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南北合流!湘军命运!
作者:沉默的糕点    更新:2024-05-10 00:54
  过去的一个月时间,苏曳是显然极度忙碌的,因为改革旗务仅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还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军务改革才是重中之重。
  这次要组建六个师的帝国新式陆军,其中三分之一的兵力从地方八旗抽调,三分之一从民间招募,剩下三分之一从太平军和捻军之中招募。上一次裁撤八旗京营,显然是要轻松得多,因为十来万人都在京师周围,而这一次裁撤地方八旗,地方就相当广了,整整有几十个驻防区,每一个驻防区平均也就是几千人。
  苏曳需要在先陆军部下面组建裁军委员会,总共有两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就是派遣几十个钦差大臣,分别前往地方八旗的防区进行裁撤和招募工作。
  第二个方案,就是下令几十个防区的八旗军自行出发,开赴前往几个核心兵营,集中裁撤。
  陆军部稍稍商议,就决定采取第二个方案。
  决定组建六个裁军处,蒙古处,绥远处,广州处,西安处,成都处,南京处。
  西北部分,不管是宁夏将军,还是伊犁将军所属八旗军暂时不动,因为这两个地方现在非常危险。剩下所有的八旗军,全部朝着这七个地方移动,接受裁撤。
  辽东处,就是负责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防区。
  这三个地方要不要裁撤,引发了无比激烈的争论,甚至是吵成了一锅粥。
  很多大臣都觉得,关外乃是龙兴之地,这里的八旗军是万万不能裁撤的。关于这点理由,苏曳当然是绝对不认的。
  但是左宗棠找到了苏曳,详聊一下。
  “王爷,下官也觉得辽东处的三个八旗防区,不要全裁为好。”
  苏曳道:“你说说理由。”
  左宗棠道:“王爷,伊犁将军、宁夏将军,驻藏大臣三处都不裁,那是因为这三个地方危急,哪怕八旗军力再弱,也只能增兵,不能裁撤。而辽东面临俄国人的威胁,同样也不能裁撤。”
  “当然,还有一个更加诛心的理由。俄国人一心想着我们中枢出现分裂,想着我国四分五裂,想要扶持八旗势力。所以让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顶在前面,是非常有利的。”
  苏曳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如果现在裁撤了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那就需要立刻派遣新的军队顶上去,就会面临着和俄国人的直接冲突。
  苏曳道:“季高先生,您的具体意见呢?”
  左宗棠道:“裁撤盛京将军所属的八旗军,这样能表现出裁军的绝对态度。因为盛京是故都,连这里的八旗兵都裁撤了,其他地区也不要妄想。但是暂时保留黑龙江和吉林将军,等到新的六个师陆军练出来后,才进行换防,裁撤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
  苏曳思考了之后,觉得这是老诚谋国之策,点头答应。
  紧接着,僧格林沁又找到了苏曳。
  “苏相,我有点担忧。”
  苏曳道:“僧王请说。”
  僧格林沁道:“我是蒙古人,但我更是大清人,我对大清忠心耿耿。”
  苏曳道:“当然。”
  僧格林沁道:“朝廷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府,就是为了镇守漠北。我们蒙古诸部大部分都是效忠朝廷的,这点毋庸置疑,但是乌里雅苏台将军府的驻军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监督甚至是镇压,抱歉我的话说得有点直,虽然这部分防区军力不多,但是有军队镇在这里,就能起到威慑作用,一旦裁撤了,恐怕引起人心之变。”
  这个问题,当然也很重要。
  可以这么说吧,陆军部的几个大臣也翻来覆去的讨论过。
  对于边疆的裁军,要慎之又慎。
  所以,黑龙江,吉林,伊犁将军,宁夏将军几个部分都先不裁。
  但是,乌里雅苏台将军府也是边疆啊。
  苏曳道:“僧王,您有什么想法。”
  僧格林沁道:“我主持蒙古处和绥远处的裁军,但与此同时,我率领半个师的兵力,入驻乌里雅苏台城,驻防一年时间,等到新的军队练成时候,再派遣有关要员与我换防。”
  苏曳微微皱眉,这有些杀鸡用牛刀了啊。
  僧格林沁威望高,资历深,他是真的不舍得让他离开京城。
  苏曳想了一会儿,道:“除了您,还能想到其他人吗?现任的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如何?”
  僧格林沁道:“他不行。”
  苏曳道:“您说派遣半个师去乌里雅苏台城,我是绝对同意的,但是具体派谁去,我再思量。”
  接着,苏曳忽然道:“寿安公主可以吗?”
  僧格林沁微微一愕,一下子不知道作何回答,苏曳还真是天马行空。
  因为镇守乌里雅苏台的人,地位要非常崇高,单纯的将领还不够,还需要是一个政治人物,因为需要和蒙古诸部打交道。
  因为这个将军府,不但管军,还管政,虽然很多税都包给大盛魁了,但还是有很多事做的。
  寿安公主成吗?
  她身份肯定是足够高贵的,但毕竟是女人啊。
  但想了想,她还真的可以,因为这些年她不断奔走,充当九江经济实验区和蒙古诸部的桥梁,和大盛魁的北部商会关系紧密,而且因为和苏曳关系密切,派去驻守的军队也会服从。
  “还……真的可以。”僧格林沁道:“只不过那是苦寒之地,只怕公主不太适应。”
  而就在这个时候,太监成寿飞奔而入道:“懿王,僧王,太后娘娘有请。”
  苏曳和僧格林沁前往三希堂。
  此时,政事堂的其他几个人也已经在了。奕,周祖培,焦佑瀛。
  另外一位议政大臣,惠亲王绵愉跪在地上,一动不动。
  慈安太后道:“惠亲王,您作为皇室长者,这个时候请辞,是对本宫有什么不满吗?”
  绵愉叩首道:“老臣不敢。”
  不敢,那就是有咯?
  慈安太后嗅了嗅,仿佛空气中也有血腥气。因为不久之前,菜市口刚刚进行了一场杀头,杀了一千多人。
  这当然表达了苏曳的决心。
  你们不是想要试探吗?派出了一千多个底层旗人无赖,那就求仁得仁。
  全部斩首,明正典刑,表明了旗务改革的坚定决心。
  然后,绵愉就来请辞了。
  慈安太后叹息一声道:“老皇叔,现在是多事之秋,西太后又去礼佛了,皇上又还小,皇宫就剩下我这么一个女流之辈,您作为长者又怎么忍心离开中枢呢?就当是看在先帝的份上,再呆一段时间可好?”
  慈安太后这个态度,已经算是非常软化,几乎像是在哀求了。
  她虽然对政治不敏感,但是也大概知道,惠亲王绵愉的请辞会引起一定的连锁反应。
  尽管绵愉从来没有对旗务改革一事有过任何公开表态,但如果在位的话,就需要做事。而现在请辞,就是他在表明立场。
  不赞同旗务改革。
  绵愉道:“启禀太后,老臣年老体衰,已经不堪重用了。”
  慈安太后道:“那也不必请辞,可以在府中休养啊。”
  她依旧在努力挽留,然后朝着苏曳望来,你这个始作俑者,还不出来说话?
  “苏曳,伱说呢?”慈安太后道。
  苏曳直接了当道:“惠亲王既然感觉到身体不适,太后就不要强求了。”
  这话一出,在场几个议政大臣脸色剧变。
  你苏曳这么强硬吗?
  惠亲王作为皇室长者,当今皇叔祖,有他在政事堂,很多事情还能为你挡风遮雨的。
  现在他请辞,未必是真心要请辞,只是一种讨价还价,希望你在旗务改革一事上稍稍退一退。
  结果你的态度这么强硬,那就是一点商量余地都没有咯?
  听到苏曳的话后,惠亲王绵愉直接叩首道:“太后娘娘不必再说,老臣请辞之意已决。”
  接着,他直接摘下了自己的帽子。
  真是可笑,你是亲王,请辞的仅仅只是议政大臣而已,你摘你的王帽有什么意义?
  “老臣告辞。”而后,绵愉转身离去。
  顿时,场内就剩下五个人了。
  慈安太后面露凄色,道:“政事堂又缺了一位,你们说,增补谁?”
  周祖培和焦佑瀛两个汉臣这个时候,真是一言不发。
  苏曳、奕倒是能够举荐新的人选,但是两个人都没有开口。
  慈安太后道:“你们几个商量好,再奏报上来,散了吧。”
  ……………………
  钟粹宫内。
  慈安太后双眼通红地看着苏曳,抿着小嘴,显得很委屈。
  “绵愉的福晋事先进宫过了,他的意思是,旗务改革不是不可以,但是动作不要那么大,稍稍缓一些,大家你退一步,我退一步。”慈安太后道:“他这边请辞,只是故作姿态,你这边旗务改革的条款稍稍缓一缓,他就不请辞了。”
  “现在倒好,你直接说,你要走就走,就是一点余地都没有了,谈判的门直接关上了。”
  苏曳也没有解释,这个时候一点都不能妥协,今天退一步,明天就要退十步,后天就要退百步之类。
  “这两天睡得好吗?”苏曳柔声问道。
  “才好没几天啊,你又杀人,现在脑袋要裂开一般,只怕又要天天做噩梦。”钮祜禄氏道。
  苏曳上前,轻轻揉按她的太阳穴。
  “你别这样。”慈安太后颤声道。
  不过,接下来苏曳什么都没有做,就只是轻轻地为她按摩。
  “有个事儿。”苏曳道。
  “嗯。”慈安太后道。
  苏曳道:“这次裁撤八旗军,僧王负责乌里雅苏台和绥远。因为乌里雅苏台太过于特殊了,需要监视漠北蒙古,所以需要立刻派遣半个师的驻军,还需要一个德高望重的人镇守一年左右时间。”
  慈安太后道:“你打算派谁去?”
  苏曳道:“僧王自荐,但我觉得大材小用了,想要让寿安公主去。”
  “四姐?她是女人啊。”慈安太后道:“而且,她……她还是你的女人,你舍得啊?”
  苏曳道:“不是没法子了嘛。”
  慈安太后道:“做你的女人,也真是倒霉。”
  苏曳轻轻一声叹息。
  慈安太后道:“僧王负责绥远、乌里雅苏台,那盛京谁负责?”
  在慈安太后心中,盛京将军防区最难裁的,因为这是故都。
  苏曳道:“原本我想要亲自去负责的,但是想想也没有必要,所以我想要让倭仁去。”
  慈安太后道:“倭仁,他是文官啊?”
  苏曳道:“盛京将军福兴,大概是没有胆子起什么乱子的。倭仁对改革旗务感触不深,而盛京最特殊,正好让他去感受感受。”
  慈安太后道:“盛京有什么好感受的?”
  苏曳道:“太后去过盛京吗?”
  慈安太后道:“没有。”
  苏曳道:“关外被视为龙兴之地,不允许汉人涉足,却又没几个满人,到处都是荒芜的,土地有肥沃得很。顺治帝当时还鼓励汉人去关外拓荒,而到了康熙帝却开始了封禁政策,糊涂得很。”
  慈安太后轻轻捶了他一下道:“哼,圣祖爷也是你能随便编排的。”
  苏曳道:“糊涂,就是糊涂,有什么不能说的。”
  “现在整个关外才几个人?却拥有大清最肥沃的土地,却得不到开垦,关内很多百姓又没有田种,旗人又不种田。”
  “俄国人眼看就要打过来了,没有人,怎么挡得住?口口声声关外是龙兴之地,不能让汉人进入,结果人家俄国人要杀过来了,人家抢了一片土地就开始移民,关外无人,守也守不住。”
  慈安太后道:“你想要往关外移民吗?”
  苏曳道:“是啊。”
  这一次苏曳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整整几十万人投降,其中能够参军的只有一小部分,剩下大部分要去做矿工,还有其他工人。
  还有一部分人,是要做农民种田的。
  不过,苏曳还没有决定下来。
  因为不管是太平军还是捻军,造反作乱惯了,只怕去了关外会和当地旗人发生强烈的冲突和矛盾。
  而且关外环境,更适合土匪,这群人去了之后,只怕又重新变回土匪了。
  但如果迁移普通农民的话,面对俄国人的入侵,又无法形成全民皆兵的气势。
  所以,苏曳又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采用生产建设兵团的模式开发整个东北。
  “哼,旗务改革都还没有定,又要朝着关外移民,你每一招都朝着旗人的命根上打,难怪别人把你当成死敌。”慈安太后道。
  苏曳道:“旗务改革是一面大旗,吸引了所有的仇恨和敌意,那索性就把很多其他政策放在旗务改革下进行。大家只盯着旗务改革这件大事,我们就悄悄把其他事情都给完成了。”
  “谁跟你是我们?”慈安太后道:“我也是旗人来着。”
  苏曳轻轻揉着她的后颈,稍稍用力了。
  她觉得有些酸疼难忍,几乎想要哼出声来,却又觉得奇怪。
  “婉儿,你真好看。”苏曳忽然道。
  慈安太后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我……我不习惯。”
  苏曳道:“裁撤地方八旗,我负责南京处,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北等几个省的八旗军,都有我亲自裁撤,亲自招募新军。”
  慈安太后猛地坐直起来道:“你要离京?不行,你要离京了,我怎么办?”
  “我的意思是,他们还不得吃了我们孤儿寡母啊。”
  苏曳道:“我也是不放心,你这个人性子太软了,别人一说,你这边就退缩了。”
  慈安太后道:“那大不了,你把西边那位请回来她,她不软。”
  接着,她忍不住道:“那几个省的八旗裁撤,哪里需要你亲自去啊?左宗棠去就可以了呀。”
  苏曳道:“我去要办两件事情,一个是裁撤这几个省的八旗,另外就是筹建招商局。”
  慈安太后道:“一起进行的吗?”
  苏曳道:“是啊。”
  慈安太后道:“这件事情很重要对吗?”
  当然重要,苏曳四项新政,招商局是单独的一项大政。
  “既然很重要,为何不单独做,为何要和裁撤八旗军放在一起?”慈安太后道。
  苏曳道:“因为他非常重要,所以要轻描淡写一些。”
  慈安太后道:“因为旗务改革的事情,整个京城氛围这么诡异莫测,你偏偏这个时候要离京。”
  …………………………
  这个美貌的小太后比较单纯,不懂里面的复杂性。
  事实上,现在苏曳是面临两个战场,一南一北。
  北边的战场中心在京城。
  他的敌人是八旗勋贵,王公大臣。
  南边的敌人是湘军。
  现在北边的战场陷入了僵持,苏曳斩首了一千多人来绝食请愿的八旗无赖,而对方的进攻手段是惠亲王绵愉请辞。
  他一个人请辞没什么,但可能仅仅只是开始。
  接下来,斗争是肯定会升级的。
  苏曳暂时先离开京城,对付南边的敌人。
  不搞定湘军,那全面的洋务运动就无法展开。
  苏曳的举动在其他所有人看来是非常不智的,你北边的斗争都没有搞定,又跑去南方挑起斗争?
  不是应该先搞定一个敌人,再去搞定另外一个吗?
  你一个人,要掀起两场斗争?
  何其昏聩?你就不怕南北两个敌人联手吗?
  慈安太后忽然道:“绵愉请辞了,你觉得应该让谁进入政事堂?载垣,还是奕譞?”
  苏曳道:“太后您的意见呢?”
  慈安太后道:“还是七爷吧。”
  她口中的七爷,就是咸丰皇帝的七弟,醇亲王奕譞。
  这位七爷历史上曾经很长时间执掌中枢,算是中规中矩吧,另外他还有一个身份,慈禧妹妹的丈夫,光绪皇帝的生父。
  苏曳摇头道:“不行的。”
  慈安太后道:“为什么不行?”
  苏曳道:“因为他不会接受。”
  慈安太后道:“怎么说?”
  苏曳道:“因为旗务改革,现在整个八旗勋贵,王公大臣都在孤立我,不愿意与我为伍。奕譞也不例外,此时让他进入政事堂,而后他开头拒绝,我们也只是自取其辱。”
  慈安太后道:“有这么严重吗?”
  这个小太后单纯幼稚,还没有品出味道了。
  苏曳决定推行旗务改革后,他和八旗勋贵就已经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了。
  他要竭尽全力,按住所有八旗勋贵,让他们服从,并且执行旗务改革。
  而八旗勋贵,王公大臣们则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苏曳赶出中枢。
  但是现在苏曳掌握军队,僧格林沁也站在苏曳这边,所以八旗大臣就失去了军事解决的可能性。
  他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完全走政治斗争路线。
  要么另寻他法,走军事斗争路线。
  但是他们手中没有军队,而湘军那边又有军队,所以双方可能会合流。
  而苏曳的招商局,表面上是想要招安湘军势力,实际上则是磨刀霍霍。
  …………………………
  懿王府。
  苏曳的核心要员正在议事。
  陈玉成,李秀成、林启荣已经离开京城,前往天津了。
  局势如火,第二批新建帝国陆军六个师,原本需要等到地方八旗裁撤完毕,招募新兵源后一起进行的。
  但显然已经不可能,从民间的募兵,已经开始一段时间。
  从太平军,捻军中挑选精锐力量进入帝国新式陆军,已经完成了兵员挑选。
  过去一两个月时间,从民间良民已经挑选两万人,从蒙古骑兵中挑选了六千人,从太平军和捻军中挑选了三万人。
  总共五万六千人,进入了天津兵站进行训练。
  等到地方八旗裁撤完毕后,会招募两万四千人,再进入天津兵站。
  这个动作其实有些风险,太平军和捻军毕竟是造反者,一下子招募三万人,超过在巡新军的一半。
  如果在兵站中造反作乱,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苏曳的第一师一半人,荣禄的第三师,僧格林沁的第四师,以及第五师,第六师,此时都在天津。
  但接下来,几个陆军大臣都要带走一部分军队,前往各方进行裁撤地方八旗,万一有乱子,也能随时镇压。
  所以,李秀成,陈玉成,林启荣、张宗禹,赖文光,陈得才等威望高的太平军和捻军首领,都要去天津兵站,一边学习,一边镇住这三万训练的新军。
  “你们觉得,接下来他们的进攻会是什么?”苏曳问道。
  左宗棠道:“根据下官的思考,接下来这群八旗王公大概会有两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就是所有旗人大臣,全部请辞,让整个朝廷中枢停转,逼迫太后做出选择,要么让您下野,要么朝廷停转。”
  “第二个方向,军事斗争,南北合流。旗人大臣和湘军,以及其他地方军阀合流。趁着西北大乱,俄国人南侵的机会,用军事的手段,逼迫王爷下野。”
  “按照目前绵愉请辞的动作来看,他们可能先采取第一种方案,如此一来,就会在道德上对我们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进攻。”
  “而他们第一种方案的进攻,下官觉得有两个节点需要注意,一个是首席议政大臣,恭亲王奕的请辞。另外一个是被您举荐进入旗务改革大臣的载垣和倭仁,两人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进行请辞。”
  “这两件事情,不管发生哪一件,都代表矛盾彻底激化,无可挽回。”
  林绍章道:“我同意季高先生的分析,但我还是要补充一点,那就是旗人的软弱和妥协。”
  “绵愉请辞之后,他们会暂停下来,等着苏相您的动作。因为从他们内心深处,是渴望您后退一步的,然后在旗务改革上进行谈判。您退一步,他们退一步,这样寻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进行旗务改革。”
  左宗棠道:“但这种改革,肯定是换汤不换药,没有意义的。”
  林绍章道:“所以,明日朝会很重要,所有人都会等着苏相您的下一步,看您如何出手。”
  苏曳缓缓道:“如果,我把八旗勋贵和湘军一起打包,进行彻底解决,会不会太冒险?”
  顿时,几个人惊诧地望着苏曳。
  林绍章颤抖道:“是冒险,但是……也很彻底。”
  但是这一手,左宗棠却有些熟悉的。
  好像依旧是苏曳的韭菜战术。
  发起一个巨大的改革,把反对者引起出来,然后用一场军事手段,彻底解决。
  把反对者的脑袋,全部砍掉。
  把潜在的地方军事力量,全部解决。
  彻底推行新政,巩固权力。
  ……………………
  次日朝会!
  议政大臣,惠亲王绵愉,正式在朝堂上请辞。
  慈安太后批准,并且没有填补政事堂空缺,所以六个议政大臣就变成了五个。
  这本身已经引发了动荡。
  所有人都在等着,苏曳接下来会如何出招。
  苏曳出列。
  所有文武大臣的目光,再一次落在他身上。
  “启禀太后,臣有本。”
  慈安太后道:“说。”
  苏曳道:“臣想要亲自去南京主持东南几省的八旗军队裁撤。”
  慈安太后道:“中枢离不开你,这件事情难道不可以叫别人去办吗?”
  苏曳道:“另外招商局大会,臣也想要一并进行。”
  慈安太后道:“招商局大会,是为了接下来全面洋务进行募资是吗?你说要募资五千万两?”
  苏曳道:“是的,臣想要向民间资本募资五千万两,开启下一批洋务的相关项目。”
  慈安太后道:“当时你九江经济实验区的招商大会,都进行了整整几年的预热,这才大获成功。而这一次招商局大会,要募资五千万两,是不是需要预热更久?你想要什么时候举行?”
  苏曳道:“八月十七!”
  慈安太后道:“这么急?”
  苏曳道:“是的,因为裁撤地方八旗,也需要在那个时候进行。”
  慈安太后道:“中枢确实一日都离不开你,但是裁军和招商局确实也很重要,四个新政里面,其中两项新政都在这其中了,本宫也不好拦你。”
  苏曳道:“臣领旨,谢恩。”
  …………………………
  八旗王公大臣们都在等着苏曳出招,结果苏曳出了这一招,很多人就有些看不明白了。
  这个关键时刻,你苏曳要离京?
  什么意思?
  这是要妥协退让吗?
  惠亲王府内,奕、宝鋆在内。
  肃顺、端华、载龄是上一波的反对者,他们脑袋搬家后。
  新的一波八旗王公又冒出来。
  这也算是一种默契。
  总要有人站出来吧,否则真的让苏曳彻底把八旗基业全部毁掉?把大清江山给篡夺了吗?
  但是,这群八旗王公又带着一种妥协性,软弱性。
  他们不站出来对抗的话,苏曳一招比一招狠,用不了几年就会把八旗根基挖得干干净净。
  但是,又不能明晃晃地正面对抗。
  宝鋆想了一会儿道:“根据下官的猜测,苏曳这一手,是想要彻底杜绝南北合流。”
  绵愉道:“你细说。”
  宝鋆道:“苏曳要推行旗务改革,几乎整个八旗王公勋贵都是他的敌人。但现在僧格林沁支持他,荣禄一声不发,景寿也埋头不动,所以我们手中已经没有军队了。现在有军队的只有湘军。”
  “在北方,我们是苏曳的政敌,但努力维持斗而不破。”
  “在南方,湘军是苏曳的敌人,但也努力维持斗而不破。”
  “而对于苏曳来说,最不利的局面就是南北合流,我们和湘军彻底联合起来。”
  “所以,这个招商局大会,可能就是苏曳对湘军的招安。”
  “这近十年来时间,湘军的军费不靠朝廷拨款,也不靠几省协饷,主要是靠各地厘金局,说白了就是商人的纳税。所以,湘军的背后有一股非常强大的商人力量。”
  “苏曳下一批洋务运动,会开启十几个大型项目。他想要代表中枢主导这批洋务,引一部分洋人入股,而另外一部分,就是想要引湘军入股。”
  “他想要用巨大的利益,收买湘军,换取湘军和我们断绝合作可能性。”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场招商大会,不如说这是对湘军的招安大会。”
  恭亲王奕点头道:“说得有理。”
  绵愉也点头道:“说得有理。”
  宝鋆道:“所以,如果我们想要阻止苏曳对湘军的招安,想要南北合流的话,就需要赶紧派遣使者去见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了。”
  奕道:“我们能给他们什么?”
  宝鋆道:“让他们继续保有湘军,并且让他们自主洋务。”
  奕道:“就是说,把洋务大权交给他们手中?”
  宝鋆道:“是的。”
  这听上去很了不得,不是主动把权力交给汉人吗?
  但是历史上,清廷中枢就是这样做的,让地方督抚去搞洋务,而后朝廷中枢渐渐彻底失去南方几省的控制权。
  而现在这个世界,他们更有理由这样做了。
  奕道:“如此,就去吧。”
  而后,京城立刻派遣使者南下,前去和湘军大佬进行会晤。
  ……………………
  几日之后!
  苏州。
  湘军几个巨头,正在进行密会。
  因为接下来的选择,完全关乎湘军的命运。
  苏曳那边,没有派任何使者过来,就是直接在朝堂上宣布,他要南下,主持东南几省的地方八旗裁军,并且开启招商局大会。
  “苏曳此人,还是这样霸道,完全目中无人。”曾国荃怒道:“他说要来召开招商大会,就说召开,没有提前任何商量,就是让我们安排商人代表参加。”
  “这是什么意思?就差直接了当和我们说,立刻投降!”
  对于苏曳这种霸道的作风,曾国藩完全是深恶痛绝。
  他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根本不顾其他人的意见。
  李续宾道:“上一次我们攻打天京,差一点点就成功了。结果陈玉成诈降,让我们伤亡惨重,最终功败垂成,苏曳直接伸手摘了胜利果实,整个发逆全部投降于他。”
  “我和苏曳也算是有交情的,但这个深仇大恨,我过不去。”
  李续宾和罗泽南当时率领五万人进朝阳门受降,结果罗泽南惨死,李续宾断了两条腿,五万人几乎全部覆灭。
  曾国藩没有说话。
  苏曳此人霸道跋扈,但是一直以来战绩全胜,与他为敌,实在是太有压力了。
  曾国藩道:“朝廷那边派人过来说,如果我们愿意配合他们,赶苏曳下台。我们湘军继续保持自立,并且把洋务大权交给我们。”
  曾国荃道:“洋人那边,也完全支持我们。苏曳的九江经济实验区珠玉在前,我们完全可以复制啊。英国人那边,苏曳有政敌的。威妥玛正在竞争中国公使一职,他背后的势力完全拥有足够的资本和技术,还有美国人那边,也可以扶持我们办工厂,搞洋务运动。”
  李鸿章道:“苏曳在英国最大的支持者就是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站在他的立场上,可能也未必希望见到苏曳一家独大。我们开启另外一批洋务运动,他大概也是乐于见成的。”
  曾国藩沉默了一会儿道:“但这是我们最后的选择了。”
  “这一次选择,将彻底决定湘军的命运,我们所有人的命运。”
  “这是苏曳给我们最后的机会了,要么参加招商局大会,登上他的战船,要么彻底为敌。”
  李鸿章道:“就是用巨大的利益,换取我们放弃整个湘军,放弃南方几省的控制权。”
  曾国藩道:“对,就是未来洋务四分之一的股份。”
  这个决定太难了。
  曾国藩内心是绝对不想要同意的,这就等于彻底想苏曳投降了。
  放弃几省的权力,放弃十几万大军?
  谁放得下?
  但是,让他和苏曳彻底为敌,兵戎相见?
  这个决心,又很难下。
  于是,今天的密会,依旧没有一个结果。
  ………………………………
  当天晚上,曾国荃前来拜见曾国藩。
  “大哥,别忘记赤壁之战啊。”曾国荃道:“其他人都可以投降曹操,唯独孙权不能降。”
  “苏曳在京中一而再的说过,招商局成员,就是未来的洋务大臣。他领衔,后面是沈葆桢,还有李鸿章。”
  “这里面没有你曾国藩的名字。”曾国荃道:“所以,李鸿章能投降苏曳,因为那边有他的位置,但是没有你的位置,也没有我的位置啊。”
  曾国藩道:“他点名李鸿章,大概就是粗浅的离间计。”
  曾国荃道:“假假真真,又有谁知道啊?”
  曾国藩道:“但是和苏曳开战,确实让人畏惧。”
  曾国荃道:“未必的,大哥。因为接下来的局面是前所未有的,苏曳未必抽调得出来多少军队对付我们,甚至他面临的局面都捉襟见肘。我还是那句话,其他人皆可降,唯独你不能降!”
  “另外,我觉得李鸿章那边,大哥要注意。”
  曾国藩道:“脱离我们这个体系,李鸿章就算要投过去,也没有太大意义。”
  ………………
  一个时辰后,曾国藩和李鸿章密谈。
  “少荃,苏曳那边慧眼识才,多次主动说招商局,有你名字,求贤若渴。”曾国藩道:“如今他执掌中枢,你若过去了,便能大展拳脚了,为师也只会为你高兴。”
  李鸿章道:“老师,您得罪苏曳得厉害,我又何尝不是?尤其是陈玉成和石达开率军攻打苏州、常州、丹阳等地,我主动退却到松江府,这是对他最大的刺激。而后他刚刚南下去打杭州,我就出兵去攻打苏州,断绝他的大功,这是在他最脆弱的地方捅刀子,他内心对我的恨意,完全不亚于你。”
  “所以他公开招揽我,只是粗浅的离间计而已。”
  曾国藩道:“不管是不是离间计,但只要你愿意投过去,他这点容人之量还是有的。”
  李鸿章道:“我还是那句话,我对老师马首是瞻,我完全服从湘军的利益。”
  “如果老师决定和苏曳对抗到底,那我们就对抗到底。”
  曾国藩叹息道:“这个决定,不好下,不好下啊!”
  李鸿章道:“不管如何,我们都必须做决定了,苏曳八月十七就要来,时间不等人。”
  曾国藩道:“是啊,总要有一个决定。”
  投降,还是对抗?
  ………………………………
  注:今天又十一点半,不能再这样。我先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明天十一点之前更新,免得自己拖延。
  恩公,我……我还可以求月票吗?给大家先磕为敬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