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0章南中,究竟是什么中
作者:马月猴年 更新:2024-06-06 06:20
一心想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往往不是什么龙凤,同样的,只会嫌弃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的子女,也往往不会成为什么龙凤。
诸葛亮就是承载了长辈的望子成龙期盼,然后最终确实是成为了一条『龙』的典范。
川蜀。
南中。
其实南中这个词,在三国演义当中和诸葛亮勾搭上了,成为了一个特别的CP,似乎诸葛亮平南中,便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以『中』字为后缀的地名,一般指某个区域,如汉中、云中、黔中,而且还是被什么夹在中间的地域,方称之为某中,南中也不例外。
汉武帝时期,朝廷分别派唐蒙、司马相如等人对西南夷地区进行经营,先后建立了南中四郡,犍为郡,越巂郡,益州郡,牂柯郡。
到了东汉时期,在明帝时,郑纯出任益州西部属国都尉,『独尚清廉,毫毛不犯。夷汉歌咏,表荐无数,上自三司,下及卿士,莫不叹赏』,后来哀牢王柳貌及所统辖的77个邑王终于一致决定『举国归汉』,东汉在其地设置了永昌郡,于是变成了南中五郡。越嶲郡、犍为属国、牂牁郡、益州郡、永昌郡。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南中五郡中没有了犍为郡,而变成了犍为属国,可以说西汉时期以犍为郡为基地向南迁徙人口、传播文化、发展经济,影响逐步扩大至云贵高原后,逐步设立了牂牁郡、益州郡后,则犍为郡这个大基地完成了历史使命,郡治由宜宾北移至彭县,而昭通号称『锁钥南滇,咽喉西蜀』,在这里设立犍为属国,控制云贵门户,无疑是一种进步。
后来历史上的刘备在川蜀建立了蜀汉,对于南中自然展开了进一步的经略,推行更加完备的郡县制度统治,扩大直接管理区域,增加征税区域,因此南中群蛮反叛,最终导致了诸葛亮的征讨南中。
至于所谓的『七擒孟获』,那就是罗老爷子的功勋了。
历史上诸葛亮当时南征,可怎没有什么闲工夫搞些什么七擒七纵。
那时候刘备刚死没多久,荆州全面失守,蜀国大战略遭受挫败,北面面临曹操巨大压力,东面孙权两面三刀,南中又是叛乱,川蜀西面又有羌人作乱,可谓是四面楚歌,诸葛亮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征,其实是一个书生不得不扔下手中的笔,拿起刀来的一个过程,真没有罗老先生写的那么诗情画意,从容不迫。
也正是在诸葛南征之后,诸葛和李严的矛盾就开始渐渐激化了,具体在历史上发生了什么,难以知晓,但是想来想去,恐怕脱离不开权柄二字。
诸葛亮现在就在南中,当然,这一次不是领兵征讨,而是召集南中各个大族进行商议。
主要目的就是拆分建宁,顺带拆分南中。当然,场面上的议题当然不是这个,也不能这么直接。。
建宁也是在后期才有的郡县名称,但是不妨现在就用用,大体上也不差,要不然只是说南中,范围实在是太广了一些。
拆分建宁的原因,是因为雍氏。
雍闓死了。
从西汉什邡侯传来的雍氏家族灭亡了。
李恢死了。
俞元县李氏家族也是遭受了重创,几乎没剩下多少。
高定也死了。
当然,高定是夷人,而十万大山里面的夷人部落还有很多。
因此在建宁这一地带,原本的地面上的秩序全数绷断,剩下的当然就是需要重新整理,切割地盘了,再这样的消息之下,在南中的各个大姓便是纷纷赶来。
不韦县的吕氏来了。
南中的这个吕氏,最早可以追溯到吕不韦的时代,当初,秦相吕不韦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自杀身亡,嬴政就将吕不韦的族人发配到了川蜀。后来在汉武帝时期,吕氏后人就在川蜀持续发展,甚至整个县都以『不韦』为名,可见吕氏的实力。
不韦吕氏,主要是分布在不韦县、嶲唐县、比苏县、叶榆县等地。
然后,建宁事件当中,算是得益了的爨氏家族也派人来了。如果说在川蜀之中,有夷人汉化,当然也就避免不了有一些汉人夷化,典型的就是爨氏家族。爨氏家族最早的祖先说是班氏,后来班氏因功受封食邑于爨地,因此就以『爨』作为他们的姓氏,即『采邑于爨,因氏族焉』。
可惜爨氏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并没有继续往班氏的路走,而是走向了夷人的方向,基本上不怎么穿汉服了,平日里面也是喜欢用些什么染料往自己脸上身上涂抹,表示这是新时尚,那些老汉人都不懂……
再往后么,到了东晋以后,爨氏内部互相争夺、兼并、分裂,至唐代初叶分为东爨和西爨,最后甚至直接退化成为了乌蛮、白蛮。
至于和爨氏交好的孟氏,自然也是有人前来。对,就是历史上,呃,也不能算历史上,只能是说三国演义当中七擒孟获的那个孟氏。而且来的就刚巧是孟获。只不过和演义当中不同的是,孟获当下只是一个跑腿的小喽啰,和什么七十二洞总洞主,八十一寨总寨头完全不沾边。
另外,焦氏焦璜也来了。
还有朱氏朱层,正氏正昂,雷氏雷动,鲁氏鲁成,兴氏兴兰。
此外还有些人,比如仇氏,递氏什么的,也都来了。
这些姓氏,基本上就是囊括了南中的大部分的大姓,大家族,也同样是大乡绅,大地主。
这些大姓来人,多少相互之间都有一些关联,即便是完全没有联姻关系,也有三分的颜面,所以聚集在一处的时候,就别提有多么热闹了。
可是在府衙之内,诸葛亮却一个人,站在地图之前,细细查看。
这一次,明面上是要切分建宁利益,但是实际上是要连南中一整块全数打乱,重新分配。
汉代开发南中,进军西南,其实源于一个美丽的误会。
当年张骞凿空西域来到大夏,在这里他见到了原本只有蜀地才有的蜀布,邛地才有的邛竹和竹杖,于是他就问大夏人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大夏人就说道:『从距离大夏数千里的身毒国那里的,在那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生意。』
因为当时汉代还没有查探清楚周边的战争迷雾,所以张骞以为,这是绕开匈奴正面,破袭匈奴后方的新路子,于是就将此事上报给了汉武帝,建议从『身毒』方向上打通道路,然后就可以绕过当时还没有办法完全控制的西域,突袭匈奴后部……
当然,这个战略,在后世人看来是可笑的,可问题是汉武帝手中并没有什么世界地图,所以汉武帝就认为可以试一试,不久后就开始了对西南地区的开拓。
后来就发生了一系列的西南战争。
投降,反叛,平乱,然后再次反叛,再次平叛,西南方向上的叛乱始终不大,也一般无法直接影响到中央的朝廷,但是始终没有能够彻底稳定,以至于朝廷时不时的就要向西南方向一次次的输血。
『夷人……教化……』
诸葛亮皱着眉,轻声低语。
他在成都的时候,跟在徐庶身边,深刻体会到了川蜀这一带的治理不易。
而这最重要矛盾点,就是夷人,而斐潜和徐庶制定的策略,就是『以商推教,以教化人』。
南中一带,是重要的中转站。这不仅是在汉代,甚至在后世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是如此。大量的蜀地物产特别是生丝、蜀锦都是通过永昌西行到达八莫、密支那等地,到达雪区,再到身毒巴特那,然后再经大夏辗转输出到欧洲去,这是陆上茶马古道道路。
另外还可以从永昌到交趾,到达日南,可直达印度洋出海,远至西亚及欧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这个重要的转运节点作用,甚至持续到了二战。所以在南中做生意当官,富的人是真的富,据称有『为官一任,富及十世』的说法,就可见一斑了。
但是同样的,穷的人,是真的穷。
巨大的贫富差距,导致了西南地区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贫穷和愚昧,总是相互扯后腿的好兄弟。就像是历史上的南中叛乱,实际上那些夷人蜂拥而至,就是因为相信了雍闓当时的鬼话。雍闓让人编造谎言,说是『官欲得乌狗三百头,膺前尽黑,螨脑三斗,斫木构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
谣言说是官府向南中征要黑狗三百头,连胸前的毛都得是黑的;螨脑则是指玛瑙,要三斗;斫木就是被砍伐的大树,云南虽然山多林密,但大部分树木顶多长到两丈高,三丈那要算是神树了,哪里去找来三千根?结果就编了这么一个根本不靠谱的段子,就成功哄骗夷人造反了,足可见当时汉人在夷人当中的作态确实不怎么样,另外一方面则是夷人也确实是没什么脑子,一被煽动就激动得不行。
或许一部分夷人也并不相信这些谣言,只是为了零元购?反正都是那么穷,于其穷到死,不如搏一把?
所以,要稳定,就是要稳定『中产阶级』。『中产阶级』这个词汇,诸葛亮当然不懂,但是换成另外的一个大神说的话,诸葛亮就自然能够理解了,『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诸葛从事,人都到齐了……』堂下的兵卒走上前来,禀报道。
诸葛亮的目光从地图上收了回来,微微笑了笑,正了正衣冠,便是踏步而出,绕过了回廊,然后在兵卒高声唱名之中,走进了厅堂之内,面对众人七嘴八舌的致礼和问候,团团一拱手表示回礼,然后再伸出一手,示意请众人落座。
经过一系列的历练,诸葛亮也褪去了一些青涩,逐渐的走向了成熟,他微笑着,目光清亮,纯正得宛如明珠,漆黑的眼瞳之内似乎可以映射出世间的一切。
『诸位既然至此,想必也是各家翘楚,得了首肯,能替本家族做主之人……』诸葛亮微微的笑着,不紧不慢的说着话,就像是在田埂里面挥舞着锄头,至于是种庄稼,还是刨坑,那就不好说了,『若是诸位之中有不能主事者,可速去,换能主事之人前来……』
众人起初看着诸葛亮年轻,表面上虽说对于诸葛亮礼节周到表示注重,但是心中未免没有几分看轻,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结果猛然间听得诸葛亮如此一说,顿时都有些忐忑起来,一些能在家族里面说上话的倒也没什么,但是那些家族之中略有些看轻诸葛亮的,就自然是没有派遣重要的人员前来。
『这个……诸葛从事,』孟氏的孟获有些陪着笑说道,『不知有何要事,可否先透露些许,吾等也好禀明家族长辈……』
诸葛亮微微偏了一下头,看了孟获一眼,『这位是……』
『在下是孟氏,乃平虏校尉族弟,帐下督也。』孟获拱手说道。若是在三国演义当中,孟获名头是比孟琰大,可是在当下之中,孟琰的身份比孟获大,孟琰因为上一次建宁事件积攒功勋得封校尉,而孟获毛都没有捞到一根,或许有一根?如今在孟琰手下打杂,好听一些,叫做『帐下督』。
诸葛亮微微点头笑道:『原来是孟兄……不过,亮倒是有些奇怪,难不成之前,亮所发文之中,没有标明此次乃商议南中大事,确定十年大计而聚会之?莫非亮这行文,有何言语不明之处,还请各位指正。』
众人各自交换眼神。
当然不是诸葛亮之前的行文有什么问题,而是南中大族已经是散漫惯了,若是徐庶亲来,这些人当然会重视起来,只是来了一个诸葛亮,这些南中各姓又没有办法爬上历史巨人的肩膀去看,自然是免不了略有一些怠慢。
爨立穿着一身充满了夷人味道的衣袍,在袖口和领口位置有繁杂的纹饰,连着他脸上和手上露出来的纹身,构建出略有些粗犷的气息,『那个什么从事,你有什么事情,就直接说,若是我们能做主,我们就做主,我们不能做主的,就给你找一个能做主的就是!』
众人见有爨立带头,便是纷纷应是,一时之间厅堂之内七嘴八舌,嘈杂不安。
诸葛亮也不急,只是微笑着看着,目光清亮,就像是看见了什么有意思的情景一样,又像是在看着一群猴戏。
片刻之后,厅堂之内众人渐渐沉寂下来。
诸葛亮看着这些人,神情泰然,心中却在想着从成都来的时候,徐庶的叮嘱。
徐庶表示,南中的人口其实比成都一带还要更多,当年孝恒帝时期,曾经进行人口普查,当时南中永昌便是全大汉人口第二大郡了……
这确实让诸葛亮有些意外,但是看到了徐庶拿出的数据之后,诸葛亮也沉默了很久。
桓帝永寿三年永昌郡是全国第二大郡,人口达到189万,仅次于南阳郡的243万。然而在永昌郡边上的建宁,人口却只有可怜的十一万。
永昌郡虽然要比建宁郡大一些,但人口不至于差这么多,可以肯定的是,11万这个数字只是汉人的人口,并不包括当地夷人。
当然,可以有理由说是因为战乱减少了人口云云,但是实际上,不管是之前的黄巾之乱也好,还是刘焉刘璋,以至于后面的斐潜入川,主要的战场都是集中再川北一带,和南中关系并不大。唯独一次建宁之战,死伤的也是雍氏和高定的几个部落,其余的人口并不可能因此就大幅度的锐减。
诸葛亮所不知道的,是历史上刘备入川之后,统计川蜀人口,便是只有可怜的94万了,即便到了蜀汉亡国的时候,益州豪强们上报的人口数字仍只有可怜的98万……
历史上诸葛亮和姜维的几度北伐,战争所需所用的年度的赋税,摊派的劳役,征调的加税,都是摊派到了这不到百万的『在册人口』身上,所以到了蜀汉后期,是真的不想打了,打不动了。
山林之中的夷人,是近乎于不用交税的。
依附于豪强的佣客,也同样是不用缴纳赋税的。
所以,诸葛亮在历史上没有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是他在内政策略上的一个很大的失误,当然,在那个年代,或许不仅仅是诸葛亮,是整个天下都认为这样的赋税政策是正确的……
而现在,在骠骑大将军斐潜的影响之下,徐庶诸葛亮等人,就开始觉得原本汉代的赋税策略,人口编册的方式有些问题了。
不是汉人,就教化成为汉人,那有世世代代都让其游离在外的道理?大汉三四百年了,结果这些夷人依旧不能心向大汉,这是谁的错?
无疑,在川蜀之地,以及在川蜀周边的地带,汉人占据少数,夷人氐人羌人賨人等等少数民族占据多数,赋税的不均衡和劳役摊派上的不均等,极容易引起民族部落之间的矛盾。一刀切的政策,那可是华夏优良传统,死板和僵化的执行者,往往就会在处理某件小事之后,点燃引爆更大的雷。
教化,才是根本,是要让这些人主动被华夏的汉文化所吸引,而不是畏惧汉文化,远离汉文明。
成都的学宫,只是一个开始。
诸葛亮的目光炯炯有神,笑容亲切,『亮奉骠骑之令,特为南中百年福祉而来!如今南中百姓,多困于虫豸虎豹,山林狭隘,道路不畅!生者未能顺长,壮者困于病患,老弱未能得养!骠骑仁慈,知南中百姓之苦,彻夜难寐辗转反侧,故遣亮前来,为南中百姓分忧,兴贴补民生之策,旺地方商贸之法是也!』
众人一开始听着,起初还没有什么,可是越听便是越发的伸长了脖子,直起腰,就像是一只只被香蕉或是芭乐吸引的猴子……
雨轩阁读书网
诸葛亮就是承载了长辈的望子成龙期盼,然后最终确实是成为了一条『龙』的典范。
川蜀。
南中。
其实南中这个词,在三国演义当中和诸葛亮勾搭上了,成为了一个特别的CP,似乎诸葛亮平南中,便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以『中』字为后缀的地名,一般指某个区域,如汉中、云中、黔中,而且还是被什么夹在中间的地域,方称之为某中,南中也不例外。
汉武帝时期,朝廷分别派唐蒙、司马相如等人对西南夷地区进行经营,先后建立了南中四郡,犍为郡,越巂郡,益州郡,牂柯郡。
到了东汉时期,在明帝时,郑纯出任益州西部属国都尉,『独尚清廉,毫毛不犯。夷汉歌咏,表荐无数,上自三司,下及卿士,莫不叹赏』,后来哀牢王柳貌及所统辖的77个邑王终于一致决定『举国归汉』,东汉在其地设置了永昌郡,于是变成了南中五郡。越嶲郡、犍为属国、牂牁郡、益州郡、永昌郡。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南中五郡中没有了犍为郡,而变成了犍为属国,可以说西汉时期以犍为郡为基地向南迁徙人口、传播文化、发展经济,影响逐步扩大至云贵高原后,逐步设立了牂牁郡、益州郡后,则犍为郡这个大基地完成了历史使命,郡治由宜宾北移至彭县,而昭通号称『锁钥南滇,咽喉西蜀』,在这里设立犍为属国,控制云贵门户,无疑是一种进步。
后来历史上的刘备在川蜀建立了蜀汉,对于南中自然展开了进一步的经略,推行更加完备的郡县制度统治,扩大直接管理区域,增加征税区域,因此南中群蛮反叛,最终导致了诸葛亮的征讨南中。
至于所谓的『七擒孟获』,那就是罗老爷子的功勋了。
历史上诸葛亮当时南征,可怎没有什么闲工夫搞些什么七擒七纵。
那时候刘备刚死没多久,荆州全面失守,蜀国大战略遭受挫败,北面面临曹操巨大压力,东面孙权两面三刀,南中又是叛乱,川蜀西面又有羌人作乱,可谓是四面楚歌,诸葛亮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征,其实是一个书生不得不扔下手中的笔,拿起刀来的一个过程,真没有罗老先生写的那么诗情画意,从容不迫。
也正是在诸葛南征之后,诸葛和李严的矛盾就开始渐渐激化了,具体在历史上发生了什么,难以知晓,但是想来想去,恐怕脱离不开权柄二字。
诸葛亮现在就在南中,当然,这一次不是领兵征讨,而是召集南中各个大族进行商议。
主要目的就是拆分建宁,顺带拆分南中。当然,场面上的议题当然不是这个,也不能这么直接。。
建宁也是在后期才有的郡县名称,但是不妨现在就用用,大体上也不差,要不然只是说南中,范围实在是太广了一些。
拆分建宁的原因,是因为雍氏。
雍闓死了。
从西汉什邡侯传来的雍氏家族灭亡了。
李恢死了。
俞元县李氏家族也是遭受了重创,几乎没剩下多少。
高定也死了。
当然,高定是夷人,而十万大山里面的夷人部落还有很多。
因此在建宁这一地带,原本的地面上的秩序全数绷断,剩下的当然就是需要重新整理,切割地盘了,再这样的消息之下,在南中的各个大姓便是纷纷赶来。
不韦县的吕氏来了。
南中的这个吕氏,最早可以追溯到吕不韦的时代,当初,秦相吕不韦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自杀身亡,嬴政就将吕不韦的族人发配到了川蜀。后来在汉武帝时期,吕氏后人就在川蜀持续发展,甚至整个县都以『不韦』为名,可见吕氏的实力。
不韦吕氏,主要是分布在不韦县、嶲唐县、比苏县、叶榆县等地。
然后,建宁事件当中,算是得益了的爨氏家族也派人来了。如果说在川蜀之中,有夷人汉化,当然也就避免不了有一些汉人夷化,典型的就是爨氏家族。爨氏家族最早的祖先说是班氏,后来班氏因功受封食邑于爨地,因此就以『爨』作为他们的姓氏,即『采邑于爨,因氏族焉』。
可惜爨氏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并没有继续往班氏的路走,而是走向了夷人的方向,基本上不怎么穿汉服了,平日里面也是喜欢用些什么染料往自己脸上身上涂抹,表示这是新时尚,那些老汉人都不懂……
再往后么,到了东晋以后,爨氏内部互相争夺、兼并、分裂,至唐代初叶分为东爨和西爨,最后甚至直接退化成为了乌蛮、白蛮。
至于和爨氏交好的孟氏,自然也是有人前来。对,就是历史上,呃,也不能算历史上,只能是说三国演义当中七擒孟获的那个孟氏。而且来的就刚巧是孟获。只不过和演义当中不同的是,孟获当下只是一个跑腿的小喽啰,和什么七十二洞总洞主,八十一寨总寨头完全不沾边。
另外,焦氏焦璜也来了。
还有朱氏朱层,正氏正昂,雷氏雷动,鲁氏鲁成,兴氏兴兰。
此外还有些人,比如仇氏,递氏什么的,也都来了。
这些姓氏,基本上就是囊括了南中的大部分的大姓,大家族,也同样是大乡绅,大地主。
这些大姓来人,多少相互之间都有一些关联,即便是完全没有联姻关系,也有三分的颜面,所以聚集在一处的时候,就别提有多么热闹了。
可是在府衙之内,诸葛亮却一个人,站在地图之前,细细查看。
这一次,明面上是要切分建宁利益,但是实际上是要连南中一整块全数打乱,重新分配。
汉代开发南中,进军西南,其实源于一个美丽的误会。
当年张骞凿空西域来到大夏,在这里他见到了原本只有蜀地才有的蜀布,邛地才有的邛竹和竹杖,于是他就问大夏人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大夏人就说道:『从距离大夏数千里的身毒国那里的,在那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生意。』
因为当时汉代还没有查探清楚周边的战争迷雾,所以张骞以为,这是绕开匈奴正面,破袭匈奴后方的新路子,于是就将此事上报给了汉武帝,建议从『身毒』方向上打通道路,然后就可以绕过当时还没有办法完全控制的西域,突袭匈奴后部……
当然,这个战略,在后世人看来是可笑的,可问题是汉武帝手中并没有什么世界地图,所以汉武帝就认为可以试一试,不久后就开始了对西南地区的开拓。
后来就发生了一系列的西南战争。
投降,反叛,平乱,然后再次反叛,再次平叛,西南方向上的叛乱始终不大,也一般无法直接影响到中央的朝廷,但是始终没有能够彻底稳定,以至于朝廷时不时的就要向西南方向一次次的输血。
『夷人……教化……』
诸葛亮皱着眉,轻声低语。
他在成都的时候,跟在徐庶身边,深刻体会到了川蜀这一带的治理不易。
而这最重要矛盾点,就是夷人,而斐潜和徐庶制定的策略,就是『以商推教,以教化人』。
南中一带,是重要的中转站。这不仅是在汉代,甚至在后世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是如此。大量的蜀地物产特别是生丝、蜀锦都是通过永昌西行到达八莫、密支那等地,到达雪区,再到身毒巴特那,然后再经大夏辗转输出到欧洲去,这是陆上茶马古道道路。
另外还可以从永昌到交趾,到达日南,可直达印度洋出海,远至西亚及欧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这个重要的转运节点作用,甚至持续到了二战。所以在南中做生意当官,富的人是真的富,据称有『为官一任,富及十世』的说法,就可见一斑了。
但是同样的,穷的人,是真的穷。
巨大的贫富差距,导致了西南地区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贫穷和愚昧,总是相互扯后腿的好兄弟。就像是历史上的南中叛乱,实际上那些夷人蜂拥而至,就是因为相信了雍闓当时的鬼话。雍闓让人编造谎言,说是『官欲得乌狗三百头,膺前尽黑,螨脑三斗,斫木构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
谣言说是官府向南中征要黑狗三百头,连胸前的毛都得是黑的;螨脑则是指玛瑙,要三斗;斫木就是被砍伐的大树,云南虽然山多林密,但大部分树木顶多长到两丈高,三丈那要算是神树了,哪里去找来三千根?结果就编了这么一个根本不靠谱的段子,就成功哄骗夷人造反了,足可见当时汉人在夷人当中的作态确实不怎么样,另外一方面则是夷人也确实是没什么脑子,一被煽动就激动得不行。
或许一部分夷人也并不相信这些谣言,只是为了零元购?反正都是那么穷,于其穷到死,不如搏一把?
所以,要稳定,就是要稳定『中产阶级』。『中产阶级』这个词汇,诸葛亮当然不懂,但是换成另外的一个大神说的话,诸葛亮就自然能够理解了,『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诸葛从事,人都到齐了……』堂下的兵卒走上前来,禀报道。
诸葛亮的目光从地图上收了回来,微微笑了笑,正了正衣冠,便是踏步而出,绕过了回廊,然后在兵卒高声唱名之中,走进了厅堂之内,面对众人七嘴八舌的致礼和问候,团团一拱手表示回礼,然后再伸出一手,示意请众人落座。
经过一系列的历练,诸葛亮也褪去了一些青涩,逐渐的走向了成熟,他微笑着,目光清亮,纯正得宛如明珠,漆黑的眼瞳之内似乎可以映射出世间的一切。
『诸位既然至此,想必也是各家翘楚,得了首肯,能替本家族做主之人……』诸葛亮微微的笑着,不紧不慢的说着话,就像是在田埂里面挥舞着锄头,至于是种庄稼,还是刨坑,那就不好说了,『若是诸位之中有不能主事者,可速去,换能主事之人前来……』
众人起初看着诸葛亮年轻,表面上虽说对于诸葛亮礼节周到表示注重,但是心中未免没有几分看轻,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结果猛然间听得诸葛亮如此一说,顿时都有些忐忑起来,一些能在家族里面说上话的倒也没什么,但是那些家族之中略有些看轻诸葛亮的,就自然是没有派遣重要的人员前来。
『这个……诸葛从事,』孟氏的孟获有些陪着笑说道,『不知有何要事,可否先透露些许,吾等也好禀明家族长辈……』
诸葛亮微微偏了一下头,看了孟获一眼,『这位是……』
『在下是孟氏,乃平虏校尉族弟,帐下督也。』孟获拱手说道。若是在三国演义当中,孟获名头是比孟琰大,可是在当下之中,孟琰的身份比孟获大,孟琰因为上一次建宁事件积攒功勋得封校尉,而孟获毛都没有捞到一根,或许有一根?如今在孟琰手下打杂,好听一些,叫做『帐下督』。
诸葛亮微微点头笑道:『原来是孟兄……不过,亮倒是有些奇怪,难不成之前,亮所发文之中,没有标明此次乃商议南中大事,确定十年大计而聚会之?莫非亮这行文,有何言语不明之处,还请各位指正。』
众人各自交换眼神。
当然不是诸葛亮之前的行文有什么问题,而是南中大族已经是散漫惯了,若是徐庶亲来,这些人当然会重视起来,只是来了一个诸葛亮,这些南中各姓又没有办法爬上历史巨人的肩膀去看,自然是免不了略有一些怠慢。
爨立穿着一身充满了夷人味道的衣袍,在袖口和领口位置有繁杂的纹饰,连着他脸上和手上露出来的纹身,构建出略有些粗犷的气息,『那个什么从事,你有什么事情,就直接说,若是我们能做主,我们就做主,我们不能做主的,就给你找一个能做主的就是!』
众人见有爨立带头,便是纷纷应是,一时之间厅堂之内七嘴八舌,嘈杂不安。
诸葛亮也不急,只是微笑着看着,目光清亮,就像是看见了什么有意思的情景一样,又像是在看着一群猴戏。
片刻之后,厅堂之内众人渐渐沉寂下来。
诸葛亮看着这些人,神情泰然,心中却在想着从成都来的时候,徐庶的叮嘱。
徐庶表示,南中的人口其实比成都一带还要更多,当年孝恒帝时期,曾经进行人口普查,当时南中永昌便是全大汉人口第二大郡了……
这确实让诸葛亮有些意外,但是看到了徐庶拿出的数据之后,诸葛亮也沉默了很久。
桓帝永寿三年永昌郡是全国第二大郡,人口达到189万,仅次于南阳郡的243万。然而在永昌郡边上的建宁,人口却只有可怜的十一万。
永昌郡虽然要比建宁郡大一些,但人口不至于差这么多,可以肯定的是,11万这个数字只是汉人的人口,并不包括当地夷人。
当然,可以有理由说是因为战乱减少了人口云云,但是实际上,不管是之前的黄巾之乱也好,还是刘焉刘璋,以至于后面的斐潜入川,主要的战场都是集中再川北一带,和南中关系并不大。唯独一次建宁之战,死伤的也是雍氏和高定的几个部落,其余的人口并不可能因此就大幅度的锐减。
诸葛亮所不知道的,是历史上刘备入川之后,统计川蜀人口,便是只有可怜的94万了,即便到了蜀汉亡国的时候,益州豪强们上报的人口数字仍只有可怜的98万……
历史上诸葛亮和姜维的几度北伐,战争所需所用的年度的赋税,摊派的劳役,征调的加税,都是摊派到了这不到百万的『在册人口』身上,所以到了蜀汉后期,是真的不想打了,打不动了。
山林之中的夷人,是近乎于不用交税的。
依附于豪强的佣客,也同样是不用缴纳赋税的。
所以,诸葛亮在历史上没有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是他在内政策略上的一个很大的失误,当然,在那个年代,或许不仅仅是诸葛亮,是整个天下都认为这样的赋税政策是正确的……
而现在,在骠骑大将军斐潜的影响之下,徐庶诸葛亮等人,就开始觉得原本汉代的赋税策略,人口编册的方式有些问题了。
不是汉人,就教化成为汉人,那有世世代代都让其游离在外的道理?大汉三四百年了,结果这些夷人依旧不能心向大汉,这是谁的错?
无疑,在川蜀之地,以及在川蜀周边的地带,汉人占据少数,夷人氐人羌人賨人等等少数民族占据多数,赋税的不均衡和劳役摊派上的不均等,极容易引起民族部落之间的矛盾。一刀切的政策,那可是华夏优良传统,死板和僵化的执行者,往往就会在处理某件小事之后,点燃引爆更大的雷。
教化,才是根本,是要让这些人主动被华夏的汉文化所吸引,而不是畏惧汉文化,远离汉文明。
成都的学宫,只是一个开始。
诸葛亮的目光炯炯有神,笑容亲切,『亮奉骠骑之令,特为南中百年福祉而来!如今南中百姓,多困于虫豸虎豹,山林狭隘,道路不畅!生者未能顺长,壮者困于病患,老弱未能得养!骠骑仁慈,知南中百姓之苦,彻夜难寐辗转反侧,故遣亮前来,为南中百姓分忧,兴贴补民生之策,旺地方商贸之法是也!』
众人一开始听着,起初还没有什么,可是越听便是越发的伸长了脖子,直起腰,就像是一只只被香蕉或是芭乐吸引的猴子……
雨轩阁读书网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