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作者:高阳 更新:2021-11-13 21:04
秭归县的大堂,从来没有这样热闹过,张灯结彩,喜气洋溢,里里外外到处是笑脸。有的是觉得新奇有趣的笑,有的是憧憬着荣华富贵的笑,有的是自鸣得意的笑,但也有用脂粉遮掩了泪痕,强自妆点的笑。
大致说来,秭归县的美人,只要是未曾出嫁的,都集中在这里了——朝廷采选良家女子,充实后宫,尽管诏书中煌煌申明,以德为主,仪容并非所重,只要平头整脸,身无恶疾,皆有入选的资格。可是谁都知道,入选的主要条件是色!
因此,平素有艳名而又不愿选入深宫的,早在诏书下达之时,便急急忙忙地物色儿郎,草草婚嫁。这半年以来,办喜事的人,比平常多了三倍。东西这一来剩下的美人就不多了。选美的钦使,掖庭令孙镇,大为失望,不断地皱眉、摇头,喃喃自语:“千城易得,一美难求!”
“钦使说哪里话!”有个待选的蓬门碧玉,心直口快,不服气地抗议,“有位美人,不但秭归第一,只怕天下也是第一!”
“喔,”孙镇动容了,“你说,是谁?”
话是说出口了,却大为懊悔。她嗫嚅着说:“我是说着玩的!那里有什么天下第一美人?”
孙镇已当了二十年的掖庭令,后宫佳丽,何止三千?成天在脂粉丛中打滚,将女孩儿的心理摸得熟透、熟透,知道她的话不假,只是忽生顾忌,故而改口。如果逼着问,当然可以问得出实话,但可能会别生枝节,反为不妙,所以一笑置之。只问她的姓名。
“我叫林采。双木林,采选的采。”
“看你口齿伶俐,也有可采之处!”
陪侍在旁的秭归县令陈和,立即高声说道:“取中林采!”
孙镇不过是那么一句话,入选与否,犹在考虑,陈和自作主张地作了这么一个宣布,使得他颇为不悦,但也不能不算,只好承认:“取中林采。”
因为如此,他就不肯轻易发言了,看来看去,一直看到离末尾只剩五、六个人了,第二个还没有选出来,陈和不免着急,陪笑问道:“莫非再没有能中法眼的?”
孙镇犹未答言,有个圆圆面孔,喜气迎人的女郎,笑盈盈地向他行礼,用很清脆的声音说:“钦使安好!”
“你倒很懂礼节。”
“懂礼节就好!”陈和一旁接口,“宫廷中礼节最要紧。”
陈和不置可否,只问:“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赵美。”
“赵美?”
是疑问的口气,便意味着有名实不副之感。陈和急忙成人之美,“钦使,”他说:“美有各种各样的美,有的人,初看不错,再看不过如此,越看越不顺眼;有的人呢,初看似乎平庸,再看有点味道,而越看越美。拙见钦使以为如何?”
“嗯!嗯!高见,高见。”孙镇敷衍着。
“钦使,”陈和又说:“这赵美是官男之相,主理贵子。”
这句话倒是打动了孙镇,他点点头说:“可取者大概在这一点了!也罢,选上她一个。”
于是看到末尾又回头,总算勉强又选中一个,名叫韩文,定额四名,还差一个。陈和看孙镇大有再也不屑一顾之意,便又说道:“钦使,请再看看,可有遗珠?”
“不必再看了,本无珍珠,何遗可言?”
“那,不还差一名吗?”
“是的,我知道。”说完,孙镇便管自回到别室休息去了。
陈和情知不妙,但不便追了去问,先料理了中选的林、赵、韩三家该送的羊酒采礼,鼓吹前导,亲身登门道贺。一家一家走完,回到衙门,已近黄昏。置酒款待钦使之时,方始从容叩问。
“钦使,尚差一名,是宁缺毋滥呢,还是另行复选?”
“既不可缺,亦不可滥,另行复选,亦嫌费事。”孙镇答说:“我看,林采口中的天下第一美人,不妨召来看一看。”
陈和听得这话,心中一跳。“林采胡说八道!”他说:“哪里有甚么第一美人?秭归自从出了‘三闾大夫’师弟,秀气都拔尽了,至今男子不文,女子不美。钦使莫轻信妄言!”
“三闾大夫”就是作《离骚》的屈原,与他的弟子。一代才人的宋玉,相传都是秭归的土著。师弟皆善辞赋,瑰奇伟丽,冠绝古今,所以陈和有此说法,然而毫无效果。
“陈兄,”孙镇正色说道:“美人如日月星辰,纵或一时为浮云所掩,终必大显光芒,为世人所共见。倘或真如足下所说,秭归的秀气为屈、宋师弟拔尽了,至今男子不文,女子不美,自无话说。万一真的出现了天下第一美人,而且早就是足下的子民,那时候,陈兄,这欺罔之罪,恐怕你当不起!”
事态严重了!做主人的陈和,如芒刺在背,大为不安——原来林采的话,一点不假,秭归确有国色,只是父母视如性命,舍不得她远离膝下,所以一闻采选的信息,在陈和那里行了重贿,得以剔除在候选的名单之外。不想林采多嘴,而孙镇精明,看来是瞒不过了。
孙镇从陈和脸上,看到他心里,知道可处死刑的“欺罔之罪”四字吓倒了他。只是话说得太硬,无法弯得过来,须为他找个开脱的借口,事情才能转圆。
于是,他略想一想说道:“陈兄,你到任未几,只怕地方上的情形还不太熟悉。明天不妨多派出人去,加意访一访,果然有此一美,选入深宫,天子宠幸,于足下的前程,亦有锦上添花之妙!”
先作威,继以利诱,又为他留下挽回的余地,陈和的嘴怎么还硬得起来?一连叠声地说:“是!是!谨遵台命。”
第二天一早,陈和派人去召请一位绅士,名叫王襄,此人当过传宣王命的“谒者”,久在胡地,以后弃政从商,与匈奴从事贸易,挣了极大一份家财,暮年思乡,弃落归根,回到秭归定居,不过一年有余,但以家业殷厚,赋性慷慨,所以很快地便成了本地的一位大绅士,颇得陈和的尊敬。
奉召到了县衙,后堂相见。王襄一眼望到几案上,便是一愣——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四镒黄金,他认得出,正就是自己送陈和的原物。
“王公!事不谐矣!”
“贤父母何出此言?”王襄急急问道:“是不是出了变故?”
“事出意外!”陈和蹙眉答说,“都只为一个姓林的多嘴,说得一句‘秭归第一美人’,钦使已经发觉了,昨夜发话,倘有这么一位美人,匿不报选,将来要治我以“欺罔之罪’。这不是儿戏之事!王公,厚贶心领谢谢。方命之处,并乞鉴谅。”
说到这里喊一声:“来啊!”
伺候起居的一个童儿应声而至,在陈和指挥之下,将那四镒黄金,用布袱包好,放在王襄面前。
“厚赠奉璧!”陈和拱拱手说:“效劳不周,歉疚之至。”
“不,不!区区不腆之仪,仍请笑纳。”王襄将一包黄金推了过去,随即起身说道:
“告辞!”
“王公!”陈和握住他的手臂,怔怔地半晌作不得声。
他这难以启齿而又必须要有结果的心事,王襄是充分了解的。黄金退回,女儿就要送出去了!可是,他却不能在此时作任何承诺,唯有装聋作哑地保持沉默。
这就逼得陈和不能不开口了。正在考虑如何措词之际,童儿走来通报:“钦使来了!”
人随声到,孙镇已从别室缓步而来。陈和大感窘迫,首先要处置的那四镒黄金,受贿的真脏俱在,落入孙镇眼中,异常不妥。幸而那童儿很机警,趁王襄趋前迎接,挡住了孙镇视线的机会,眼明手快地将一包黄金移了开去。
这下,陈和才得放心,定定神为王襄引见:“这位是朝廷特派的孙钦使。”
“王襄参见钦使!”
“不敢当,不敢当!王公请坐。”
王襄急忙欠身逊谢:“尊称不敢当!”
“也不算尊称。足下为国宣过劳。如今优游林下,年高德邵,怎么当不得这个称呼?请坐,请坐!”
于是孙镇与王襄相向而坐,陈和在客座相陪。略略作了几句寒暄,做主人的渐渐导入正题。
“王公,”陈和说道:“钦使千里迢迢,可说是专为令媛而来的。”
“正是!”孙镇接口,“久闻令媛德容言工,四德具备,一旦选入深宫,必蒙恩宠。老夫先致贺了!”
“岂敢,岂敢!”王襄惶恐地,“钦使对小女过奖忒甚,将来一定会失望。”
“哪里的话?”陈和趁机说道:“何不此刻就烦尊驾将令媛接了来,容我们一瞻颜色?”
“这却有些难处!”王襄答说:“小女不在归州。”
“不在归州?”陈和不免一惊。
“是的。小女随她两个兄长打猎去了。”
此言一出,孙镇与陈和相互看了一眼。两人都不肯信他的话,而且孙镇有些不悦,“这也奇了!”他沉下脸来说:“深闺弱质,还能骑马射箭不成?”
“这有个缘故,小可自辞官以后,久在西北边境经商,所以小女也能像匈奴女子那样,骑马打猎。”
孙镇的脸色稍为缓和了些,“原来如此!”他问:“令郎、令媛去打猎,哪天回来?”
“我想,大雪封山以前,总得回家。”
由于这句话,使得孙镇脸上的皮肉又绷紧了,看着陈和冷冷地说:“如今才初秋,下雪还有两三个月。”
“钦使怎么能等两三个月?”陈和的神色也不好看了,“我想一定可以找得回来!令郎、令媛去打猎,不能漫无目标,总有个方向吧?”
“大概在北面。”
“北面甚么地方呢?”陈和板着脸说,“彼此要相见以诚才好!”
这竟有点教训的口吻了!王襄心里很不是味道,同时也有深深的警惕,想了一下答说:
“大概是在八学士山。”
能说明确实的地点,便是肯合作的表示,陈和便又用抚慰的语气说:“八学士山离城只有十里路,来去也很方便。王公请你赶快派人把令媛接回来!以令媛的才貌双全,何愁不得恩宠?王公,你荣宗耀祖,光大门庭的机会到了!”
王襄点点头,便待起身告辞,孙镇却还有话说:“这是公事,得有一道手续。王公,令媛是何芳名,多大年纪?”
“小女单名一个嫱字,别号昭君,今年十八岁。”
“是了!”孙镇即唤来登录名簿的小吏,当面交代:“今有秭归县民王襄,面报其女王嫱,别号昭君,年十八岁,候选入宫。”
原来这是一计,让王襄亲口报了名,便再也不能抵赖了。
“我可不要这种荣宗耀祖,光大门庭的机会!”王夫人斩钉截铁地说:“我只要我的女儿!”
“夫人,你不要太固执!我又何尝舍得?只为有人多了句嘴,连县官都庇护不得。皇命所关,谁敢不遵?你要往宽处去想才是。”
“我不管。要我的女儿可以,先拿把刀来把我杀掉!”
竟到了无可理喻的程度。王襄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搓了半天的手,叹口气说:“只怪你的肚子太争气,生了这么一个秭归第一的女子。为女儿,我也是什么办法都想到了,你如今仍旧不肯听劝,那也没有别的法子,只好我去下狱受罪。”
这一层,王夫人当然也想到过。她的看法是,“天大的官司,地大的银子”,只要不惜倾家荡产,总可以把丈夫救出来。
但这个看法只能做,不能说,一说出来便仿佛是忍心让丈夫下狱,夫妻的情义何在?因此,这时候只好沉默。
于是,站在她身后的侍儿小翠,拉一拉王夫人的衣服。王襄眼尖看到了,大声叱斥:
“小翠,你又在捣什么鬼?”
“总管等着夫人给钥匙,开仓库。”
王夫人一听便能会意,立即接口:“啊,我倒忘了!”她站起身来,“等我先去交代了钥匙再说。”
原来让昭君跟着他两位兄长,一位表兄去打猎,本有让她远避之意。此时小翠献计,不必跟王襄争执,只派人到八学士山去寻着昭君,叮嘱她到表兄家暂住,岂不就轻易躲过了难关?
王夫人认为此计大妙,吩咐照办。然后回到丈夫那里,装模作样地争执了好一会,才作出无可奈何而让步的表情,叹了气说:“好了,随你吧!反正女儿又不是我一个人的。”
于是王襄派了一名年轻力壮的干仆王兴,郑重交代:“你马上到八学士山去找着大爷、二爷跟小姐,关照他们立刻赶回来!话不必多说,倘或问你是何要紧事,你就说不知道好了。”
尽管王兴机警干练,毕竟晚了一步,以致于扑了个空。不过搜索查访,小主人的行踪,大致可以推断出来,对主人不能说是没有交代,因而连夜赶回来复命。
“大爷、二爷、小姐,一定是跟表少爷回巴东了!”王兴这样报告:“我问了好些人,都说是往西面出山的。正是到巴东的大路。”
“那么,你怎么不赶了去呢?”
“来不及了。一路查访延误,等问清楚,算一算辰光,已经半天的路程。我怕老爷惦念,所以先赶回来报信。如果一定要大爷他们回来,我再赶到巴东就是。”
“也好!你马上再到巴东去一趟。”
刚遣去了王兴,县里就着人来请,自然是询问昭君的下落。王襄只好据实答复,然而有许多疑窦是无法解释的。
“王公,我倒请问,令郎、令媛要到巴东亲戚家去作客,莫非你就一无所知?”陈和又加了一句:“听说府上的家教是很好的啊!”
若有家教,子女何能不禀命而行?这明明是指他虚言搪塞。王襄有口难辩,只好这样答说:“已经派人到巴东去追了,一定找得回来的。”
“那要几天功夫?”
“一来一往总得五天功夫。”
陈和不敢作主,转脸问道:“钦使以为如何?”
孙镇沉吟了一回,毅然决然地答说:“好!就是五天。不过五天以后,一定要人。”
“是。”
“如果没有人呢?”
“那,”王襄慨然答说:“任凭治罪。”
“这个罪,”孙镇提醒他说:“可不轻噢!”
“那也是没法子的事。我是问心无愧。如果不容我慢慢寻访,将事情弄清楚,就加我以抗旨之罪,也只好认命了。”
话说到软中带硬,令人听了不受用。所以孙镇在他辞去以后,向陈和很发了一顿牢骚,少不得也有些责备陈和,不该不知道这事的轻重,居然接受王襄的“请托”。又说事情果真起了变化,唯有“公事公办”,决不徇情。
这一行,连陈和也有些看急了!因为所谓“请托”,就是受贿,此事可大可小,只看孙镇的意向。如今孙镇颇为愠怒,自己为明心迹,也只有拿“公事公办,决不徇情”八个字作自保之计。
于是,那交还王襄而辞谢不受的四镒黄金,再次退还给王家。见此光景,王襄知道事成僵局,连夜又派了人赶到巴东,催昭君务必克日赶回秭归。
到得第四天,王兴从巴东回来了,带来一个非常意外的消息,昭君与她的两个哥哥,根本未到巴东。
这会到哪里去了呢?不由人不怀疑,是在深山中遇了险?
王太太急得两泪汪汪,坐立不安。王襄自然也怀有深忧,只是为了安慰妻子,不便形诸颜色,只召集亲族中的壮丁,悬下赏格。请他们分道入八学士山去搜索。
乱糟糟地初步处置刚毕,县里则又着人来请了。王襄自然据实陈告,而孙镇却不肯信他的话,只是连连冷笑。
“实不相瞒,”王襄愁眉苦脸地说:“内人本来不舍得小女被选入宫,如今心思也改变了。生离到底强于死别,小女若能平安归来,情愿入选。倘或遇险,从此永别,愚夫妇就活着又有什么意思?那时钦使要治我的罪,在我根本就无所谓了。”
说得如此沉痛,孙镇不能不信。但由他的说话中,越发可以想见昭君是何等晶莹圆润的一颗稀世明珠!因而对她的生死下落,亦就更为关心,与陈和商量,不妨也派人帮着搜寻。
陈和当然照办。派出十来名差役裹粮入山,细细查访。
这样三天过夫,不大的一座八学士山,几乎搜遍了,毫无踪影。如说遇险,不论是坠入深谷绝涧,或是为猛虎毒蛇所噬伤命,总有迹象可寻,而竟杳然。何况王家兄弟还带着下人,一行人众,就是遇了险,不致于全数遭难,总也有个把人可以逃出命来,回家报信,而亦竟无一有,岂不是一桩大大的蹊跷。
孙镇居心此刻苛刻,认定这是王襄有意安排的一个骗局,颇有受人戏侮之感,因而越发恼怒,决定要“公事公办”了。
于是下令将王襄拘提到案,亲自审问。“你可知罪?”他说,“这个骗局,疑窦重重,你何以自解?”
“我不必作何解释,请钦使治罪好了。”
在王襄自觉不必辩,辩亦无益,爱女如果遇险,则一切都可置之度外,所以这样回答。
而孙镇却误会了,以为是他词穷服罪,正好证明自己的看法不错,这就不必再推究案情,只须考虑如何治罪。
转到这个念头,立刻发觉自己遭遇了难题:第一、没有司法的权责,不能治王襄的罪;第二、就算能治罪,不知道应当援用哪条律例?所谓“抗旨”、“欺罔”,到底只是口头恫吓的话,写入“狱词”,据以定罪,那又是另一回事。
不过。虽不能治王襄的罪,却可以交代陈和逮捕,带回京去。这样想停当了,便即说道:“王襄,你既然无以自解,承认是个骗局——”“钦使!”王襄抗声说道:“治我的罪可以,我可不能承认是个骗局。”
孙镇一愣,“你怎么又翻供了?”他说,“既非骗局。那么,人呢?”
“小女生死不明,教我如何交人?”
答得振振有词,驳他不倒。可是,孙镇亦非弱者,不跟他辩这一点,只说:“好!就算生死不明,不过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眼前你还不能卸责,我亦不能放你。唯有拿你带进京去,交付廷尉衙门,依律治罪。只要你的女儿能够报到。或者能确实证明,是出了意外,我仍旧可以放你。”
这样处置,不算过分,王襄问一句:“要怎么才算是出了意外的确实证明?”
“如果出了意外,总有尸首吧?”孙镇作了个结论:“反正没有活的有死的!王昭君若无下落,你就休想回家了。”
王襄黯然无语,听凭孙镇交代陈和,将他下狱。王夫人得知信息,急得几乎昏厥。央求族人出面,请求保释,陈和一口拒绝,孙镇则决意加重压力,关照陈和,尽快将王襄解送进京。
于是,陈和连夜备办文书,派定解差。第二天一早起解之前,照例先要“过堂”,先传两名解差上堂回话。“你们的盘缠跟文书领了没有?”
“领到了。”
“这王襄是抗旨的罪名,等于钦命要犯。你们这一路解送,要格外仔细!”
“是。”
“好!先退下去。”陈和大声吩咐:“带王襄。”
王襄已换了罪犯的打扮,身穿赭色布衣,腕上加着手铐,容颜惨淡地上得堂去,双膝一跪,静待问话。
“王襄!奉钦使之命,将你解进京去,今天就要启程。”
“是!”王襄有气无力地答应着。
“你要明白,这不是本县故意与你为难,亦不是钦使对你有何成见,实在是圣命难违,只好将你解送进京,自己去分辩。一路上,解差不会难为你。如果你女儿有了下落,亦可以将你追回来,释放回家。总之。你不要怨本县无情!”
“我不怨父母官,只怨我女儿不孝。”
“你明白就好!”陈和大声说道:“来!拿王襄送上槛车。”
槛车俗称囚车,专为长途解送重犯之用。是一个安着轮子的木笼,笼盖是两块木板,中间各有一个半圆形的缺口。犯人入笼蹲坐着,两块木板盖上,缺口恰好掐住脖子,脑袋露出在上,跟戴了一面枷一样。
这时王夫人已经得信赶到。眼见丈夫落得这般光景,伤心愧悔,两泪滚滚而下。不过她赋性刚毅,拭拭泪安慰王襄:“老相公,你请宽心:我一定设法救你回来!”她看看左右,人多不便说心里的话,只加了两句:“我有把握,一定能救你回来!暂时吃两天辛苦,都是我不好。”
“这话也不必去说它了!只是两儿一女,还有外甥,都无下落,这件事真叫我放心不下!”
“我又派人到巴东去了。也许王兴上次去的时候,他们还在路上,两下错过了。”王夫人又说,“我们俩一生都没有做过对不起人的事。老天爷不会这么无眼,活生生夺走我们两儿一女。你放心,一定好好的在那里。”
“一回来,你要连夜派人来通知我。”
“当然,当然!”王夫人指着王兴说,“我派他一路跟着你进京。行李、衣服,还有钱,都交给他了。”
接着,王夫人又重托了两名解差,沿途照应。暗示将有重礼送到他们家。两名解差均会意,满口答应,决不让王襄受苦。
于是,老夫妻洒泪而别,槛车辘辘地出东城而去。日中时分,在一处邮亭暂歇,解差将槛车打开,让王襄下车活动。
随行的王兴很能干,先买了酒肉请解差享用,然后服侍王襄吃饭,陪着闲话。
这处邮亭,地当要冲,车马络绎,异常热闹,但各人管各人互不惊扰。哪知突然间店客纷纷起立,有的赶出门去,有的探头注目,王襄不免诧异,关照王兴也去看看,是出了什么事。
王兴奔出去一看,惊喜莫名。愣得一愣,方始醒悟,应该赶紧去告诉主人。
“老爷,老爷!”他一路奔、一路喊:“天大的喜事!”
“是何喜事?”王襄投着而起,也向门外走去,要自己去看个明白。
也就是话刚出口的时候,门外马停,随即出现一条飘逸的影子,一路散播着神奇的魔力,将所有的视线都吸引住了。
“昭君!”王襄大喊。
“爹!”昭君扑了过来,伏在父亲的肩上,用她那一头黑亮如漆,柔滑如丝的长发,不断地摩着,眼中含泪而唇边绽开了满足的笑容。
一时肃静无声,大家屏声息气看着他们父女,几乎连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终于,还是昭君那银铃般的声音,打破了异样的静寂。
“爹!你吃苦了没有?”
“没有!没有!”王襄有千万句话要问,却不知先提那一句?定一定神才发现他跟女儿如此受人瞩目,心中浮起一片骄傲又不安的感觉,便高拱双手,大声说道:“搅扰各位,抱歉之至!请各自便,请各自便!”
这一说,邮亭中的过客,大都不好意思盯着看了,进餐的进餐,交谈的交谈,原来干什么的,还是干什么。不过,不论在干什么,视线总是不时飘过来,有意无意地在昭君左右绕一绕。
他们父女俩的激动心情,也比较平静了,坐下来先谈昭君的行踪。
“你们到哪里去了?”五襄犹不免有埋怨之意,“你莫非不曾想到,我跟你娘会怎么样的着急?”
听得这话,昭君异常不安。不过有些话,她还不便说——都要怪母亲不好,派人来通知,避难巴东,实在是多此一举。
若非如此,就不会迷路陷身在深山中,几乎活活困死。
其次要怪她大哥王传,当时她就表示,母亲的办法行不通。皇帝所限,不是躲避得了的事,而王传却坚持须遵母命,先到巴东再说。这话也不便明告父亲,她只歉然地笑着说:
“爹,女儿现在不是在你身边了吗?”
“你是怎么回来的呢?”
“是在山中迷路。到得巴东,才知道爹派王兴来过,立刻从水路赶了回来,到家才知道闯了大祸!我衣服都来不及换,急着来看爹。可惜,迟了一天,要是昨天赶到就好了。”
如果昨天赶到,王襄就无须过堂起解。不过他倒也不在乎坐一趟槛车,他关心的是妻子的态度,是不是依旧坚持原意?
“你见了你娘没有?”他这样问。
“见了。”
“你娘怎么说?”
“娘,”昭君微皱着眉说:“好像又高兴、又发愁的模样。”
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爱女无恙,当然会高兴。然而远上京华,长居深宫,想到从此与爱女见面无期,又何能不发愁?
发愁亦无用,事到如今,已成定局。王襄只能这样叮嘱爱女:“昭君,你先要把心思放宽来,别哭哭啼啼地,那会害得你娘更舍不下。”
“是!”昭君垂着眼说,声音中带些幽怨。
王襄亦沉浸在悲思中,默然无语。于是王兴便趁此机会上来回话。
“老爷,”他说,“两位解差哥说,小姐一回来,情形就不同了。今天不如就住在这邮亭等城里的动静。”
这下提醒了王襄,“县里可知道你安全归来的消息?”他问昭君。
“娘派大哥到县里去面报了。”
“这么说,”王襄回答王兴,“两位解差的主意不错。只要他们肯担待,我自然落得少受些罪,今天就住在这里。”
“两位解差哥肯担保的。不过——”王兴故意不说下去,做个眼色示意。
“当然,当然,应该酬谢。”王襄急忙答说:“你斟酌好了。”
要斟酌的是酬谢的数目。王兴倒也像主人一样大方,出手不菲,两名解差都很满意。为了表示谢忱,特献殷勤,向管理邮亭的亭长去办交涉,假借县令的名义,要了两间上好的房间,供王襄父女留宿。
这就少不得道破昭君的来历,亭长大感兴奋,急急备了现成的酒食,来向王襄父女致贺,好好应酬了一番,方始亲自引导着去安顿他们的宿处。
“昭君,”王襄体恤地说:“你一定累了,去歇个午觉。”
昭君并不想歇午觉,只是看父亲倒像是累了,如果自己不回卧室,父亲就不能休息,所以答一声:“爹也好好歇一歇。”
“心里有事,不会睡得着。”
“闭目养养神也是好的。”昭君将父亲扶坐在靠壁之处,轻轻将他的眼皮抹下来,然后关上窗户,方始悄然到隔壁自己的卧室。
在昭君温柔的侍奉之下,王襄恬适地进入梦乡。不知过了多少时候,觉得有人在摇撼他的身子。睁眼一看,是满面兴奋的王兴。
“老爷、老爷,县官陪着孙钦使来拜访。”
“喔,”王襄揉一揉睡眼,不自觉地说:“今天用不着宿在邮亭了。”
于是,王襄站起身来便走。王兴却一把拉住他说:“老爷,这一身衣服——”王襄这才想起,自己穿一身赭色布衣,乃是罪服,便问:“有何不妥?”
“要不要换一换?”王兴答说:“箱笼中带着老爷的便衣。”
王襄想了一下,答说:“不!不能擅自更换,否则解差会受责备。”
说罢往外走去,只见孙镇与陈和在院子里站着迎候,他那身衣服非常惹眼,陈和一见便不安地大声说道:“请王公更衣!”
这是免罪的表示。王襄想起无端被当作囚犯,不免有些愤慨,很想赌气不换。不过,他为人到底忠厚,终于还是回身进去,换了便衣,方始出来。
“王公!”陈和指着孙镇说道:“我特地陪了孙钦使来贺喜。”
“贺喜?”王襄答说:“不知是何喜事?”
“令媛无恙归来是一喜;选入皇宫,更是一喜。至于我,应该致歉!”说着,陈和深深一揖。
这前倨后恭的态度,将王襄残余的气恼,一扫而净,还礼答说:“不敢当,不敢当!两位请上坐。”
“王公请上坐,”孙镇又说:“听说令媛在此?”
“是的。她是听说我槛车上路。不太放心,特意赶来见一面的。”
“真正孝思不匮!可否,让我拜见?”
“言重了!”王襄向王兴说道:“你去看看,请小姐出来。”
等王兴一走,孙镇与陈和又作了一番解释。不断致歉。
原来孙镇当时只疑心王襄有心藏匿爱女,其情可恶,处置不免过当。此刻听说昭君露面,并无不愿被选之意,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昭君进宫蒙宠,想起他的无礼,或会报复;那时她怎么说,皇帝怎么听,少不得有一场大祸!因而邀了陈和一起来,名为道贺,实在是赔罪。
王襄当然懂他的意思,反倒安慰他说:“没有什么!没有什么!我不介意;小女亦最明白事理,能够谅解二公,事出无奈。”
孙镇与陈和都大感欣慰,相当郑重地俯首致谢,及至仰起身子,恰好看到奉爷命出见的昭君。孙镇只觉眼前一亮,心头一震。他在掖庭多年,经眼的后宫佳丽,逾千论万。而这样的感觉,却还是第一次。
陈和也看傻了!心里悔恨不已,这样的人才。岂仅秭归第一真是天下无双。早知如此,应该自己上书举荐,这绝世姿容,一入御目。必定封为皇后一人以下,所有宫眷之上的妃子,那时皇帝垂念“荐贤”之功,昭君思量蒙宠之由,自己何愁不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只为了王襄的那四镒黄金,贪小失大,实在愚不可及!
不过,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念头一转,人已离席而起,迎着昭君,长揖到地。
“不敢当!”昭君从容逊避,向王襄先问一声:“爹爹召唤女儿。”
“对了!”王襄站了起来,向孙镇说道:“小女在此,听候发落。”
“王公此言,孙某惶恐无地。”孙镇确是很惶恐,俯首说道:“种种无状。请贵人千万宽宥!”
“‘贵人’!”昭君轻声自念,觉得这个称呼不可思议。
“是!入选的良家女子,暂称贵人,不过,”孙镇转脸向王襄说:“令媛是真正的贵人。绝世名媛,而况才德兼备,必蒙尊荣,可以断言。可喜可贺!”
接着,孙镇与陈和再次道贺。王襄少不得有几句客气话,而昭君矜持不答,告个罪又回后面去了。
“我们也该送王公及贵人进城了。”孙镇问陈和,“车马可曾齐备?”
“早已齐备。请问王公,是不是即时动身?”
“是,是!悉遵台命。”
就这时,王家也已派人来接迎,是昭君的二哥王学,带着两名昭君的侍儿,另外还有一辆帷车。这辆车,自不如陈和带来的蒲轮安车来得舒服。因此,孙镇为了献殷勤,坚持让昭君坐公家的车。王家父女拗不过意,只好接受。
进城已经黄昏,孙镇关照陈和亲送王襄与昭君回家。其时左右邻居,一干亲友,都已得到消息,齐集王家,一来道贺,二来探听详情。陈和本来还想在王家作一番周旋,见此光景,只得作罢,殷殷致别而去。
在王家,宾客去一拨来一拨,门庭如市,上灯未已,少不得还要张罗饮食。远道慰问的亲友,变成贺客,更须安排宿处。闹哄哄地直到三更过后,王襄夫妇方能在一起叙话。
当然,王夫人不会有笑容。长子王传向着父亲,刚脱缧绁之灾,所渴望的是家人的慰藉。母亲这副神情,未免太过,所以劝慰着说:“娘,这是喜事——”一语未终,已触怒了王夫人,接口喝断,“什么喜事?”她说:“骨肉分离,再无见面之日,还说是喜事!你做长兄的,天性这等凉薄,莫非竟没有一点点手足之情?”
王传无端挨了一顿骂,心里委屈万分,但也不敢顶嘴;昭君自是老大过意不去,急忙说道:“娘,你老人家也别冤屈了大哥!听说我要离别膝下,大哥已哭过一场了。”
“娘!”老二王学能言善道,另有一番解释,不过他也怕挨骂,所以言之在先,“我要说个道理你听,若是不通,等我说完了再骂,行不行?”
王夫人除了女儿以外,便爱次子,当即答说:“好!我听你说。若是花言巧语哄我,看我拧你的嘴。”
“娘,大哥说得不错。实在是喜事!娘一心念着将来不能跟妹妹见面,这是过虑。在别人,就像这次选上的那林、韩、赵三位,也许一人掖庭。除非有放回家的恩诏,再也不得与家人见面,可是妹妹不同!进得宫去,皇帝不是没有眼睛的,一见当然中意。等一封了妃子,推恩母家,爹会封侯,娘就是呼妇。大汉朝最重外戚,那时全家搬进京去,不但娘可以时常进宫去看妹妹,就是妹妹,一年也总有一两次回来看看爹。这不是喜事是什么?”
这一大篇话。说得王夫人心境大变。虽不能尽祛离愁。但已不觉得这是件难堪的事,这一下。脸上也就微有笑意了。
“话是不错。不过,也不能太大意。以为凭自己的性情、模样,一定就会得宠。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王夫人想了一下说,“老相公,我有个主意,你看使得使不得?我想把林、韩、赵三家的女儿连他们父母一起请来。联络联络感情,将来进宫也好有个照应,你道如何?”
“当然好!”王襄答说,“我想林、韩、赵三家,一定也有这样的意思。”
果然,到得明朝,不待王襄发柬邀请。林、韩、赵三家约齐了先来拜访,异口同声地表示:一入长安,首蒙荣宠的必是昭君。到那时务必请昭君念着乡谊,照应林采、韩文与赵美。东西说罢,三家父母一起下拜。王襄夫妇逊谢不遑,少不得也有一番郑重拜托的话。王夫人看林采端庄稳重俨然大姊的模样,格外笼络,拉着手问长问短,一再叮嘱:“你昭君妹妹不像你懂事,脾气也嫌太刚,务必请你当自己的妹子那样看待。”又当着昭君的面说:“你妹妹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尽管说她!”
感于王夫人的诚意,林采很诚恳的答说:“照顾昭君妹妹就等于照顾我自己。”
这话说得再透彻不过,韩、赵家亦都以此语告诫爱女。见此光景,王夫人自然深感欣慰,因而离思别恨也就比较容易排遣了。
大致说来,秭归县的美人,只要是未曾出嫁的,都集中在这里了——朝廷采选良家女子,充实后宫,尽管诏书中煌煌申明,以德为主,仪容并非所重,只要平头整脸,身无恶疾,皆有入选的资格。可是谁都知道,入选的主要条件是色!
因此,平素有艳名而又不愿选入深宫的,早在诏书下达之时,便急急忙忙地物色儿郎,草草婚嫁。这半年以来,办喜事的人,比平常多了三倍。东西这一来剩下的美人就不多了。选美的钦使,掖庭令孙镇,大为失望,不断地皱眉、摇头,喃喃自语:“千城易得,一美难求!”
“钦使说哪里话!”有个待选的蓬门碧玉,心直口快,不服气地抗议,“有位美人,不但秭归第一,只怕天下也是第一!”
“喔,”孙镇动容了,“你说,是谁?”
话是说出口了,却大为懊悔。她嗫嚅着说:“我是说着玩的!那里有什么天下第一美人?”
孙镇已当了二十年的掖庭令,后宫佳丽,何止三千?成天在脂粉丛中打滚,将女孩儿的心理摸得熟透、熟透,知道她的话不假,只是忽生顾忌,故而改口。如果逼着问,当然可以问得出实话,但可能会别生枝节,反为不妙,所以一笑置之。只问她的姓名。
“我叫林采。双木林,采选的采。”
“看你口齿伶俐,也有可采之处!”
陪侍在旁的秭归县令陈和,立即高声说道:“取中林采!”
孙镇不过是那么一句话,入选与否,犹在考虑,陈和自作主张地作了这么一个宣布,使得他颇为不悦,但也不能不算,只好承认:“取中林采。”
因为如此,他就不肯轻易发言了,看来看去,一直看到离末尾只剩五、六个人了,第二个还没有选出来,陈和不免着急,陪笑问道:“莫非再没有能中法眼的?”
孙镇犹未答言,有个圆圆面孔,喜气迎人的女郎,笑盈盈地向他行礼,用很清脆的声音说:“钦使安好!”
“你倒很懂礼节。”
“懂礼节就好!”陈和一旁接口,“宫廷中礼节最要紧。”
陈和不置可否,只问:“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赵美。”
“赵美?”
是疑问的口气,便意味着有名实不副之感。陈和急忙成人之美,“钦使,”他说:“美有各种各样的美,有的人,初看不错,再看不过如此,越看越不顺眼;有的人呢,初看似乎平庸,再看有点味道,而越看越美。拙见钦使以为如何?”
“嗯!嗯!高见,高见。”孙镇敷衍着。
“钦使,”陈和又说:“这赵美是官男之相,主理贵子。”
这句话倒是打动了孙镇,他点点头说:“可取者大概在这一点了!也罢,选上她一个。”
于是看到末尾又回头,总算勉强又选中一个,名叫韩文,定额四名,还差一个。陈和看孙镇大有再也不屑一顾之意,便又说道:“钦使,请再看看,可有遗珠?”
“不必再看了,本无珍珠,何遗可言?”
“那,不还差一名吗?”
“是的,我知道。”说完,孙镇便管自回到别室休息去了。
陈和情知不妙,但不便追了去问,先料理了中选的林、赵、韩三家该送的羊酒采礼,鼓吹前导,亲身登门道贺。一家一家走完,回到衙门,已近黄昏。置酒款待钦使之时,方始从容叩问。
“钦使,尚差一名,是宁缺毋滥呢,还是另行复选?”
“既不可缺,亦不可滥,另行复选,亦嫌费事。”孙镇答说:“我看,林采口中的天下第一美人,不妨召来看一看。”
陈和听得这话,心中一跳。“林采胡说八道!”他说:“哪里有甚么第一美人?秭归自从出了‘三闾大夫’师弟,秀气都拔尽了,至今男子不文,女子不美。钦使莫轻信妄言!”
“三闾大夫”就是作《离骚》的屈原,与他的弟子。一代才人的宋玉,相传都是秭归的土著。师弟皆善辞赋,瑰奇伟丽,冠绝古今,所以陈和有此说法,然而毫无效果。
“陈兄,”孙镇正色说道:“美人如日月星辰,纵或一时为浮云所掩,终必大显光芒,为世人所共见。倘或真如足下所说,秭归的秀气为屈、宋师弟拔尽了,至今男子不文,女子不美,自无话说。万一真的出现了天下第一美人,而且早就是足下的子民,那时候,陈兄,这欺罔之罪,恐怕你当不起!”
事态严重了!做主人的陈和,如芒刺在背,大为不安——原来林采的话,一点不假,秭归确有国色,只是父母视如性命,舍不得她远离膝下,所以一闻采选的信息,在陈和那里行了重贿,得以剔除在候选的名单之外。不想林采多嘴,而孙镇精明,看来是瞒不过了。
孙镇从陈和脸上,看到他心里,知道可处死刑的“欺罔之罪”四字吓倒了他。只是话说得太硬,无法弯得过来,须为他找个开脱的借口,事情才能转圆。
于是,他略想一想说道:“陈兄,你到任未几,只怕地方上的情形还不太熟悉。明天不妨多派出人去,加意访一访,果然有此一美,选入深宫,天子宠幸,于足下的前程,亦有锦上添花之妙!”
先作威,继以利诱,又为他留下挽回的余地,陈和的嘴怎么还硬得起来?一连叠声地说:“是!是!谨遵台命。”
第二天一早,陈和派人去召请一位绅士,名叫王襄,此人当过传宣王命的“谒者”,久在胡地,以后弃政从商,与匈奴从事贸易,挣了极大一份家财,暮年思乡,弃落归根,回到秭归定居,不过一年有余,但以家业殷厚,赋性慷慨,所以很快地便成了本地的一位大绅士,颇得陈和的尊敬。
奉召到了县衙,后堂相见。王襄一眼望到几案上,便是一愣——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四镒黄金,他认得出,正就是自己送陈和的原物。
“王公!事不谐矣!”
“贤父母何出此言?”王襄急急问道:“是不是出了变故?”
“事出意外!”陈和蹙眉答说,“都只为一个姓林的多嘴,说得一句‘秭归第一美人’,钦使已经发觉了,昨夜发话,倘有这么一位美人,匿不报选,将来要治我以“欺罔之罪’。这不是儿戏之事!王公,厚贶心领谢谢。方命之处,并乞鉴谅。”
说到这里喊一声:“来啊!”
伺候起居的一个童儿应声而至,在陈和指挥之下,将那四镒黄金,用布袱包好,放在王襄面前。
“厚赠奉璧!”陈和拱拱手说:“效劳不周,歉疚之至。”
“不,不!区区不腆之仪,仍请笑纳。”王襄将一包黄金推了过去,随即起身说道:
“告辞!”
“王公!”陈和握住他的手臂,怔怔地半晌作不得声。
他这难以启齿而又必须要有结果的心事,王襄是充分了解的。黄金退回,女儿就要送出去了!可是,他却不能在此时作任何承诺,唯有装聋作哑地保持沉默。
这就逼得陈和不能不开口了。正在考虑如何措词之际,童儿走来通报:“钦使来了!”
人随声到,孙镇已从别室缓步而来。陈和大感窘迫,首先要处置的那四镒黄金,受贿的真脏俱在,落入孙镇眼中,异常不妥。幸而那童儿很机警,趁王襄趋前迎接,挡住了孙镇视线的机会,眼明手快地将一包黄金移了开去。
这下,陈和才得放心,定定神为王襄引见:“这位是朝廷特派的孙钦使。”
“王襄参见钦使!”
“不敢当,不敢当!王公请坐。”
王襄急忙欠身逊谢:“尊称不敢当!”
“也不算尊称。足下为国宣过劳。如今优游林下,年高德邵,怎么当不得这个称呼?请坐,请坐!”
于是孙镇与王襄相向而坐,陈和在客座相陪。略略作了几句寒暄,做主人的渐渐导入正题。
“王公,”陈和说道:“钦使千里迢迢,可说是专为令媛而来的。”
“正是!”孙镇接口,“久闻令媛德容言工,四德具备,一旦选入深宫,必蒙恩宠。老夫先致贺了!”
“岂敢,岂敢!”王襄惶恐地,“钦使对小女过奖忒甚,将来一定会失望。”
“哪里的话?”陈和趁机说道:“何不此刻就烦尊驾将令媛接了来,容我们一瞻颜色?”
“这却有些难处!”王襄答说:“小女不在归州。”
“不在归州?”陈和不免一惊。
“是的。小女随她两个兄长打猎去了。”
此言一出,孙镇与陈和相互看了一眼。两人都不肯信他的话,而且孙镇有些不悦,“这也奇了!”他沉下脸来说:“深闺弱质,还能骑马射箭不成?”
“这有个缘故,小可自辞官以后,久在西北边境经商,所以小女也能像匈奴女子那样,骑马打猎。”
孙镇的脸色稍为缓和了些,“原来如此!”他问:“令郎、令媛去打猎,哪天回来?”
“我想,大雪封山以前,总得回家。”
由于这句话,使得孙镇脸上的皮肉又绷紧了,看着陈和冷冷地说:“如今才初秋,下雪还有两三个月。”
“钦使怎么能等两三个月?”陈和的神色也不好看了,“我想一定可以找得回来!令郎、令媛去打猎,不能漫无目标,总有个方向吧?”
“大概在北面。”
“北面甚么地方呢?”陈和板着脸说,“彼此要相见以诚才好!”
这竟有点教训的口吻了!王襄心里很不是味道,同时也有深深的警惕,想了一下答说:
“大概是在八学士山。”
能说明确实的地点,便是肯合作的表示,陈和便又用抚慰的语气说:“八学士山离城只有十里路,来去也很方便。王公请你赶快派人把令媛接回来!以令媛的才貌双全,何愁不得恩宠?王公,你荣宗耀祖,光大门庭的机会到了!”
王襄点点头,便待起身告辞,孙镇却还有话说:“这是公事,得有一道手续。王公,令媛是何芳名,多大年纪?”
“小女单名一个嫱字,别号昭君,今年十八岁。”
“是了!”孙镇即唤来登录名簿的小吏,当面交代:“今有秭归县民王襄,面报其女王嫱,别号昭君,年十八岁,候选入宫。”
原来这是一计,让王襄亲口报了名,便再也不能抵赖了。
“我可不要这种荣宗耀祖,光大门庭的机会!”王夫人斩钉截铁地说:“我只要我的女儿!”
“夫人,你不要太固执!我又何尝舍得?只为有人多了句嘴,连县官都庇护不得。皇命所关,谁敢不遵?你要往宽处去想才是。”
“我不管。要我的女儿可以,先拿把刀来把我杀掉!”
竟到了无可理喻的程度。王襄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搓了半天的手,叹口气说:“只怪你的肚子太争气,生了这么一个秭归第一的女子。为女儿,我也是什么办法都想到了,你如今仍旧不肯听劝,那也没有别的法子,只好我去下狱受罪。”
这一层,王夫人当然也想到过。她的看法是,“天大的官司,地大的银子”,只要不惜倾家荡产,总可以把丈夫救出来。
但这个看法只能做,不能说,一说出来便仿佛是忍心让丈夫下狱,夫妻的情义何在?因此,这时候只好沉默。
于是,站在她身后的侍儿小翠,拉一拉王夫人的衣服。王襄眼尖看到了,大声叱斥:
“小翠,你又在捣什么鬼?”
“总管等着夫人给钥匙,开仓库。”
王夫人一听便能会意,立即接口:“啊,我倒忘了!”她站起身来,“等我先去交代了钥匙再说。”
原来让昭君跟着他两位兄长,一位表兄去打猎,本有让她远避之意。此时小翠献计,不必跟王襄争执,只派人到八学士山去寻着昭君,叮嘱她到表兄家暂住,岂不就轻易躲过了难关?
王夫人认为此计大妙,吩咐照办。然后回到丈夫那里,装模作样地争执了好一会,才作出无可奈何而让步的表情,叹了气说:“好了,随你吧!反正女儿又不是我一个人的。”
于是王襄派了一名年轻力壮的干仆王兴,郑重交代:“你马上到八学士山去找着大爷、二爷跟小姐,关照他们立刻赶回来!话不必多说,倘或问你是何要紧事,你就说不知道好了。”
尽管王兴机警干练,毕竟晚了一步,以致于扑了个空。不过搜索查访,小主人的行踪,大致可以推断出来,对主人不能说是没有交代,因而连夜赶回来复命。
“大爷、二爷、小姐,一定是跟表少爷回巴东了!”王兴这样报告:“我问了好些人,都说是往西面出山的。正是到巴东的大路。”
“那么,你怎么不赶了去呢?”
“来不及了。一路查访延误,等问清楚,算一算辰光,已经半天的路程。我怕老爷惦念,所以先赶回来报信。如果一定要大爷他们回来,我再赶到巴东就是。”
“也好!你马上再到巴东去一趟。”
刚遣去了王兴,县里就着人来请,自然是询问昭君的下落。王襄只好据实答复,然而有许多疑窦是无法解释的。
“王公,我倒请问,令郎、令媛要到巴东亲戚家去作客,莫非你就一无所知?”陈和又加了一句:“听说府上的家教是很好的啊!”
若有家教,子女何能不禀命而行?这明明是指他虚言搪塞。王襄有口难辩,只好这样答说:“已经派人到巴东去追了,一定找得回来的。”
“那要几天功夫?”
“一来一往总得五天功夫。”
陈和不敢作主,转脸问道:“钦使以为如何?”
孙镇沉吟了一回,毅然决然地答说:“好!就是五天。不过五天以后,一定要人。”
“是。”
“如果没有人呢?”
“那,”王襄慨然答说:“任凭治罪。”
“这个罪,”孙镇提醒他说:“可不轻噢!”
“那也是没法子的事。我是问心无愧。如果不容我慢慢寻访,将事情弄清楚,就加我以抗旨之罪,也只好认命了。”
话说到软中带硬,令人听了不受用。所以孙镇在他辞去以后,向陈和很发了一顿牢骚,少不得也有些责备陈和,不该不知道这事的轻重,居然接受王襄的“请托”。又说事情果真起了变化,唯有“公事公办”,决不徇情。
这一行,连陈和也有些看急了!因为所谓“请托”,就是受贿,此事可大可小,只看孙镇的意向。如今孙镇颇为愠怒,自己为明心迹,也只有拿“公事公办,决不徇情”八个字作自保之计。
于是,那交还王襄而辞谢不受的四镒黄金,再次退还给王家。见此光景,王襄知道事成僵局,连夜又派了人赶到巴东,催昭君务必克日赶回秭归。
到得第四天,王兴从巴东回来了,带来一个非常意外的消息,昭君与她的两个哥哥,根本未到巴东。
这会到哪里去了呢?不由人不怀疑,是在深山中遇了险?
王太太急得两泪汪汪,坐立不安。王襄自然也怀有深忧,只是为了安慰妻子,不便形诸颜色,只召集亲族中的壮丁,悬下赏格。请他们分道入八学士山去搜索。
乱糟糟地初步处置刚毕,县里则又着人来请了。王襄自然据实陈告,而孙镇却不肯信他的话,只是连连冷笑。
“实不相瞒,”王襄愁眉苦脸地说:“内人本来不舍得小女被选入宫,如今心思也改变了。生离到底强于死别,小女若能平安归来,情愿入选。倘或遇险,从此永别,愚夫妇就活着又有什么意思?那时钦使要治我的罪,在我根本就无所谓了。”
说得如此沉痛,孙镇不能不信。但由他的说话中,越发可以想见昭君是何等晶莹圆润的一颗稀世明珠!因而对她的生死下落,亦就更为关心,与陈和商量,不妨也派人帮着搜寻。
陈和当然照办。派出十来名差役裹粮入山,细细查访。
这样三天过夫,不大的一座八学士山,几乎搜遍了,毫无踪影。如说遇险,不论是坠入深谷绝涧,或是为猛虎毒蛇所噬伤命,总有迹象可寻,而竟杳然。何况王家兄弟还带着下人,一行人众,就是遇了险,不致于全数遭难,总也有个把人可以逃出命来,回家报信,而亦竟无一有,岂不是一桩大大的蹊跷。
孙镇居心此刻苛刻,认定这是王襄有意安排的一个骗局,颇有受人戏侮之感,因而越发恼怒,决定要“公事公办”了。
于是下令将王襄拘提到案,亲自审问。“你可知罪?”他说,“这个骗局,疑窦重重,你何以自解?”
“我不必作何解释,请钦使治罪好了。”
在王襄自觉不必辩,辩亦无益,爱女如果遇险,则一切都可置之度外,所以这样回答。
而孙镇却误会了,以为是他词穷服罪,正好证明自己的看法不错,这就不必再推究案情,只须考虑如何治罪。
转到这个念头,立刻发觉自己遭遇了难题:第一、没有司法的权责,不能治王襄的罪;第二、就算能治罪,不知道应当援用哪条律例?所谓“抗旨”、“欺罔”,到底只是口头恫吓的话,写入“狱词”,据以定罪,那又是另一回事。
不过。虽不能治王襄的罪,却可以交代陈和逮捕,带回京去。这样想停当了,便即说道:“王襄,你既然无以自解,承认是个骗局——”“钦使!”王襄抗声说道:“治我的罪可以,我可不能承认是个骗局。”
孙镇一愣,“你怎么又翻供了?”他说,“既非骗局。那么,人呢?”
“小女生死不明,教我如何交人?”
答得振振有词,驳他不倒。可是,孙镇亦非弱者,不跟他辩这一点,只说:“好!就算生死不明,不过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眼前你还不能卸责,我亦不能放你。唯有拿你带进京去,交付廷尉衙门,依律治罪。只要你的女儿能够报到。或者能确实证明,是出了意外,我仍旧可以放你。”
这样处置,不算过分,王襄问一句:“要怎么才算是出了意外的确实证明?”
“如果出了意外,总有尸首吧?”孙镇作了个结论:“反正没有活的有死的!王昭君若无下落,你就休想回家了。”
王襄黯然无语,听凭孙镇交代陈和,将他下狱。王夫人得知信息,急得几乎昏厥。央求族人出面,请求保释,陈和一口拒绝,孙镇则决意加重压力,关照陈和,尽快将王襄解送进京。
于是,陈和连夜备办文书,派定解差。第二天一早起解之前,照例先要“过堂”,先传两名解差上堂回话。“你们的盘缠跟文书领了没有?”
“领到了。”
“这王襄是抗旨的罪名,等于钦命要犯。你们这一路解送,要格外仔细!”
“是。”
“好!先退下去。”陈和大声吩咐:“带王襄。”
王襄已换了罪犯的打扮,身穿赭色布衣,腕上加着手铐,容颜惨淡地上得堂去,双膝一跪,静待问话。
“王襄!奉钦使之命,将你解进京去,今天就要启程。”
“是!”王襄有气无力地答应着。
“你要明白,这不是本县故意与你为难,亦不是钦使对你有何成见,实在是圣命难违,只好将你解送进京,自己去分辩。一路上,解差不会难为你。如果你女儿有了下落,亦可以将你追回来,释放回家。总之。你不要怨本县无情!”
“我不怨父母官,只怨我女儿不孝。”
“你明白就好!”陈和大声说道:“来!拿王襄送上槛车。”
槛车俗称囚车,专为长途解送重犯之用。是一个安着轮子的木笼,笼盖是两块木板,中间各有一个半圆形的缺口。犯人入笼蹲坐着,两块木板盖上,缺口恰好掐住脖子,脑袋露出在上,跟戴了一面枷一样。
这时王夫人已经得信赶到。眼见丈夫落得这般光景,伤心愧悔,两泪滚滚而下。不过她赋性刚毅,拭拭泪安慰王襄:“老相公,你请宽心:我一定设法救你回来!”她看看左右,人多不便说心里的话,只加了两句:“我有把握,一定能救你回来!暂时吃两天辛苦,都是我不好。”
“这话也不必去说它了!只是两儿一女,还有外甥,都无下落,这件事真叫我放心不下!”
“我又派人到巴东去了。也许王兴上次去的时候,他们还在路上,两下错过了。”王夫人又说,“我们俩一生都没有做过对不起人的事。老天爷不会这么无眼,活生生夺走我们两儿一女。你放心,一定好好的在那里。”
“一回来,你要连夜派人来通知我。”
“当然,当然!”王夫人指着王兴说,“我派他一路跟着你进京。行李、衣服,还有钱,都交给他了。”
接着,王夫人又重托了两名解差,沿途照应。暗示将有重礼送到他们家。两名解差均会意,满口答应,决不让王襄受苦。
于是,老夫妻洒泪而别,槛车辘辘地出东城而去。日中时分,在一处邮亭暂歇,解差将槛车打开,让王襄下车活动。
随行的王兴很能干,先买了酒肉请解差享用,然后服侍王襄吃饭,陪着闲话。
这处邮亭,地当要冲,车马络绎,异常热闹,但各人管各人互不惊扰。哪知突然间店客纷纷起立,有的赶出门去,有的探头注目,王襄不免诧异,关照王兴也去看看,是出了什么事。
王兴奔出去一看,惊喜莫名。愣得一愣,方始醒悟,应该赶紧去告诉主人。
“老爷,老爷!”他一路奔、一路喊:“天大的喜事!”
“是何喜事?”王襄投着而起,也向门外走去,要自己去看个明白。
也就是话刚出口的时候,门外马停,随即出现一条飘逸的影子,一路散播着神奇的魔力,将所有的视线都吸引住了。
“昭君!”王襄大喊。
“爹!”昭君扑了过来,伏在父亲的肩上,用她那一头黑亮如漆,柔滑如丝的长发,不断地摩着,眼中含泪而唇边绽开了满足的笑容。
一时肃静无声,大家屏声息气看着他们父女,几乎连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终于,还是昭君那银铃般的声音,打破了异样的静寂。
“爹!你吃苦了没有?”
“没有!没有!”王襄有千万句话要问,却不知先提那一句?定一定神才发现他跟女儿如此受人瞩目,心中浮起一片骄傲又不安的感觉,便高拱双手,大声说道:“搅扰各位,抱歉之至!请各自便,请各自便!”
这一说,邮亭中的过客,大都不好意思盯着看了,进餐的进餐,交谈的交谈,原来干什么的,还是干什么。不过,不论在干什么,视线总是不时飘过来,有意无意地在昭君左右绕一绕。
他们父女俩的激动心情,也比较平静了,坐下来先谈昭君的行踪。
“你们到哪里去了?”五襄犹不免有埋怨之意,“你莫非不曾想到,我跟你娘会怎么样的着急?”
听得这话,昭君异常不安。不过有些话,她还不便说——都要怪母亲不好,派人来通知,避难巴东,实在是多此一举。
若非如此,就不会迷路陷身在深山中,几乎活活困死。
其次要怪她大哥王传,当时她就表示,母亲的办法行不通。皇帝所限,不是躲避得了的事,而王传却坚持须遵母命,先到巴东再说。这话也不便明告父亲,她只歉然地笑着说:
“爹,女儿现在不是在你身边了吗?”
“你是怎么回来的呢?”
“是在山中迷路。到得巴东,才知道爹派王兴来过,立刻从水路赶了回来,到家才知道闯了大祸!我衣服都来不及换,急着来看爹。可惜,迟了一天,要是昨天赶到就好了。”
如果昨天赶到,王襄就无须过堂起解。不过他倒也不在乎坐一趟槛车,他关心的是妻子的态度,是不是依旧坚持原意?
“你见了你娘没有?”他这样问。
“见了。”
“你娘怎么说?”
“娘,”昭君微皱着眉说:“好像又高兴、又发愁的模样。”
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爱女无恙,当然会高兴。然而远上京华,长居深宫,想到从此与爱女见面无期,又何能不发愁?
发愁亦无用,事到如今,已成定局。王襄只能这样叮嘱爱女:“昭君,你先要把心思放宽来,别哭哭啼啼地,那会害得你娘更舍不下。”
“是!”昭君垂着眼说,声音中带些幽怨。
王襄亦沉浸在悲思中,默然无语。于是王兴便趁此机会上来回话。
“老爷,”他说,“两位解差哥说,小姐一回来,情形就不同了。今天不如就住在这邮亭等城里的动静。”
这下提醒了王襄,“县里可知道你安全归来的消息?”他问昭君。
“娘派大哥到县里去面报了。”
“这么说,”王襄回答王兴,“两位解差的主意不错。只要他们肯担待,我自然落得少受些罪,今天就住在这里。”
“两位解差哥肯担保的。不过——”王兴故意不说下去,做个眼色示意。
“当然,当然,应该酬谢。”王襄急忙答说:“你斟酌好了。”
要斟酌的是酬谢的数目。王兴倒也像主人一样大方,出手不菲,两名解差都很满意。为了表示谢忱,特献殷勤,向管理邮亭的亭长去办交涉,假借县令的名义,要了两间上好的房间,供王襄父女留宿。
这就少不得道破昭君的来历,亭长大感兴奋,急急备了现成的酒食,来向王襄父女致贺,好好应酬了一番,方始亲自引导着去安顿他们的宿处。
“昭君,”王襄体恤地说:“你一定累了,去歇个午觉。”
昭君并不想歇午觉,只是看父亲倒像是累了,如果自己不回卧室,父亲就不能休息,所以答一声:“爹也好好歇一歇。”
“心里有事,不会睡得着。”
“闭目养养神也是好的。”昭君将父亲扶坐在靠壁之处,轻轻将他的眼皮抹下来,然后关上窗户,方始悄然到隔壁自己的卧室。
在昭君温柔的侍奉之下,王襄恬适地进入梦乡。不知过了多少时候,觉得有人在摇撼他的身子。睁眼一看,是满面兴奋的王兴。
“老爷、老爷,县官陪着孙钦使来拜访。”
“喔,”王襄揉一揉睡眼,不自觉地说:“今天用不着宿在邮亭了。”
于是,王襄站起身来便走。王兴却一把拉住他说:“老爷,这一身衣服——”王襄这才想起,自己穿一身赭色布衣,乃是罪服,便问:“有何不妥?”
“要不要换一换?”王兴答说:“箱笼中带着老爷的便衣。”
王襄想了一下,答说:“不!不能擅自更换,否则解差会受责备。”
说罢往外走去,只见孙镇与陈和在院子里站着迎候,他那身衣服非常惹眼,陈和一见便不安地大声说道:“请王公更衣!”
这是免罪的表示。王襄想起无端被当作囚犯,不免有些愤慨,很想赌气不换。不过,他为人到底忠厚,终于还是回身进去,换了便衣,方始出来。
“王公!”陈和指着孙镇说道:“我特地陪了孙钦使来贺喜。”
“贺喜?”王襄答说:“不知是何喜事?”
“令媛无恙归来是一喜;选入皇宫,更是一喜。至于我,应该致歉!”说着,陈和深深一揖。
这前倨后恭的态度,将王襄残余的气恼,一扫而净,还礼答说:“不敢当,不敢当!两位请上坐。”
“王公请上坐,”孙镇又说:“听说令媛在此?”
“是的。她是听说我槛车上路。不太放心,特意赶来见一面的。”
“真正孝思不匮!可否,让我拜见?”
“言重了!”王襄向王兴说道:“你去看看,请小姐出来。”
等王兴一走,孙镇与陈和又作了一番解释。不断致歉。
原来孙镇当时只疑心王襄有心藏匿爱女,其情可恶,处置不免过当。此刻听说昭君露面,并无不愿被选之意,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昭君进宫蒙宠,想起他的无礼,或会报复;那时她怎么说,皇帝怎么听,少不得有一场大祸!因而邀了陈和一起来,名为道贺,实在是赔罪。
王襄当然懂他的意思,反倒安慰他说:“没有什么!没有什么!我不介意;小女亦最明白事理,能够谅解二公,事出无奈。”
孙镇与陈和都大感欣慰,相当郑重地俯首致谢,及至仰起身子,恰好看到奉爷命出见的昭君。孙镇只觉眼前一亮,心头一震。他在掖庭多年,经眼的后宫佳丽,逾千论万。而这样的感觉,却还是第一次。
陈和也看傻了!心里悔恨不已,这样的人才。岂仅秭归第一真是天下无双。早知如此,应该自己上书举荐,这绝世姿容,一入御目。必定封为皇后一人以下,所有宫眷之上的妃子,那时皇帝垂念“荐贤”之功,昭君思量蒙宠之由,自己何愁不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只为了王襄的那四镒黄金,贪小失大,实在愚不可及!
不过,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念头一转,人已离席而起,迎着昭君,长揖到地。
“不敢当!”昭君从容逊避,向王襄先问一声:“爹爹召唤女儿。”
“对了!”王襄站了起来,向孙镇说道:“小女在此,听候发落。”
“王公此言,孙某惶恐无地。”孙镇确是很惶恐,俯首说道:“种种无状。请贵人千万宽宥!”
“‘贵人’!”昭君轻声自念,觉得这个称呼不可思议。
“是!入选的良家女子,暂称贵人,不过,”孙镇转脸向王襄说:“令媛是真正的贵人。绝世名媛,而况才德兼备,必蒙尊荣,可以断言。可喜可贺!”
接着,孙镇与陈和再次道贺。王襄少不得有几句客气话,而昭君矜持不答,告个罪又回后面去了。
“我们也该送王公及贵人进城了。”孙镇问陈和,“车马可曾齐备?”
“早已齐备。请问王公,是不是即时动身?”
“是,是!悉遵台命。”
就这时,王家也已派人来接迎,是昭君的二哥王学,带着两名昭君的侍儿,另外还有一辆帷车。这辆车,自不如陈和带来的蒲轮安车来得舒服。因此,孙镇为了献殷勤,坚持让昭君坐公家的车。王家父女拗不过意,只好接受。
进城已经黄昏,孙镇关照陈和亲送王襄与昭君回家。其时左右邻居,一干亲友,都已得到消息,齐集王家,一来道贺,二来探听详情。陈和本来还想在王家作一番周旋,见此光景,只得作罢,殷殷致别而去。
在王家,宾客去一拨来一拨,门庭如市,上灯未已,少不得还要张罗饮食。远道慰问的亲友,变成贺客,更须安排宿处。闹哄哄地直到三更过后,王襄夫妇方能在一起叙话。
当然,王夫人不会有笑容。长子王传向着父亲,刚脱缧绁之灾,所渴望的是家人的慰藉。母亲这副神情,未免太过,所以劝慰着说:“娘,这是喜事——”一语未终,已触怒了王夫人,接口喝断,“什么喜事?”她说:“骨肉分离,再无见面之日,还说是喜事!你做长兄的,天性这等凉薄,莫非竟没有一点点手足之情?”
王传无端挨了一顿骂,心里委屈万分,但也不敢顶嘴;昭君自是老大过意不去,急忙说道:“娘,你老人家也别冤屈了大哥!听说我要离别膝下,大哥已哭过一场了。”
“娘!”老二王学能言善道,另有一番解释,不过他也怕挨骂,所以言之在先,“我要说个道理你听,若是不通,等我说完了再骂,行不行?”
王夫人除了女儿以外,便爱次子,当即答说:“好!我听你说。若是花言巧语哄我,看我拧你的嘴。”
“娘,大哥说得不错。实在是喜事!娘一心念着将来不能跟妹妹见面,这是过虑。在别人,就像这次选上的那林、韩、赵三位,也许一人掖庭。除非有放回家的恩诏,再也不得与家人见面,可是妹妹不同!进得宫去,皇帝不是没有眼睛的,一见当然中意。等一封了妃子,推恩母家,爹会封侯,娘就是呼妇。大汉朝最重外戚,那时全家搬进京去,不但娘可以时常进宫去看妹妹,就是妹妹,一年也总有一两次回来看看爹。这不是喜事是什么?”
这一大篇话。说得王夫人心境大变。虽不能尽祛离愁。但已不觉得这是件难堪的事,这一下。脸上也就微有笑意了。
“话是不错。不过,也不能太大意。以为凭自己的性情、模样,一定就会得宠。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王夫人想了一下说,“老相公,我有个主意,你看使得使不得?我想把林、韩、赵三家的女儿连他们父母一起请来。联络联络感情,将来进宫也好有个照应,你道如何?”
“当然好!”王襄答说,“我想林、韩、赵三家,一定也有这样的意思。”
果然,到得明朝,不待王襄发柬邀请。林、韩、赵三家约齐了先来拜访,异口同声地表示:一入长安,首蒙荣宠的必是昭君。到那时务必请昭君念着乡谊,照应林采、韩文与赵美。东西说罢,三家父母一起下拜。王襄夫妇逊谢不遑,少不得也有一番郑重拜托的话。王夫人看林采端庄稳重俨然大姊的模样,格外笼络,拉着手问长问短,一再叮嘱:“你昭君妹妹不像你懂事,脾气也嫌太刚,务必请你当自己的妹子那样看待。”又当着昭君的面说:“你妹妹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尽管说她!”
感于王夫人的诚意,林采很诚恳的答说:“照顾昭君妹妹就等于照顾我自己。”
这话说得再透彻不过,韩、赵家亦都以此语告诫爱女。见此光景,王夫人自然深感欣慰,因而离思别恨也就比较容易排遣了。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