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北长春,南浦江
作者:如意键盘    更新:2024-05-10 00:36
  今天是星期六,1978年距离双休日的实行还为时尚早。
  按照浦江译制片厂的惯例,每到周六都是单位组织学习的时候。
  片厂的办公楼里有一间小型观影室,上班铃响过没多久,江山就跟着一帮同事走了进去。
  这间观影室看起来很新,也的确是今年厂里提高效益后新建的。
  如今,每当一部影片完成译制工作后,就会安排放映师给全厂职工先睹为快,除了看个新鲜更为了职工之间的相互学习。
  今天屏幕上播放的倒不是他们厂自己译制的影片。
  小型的观影室,共有六排座椅,江山在最后一排坐了下来。
  膀大腰圆的胡厂长,面对着大家站在了最前方,一手叉腰一手挥舞:
  “同志们安静一下,在咱们译制片界一直有北长春南浦江的说法,但那位东北老大哥可比咱们的译龄早多了。”
  “今天厂里组织大家学习观摩的这部译制于1949年的苏耳关影片,可以说是新华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译制片。当时的译制条件不好,译制水平也不成熟,一切都是边摸索边配音,但仍有很多大家值得学习的地方。”
  胡厂长的开场白一结束,放映室里的灯光也跟着暗了下去,随后幕布亮了起来:《普通一兵》。
  时不时闪现着点点粗细颗粒的灰蒙画面上,播放着苏耳关青年战斗英雄的事迹,起初江山还没觉得什么,只当是在看老电影。
  胡厂长说的没错,这部译制片的水平的确不高,台词和口型没一句是对上号的。
  看的要多出戏有多出戏。
  但仅仅几分钟后,原本已经摊在座椅里的江山,渐渐越坐越直。
  一句台词都舍不得错过。
  上辈子,自己竟然错过了这样一部宝藏电影。
  屏幕里,一个个身穿军服的高大苏耳关军人,欧脸美女家属,张口闭口操着一口浓浓的东北腔。
  “我嚼着你不能来了腻。”
  “你干啥腻?”
  “那可咋整?”
  “怕他在道上睡着了。”
  “上尉同志,我这辈子过的挺零碎滴。”
  “我那死去的老爷子弗奥多罗维奇,原本是个庄稼人,在乡下替地主扛活。”
  “得了吧萨莎,憋说了,我和你唠唠家乡话。”
  “哎呀,马特洛索夫,我一看你啊,就想起了我那二小子。”
  “伊万大叔,听说你吹口哨都赶上百灵子了。”
  “在这屋里,他有点抹不开。”
  ……
  满屏的苏耳关近/卫军,却扑面而来了大碴子味,把江山听的一愣一愣的。
  “鹅鹅鹅……”
  实在忍不住笑出声的他,即使到了这一世也不得不佩服东北话的魔力。
  “笑什么?”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胡厂长竟悄悄坐在了他身边:“有什么可乐的?”
  江山先意外的看了他一眼,然后指着电影笑道:“这长影就是比咱们水平高,瞧瞧,多接地气啊。”
  胡啸没想到江山会如此评价这部电影。
  再仔细想想:“也对,其实那个时候的苏耳关红军,主要就是工农队伍拉成的,看来当时长影,拉来隔壁村的村长配音,还真挺合适。”
  “村长?”江山听的一脸懵。
  “就是那位伊万大叔,”胡啸小声道:
  “这片子里大部分的配音演员都是长影从隔壁孟家屯拉来的村民同志。”
  江山缓缓摇了摇头,不得不佩服:“还是咱们东北的老大哥虎啊!”
  活脱脱把一部悲壮的战争片,演译成了一部喜剧片。
  据胡啸介绍,当时长影还没改名,仍然叫“东北电影厂”。
  在译制《普通一兵》时,全厂即使是全员上阵,也没能凑够人数。
  于是厂长亲自带队去隔壁屯里找人,就连孟家屯的村长也没放过。
  在刚开始进行译制工作时,整个剧组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录成,不是话长了就话短了,换句话说就是音画不同步。
  再加上铺着稻草的隔音墙录音条件太差,录音设备还时不时的摆烂,结果导致整个译制工作比拍一部电影的时间还长。
  “这《普通一兵》的译制工作,虽然看起来仓促又粗糙,但它却为咱们国家译制片领域的发展,积累了众多的宝贵的经验。”
  胡啸说完,看着江山一脸傻乐的样子,也开始从另一个角度看起了电影。
  渐渐地,他笑的比江山还要欢。
  江山:“你笑什么腻?”
  胡啸:“憋吵吵,回头再唠。”
  电影结束后很久,直到他俩吃完午饭,仍没有摆脱东北话的影响。
  提着一只黑色公文包的胡啸,挥手让江山跟着他:“走吧老伙计,该上电视台了。”
  江山这才想起这茬:“走着去啊?”
  “怎么可能,”胡啸扔给他一把车钥匙:“一会你骑车带我。”
  江山顿时就站住了,自己都多少年没碰过二八大杠了,这怎么忽然就要骑车带人,带的还是位一把手。
  就在他愣神的时刻,只看见配音导演杨白,把头探出录音棚对着外面大喊:“两块了两块,谁来想句好词。”
  江山立刻转身跑去:“我我我,我来。”
  “还有我,”胡啸紧跟其后:“你个小册老跑那么快干嘛,我上有老下有小的。”
  吕组长站在翻译组的门口,不敢置信看着走廊里神奇的一幕:
  “对年轻人还是不能太放手啊,看把胡厂长给带的,威信何在?”
  跑进录音棚的江山抢先一步把翻译剧本抓在了手里,很快胡厂长也看见了杨导说的那句话。
  原来棚里正在译制的是一部叫《虎口脱险》的法/国影片,其中一段在土耳其浴室接头的戏里,演员哼唱了一段小调:“Tea for two,tea for two……”
  “怎么了?哪不对劲?”胡厂长看着剧本问道。
  “情侣茶,情侣茶,”杨导唱的自己一脸嫌弃:“有这么唱歌的嘛。”
  “不能这么唱吗?”一向咬文嚼字的胡厂长,这次倒没觉着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这是一部喜剧,江山有幸看过,还看了不只一遍。
  “鸳鸯茶,鸳鸯茶,”
  他直接唱了出来,杨导也没管他调子找的对不对,反正听着顺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