得到了只有三百五十石。
  听到这个答案的朱高煦倒是没有头疼,反而对张纯继续问道:“若是贩卖铁锅、粮食、茶叶给站在我们这一边的海西女真,你觉得能换到多少东西?”
  “……”听到朱高煦要和海西女真做生意,张纯紧皱着眉头,毕竟他的父亲就是被同为海西女真的西阳哈所杀。
  看出他的别扭,朱高煦没有放任不管,而是安慰道:“只有拉一派再打一派,我们才能掌握西阳哈逃遁的情报,继而绞杀他。”
  兴许是朱高煦的安慰起到了作用,张纯只能皱眉吐露道:
  “如今最值钱的是铁锅和粮食,其次是布匹和棉花,最后才是茶叶、瓷器、陶器等物。”
  “据去岁夏季前往弗提斤城的一些军户所说,一石粮食可换一张貂皮,其余不甚知晓。”
  张纯的话,让朱高煦和亦失哈眼前放光,他们倒是没想到在弗提斤城里,貂皮居然那么便宜。
  就朱高煦手中剩余的粮食来说,他完全可以换来八千张貂皮。
  这些貂皮交给杨彬,最少能制成八百件成衣,能卖四万贯,扣除成本的八千石粮食,再减去运费和工钱,哪怕分杨彬一半的钱,朱高煦也能赚到最少一万五千贯。
  不过貂皮这种东西都是物以稀为贵,而且如果朱高煦真的敢收八千张貂皮,那估计东北之地的貂也没几年可活了,所以还得从各种方向入手才行。
  明初不比明末,明末时期许多值钱的野货在明初都不算值钱,能值钱的也就毛皮、珍珠、珊瑚、人参和鹿茸这些东西了。
  朱高煦可以贩卖一定数量的铁锅和粮食,但规模不能太大,不然被御史捅上去,他估计也会被庙堂上的那群人想起。
  当下的他,最希望的就是寂寂无名的在吉林沉寂下去,一直苟到老朱去世,到时候就是自己南下入关……
  “怎么感觉有点奇怪。”朱高煦心里感觉一阵古怪,虽然他是汉人,但南下入关这词总觉得有些违和。
  抛弃这些心思,朱高煦忙起了正事,他看向亦失哈道:
  “弗提斤城货物的事情,还是得你亲自跑一趟,最好能和当地的头人谈成固定的贸易。”
  “殿下放心,明日我就启程。”亦失哈没有耽搁,并对朱高煦询问道:“需要从弗提斤诸部要些兵马吗?”
  “不必,现在我用不了那么多兵,”朱高煦否决了亦失哈的提议,但同时也对林粟和张纯道:
  “我没有太多时间,所有的事情最好在秋收前解决,秋收后我要找西阳哈那老酋替死去的北边兄弟报仇!”
  “是!”张纯激动作揖,他现在最想做的就是报仇,原本他听到朱高煦要在弗提斤城做生意时,还以为朱高煦只是表面圣贤,暗地里行一些鸡鸣狗盗的事情。
  现在看来,做生意只是为了凑钱练兵,而练兵则是为了杀西阳哈。
  “张纯,吉林的地图有吗?”
  朱高煦说完了财政和待遇的事情,自然要开始着手备边的事情了。
  他招呼张纯,张纯也早有准备,从怀里掏出了一张地图和一本文册。
  文册记载的是吉林城的情况,地图则是描绘了吉林城四周的局势。
  林五六与亦失哈接过地图并将其铺在桌上,李纯走到朱高煦面前为他介绍吉林城四周局势。
  在李纯的描述中,吉林船厂身处鸡林湾内,水寨中有二百料福船三艘,百料十艘,卫所兵卒皆通水性、操船与操控火器。
  在吉林城的东边,约后世蛟河市的位置便有一个东海女真的石堡。
  这个石堡被张纯他们称呼为善出堡,堡内女真人时常会来吉林城换些东西,也负责提供情报来换取东西。
  此前西阳哈袭击吉林便是他们提前一天告知的情报,因此吉林城才能以如此少的伤亡击退西阳哈。
  这个石堡居住的东海女真有三千多人,也算是东海女真诸部中的一个大部落了。
  不过他们基本都使用兽牙箭矢,并且铁甲极少,所以先前吉林城诸多千户都没有将他们放在眼里。
  对于这个地方的东海女真,朱高煦差不多记下了,它的首领叫做额真,懂得一些汉话,沟通起来比较方便。
  朱高煦准备让亦失哈出访弗提斤城归来后去拜放他们,最好能建立长期的贸易合作关系。
  介绍完善出堡,张纯又说了东北二百里方向有一个那木喇堡,有两千多海西女真,和善出堡性质差不多。
  如果一路往北走陆路,还会经过五六个海西女真石堡,规模基本在一千到三千人不等,如此过了七个石堡,就能抵达后世的哈尔滨,即当下的西阳哈老巢肇州。
  这距离看似很近,但实际上也有四百多里,因此西阳哈袭击一次吉林城也不容易。
  上次他没抢到东西,张纯估计他会老实几个月,直到快秋收才出兵。
  一般来说,西阳哈都会走陆路,而明军基本走水路,一路往松花江逆流而上。
  之所以不挑陆路走,主要还是担心遭遇袭击,毕竟吉林城的明军数量少,每次出巡都是乘船巡视一下松花江流域,抵达肇州后就会返回。
  只有到辽东都司准备出征的时候,吉林船厂的兵卒才会随大部队走陆路,不过大多时候也只是承担押运粮草的活计。
  走水路的话,一路北上前往肇州是七百多里,沿途有多个海西女真石堡可以补给船队。
  只是听完张纯的话,朱高煦就放弃了日后走水路进攻西阳哈。
  水路容易补给,却也容易暴露目标,毕竟能在松花江上操持二百料船只的势力只有明军,但凡西阳哈在沿途安排两个斥候,他们还没出发一百里估计就被西阳哈知道了。
  要解决西阳哈,只有轻装突袭,毕竟他手中的甲兵也有限,短兵相接明军不一定会吃亏。
  不过不管怎么说,西阳哈的老巢也有上万人,如果吉林城的明军没有足够强大的战斗意志和绝对的组织力,那即便是朱高煦能步斩数十人,却也敌不过后方的溃逃思想。
  归根结底,还是得练兵,而练兵必须先从扫盲开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