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上郡移民
作者:楚秦一鹤 更新:2024-06-05 23:28
公大夫向张禄传达了上郡守的意见,同意从上郡往河东迁徙人口,“惟在自愿,不得强也。”张禄连连称是。
要在广大的上郡征募人力,把立功者的名单送达,都不是一两天能够完成的任务。所以大家关注的重心还是修路。
安邑到皮氏和汾阴的交通从来就没有隔绝过,长期的交通已经在原野上刻画出道路的轮廓,只不过没有加固、维护而已。张禄他们的任务仅仅是把已经存在的路线用夯土重新夯筑,令其平坦、坚固,把沟沟坎坎稍稍垫高或填平。
张禄每天都出现在工地上,望着原野上延伸的道路,以及旁边许多条被无数人踩出的道路,心中豪情万千:如果能将这些道路完全加固,秦军将通过这样的道路迅速部署到各地,各级教令将迅速传递到各个县,秦国的势力将得到怎样的加强!
公大夫每天和张禄一起巡查各处工地,张禄的指示都是通过他传递给各营的民工。皮绾和汾阴令主要负责后勤保障,也派出五百人的小部队维持治安,这样,上郡的民工就只需要安心劳作,不需要担心盗匪和野兽的骚扰。
张禄和公大夫相处甚欢,张禄感觉这位公大夫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才,具有很强的领悟力和执行力:他很快就熟悉了修建道路的全部工艺,并能认真加以贯彻,有时他的要求甚至比张禄还要严格。张禄和他开玩笑道:“大夫归上郡,即可修道矣!”
公大夫道:“上郡之于道也,宁水!今日天旱,水流断绝;他日暴雨,河水泛溢。若能以多水被少水,得利多矣!”
张禄道:“此禹所以浚百川,而通水利也,非吾之所能为也。”
公大夫道:“水火两端,节则利,滥则害,其理一也。奈何得水之利,而绝水之害!”
张禄道:“大夫其将谋之!”
公大夫道:”臣虽届不惑,其欲学之!“
两部会合后,修路的速度大大加快。只用了七八天就修到安邑。
张禄一行在道路修通前,提前到达安邑,查看安邑的建设情况。安邑令报告说,这一个来月,又有不少工匠来归,现在安邑城中的工匠已经有了百余户。张禄问这些工匠,何以尽快恢复工作?工匠们都说,要先修复以前的工场。张禄查看了已经破败的窑炉,问工匠们,那些可以尽快修复?工匠们众说纷纭。皮绾道:”臣当于皮氏请大匠主之。“
张禄道:”何时可至?“
皮绾道:”今道路已通,十日必至。“发了一个教令,让驿卒传达给皮氏县丞,组织一批会修窑炉的工匠前来,工钱用盐关给。
从安邑到解县盐池的道路不过五十里,这里有大批盐商通行,道路并不难修,只用了六七天的时间就修通了。当道路通到盐池时,皮氏的工匠们也到了。解令让盐商们拿出一千斤盐来,先给修路的民工每人一两,剩下的送往安邑,作为工匠们的预付工资。
解令告诉大家,现在秦客卿将通盐池与茅津,今后大家的南行的道路就通畅了,要求富商们各捐钱粮,以资其工。
富商们以钱开路,很快就从周围各县中收购了一万多石粮食,令张禄都惊诧不已:完全想不到,自己一直以为贫穷的安邑,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由于盐商们以盐为价,收购的价格比较令人满意,县中好些人宁愿交换出相对可口的粟米,留下难吃的黍稷自己吃。
解县已经远离黄河渡口,公大夫无法将这些粮食的一半运走,于是和张禄和皮绾说好,从皮氏、汾阴各运出二千五百石,算是他们提供给修路民工的。这一万石,公大夫依然每天以半量供给民工。由于民工有了盐,脱水昏厥、肌肉痉挛等情况减少了不少。
从解县通往茅津的道路是一条山道,与以前在平原上夯筑的土路完全不同。中条山不是土山,满是坚硬的大青石,这条道路就在这些青石上面。
说起这条道,也是鼎鼎大名,当初晋国假途灭虢,走的就是这条道,道路那头的吴城,其实就是虞国故都,那个相信了晋国鬼话的倒霉鬼留下的。这条道在虞国之前就有了,据说是商王修建的。幸亏如此,否则以张禄的实力,要开凿出这样一条道来,不知道要花多少工夫,耗费多少钱粮,其中一段干脆就是从石头中挖出来的;甚至在山上还建了座关隘。现在呢,道路是成型的,经常有人走,只要把破碎的部分补补好就好了。
上了山全是石头,道路中间已经被压出深深的车辙,那是独轮的功劳;驮着盐的骡马,从坑洼不平的道路上经过,一不小心就会摔倒。运盐的商人小心地牵着牲口,扶着车,艰难地在道路上行走。
山上的部分无从修补,张禄只把山下的部分夯筑好,就带着人从石头道上越过高山,到达山那边的吴城。吴令对修路满不在乎,但张禄传达的命令是清晰的:要修一条从山下到茅津的大道,再修一条路把吴城和魏城连接起来。修路的工作不用吴令操心,他只要负责粮秣的供应就行。盐商提供的粮食还剩余不少,并没有运过来,暂存在解县。
吴城就在这条古道的尽头,下山便是。城外商贾云集,十分繁荣兴旺。从南门出去直到茅津,约五十里,也是沟沟坎坎。但已经对修路十分熟练的民工只用了五六天就修好了。
接下来是修吴城到魏县的道路。这条道路一百多里,沿中条山脚下、黄河岸边曲折而行。由于地形复杂,花了近一个月才修好。这条道路修好后,魏城和吴城的防御就成为一体,对函谷关构成强有力的保护。
一个多月的筑路,对吴城的粮秣构成了极大压力。吴令不止一次提出,是否可以让魏县承担一部分供应。但张禄告诉他,到了魏县后,还有好些路要修:魏到大禹津的道路还算近的;魏到风陵津的道路就不亚于这条路;此外,还要从风陵津修到涑水河口,再从那里沿涑水向上修筑!魏县是一个小邑,积粮还不如吴县多;吴县不管怎么说,也曾经是一个诸侯的国都啊!
好不容易修到魏县,魏县果然对提供大批粮秣感到为难。几经周折,魏令只同意修筑从魏县到风陵津的一条道路,张禄则再三坚持,一定要修通从风陵津到涑水河口的道路,并说那条道路并不长,只用几天就可以修好。魏令终于同意了,但宣布,县中的粮食只能供应一个月,如果时间再多,粮食就会供应不上。
张禄一刻不停地督促民工开始修路。这时,公大夫来报,上郡征集到的人口,以及立功人员的家属都已经发遣完毕,很快就能到达龙门渡口。希望从那里先进入皮氏就食。
张禄道:“未可!无功不䘵,秦之制也。其迁者,愿速往猗氏、安邑;而所复家人,当待于蒲也。”让皮绾先回皮氏,安排移民;顺便通知蒲令准备营地,接纳有功人员的家人。
十天后,皮氏那边来报,有家四千七百余户迁至安邑,多老弱妇孺,皆难胜兵。其家人者,亦从龙门渡河,皆遣至蒲坂。
张禄让公大夫派出五百人,前往蒲坂迎接家人。然后通知解县,把存在县里的余粮运到蒲坂,接济上郡的来客。
每修好一段道路,张禄就计一次功,到现在已经计了三次功,几乎所有的人员都有立功表现,可以复一人前来,有的人甚至可以复二人。张禄和公大夫都不清楚,这次派出的是以那几次的立功表现为准。
移民到皮氏的家庭已经饿得奄奄一息。皮绾不敢直接让他们下到安邑,那样只怕大多数人都要倒毙在路上。他先在皮氏安排了劳役,以此为由头给这近五千户人喝了一碗粥。张禄让皮绾就在皮氏处理相关事宜,不必前来风陵渡。
最惨的是那数千立功人员的家属。他们不归皮氏安置,必须到蒲坂报道;而沿途县邑都无法提供食宿,他们只得依靠自己可怜的干粮,并沿途挖野菜补充,徒步走完从皮氏到蒲坂这二百多里路程。好在他们还都算是壮劳力,不像那些移民,多是老弱,虽然艰难,但终于在五天后到达了蒲坂。在那里已经等待了多日的迎接人员,接到这批家属时,都忍不住失声痛哭。
其实这批迎接的人员也没有粮食。由于他们不在工地,每天送到工地的粮食都没有他们的分。解县的粮食运来后,由于运粮途中的消耗,已经所余不多,他们也不敢吃,硬抗着等待家人到达后,才一起举火。
蒲坂准备的营地就在城外。现在天气炎热,在野外宿营倒也没有什么,只是蚊虫叮咬有些难受。交谈中大家知道,这次发遣的,只包括前二次名单中的人员家属,第三次立功人员名单到得晚,还没有安排上。迎接的人向新来的介绍了工作的内容,表示没有什么难度,只是夯筑要出好大力气,还要细心,稍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漏过一处夯土点。
雨轩阁读书网
要在广大的上郡征募人力,把立功者的名单送达,都不是一两天能够完成的任务。所以大家关注的重心还是修路。
安邑到皮氏和汾阴的交通从来就没有隔绝过,长期的交通已经在原野上刻画出道路的轮廓,只不过没有加固、维护而已。张禄他们的任务仅仅是把已经存在的路线用夯土重新夯筑,令其平坦、坚固,把沟沟坎坎稍稍垫高或填平。
张禄每天都出现在工地上,望着原野上延伸的道路,以及旁边许多条被无数人踩出的道路,心中豪情万千:如果能将这些道路完全加固,秦军将通过这样的道路迅速部署到各地,各级教令将迅速传递到各个县,秦国的势力将得到怎样的加强!
公大夫每天和张禄一起巡查各处工地,张禄的指示都是通过他传递给各营的民工。皮绾和汾阴令主要负责后勤保障,也派出五百人的小部队维持治安,这样,上郡的民工就只需要安心劳作,不需要担心盗匪和野兽的骚扰。
张禄和公大夫相处甚欢,张禄感觉这位公大夫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才,具有很强的领悟力和执行力:他很快就熟悉了修建道路的全部工艺,并能认真加以贯彻,有时他的要求甚至比张禄还要严格。张禄和他开玩笑道:“大夫归上郡,即可修道矣!”
公大夫道:“上郡之于道也,宁水!今日天旱,水流断绝;他日暴雨,河水泛溢。若能以多水被少水,得利多矣!”
张禄道:“此禹所以浚百川,而通水利也,非吾之所能为也。”
公大夫道:“水火两端,节则利,滥则害,其理一也。奈何得水之利,而绝水之害!”
张禄道:“大夫其将谋之!”
公大夫道:”臣虽届不惑,其欲学之!“
两部会合后,修路的速度大大加快。只用了七八天就修到安邑。
张禄一行在道路修通前,提前到达安邑,查看安邑的建设情况。安邑令报告说,这一个来月,又有不少工匠来归,现在安邑城中的工匠已经有了百余户。张禄问这些工匠,何以尽快恢复工作?工匠们都说,要先修复以前的工场。张禄查看了已经破败的窑炉,问工匠们,那些可以尽快修复?工匠们众说纷纭。皮绾道:”臣当于皮氏请大匠主之。“
张禄道:”何时可至?“
皮绾道:”今道路已通,十日必至。“发了一个教令,让驿卒传达给皮氏县丞,组织一批会修窑炉的工匠前来,工钱用盐关给。
从安邑到解县盐池的道路不过五十里,这里有大批盐商通行,道路并不难修,只用了六七天的时间就修通了。当道路通到盐池时,皮氏的工匠们也到了。解令让盐商们拿出一千斤盐来,先给修路的民工每人一两,剩下的送往安邑,作为工匠们的预付工资。
解令告诉大家,现在秦客卿将通盐池与茅津,今后大家的南行的道路就通畅了,要求富商们各捐钱粮,以资其工。
富商们以钱开路,很快就从周围各县中收购了一万多石粮食,令张禄都惊诧不已:完全想不到,自己一直以为贫穷的安邑,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由于盐商们以盐为价,收购的价格比较令人满意,县中好些人宁愿交换出相对可口的粟米,留下难吃的黍稷自己吃。
解县已经远离黄河渡口,公大夫无法将这些粮食的一半运走,于是和张禄和皮绾说好,从皮氏、汾阴各运出二千五百石,算是他们提供给修路民工的。这一万石,公大夫依然每天以半量供给民工。由于民工有了盐,脱水昏厥、肌肉痉挛等情况减少了不少。
从解县通往茅津的道路是一条山道,与以前在平原上夯筑的土路完全不同。中条山不是土山,满是坚硬的大青石,这条道路就在这些青石上面。
说起这条道,也是鼎鼎大名,当初晋国假途灭虢,走的就是这条道,道路那头的吴城,其实就是虞国故都,那个相信了晋国鬼话的倒霉鬼留下的。这条道在虞国之前就有了,据说是商王修建的。幸亏如此,否则以张禄的实力,要开凿出这样一条道来,不知道要花多少工夫,耗费多少钱粮,其中一段干脆就是从石头中挖出来的;甚至在山上还建了座关隘。现在呢,道路是成型的,经常有人走,只要把破碎的部分补补好就好了。
上了山全是石头,道路中间已经被压出深深的车辙,那是独轮的功劳;驮着盐的骡马,从坑洼不平的道路上经过,一不小心就会摔倒。运盐的商人小心地牵着牲口,扶着车,艰难地在道路上行走。
山上的部分无从修补,张禄只把山下的部分夯筑好,就带着人从石头道上越过高山,到达山那边的吴城。吴令对修路满不在乎,但张禄传达的命令是清晰的:要修一条从山下到茅津的大道,再修一条路把吴城和魏城连接起来。修路的工作不用吴令操心,他只要负责粮秣的供应就行。盐商提供的粮食还剩余不少,并没有运过来,暂存在解县。
吴城就在这条古道的尽头,下山便是。城外商贾云集,十分繁荣兴旺。从南门出去直到茅津,约五十里,也是沟沟坎坎。但已经对修路十分熟练的民工只用了五六天就修好了。
接下来是修吴城到魏县的道路。这条道路一百多里,沿中条山脚下、黄河岸边曲折而行。由于地形复杂,花了近一个月才修好。这条道路修好后,魏城和吴城的防御就成为一体,对函谷关构成强有力的保护。
一个多月的筑路,对吴城的粮秣构成了极大压力。吴令不止一次提出,是否可以让魏县承担一部分供应。但张禄告诉他,到了魏县后,还有好些路要修:魏到大禹津的道路还算近的;魏到风陵津的道路就不亚于这条路;此外,还要从风陵津修到涑水河口,再从那里沿涑水向上修筑!魏县是一个小邑,积粮还不如吴县多;吴县不管怎么说,也曾经是一个诸侯的国都啊!
好不容易修到魏县,魏县果然对提供大批粮秣感到为难。几经周折,魏令只同意修筑从魏县到风陵津的一条道路,张禄则再三坚持,一定要修通从风陵津到涑水河口的道路,并说那条道路并不长,只用几天就可以修好。魏令终于同意了,但宣布,县中的粮食只能供应一个月,如果时间再多,粮食就会供应不上。
张禄一刻不停地督促民工开始修路。这时,公大夫来报,上郡征集到的人口,以及立功人员的家属都已经发遣完毕,很快就能到达龙门渡口。希望从那里先进入皮氏就食。
张禄道:“未可!无功不䘵,秦之制也。其迁者,愿速往猗氏、安邑;而所复家人,当待于蒲也。”让皮绾先回皮氏,安排移民;顺便通知蒲令准备营地,接纳有功人员的家人。
十天后,皮氏那边来报,有家四千七百余户迁至安邑,多老弱妇孺,皆难胜兵。其家人者,亦从龙门渡河,皆遣至蒲坂。
张禄让公大夫派出五百人,前往蒲坂迎接家人。然后通知解县,把存在县里的余粮运到蒲坂,接济上郡的来客。
每修好一段道路,张禄就计一次功,到现在已经计了三次功,几乎所有的人员都有立功表现,可以复一人前来,有的人甚至可以复二人。张禄和公大夫都不清楚,这次派出的是以那几次的立功表现为准。
移民到皮氏的家庭已经饿得奄奄一息。皮绾不敢直接让他们下到安邑,那样只怕大多数人都要倒毙在路上。他先在皮氏安排了劳役,以此为由头给这近五千户人喝了一碗粥。张禄让皮绾就在皮氏处理相关事宜,不必前来风陵渡。
最惨的是那数千立功人员的家属。他们不归皮氏安置,必须到蒲坂报道;而沿途县邑都无法提供食宿,他们只得依靠自己可怜的干粮,并沿途挖野菜补充,徒步走完从皮氏到蒲坂这二百多里路程。好在他们还都算是壮劳力,不像那些移民,多是老弱,虽然艰难,但终于在五天后到达了蒲坂。在那里已经等待了多日的迎接人员,接到这批家属时,都忍不住失声痛哭。
其实这批迎接的人员也没有粮食。由于他们不在工地,每天送到工地的粮食都没有他们的分。解县的粮食运来后,由于运粮途中的消耗,已经所余不多,他们也不敢吃,硬抗着等待家人到达后,才一起举火。
蒲坂准备的营地就在城外。现在天气炎热,在野外宿营倒也没有什么,只是蚊虫叮咬有些难受。交谈中大家知道,这次发遣的,只包括前二次名单中的人员家属,第三次立功人员名单到得晚,还没有安排上。迎接的人向新来的介绍了工作的内容,表示没有什么难度,只是夯筑要出好大力气,还要细心,稍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漏过一处夯土点。
雨轩阁读书网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