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每天都对自己的面相负责
作者:黄常清 更新:2021-11-13 20:46
领导,是一种工作的职位,除此以外,就是一个平常的人。因此,我们应以平常人之心来对待相处的同事、朋友,平平常常,实实在在。
在我做领导干部的生涯中,我是比较硬骨头的那种人,有点像雷锋同志说的,对朋友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要像严冬般的无情。只要是正派的人,我是十分敬佩和亲切友好的。
我常说:“在与同事、百姓,乃至在工作中与违法犯罪的人打交道,都应该坚持‘人在人上,要视他为人;人在人下,要视己为人。’”这本是一个有健康人格的人应该做到的,而且也是自然而然就可以做到的,可是在我们当前的社会中似乎就难以做到了。连一个平时受别人白眼的平民百姓,稍一得势,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叫什么了。
我知道,当领导者就应该跟群众打得火热一些,不然就搞不好干群关系。要想搞好干群关系,就不能是冷冰冰的面孔,就得热情周到一点。
我知道,“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亲切可以升华为大爱,它不是一种姿态,而是对人民发自内心的热爱。
某些领导以为,当领导如果不摆架子,与下属距离太近,就不足以显示领导的威望,也得不到下属的尊重,其实不然。当领导者倘若领导味十足,高高在上,耍老爷脾气,如此作风是不受欢迎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长此以往,此等领导就会失去民心,这对工作大为不利。
某领导在位时,下属与他碰面都恭恭敬敬地向他打招呼,然而他充耳不闻。我猜想当领导的想必是日理万机,当时也许正在考虑大计无暇应答。久而久之,下属对他退避三舍,对工作也消极怠工,致使辖区内的工作出现严重瘫痪现象。如今他退下来了,也许有空暇顾及别人的问候了,但却再也无人问津了。
当领导者若能平易近人,对待下属如同友人,体察民情,这样的领导是深得民心的。因为他具有亲和力,下属会与他亲而近之,对工作也会卖力,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2003年“非典”肆虐时,胡锦涛总书记出现在城市的街头。温家宝总理到陕西铜川慰问遇难矿工家属时,饱含着热泪说,“我用什么语言也不能表达你们的那种痛苦”。这是一种真实的感情,是赤子情怀的真诚流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经常出现在“与民同乐”的场合,却很少出现在“为民分忧”的场合。他们的身影时常见诸媒体报端,却不能给人民带来真实的温暖和感动。这些干部跟群众之间不是“鱼水关系”,而是一种“蛙水关系”,需要群众时,就像青蛙一样往水里跳;不需要群众时,就跳上岸摆领导老爷架子。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什么样的行动能够感动群众,什么样的行为令人反感,什么是真心为民,什么是摆谱作秀,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凡事都是以心换心、以情换情,如果你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的喜乐哀愁,时刻把群众的温饱冷暖挂在心上,自然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如果哪个党员干部严重脱离群众而不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所以,共产党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领导。如果立志做大领导,就会滋生官僚主义和衙门作风,就会脱离群众,失去对群众的亲情。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群众是我们的执政基础。作为党员干部,应该也必须像对待父母那样,对广大群众充满真情挚爱,对他们体现出真正的物质和人文关怀。
但是,亲切并不等于一团和气,更不是没有原则、一味迎合,做老好人。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做到亲切与原则的高度统一、亲切与权威的高度结合。《论语》中讲:“君子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意为做人要刚柔结合,把握好一个度。
任长霞亲手抓住罪犯,看到其年幼的孩子时,不禁流出热泪,并且自己掏出钱来交给村民说:“拿这钱给他儿子买点吃的。”在任长霞身上,体现的既有国家权力的威严,又有人间情感的真谛,真正做到了情理兼容,情义并重。这种刚与柔的结合不仅适用于做人和做事,也同样适用于当领导。
心灵如上帝,行动如乞丐。这句话和我经常讲的“低头处世,昂首做人”的道理是相通的。
刘劭《人物志》里有一段话,我们今天用白话说就是,一味刚直而不柔和,就流于僵直;一味强劲而不精巧,就流于蛮干;一味固执己见而不问来龙去脉,就流于愚暗;心气十足而思虑不清,做事就会超越特定的规范;思虑通畅而不平正,就会流于放荡。
这是一种境界,一种阴柔之美与阳刚之气结合起来的为人、处世和当领导之道。所以说,处世的低姿态与做人的高风格完美统一,才能体现出高尚的人格和领导品格。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情商”,是指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它包括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自我意识太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就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使人的性格逐渐变得自私、偏执、孤傲。
一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具有较高的情商指数。要善于把握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要对人民、对下属有感情,以真心实意、真情实感去对待他人。这不仅仅是一个“情商”的问题,更是对一个党员干部的必然要求。
得民心者得天下。愿领导们少一点领导味,多一点人情味,做一个亲切友好的领导。
曾几何时,我们把人性、人情当做资本主义的低级趣味来批来贬。这种做法,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当然恍若隔世。但检讨一下我们今天的政治生活领域,我们的党政部门及领导的从政行为似乎依然欠缺点人情味、人性化而显得干巴,像个机械。
我想,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时下政治常常是上头(党政部门领导及其工作人员)热,下头(群众)不热甚至反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我们的政治宣传(包括对外宣传)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但常常收效甚微,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政治本身是枯燥乏味的,带有很浓的程式化、形式化、教条化色彩,常给人一种假、大、空的感觉。正因为如此,它其实更需要一点人情的和人性的装饰与点缀。
古今中外的政治史告诉我们,如果给政治一点人性的、人情的和个性的作料,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会使看似抽象、枯燥、空洞的政治显得具体、生动、亲民,从而增强政治的可信性和感染力,实现寓教(政治)于乐。它在动员社会、影响民众、凝聚人心方面的效果,用四两拨千斤来形容也一点不夸张。
今天,我们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这种执政思路,更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改善自身的执政形式,更亲切一些,更友好一些,使之人情味更浓些。这必定有利于行政目标的顺利达成,有利于建设政通人和的局面。
在我做领导干部的生涯中,我是比较硬骨头的那种人,有点像雷锋同志说的,对朋友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要像严冬般的无情。只要是正派的人,我是十分敬佩和亲切友好的。
我常说:“在与同事、百姓,乃至在工作中与违法犯罪的人打交道,都应该坚持‘人在人上,要视他为人;人在人下,要视己为人。’”这本是一个有健康人格的人应该做到的,而且也是自然而然就可以做到的,可是在我们当前的社会中似乎就难以做到了。连一个平时受别人白眼的平民百姓,稍一得势,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叫什么了。
我知道,当领导者就应该跟群众打得火热一些,不然就搞不好干群关系。要想搞好干群关系,就不能是冷冰冰的面孔,就得热情周到一点。
我知道,“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亲切可以升华为大爱,它不是一种姿态,而是对人民发自内心的热爱。
某些领导以为,当领导如果不摆架子,与下属距离太近,就不足以显示领导的威望,也得不到下属的尊重,其实不然。当领导者倘若领导味十足,高高在上,耍老爷脾气,如此作风是不受欢迎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长此以往,此等领导就会失去民心,这对工作大为不利。
某领导在位时,下属与他碰面都恭恭敬敬地向他打招呼,然而他充耳不闻。我猜想当领导的想必是日理万机,当时也许正在考虑大计无暇应答。久而久之,下属对他退避三舍,对工作也消极怠工,致使辖区内的工作出现严重瘫痪现象。如今他退下来了,也许有空暇顾及别人的问候了,但却再也无人问津了。
当领导者若能平易近人,对待下属如同友人,体察民情,这样的领导是深得民心的。因为他具有亲和力,下属会与他亲而近之,对工作也会卖力,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2003年“非典”肆虐时,胡锦涛总书记出现在城市的街头。温家宝总理到陕西铜川慰问遇难矿工家属时,饱含着热泪说,“我用什么语言也不能表达你们的那种痛苦”。这是一种真实的感情,是赤子情怀的真诚流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经常出现在“与民同乐”的场合,却很少出现在“为民分忧”的场合。他们的身影时常见诸媒体报端,却不能给人民带来真实的温暖和感动。这些干部跟群众之间不是“鱼水关系”,而是一种“蛙水关系”,需要群众时,就像青蛙一样往水里跳;不需要群众时,就跳上岸摆领导老爷架子。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什么样的行动能够感动群众,什么样的行为令人反感,什么是真心为民,什么是摆谱作秀,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凡事都是以心换心、以情换情,如果你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的喜乐哀愁,时刻把群众的温饱冷暖挂在心上,自然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如果哪个党员干部严重脱离群众而不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所以,共产党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领导。如果立志做大领导,就会滋生官僚主义和衙门作风,就会脱离群众,失去对群众的亲情。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群众是我们的执政基础。作为党员干部,应该也必须像对待父母那样,对广大群众充满真情挚爱,对他们体现出真正的物质和人文关怀。
但是,亲切并不等于一团和气,更不是没有原则、一味迎合,做老好人。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做到亲切与原则的高度统一、亲切与权威的高度结合。《论语》中讲:“君子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意为做人要刚柔结合,把握好一个度。
任长霞亲手抓住罪犯,看到其年幼的孩子时,不禁流出热泪,并且自己掏出钱来交给村民说:“拿这钱给他儿子买点吃的。”在任长霞身上,体现的既有国家权力的威严,又有人间情感的真谛,真正做到了情理兼容,情义并重。这种刚与柔的结合不仅适用于做人和做事,也同样适用于当领导。
心灵如上帝,行动如乞丐。这句话和我经常讲的“低头处世,昂首做人”的道理是相通的。
刘劭《人物志》里有一段话,我们今天用白话说就是,一味刚直而不柔和,就流于僵直;一味强劲而不精巧,就流于蛮干;一味固执己见而不问来龙去脉,就流于愚暗;心气十足而思虑不清,做事就会超越特定的规范;思虑通畅而不平正,就会流于放荡。
这是一种境界,一种阴柔之美与阳刚之气结合起来的为人、处世和当领导之道。所以说,处世的低姿态与做人的高风格完美统一,才能体现出高尚的人格和领导品格。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情商”,是指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它包括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自我意识太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就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使人的性格逐渐变得自私、偏执、孤傲。
一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具有较高的情商指数。要善于把握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要对人民、对下属有感情,以真心实意、真情实感去对待他人。这不仅仅是一个“情商”的问题,更是对一个党员干部的必然要求。
得民心者得天下。愿领导们少一点领导味,多一点人情味,做一个亲切友好的领导。
曾几何时,我们把人性、人情当做资本主义的低级趣味来批来贬。这种做法,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当然恍若隔世。但检讨一下我们今天的政治生活领域,我们的党政部门及领导的从政行为似乎依然欠缺点人情味、人性化而显得干巴,像个机械。
我想,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时下政治常常是上头(党政部门领导及其工作人员)热,下头(群众)不热甚至反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我们的政治宣传(包括对外宣传)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但常常收效甚微,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政治本身是枯燥乏味的,带有很浓的程式化、形式化、教条化色彩,常给人一种假、大、空的感觉。正因为如此,它其实更需要一点人情的和人性的装饰与点缀。
古今中外的政治史告诉我们,如果给政治一点人性的、人情的和个性的作料,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会使看似抽象、枯燥、空洞的政治显得具体、生动、亲民,从而增强政治的可信性和感染力,实现寓教(政治)于乐。它在动员社会、影响民众、凝聚人心方面的效果,用四两拨千斤来形容也一点不夸张。
今天,我们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这种执政思路,更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改善自身的执政形式,更亲切一些,更友好一些,使之人情味更浓些。这必定有利于行政目标的顺利达成,有利于建设政通人和的局面。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