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9章品《维摩诘经》(17)
作者:洪门十一少    更新:2024-08-28 11:04
  上一品是佛的出家弟子五百罗汉,这一品轮到了佛的大乘弟子大菩萨们。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
  在家众的首座弥勒菩萨,是继承释迦牟尼佛的佛位,下一次到这个世界成佛,称弥勒佛。
  有一部经叫《弥勒下生经》,中国的外道如***等,都假借这部经,号称弥勒佛快要来了。
  其实弥勒下生还早得很呢!弥勒佛不是大肚子啊!那是他的化身,他涅盘后大家才晓得他是弥勒化身,所以中国后来造弥勒佛的像,其实是布袋和尚的像。
  弥勒菩萨的本像,同观世音菩萨一样,非常庄严。
  他现在在哪里呢?在兜率天当天王,在那里享福。那儿有个弥勒内院,就是禅堂,是清修的地方。
  释迦牟尼佛当时也是如此,每一个佛一生补处,在来到这个世界成佛的前一生,是在六欲天中作天主。
  男女饮食同我们一样,享受是很严重的,但在这个中间能够自己超脱,这就是菩萨的境界。
  弥勒佛在兜率天说法,无着菩萨夜里入定,去听法作记录,早晨出定把记录整理好,就成了《瑜伽师地论》。有许多出家法师和居士们发愿,不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是根据《弥勒下生经》,发愿往生弥勒内院,随弥勒佛下生人间,在他手下当场悟道,这叫做「蚂蝗叮到鹭鸶脚,你上天来我上天。例如近代太虚法师带领的弟子,都是发愿往生兜率天,不过这两边都要一心不乱,这也是先决条件。
  现在佛要弥勒菩萨替他去探维摩居士的病,弥勒菩萨也不敢去,他说,因为弥勒菩萨前一生在天中心的兜率天里,为天王和他的眷属,就是天兵天将们,因为他们说第八地菩萨境界,就是不动地,不退转就是《阿弥陀经》上讲的阿鞞跋致。
  修道到了第八不动地以上,才不会退转,第七地之前的菩萨都还是会倒退的,就是会堕落的。
  到了第八地的菩萨,住胎出胎还有一点把握,要到十地以上菩萨,住胎出胎就不迷了。否则,即使是大阿罗汉,住胎出胎都有隔阴之迷。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
  弥勒菩萨正在兜率天说法时,维摩居士来了。
  对弥勒菩萨说,弥勒,据说释迦牟尼佛当时给你授记,尽此一生大彻大悟而证道,我问你,你用哪一生得释迦牟尼佛受记呢?
  授记是佛的规矩,跪着由佛摸着头顶,宣说你来生会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地区,生在什么家庭环境。
  佛给弥勒授记,他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现在这一生是补处菩萨,当下一生再来到这个世界时,继承释迦牟尼佛的衣钵,登上佛位,那时候天下太平,人的寿命为八万四千岁。
  所以弥勒佛来的时候,是世界最幸福的时候,而释迦牟尼佛来的时候,是世界最痛苦的时候。
  因此我也说他二位是同参道友,但是弥勒佛做功德善事比释迦牟尼佛偷懒一点,所以比他慢一步。
  佛是难行能行,吃不了的苦我来吃,比较精进,所以先他一生成佛,是有这样的一个故事。维摩居士问弥勒菩萨,你到底是用过去生,未来生,还是现在生来得佛受记呢?
  如果你说是过去生,过去生已经过去了;是未来生的话,未来生还没有来;如果是现在生的话,现在生也无从把握住。
  因为正如佛对一些比丘说过,所谓人生的几个阶段:生、老、灭。这里病不算了,病就是衰老的一个过程,人感冒一次就,胃痛一次也,哈哈大笑一次、哭一次也衰老一次,这些都是病。
  生活四大威仪,实际上都是病,这个病算在这里。
  喜怒哀乐起心动念皆是病,是心病。
  身体的苦痛或是身病,都会使你衰老,最后死亡。
  生老病死在哪里?注意!就在这一刹那,《庄子》讲的“方生方死”也是这个道理。
  当人生下来就是开始死亡的那一刹那,出娘胎的那个我已经死掉了,不是长大的那个我,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那个我,今年的我不是去年的那个我,早就变了。
  现代医学说,一个人身上的细胞不断老死又生出新的,新陈代谢,每十二年为一周期,全身细胞都换了。
  我们自己觉得如生,其实也是如死。一切都是如梦如幻。
  僧肇法师《物不迁论》说:“回也见新,交臂非故”,这是引用《庄子》里孔子告诉颜回的道理。
  两人对面擦臂而过,就这一刹那,两人都变去了,你已经不是刚才的你,我也不是刚才的我了,一切皆在生灭变化中。
  所以生老只有一时,佛经所以不记时的,只有一时,没有过去,没有未来。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都了不可得;现在的事说现在就过去了,也了不可得。
  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实时亦生亦老亦灭。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曾对比丘说,你的生、老、灭都在这一念、这一刹那,没有过去、现在、未来。
  假如懂得这个,悟了这个就叫悟道。
  所以禅宗不是道理懂了,是要证到那个境界,得无生法忍,当下生而不生,灭而不灭,现在就是,哪里去找得到?现在是什么?现在是一念转空,不要你去空它的,你造出来一个空,是第六意识境界。
  是它来空你的,你想停留也停留不住,过去不可留,未来还没来,一来变现在,现在也不可留。
  所以本空,不要你去空它,本来空你的。
  懂了这个,可以得无生法,懂了无生法,才真可以得到佛菩萨的授记。
  无生法是真正学佛的正位,不得无生法,你一切的修持都没有入正位。
  所以菩萨在正位中,也无所谓受记,也无所谓得到了什么大彻大悟。
  我上午讲藏密的方法,把佛像都压在下面去了,这是什么道理?
  是表法,破了人的法执,不但无我执,也没有法执;有一个佛,有一个法在,你还没有真解脱。
  真正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了大彻大悟无上正等正觉,是没有觉得自己是悟了的。
  觉得自己已经大彻大悟了,他就已经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为无我相也就无所得。
  维摩居士讲了这个道理,然后问弥勒菩萨:你,据说是得了释迦牟尼佛的授记,你拿什么来受记的啊?
  这个问题真是鸡蛋里挑骨头!真是莫名其妙,很简单嘛!佛明明告诉他是下一生,却偏要问受一生计乎?大家看文字好像很容易,你想想看容易懂吗?不容易!我们不要说前生后世的事情,太麻烦。在座各位现在在听经,你知道自己现在听经的这个心,是昨天的,明天的,还是现在的?还是过去的,是将来的?想想看。
  在座的各位都有相当的阅历,你这些阅历,是当初妈妈生你下来所带的那一点呢?还是后来加上许多?从你有记忆到现在这么多的学问,又懂了吃素、拜佛、念咒子、结手印,现在有了这些本事的心灵,和你刚懂事时的心灵,是一个还是两个?说说看。
  佛在《楞严经》上为波斯匿王讲八还辨见,佛问波斯匿王几岁了。
  王说:“六十二了。”
  佛问:!你是几岁才看到恒河的水?“
  王说:“记得是二岁时,母亲带我去拜祭时看到的。”
  佛说:“你现在六十二岁,由小孩变成壮年,又变成老年,虽然你的外形转变那么大,且不管眼睛老花,但你看恒河的水,那个能看的,同二岁时能看的是不是一个?”
  王说:“当然是一个。”
  佛说:“能见之性没有因年龄而有差别,见性是常在的。”
  所以,你现在能思想能记忆的心,这一念,它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啊!要把握这个道理。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说法,维摩居士问弥勒菩萨,你是一生受记吗?换句话说,你受记是下一生吗?
  真的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吗?
  过去现在未来,昨天今天明天,是人因为物理世界昼夜的不同,自己划分出来的。
  你昨天知道肚子饿了吃饭,今天也知道,明天也知道,这个能知没有时间,没有前生后世,缘起缘空也。
  大家现在活着觉得自己是生,实际上是假的,假有之生!
  世间有偶然暂时的存在,纵然活到一百岁,这一百年从宇宙的观点来看,一弹指就过去了。
  我们活了几十岁的人,回想自己年轻的时候,好像就是昨天一样。
  我们走路去某个远方,向前看觉得还有很远,等走过去了,再回头看,非常短,对不对?
  人生就是这个道理,走过了几十年,回头一看,非常快,所以年轻人看前面,觉得前途茫茫,而老年人回头看却觉得很短嘛!
  所以我们活着,不管是前看后看,一切皆空,都是偶然暂时的存在。
  维摩居士这里讲“如生”、“如灭”,要特别注意,我们活着是好像活着,那个真我在哪里?你始终没有把握到,那么这一生就都是假的,不是你的。
  那么死了是真死了吗?也不是的,因为如此。如生也如灭,如去也如来,所以叫如来,也就是自性。
  如来这个翻译很妙,也可以说来如,好像来了,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
  释迦牟尼佛好像现在不在这个世界上,走了吗?没有,无所去,无所不在叫如来。
  另外一个高明的翻译是真如,真如并不是有个真,好像真的,也没有假的。
  再说张柬之坐在禅堂一角,一副闭目养神状,静心听着这个外来和尚——释如,滔滔不绝说了大半天《维摩诘经》,禁不住嘴角向上微微翘动了一下,心里话:“真个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啊!”
  张柬之这一细微动作,恰好被一定看到了。只见一定禅师如炬的目光向张柬之巡梭了一下,把声音压到最低,悄悄地问“施主刚才在……?”
  张柬之微睁双目,向着释如,“我是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张柬之的话里蕴藏着的凛冽禅机,一定分明感受到了眼前的这位施主,学识、阅历等不在他和释如之下,敬佩地向张柬之点了点头。
  一定禅师一口气说完禅宗文化的有用之所在后,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神色。须知道,上述他所说的禅宗文化,这可是他披沥十载的呕心沥血之作啊!他正待征询张柬之的意见,不料猛地听到门外一阵叫“好”声。
  释如讲得正浓,竟然没有发现一定和张柬之刚才的举动,只见他晃头晃脑地,维摩居士接着说,当下即是,如没有生过。
  如没有死。就是大家现在坐着,我讲,你听,如生如灭,前一句话过了已经没有了,空了。你说空了吗?再说,还有,你还是会听见。但是此中能听之性不生不灭,缘起性空。要在这个地方体会,那你可以学佛了,可以参禅了。
  一切众生皆如此,众生还求什么了生死?本来就无生无灭可言。
  师敲桌面一下咚的一下就得定,这就是如如不动,要注意!就是这一刻,谁叫你动啊?可惜你又错过了,还好像是,哼!也是如此!再叫你就不是了。
  这就是如的道理,所以一切众生皆如也。
  众生觉得都活着,好像这宇宙中有这一段,有那么多人经过……好像好多人都来过这个世界,也都过去了。
  不动不摇,求的造的如如不动,它本来是不动而如如,好像来了而没有来,你活了二三十年,觉得只像是昨天的事,一切诸法皆如昨梦,皆了不可得。
  观世音菩萨、孔子、耶稣、释迦牟尼佛一切圣贤亦如也,好像来过了,在哪里呢?如去亦如来。
  就是弥勒你也如此,你觉得存在吗?只像水上浮萍飘一下,在历史宇宙中一弹指就过去了。
  如果弥勒你受记了,未来成佛,我告诉你,一切众生也应该受记,也都成佛!
  如果我是弥勒,就会反驳维摩居士说,“这当然如此!十方三世佛早就给众生授记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嘛!”
  维摩居士继续说,“所以者何?”什么理由?
  “夫如者,不二不异。”你看他专门在“如”上面做文章。
  什么叫如?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不异就是没有变,没有二样。
  如来的“如”字你懂了,几万年的宇宙就是一时,没有时间空间的差别。
  你今天证得菩提了,就同过去佛未来佛一样,等无差别,他悟的是这个,你悟的也是这个。
  如果弥勒你大彻大悟了,一切众生也应该都大彻大悟,个个是佛。
  “所以者何?”什么理由?
  “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菩提不是你串成念珠的菩提子,菩提者觉悟也。
  我们本身就是大彻大悟,就是道,但是道的相分,不是见分,所以有各人不同的相貌,都是道变出来的现象。
  能变一切相貌的是菩提自性,但谁也没有迷过,哪一个不悟啊!哼!可惜你弥勒不悟。
  这好像当年有和尚问我为什么不出家,我说我从来也没入过家,从哪里出啊?一出一入只是众生自己的分别而已。如果弥勒你将来得了涅盘,一切众生同你一样,也可以得涅盘。
  注意哦!真正佛法在哪里?涅盘是这个道的果,你现在正在涅盘中而不知啊!一念不生全体现,万念皆生也全体现,现有的现量境就是这一点境。
  一切众生从出生到现在,本来是不生不死的在寂灭中,哪里还要求一个涅盘灭度呢?学佛求道最后的果位是证得涅盘。
  涅盘很难翻译正确,所以不翻,普通解释成圆寂、灭度或寂灭都不全对,都只是片面的。譬如极乐世界,极乐、光明、清净也都是涅盘境界。
  涅盘是本来清净,本来至善至美不生不灭的,其中包括的意义太多了。
  如果翻成中文的圆寂、灭度或寂灭,结果我们就把人死掉,当作涅盘。
  死是生死,不算涅盘。人死了,自性没有死啊!《心经》上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涅盘。
  维摩居士就骂弥勒,你在这里给天人说什么法啊!真正的佛法不可说不可说,个个都是佛,你不要在这里诱骗天人了,你劝他们发大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是实在无心可发,一切众生此心本是大乘心,心性之体本来不生不灭,哪有退掉道心的人?但是我补充一点,他这是讲心性的体,至于我们这些众生,并没有证得心性之体的,就不要吹了。
  发心是佛教的名词,悟道了才真叫发心,是发明心地,不是叫你出两个钱,那个是发的出钱心。
  真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发明自己的心地,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
  讲到这里,我特别要插进来一个话题,人们平常学习或是听修证方面的课程,像是禅观、唯识,这些修证成佛的功夫是如此之难,为什么《维摩诘经》说得那么容易,大家也觉得一看就懂了?
  首先要注意这个问题,不然都搞错了。
  《维摩诘经》所讲的都是第一义,用现代话讲,是形而上道最高的一种,等于是禅宗所讲的顿悟成佛法门。
  在这部经里,佛的十大弟子,都已成就了阿罗汉果位的,他们还都受维摩居士的训斥,挨了骂,道理在哪里?是见地的问题。
  我们学佛有见惑和思惑的问题,思惑是思想的结使,是障碍迷惑我们的,有贪、嗔、痴、慢、疑。这种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是靠做功夫修持,渐修而断的。
  见惑有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就是见解上、理上不透彻,不是修所能断的,是要靠慧来断。
  不是你功夫修得好,佛念了多少,打坐坐了一万劫,只有智慧、见地不到,是没有用的,所以见思二惑怎么才能断除,要搞清楚。
  有的人功夫修得很好,学佛也学得很诚恳,都很对,但是不能算他悟了,因为见惑没有断,智慧没有成就,就不可能证到菩提。
  思惑靠修所断的,虽然有功德有善行有禅定。
  纵然修到四禅八定,境界之好,当然是很不简单了,但是并未究竟超越三界;再进一层来说,修到现生小乘阿罗汉入灭尽定,几乎是超出了三界,但还非究竟,最后还要回转过来,回身向大乘再学。
  所以大乘的经典,像《金刚经》《楞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华严经》等等,多半的记载是偏向于见地方面的事。见地要高是可以,但我们是根本还没有登地,一点修持成就也没有的凡夫,就是所谓博地的凡夫。
  地就好像是一层一层的楼,要想进入菩萨地,听了这个佛法很简单,好像都理解了,然而思惑的贪、嗔、痴、慢、疑结使根根,一点没动摇,那是一点用都没有,依旧在六道轮回打滚。
  甚至更惨的,有狂见而没有真修持,见所断的没有到,不要谈修所断。
  即使你三藏十二部都背得出,生死来的时候也抵不住!那种四大分离的痛苦,你没有修持是毫无办法的。
  我年轻的时候也自以为都懂了,慢慢晓得严重就不敢狂妄了。我用自己吃过苦头的经验教训你们,要求证到了,才是真懂,你思想理解到了没用的。
  《维摩诘经》是对已经有成就者在见地上的呵斥,要特别注意到这一点,否则也不用讲这本经了。
  学佛的人,晓得悟道成佛是如此之难,不如走个快捷方式,好好念佛去。
  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免得自己在轮回中迷了路。
  到极乐世界并不是成佛了,是好好去留学,在那个环境有诸佛菩萨随时讲法,也不要交学费,也无需风吹雨打,多好多方便。
  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否则听了《维摩诘经》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学禅的人离不开《维摩诘经》,但是,多少学禅的人,修持不到家的,最后还是要入轮回。
  我特别提出这一点,要注意!
  维摩居士告诉弥勒菩萨,你教化别人应该晓得教育路线,你要教他们舍离心理意识的分别心,之见,什么是?
  我们大家总认为自己是凡夫,那个菩提道是不可想象的,不知哪一天才能见到那个东西,好像穷人想得宝,一直苦到老,也没看见个宝。
  宝在哪儿啊?宝在你自己那里,并没有掉,个个都有宝的。
  《法华经》比喻为“贫子衣中之珠”,我们的自性菩提大道宝就在我们这件衣服里,不是身上穿的衣服,是妈妈给我们的这个皮囊里。
  妄念与菩提本来是一体之两面,所以维摩居士说要舍于分别菩提之见,当下即是菩提。
  烦恼即菩提,你一念放下烦恼,烦恼就变清凉了。
  知道自己在起心动念不对了,这一知就是菩提。
  我要打你了,手举起来了,心里想,不对,手就放下来了,这一知就是菩提。所以菩提在“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这里是关键之处,你打坐时闲着眼睛在那里,禅宗祖师骂你是在鬼窟里做活计!你感到黑洞洞的,没有念头,晃啊晃的,很清净,嗯,自己大概差不多了。
  我看是差不多该死了!那都是分别心意识境界,都在身体里找到。
  维摩居士说,“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在身体上。
  那你说我都不管身体了,搞气脉守窍是外道,我不是外道,那你是哪一道?
  内道还是食道?他又说“不可以心得”,这一下完了,在哪里啊?
  维摩居士留了一手,说了一半,他说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我给他补充另一半:菩提也不离身,也不离心,都不在也都在。下文来了,一大堆,这才告诉你菩提是无所不在的。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这话没有错,我们身是相,心也是相,物质世界无一不是相。
  我们的心不跟着外面现象走,当下就清净,清净就寂灭,寂灭就是菩提。
  《楞严经》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哪一个人肯狂心顿歇呢?你说,我狂心歇了,一心只想修佛。这修佛的心还是狂心,狂得还更厉害,一切心都是狂心。歇是人休息,一切放下,歇就是菩提。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你说我打起坐来一片光,有时气在背上转,这都是你的意识在观察。放下就是,不观是菩提,菩提大道没有一切缘虑之心。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不行不是不走路,行是五蕴的那个行。
  像你们打坐都在忆念,在想昨天那个境界怎么了?我现在是不是到了老师说的初禅边上了?都在忆念佛经的道理,不是在回想就是在妄念。
  何以我们清净不了?因为行蕴空不了,你想空它空不了。所以叫你们要研究唯识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那个动、势、时间,你想空它也空不了,这些属于行蕴。譬如你打坐时再清净,你的血脉还在流通,心脏并没有停下来,那是肉体上行蕴的作用。
  五蕴皆空谈何容易啊!所以说“不行”,行蕴清净了,才是菩提。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小乘法门告诉我们断惑证真,就是断见惑思惑,思想观念上有任何一点怀疑都要把它断了,贪嗔痴慢疑都要断。
  断惑证到真如,得道了。你看,《金刚经》的另一个名称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就是能断,且断了。
  你说你出家很多年了,一切都切断了,谈何容易啊!念念之间念念断,断就是放下,就是菩提。“舍诸见”就是一切主观成见都没有了。
  “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为什么讲离,离什么?真正学佛的人先要发出离心。
  出离什么地方?出离三界,是跳出尘网之心,如果连出离心都没有发起,还自称在学佛,那就是自欺欺人。
  真正发起出离心的人,平常是不起任何妄想的。譬如有人出家了,对灯红酒绿没有任何留恋了,但是还喜欢山水风景,虽然风景清净,这仍然是着迷,一念有情已经被捆缚住了。
  爱清净同爱灯红酒绿一样是爱,一有爱念就被黏住了。你说我什么都不要了,就想住房子。
  你还有庙子的观念就应该丢掉了,哪里不是庙子啊?有些人抱怨没有地方打坐,我告诉你,厕所里都可以打坐,我有一段时间环境不好,只有一张办公桌,写东西在桌上,要打坐时把书搬开坐上去,吃饭也在这桌上,哪里不可以打坐?再连办公桌都没有了,你站着总可以吧?非坐着才能证菩提吗?你不能发起出离心,对世间有分别,这样是离尘吗?那样是没有跳出,就不行。一念出离,哪个地方不可以坐,不可以入定?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障碍就是菩提,为什么呢?你把一切的愿、一切的欲求都挡开了,当下即是菩提。
  “不入是菩提,无贪着故。”六根也叫作六入,人随时都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进入清净,能一切处不入就证得菩提了,因为于一切处不贪。“顺是菩提,顺于如故。”顺道而行,自然而然进去了,一切处一切时皆是如来。刚才讲,你哪里不能打坐、不能入定?要如如不动,一切处皆如。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当下即是就是住,说放下就放下,一念切断,就是菩提,自性本空,你不要去空它,它来空你。
  “至是菩提,至实际故。”“至”是到,“实际”是本体,佛学叫实际。哪里是本体?意念到了就是,本体还另外有个体吗?就在你这里,当下就是实际。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我们普通人都把佛法当出世法,与世间法是两样,其实是一样。
  不二就是一。你以为修道才会有道,不修就没道,那是二。道既然不生不灭,你修它也有,不修也是有的,修与不修都是你意识思想上的差别。所以你能离开意识的法则,就是不二法门,处处都是道。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你能懂了一切平等,自己的本性同虚空一样相等,不是你去修到虚空,虚空定本空的,所以平等。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一切法本来都是无为,本来无生无住也无灭,你不要去找一个“生住灭”的观念。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我现在讲话,你听了知道了,懂了,这一知就是道,就是菩提。所谓知了,一知道就了,了了众生的心行。我们心理的行为,是非善恶都自己知或不知。
  老子也讲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够知人,了解别人,算是有点智慧,但是不算是明白人,能够自知才算真是个明白人。
  世上明白人难找,都不自知,可是看别人却都清楚得很。最可怜的是人人苦不自知,总觉得自己了不起。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你真什么都不会的话,差不多也是菩提了,世人都太会了。会是会拢,诸入是六入,诸入都不会拢,像是眼睛看外界,见而不见就是不会,耳朵听声音,听而不听是不会,那就是出离了。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合”与“会”不同,不合是不黏着。例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就气,那你是又会又合了。你看到人如梦如幻,不配合拢来,就是有出离感,解脱了。于一切法不黏着就是菩提,离一切烦恼习气的缘故。
  你对境无心,就是不会也不合,但怎么样可以修持到对境无心呢?
  烦恼不单是痛苦,你看见一件事快活,这快活就是烦恼,你觉得舒服也是种烦恼。
  扰乱你的叫做烦,使你困惑的叫做恼。
  世间一切事都是烦恼,没有一件事是不扰乱、不困惑的,众生习气又偏偏喜欢找烦恼。
  我们有人不找烦恼的,工作完了就回家看书读经,很好吧?还是自找烦恼!同我一样,看什么书读什么经?不是本来清净吗?你说这一切我都不要,只学佛,还是烦恼!
  你没有成佛之前都烦恼死了,所以离一切烦恼习气,彻底离开了,就毕竟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