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从洛阳到上党
作者:楚秦一鹤 更新:2024-06-05 23:28
洛阳是周王都城,也是天下的中心。尽管周天子已经不再具有统领天下的能力,七国已经先后称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但周王依然被认为是天子,这是其他任何一个王都无法取代的:他们也许可以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神祗,但却永远不能祭天,因为天是周天子的爹,你再强总不能认别人的爹当爹吧!
周天子所住的地方自然叫王城,但在二百多年前的一场叛乱中,受宠的王子朝把太子赶出王城,太子只得在王城以东四五十里处修建了洛阳城。后来,住在洛阳城的太子得到当时强大的势力晋国的支持,赶走了王子朝,成为惟一的周天子,但却没有迁回王城,而是继续住在洛阳城中,一住二百多年。一百多年前,周再次发生内乱,太子即位后几个月被老二杀了,老二即位后几个月又被老三杀了,老三怕被老四杀,就把老四封在了王城,称周公。王城没有了王,也就改名叫河南城。河南城内的周公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竟然也闹矛盾,太子继承了河南城,小儿子在巩自成一国,不敢称公,而称君。在河南城的被称为西周,在巩的被称为东周;西周的国君称西周公,东周的国君称东周君。于是在洛阳这片区域内,出现了三个国都:西周公的河南城、周天子的洛阳城、东周君的巩城。茶壶里的风暴,也煞是复杂。
关于洛阳的复杂故事还没完。今天子周王延即位后,自然还是住在洛阳城。但今秦王稷的哥哥秦武王非要到洛阳参观一下周鼎,周天子自然不许。于是秦武王把周天子赶出了洛阳城。从那时起,周天子就和西周公一起都住在王城——现在叫河南城。这事已经过去快四十年了,秦王已经从哥哥秦(武)王荡变成了弟弟秦王稷,而周天子还是周王延。
周天子可怜兮兮地寄人篱下,但洛阳这片土地却是风水宝地,不仅土地肥沃,宜于耕种;而且河流纵横,可通天下,商业十分发达;加之周天子虽然没几个兵了,但还是天子,那手工业制造在当时还是独步天下,特别是玉器的制造,谁也比不上;文化教育也首屈一指。洛阳是当时中国最富庶、繁华的地方,当之无愧的天下中心。
在河南城西百里洛河河谷,是韩国的城市宜阳。韩国在迁到郑国之前,有三个国都:平阳、宜阳和阳翟。作为韩国曾经的国都,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曾经独立抵抗秦军主力围攻达半年之久,是洛水河谷重要的战略支点。秦军与韩军约定的会师地就在这里。
除了从咸阳出发的秦军外,秦国还从原楚地南阳郡和南郡征召了大约五千人,这是原楚民第一次参与秦人作战。这五千人统由南郡尉公大夫张唐统帅,预计从方城出南阳,经叶、梁、霍,进入洛阳。叶县原是韩邑,在华阳之战后,被交换给秦国;而梁、霍原是周的两个姬姓诸侯国,为楚所灭,后属韩,现属魏。在楚地秦军出方城后,韩国各县的士卒将陆续加入,并为秦军提供后勤保障;而韩王也将从郑国派出精锐的韩卒,加上上党的部队,最终总兵力将达三万人,与秦的兵力相等——因为毕竟是为韩打城池。进入梁、霍后,魏军也将派出一支较小规模的魏军,主要提供后勤支援。
秦军兵力众多,没有驻于宜阳城内,而是沿着洛水寻聚邑安营,包括胡阳在内的高级将领都随营居住,严密掌握部队,防止发生任何意外情况。宜阳城已经不是都城了,自然不会有“材士十万”,但五千精锐还是有的,要想给秦军制造点麻烦,绰绰有余!秦军不能不防。
驻扎当天夜里,胡阳帐中接待了一位神秘的客人:叶县尉大夫摎。叶县属南阳郡,叶摎的部队本应在南阳郡的编成内参与作战。但在南阳郡中,叶县有其特殊性。首先,叶县在伏牛山外,是南阳通向洛阳的通道;其次,叶县曾经归属韩国,与南阳郡其他县通常属楚不同,叶县的人有与韩国人打交道的经历,能听能说郑音和韩音。所以胡阳事先下令,让叶县的士卒不用等待南阳的主力,先到宜阳与自己汇合,协助办理与韩军协调的事宜。
叶摎已经不年轻,脸上尽是沧桑,是在华阳之战后晋升的大夫,出任叶尉刚刚一年。他于黄昏时持节符进入了胡阳的大帐。
两人坐定,叶摎道:“臣于华阳,于客卿麾下效力,得此功业。”
胡阳拱手道:“敢是故交,幸何如之!”
叶摎道:“复得听命于中更,臣之幸也。”
胡阳没有过多寒喧,直接切入主题道:“叶县有兵几何?南阳出兵几何?”
叶摎道:“臣闻南阳征兵二千,南郡征兵三千。有爵者少,但以心腹领军。叶县奉教征百人,韩楚秦魏间杂。奉中更教,不归于南阳,先行至宜阳,离此十里。臣先往营中投效。”
胡阳道:“叶县民情何若?”
叶摎道:“叶县,故叶国,许君迁焉,先附楚,后归韩,其君数变,四方民集。今虽入秦,民亦各安其业。其邑当宛洛之大道,兵匪交争,民亦尚武。然以之卫家则有余,以之征伐则不足。秦律虽行,而未之信也。臣领军百人,犹费心思,恐其散也。”
胡阳道:“今将伐赵,道险峻,复有韩军,深恐不服,故愿尉助我。今叶县百人,愿以为亲营,随左右也。营中各国皆有,虽调和为难。但申之以秦律,明之以赏罚,导之以利,趋之以害,使用不难。”
叶摎道:“臣何幸,得侍中更左右,忝得功业,皆中更所赐也。”
议论一阵,胡阳让出生于郑国的郑安平和叶摎一起去迎一下叶县百人。一面让蓝田尉在中营划出一块地方,给叶卒安营。由于秦军在宜阳郊外都住在民居中,腾出两处院落倒也不难。
叶卒也和秦卒一样,随身带着炒粟。但入住民居了,还是和居家一样,吃粟饭或粟粥。所用的粮食自然是所居住院子的主人家的。
胡阳亲自过去,由郑安平、陈四陪着进到院子里,慰劳了叶县的士卒,当面再次向他们宣布了秦军的军纪和赏罚。然后依次询问他们的出身、所业、家中情况,以及入秦以后的思想动态等等,让他们感受秦人那种“同袍”的情感。向他们介绍,自己是胡人,陈四是陈人,郑安平出身郑国,曾在魏国当过武卒。告诉他们在秦国当兵,无论哪国人,只要奋勇作战,都会得到封赏!两个院落走罢,胡阳才回到自己的帐中休息。
在等待各国各地兵员集结的日子里,胡阳每天都要到各营巡视,偶尔进城询问韩军的动态。五天后,韩、魏、秦的大军方才集齐。休整了两天,由韩国主帅公子咎出面,联系了渡船,部队陆续开往孟津,乘船过河。
孟津的对岸就是晋南阳。这里本是天子王畿,晋国驱走王子朝后,复位的周天子把这一带都赐给晋国,表示对他们勤王的奖励。三空分晋后,魏、赵、韩都在这里有城邑。启封之战时,魏国把自己在南阳的十卒城池献出,秦国用它们交换了韩国在楚南阳的土地,所以现在韩国在南阳势力最大。
韩军前军先过河,为大军安营。然后按秦前军、韩中军、秦中军、韩后军、秦后军、魏军的顺序依次而过,每天一批。黄河水文复杂,要等到太阳升起好高才能起渡,到了黄昏就停止渡河。由于安排得宜,渡河并没有发生什么混乱,人员、辎重都安全地渡到河对岸,进入了早已安排好的民居中。于途,陈四都把所见的地形绘制在一片片白布上。
秦国也处在盆地中,四周的高山峻岭也不少,但猛一看见太行山,秦人还是惊叹不已。在平原上走了两天,大军进入山地。由太行陉进入上党。古人形容,“太行陉,阔三步,长四十里”,十分险要。如果不是韩国放开通路,这里很难通行。在韩军的引导下,这支部队数万人的部队携带辎重,艰难地穿行于山间谷道,沁水于谷间奔腾而过。一行人早上入山,沿途两壁夹峙,少见人烟。经过一番急行,大军终于走出山谷,进入一片相对平整的平原,由沁水和丹水冲积而成。这里属韩国高都管辖,但离县城还有相当的距离。露宿一夜,大军再次出发,又经过一天的行走,才算看见高都的城墙。
高都背靠丹朱峰而建,扼守着进入上党的通路。大军在这片险峻的山地安下营寨,休息整理。一面向前面放出探马,搜索侦察。
高都守被公子咎带来,与胡阳会面。胡阳详细询问了上党地区的情况。上党虽说与高都一山之隔,但却相差甚远。流经高都的沁、丹两水,与上党了不相干。上党平地少,山地多,人民多居于山地,形成众多城邑,很难设县管理。韩国只在那里设了个上党郡。
雨轩阁读书网
周天子所住的地方自然叫王城,但在二百多年前的一场叛乱中,受宠的王子朝把太子赶出王城,太子只得在王城以东四五十里处修建了洛阳城。后来,住在洛阳城的太子得到当时强大的势力晋国的支持,赶走了王子朝,成为惟一的周天子,但却没有迁回王城,而是继续住在洛阳城中,一住二百多年。一百多年前,周再次发生内乱,太子即位后几个月被老二杀了,老二即位后几个月又被老三杀了,老三怕被老四杀,就把老四封在了王城,称周公。王城没有了王,也就改名叫河南城。河南城内的周公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竟然也闹矛盾,太子继承了河南城,小儿子在巩自成一国,不敢称公,而称君。在河南城的被称为西周,在巩的被称为东周;西周的国君称西周公,东周的国君称东周君。于是在洛阳这片区域内,出现了三个国都:西周公的河南城、周天子的洛阳城、东周君的巩城。茶壶里的风暴,也煞是复杂。
关于洛阳的复杂故事还没完。今天子周王延即位后,自然还是住在洛阳城。但今秦王稷的哥哥秦武王非要到洛阳参观一下周鼎,周天子自然不许。于是秦武王把周天子赶出了洛阳城。从那时起,周天子就和西周公一起都住在王城——现在叫河南城。这事已经过去快四十年了,秦王已经从哥哥秦(武)王荡变成了弟弟秦王稷,而周天子还是周王延。
周天子可怜兮兮地寄人篱下,但洛阳这片土地却是风水宝地,不仅土地肥沃,宜于耕种;而且河流纵横,可通天下,商业十分发达;加之周天子虽然没几个兵了,但还是天子,那手工业制造在当时还是独步天下,特别是玉器的制造,谁也比不上;文化教育也首屈一指。洛阳是当时中国最富庶、繁华的地方,当之无愧的天下中心。
在河南城西百里洛河河谷,是韩国的城市宜阳。韩国在迁到郑国之前,有三个国都:平阳、宜阳和阳翟。作为韩国曾经的国都,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曾经独立抵抗秦军主力围攻达半年之久,是洛水河谷重要的战略支点。秦军与韩军约定的会师地就在这里。
除了从咸阳出发的秦军外,秦国还从原楚地南阳郡和南郡征召了大约五千人,这是原楚民第一次参与秦人作战。这五千人统由南郡尉公大夫张唐统帅,预计从方城出南阳,经叶、梁、霍,进入洛阳。叶县原是韩邑,在华阳之战后,被交换给秦国;而梁、霍原是周的两个姬姓诸侯国,为楚所灭,后属韩,现属魏。在楚地秦军出方城后,韩国各县的士卒将陆续加入,并为秦军提供后勤保障;而韩王也将从郑国派出精锐的韩卒,加上上党的部队,最终总兵力将达三万人,与秦的兵力相等——因为毕竟是为韩打城池。进入梁、霍后,魏军也将派出一支较小规模的魏军,主要提供后勤支援。
秦军兵力众多,没有驻于宜阳城内,而是沿着洛水寻聚邑安营,包括胡阳在内的高级将领都随营居住,严密掌握部队,防止发生任何意外情况。宜阳城已经不是都城了,自然不会有“材士十万”,但五千精锐还是有的,要想给秦军制造点麻烦,绰绰有余!秦军不能不防。
驻扎当天夜里,胡阳帐中接待了一位神秘的客人:叶县尉大夫摎。叶县属南阳郡,叶摎的部队本应在南阳郡的编成内参与作战。但在南阳郡中,叶县有其特殊性。首先,叶县在伏牛山外,是南阳通向洛阳的通道;其次,叶县曾经归属韩国,与南阳郡其他县通常属楚不同,叶县的人有与韩国人打交道的经历,能听能说郑音和韩音。所以胡阳事先下令,让叶县的士卒不用等待南阳的主力,先到宜阳与自己汇合,协助办理与韩军协调的事宜。
叶摎已经不年轻,脸上尽是沧桑,是在华阳之战后晋升的大夫,出任叶尉刚刚一年。他于黄昏时持节符进入了胡阳的大帐。
两人坐定,叶摎道:“臣于华阳,于客卿麾下效力,得此功业。”
胡阳拱手道:“敢是故交,幸何如之!”
叶摎道:“复得听命于中更,臣之幸也。”
胡阳没有过多寒喧,直接切入主题道:“叶县有兵几何?南阳出兵几何?”
叶摎道:“臣闻南阳征兵二千,南郡征兵三千。有爵者少,但以心腹领军。叶县奉教征百人,韩楚秦魏间杂。奉中更教,不归于南阳,先行至宜阳,离此十里。臣先往营中投效。”
胡阳道:“叶县民情何若?”
叶摎道:“叶县,故叶国,许君迁焉,先附楚,后归韩,其君数变,四方民集。今虽入秦,民亦各安其业。其邑当宛洛之大道,兵匪交争,民亦尚武。然以之卫家则有余,以之征伐则不足。秦律虽行,而未之信也。臣领军百人,犹费心思,恐其散也。”
胡阳道:“今将伐赵,道险峻,复有韩军,深恐不服,故愿尉助我。今叶县百人,愿以为亲营,随左右也。营中各国皆有,虽调和为难。但申之以秦律,明之以赏罚,导之以利,趋之以害,使用不难。”
叶摎道:“臣何幸,得侍中更左右,忝得功业,皆中更所赐也。”
议论一阵,胡阳让出生于郑国的郑安平和叶摎一起去迎一下叶县百人。一面让蓝田尉在中营划出一块地方,给叶卒安营。由于秦军在宜阳郊外都住在民居中,腾出两处院落倒也不难。
叶卒也和秦卒一样,随身带着炒粟。但入住民居了,还是和居家一样,吃粟饭或粟粥。所用的粮食自然是所居住院子的主人家的。
胡阳亲自过去,由郑安平、陈四陪着进到院子里,慰劳了叶县的士卒,当面再次向他们宣布了秦军的军纪和赏罚。然后依次询问他们的出身、所业、家中情况,以及入秦以后的思想动态等等,让他们感受秦人那种“同袍”的情感。向他们介绍,自己是胡人,陈四是陈人,郑安平出身郑国,曾在魏国当过武卒。告诉他们在秦国当兵,无论哪国人,只要奋勇作战,都会得到封赏!两个院落走罢,胡阳才回到自己的帐中休息。
在等待各国各地兵员集结的日子里,胡阳每天都要到各营巡视,偶尔进城询问韩军的动态。五天后,韩、魏、秦的大军方才集齐。休整了两天,由韩国主帅公子咎出面,联系了渡船,部队陆续开往孟津,乘船过河。
孟津的对岸就是晋南阳。这里本是天子王畿,晋国驱走王子朝后,复位的周天子把这一带都赐给晋国,表示对他们勤王的奖励。三空分晋后,魏、赵、韩都在这里有城邑。启封之战时,魏国把自己在南阳的十卒城池献出,秦国用它们交换了韩国在楚南阳的土地,所以现在韩国在南阳势力最大。
韩军前军先过河,为大军安营。然后按秦前军、韩中军、秦中军、韩后军、秦后军、魏军的顺序依次而过,每天一批。黄河水文复杂,要等到太阳升起好高才能起渡,到了黄昏就停止渡河。由于安排得宜,渡河并没有发生什么混乱,人员、辎重都安全地渡到河对岸,进入了早已安排好的民居中。于途,陈四都把所见的地形绘制在一片片白布上。
秦国也处在盆地中,四周的高山峻岭也不少,但猛一看见太行山,秦人还是惊叹不已。在平原上走了两天,大军进入山地。由太行陉进入上党。古人形容,“太行陉,阔三步,长四十里”,十分险要。如果不是韩国放开通路,这里很难通行。在韩军的引导下,这支部队数万人的部队携带辎重,艰难地穿行于山间谷道,沁水于谷间奔腾而过。一行人早上入山,沿途两壁夹峙,少见人烟。经过一番急行,大军终于走出山谷,进入一片相对平整的平原,由沁水和丹水冲积而成。这里属韩国高都管辖,但离县城还有相当的距离。露宿一夜,大军再次出发,又经过一天的行走,才算看见高都的城墙。
高都背靠丹朱峰而建,扼守着进入上党的通路。大军在这片险峻的山地安下营寨,休息整理。一面向前面放出探马,搜索侦察。
高都守被公子咎带来,与胡阳会面。胡阳详细询问了上党地区的情况。上党虽说与高都一山之隔,但却相差甚远。流经高都的沁、丹两水,与上党了不相干。上党平地少,山地多,人民多居于山地,形成众多城邑,很难设县管理。韩国只在那里设了个上党郡。
雨轩阁读书网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