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作者:丁力 更新:2021-11-13 20:41
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给我寄来《职业经理人手记》(以下称《手记》)时,在我为这本小说写一篇序言之前,还真没有想过"职业经理人"可以作为小说的题材和主人公。带着惊奇与好奇,我阅读了《手记》,但是,掩卷之余,却不知道该如何完成"写序"这一"不可能的任务(Mission:Impossible)",因为这里面有太多的情绪触点、情感触点和思想触点(特别是对于做过职业经理人或正在做职业经理人的人来说),以我笨拙微弱的笔力是无法在一篇简短的序言里准确地提炼、清楚地表达出来的。我尤其不擅长描述情绪和情感之类的东西,同时也觉得那些情绪和情感触点不应该由我来廉价地转述或总结一番,而应该留给读者在亲身(眼)的阅读和品味中自己去"引爆",这样才能"炸"出痛快的感觉。那我能做点什么呢?我想,我还是权且引爆几个思想触点,因为理性思考似乎是我仅有的一点特长。
首先,我从《手记》中感受到了商业的力量。我的朋友秦朔在谈到他办《第一财经日报》的理念时曾说:"商业改变世界,我们认为商业的力量是一种深刻的、建设性地改变全球的力量。商业改变世界,同时商业力量也改变中国,而中国在未来也会改变世界,所以我们是秉持这样一个观点。在这个观点里的含义就是尊重商业力量,发觉商业背后的逻辑,站在全球化背景下关注中国经济发展,这样一个理念。"而地产界的"独行侠"潘石屹也曾经在某种场合说过:"在今天这个社会中,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商业的力量,甚至比宗教、政治的力量都要强大,是生活中每一分钟都离不开的,这个强大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每一个环节。"他们的话使我想起了我在美国读MBA的时候,我们的"商业伦理学"教授跟我们说的话:"Itisbusinessthatrunstheworld.(是商业在推动世界的运转)"。同时,我也想起我本人以及很多年轻人正是受了和受着商业的力量的影响才走进商学院的,也想起商学院的诞生和发展也是受商业的力量的影响,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商业力量的发展。当今的世界,当今的中国,似乎已出现"万般皆下品,唯有商业高"的态势。《手记》中所记述的时间起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正是中国挥别文化力量(在整个八十年代都占据上风)、开始拥抱商业力量的时期。正是商业力量的崛起,才有了职业经理人阶层的诞生和崛起,就像政治力量和职业官员、文化力量和职业文人、军事力量和职业军人是相伴而生的一样。从《手记》中我们自始至终可以感受商业的力量(当然包括资本的力量)。虽然现在也有人不习惯商业的力量,但是我觉得商业力量的崛起是不可逆转的,而且我觉得现在还不是我们做过多道德判断的时间,而是要进一步张扬商业的力量,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经济基础的牢固。
其次,我从《手记》中感受到了信托的力量。我不是从金融的角度来使用"信托"一词,而是从法律的角度来使用它的。股东和管理层、创业老板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是"FiduciaryRelationship(信托/受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一方信任、依靠另一方的判断和专才,受托方要维护委托方的利益。这种关系的发明和发展,为经济和社会的高效、合理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这一关系是相当微妙的,"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但是,在复杂的企业管理中,这一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司中的信托关系是得到尊重的,受法律保护的,而且也有伦理作基础。在中国,以前主人和管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信托关系",如今企业老板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跟主人和管家之间的关系有些类似,但是性质、范围和层次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由于现代企业的股东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的历史不长,因而难免出现相对较多的矛盾和纠葛,这是很正常的。今后,中国的职业经理人要继续加强尊重和维护"信托关系"方面的修炼,企业的股东和老板也一样,我说不准这应该是"第几项修炼",但总是"必要的修炼"。从《手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主人公作为职业经理人的修炼历程。
第三,我从《手记》中感受到了专业的力量。从"信托关系"的定义中,职业经理人需要发挥专业的判断和能力。虽然中国商业的力量正在崛起,但是"专业的力量"还相差甚远。被誉为"日本战略之父"的大前研一前两年写了《专业主义》一书,我觉得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应该仔细阅读。大前研一说:"专家要控制感情,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伦理观念,而且无一例外地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永不厌倦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才,我想把他们称之为专家。这样定义是否过于严格?我并不这么认为。我甚至认为这些条件尚且不够。"《手记》的作者虽然不是管理学家,也不是战略大师,但是他的经历和他的作品都昭示着一个真理:职业经理人是靠专业吃饭的,离开了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职业经理人无异于江湖骗子。
第四,我从《手记》中感受到了个人的力量。在商业世界里,人们除了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错误,还犯"森林障目,不见一叶"的错误,存在把个人工具化、渺小化的倾向。在商业的大潮中,个人的力量似乎不大于一朵浪花的力量,但是假使没有一朵朵浪花,那大潮和大海还有什么好看呢?我觉得《手记》中的主人公就是作者撷取的一朵浪花,他所经历的跌宕起伏、所体验的酸甜苦辣都是充满魅力的,具有丰富乃至无限的思考价值和审美价值。个人的力量,在当今社会中太容易被忽视、被摧毁了,我们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化热中找回来的"(个)人的主体性",不应该在现今的商业热中丧失。但是这一点,正是我所担心的,正是我的矛盾所在,因为我前面也说过,我主张进一步张扬商业的力量。
最后,我从《手记》中再次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我说的"文学",主要是指"纯文学"或"原创性文学"。如今的时代,纯文学、原创性的文学受关注的程度大不如从前了,作为原创性文学,由于它生动地再现了中国第一代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路径和心路历程,受欢迎程度肯定大过那些专门定位给职业经理人的五花八门、粗制滥造的经管类图书,这从清华大学出版社两年前推出的《圈子圈套》的畅销中就可以看出。因此,我非常佩服这两本书共同的图书编辑那洞察先机的锐利眼光。我想,她一定深知,到目前为止"管理学的力量还是不如文学的力量"。人在世界和命运中的境遇,是历史和文学共同关注的问题。但是,历史关注的往往是群体及其大事,而关注个人及其小事的则是文学,这也是文学的特殊魅力所在。
但愿我上面提到的几个思想触点,能够引爆更多的思想触点,能够激起人们更多的思考。但是,思想永远也代替不了微妙的情绪和情感。为了能够最真切地感染小说主人公作为职业经理人的心路历程中一阵又一阵的情绪和一份又一份的情感,我建议你马上忘记我上面所说的一切思想触点,赶紧把自己沉浸到《手记》的具体文本中。
(王茁,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佰草集化妆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营销:美国故事中国启示》和《三位一体的商务智能》两本专著的作者,《销售创造奇迹》一书的译者。)
首先,我从《手记》中感受到了商业的力量。我的朋友秦朔在谈到他办《第一财经日报》的理念时曾说:"商业改变世界,我们认为商业的力量是一种深刻的、建设性地改变全球的力量。商业改变世界,同时商业力量也改变中国,而中国在未来也会改变世界,所以我们是秉持这样一个观点。在这个观点里的含义就是尊重商业力量,发觉商业背后的逻辑,站在全球化背景下关注中国经济发展,这样一个理念。"而地产界的"独行侠"潘石屹也曾经在某种场合说过:"在今天这个社会中,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商业的力量,甚至比宗教、政治的力量都要强大,是生活中每一分钟都离不开的,这个强大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每一个环节。"他们的话使我想起了我在美国读MBA的时候,我们的"商业伦理学"教授跟我们说的话:"Itisbusinessthatrunstheworld.(是商业在推动世界的运转)"。同时,我也想起我本人以及很多年轻人正是受了和受着商业的力量的影响才走进商学院的,也想起商学院的诞生和发展也是受商业的力量的影响,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商业力量的发展。当今的世界,当今的中国,似乎已出现"万般皆下品,唯有商业高"的态势。《手记》中所记述的时间起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正是中国挥别文化力量(在整个八十年代都占据上风)、开始拥抱商业力量的时期。正是商业力量的崛起,才有了职业经理人阶层的诞生和崛起,就像政治力量和职业官员、文化力量和职业文人、军事力量和职业军人是相伴而生的一样。从《手记》中我们自始至终可以感受商业的力量(当然包括资本的力量)。虽然现在也有人不习惯商业的力量,但是我觉得商业力量的崛起是不可逆转的,而且我觉得现在还不是我们做过多道德判断的时间,而是要进一步张扬商业的力量,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经济基础的牢固。
其次,我从《手记》中感受到了信托的力量。我不是从金融的角度来使用"信托"一词,而是从法律的角度来使用它的。股东和管理层、创业老板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是"FiduciaryRelationship(信托/受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一方信任、依靠另一方的判断和专才,受托方要维护委托方的利益。这种关系的发明和发展,为经济和社会的高效、合理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这一关系是相当微妙的,"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但是,在复杂的企业管理中,这一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司中的信托关系是得到尊重的,受法律保护的,而且也有伦理作基础。在中国,以前主人和管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信托关系",如今企业老板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跟主人和管家之间的关系有些类似,但是性质、范围和层次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由于现代企业的股东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的历史不长,因而难免出现相对较多的矛盾和纠葛,这是很正常的。今后,中国的职业经理人要继续加强尊重和维护"信托关系"方面的修炼,企业的股东和老板也一样,我说不准这应该是"第几项修炼",但总是"必要的修炼"。从《手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主人公作为职业经理人的修炼历程。
第三,我从《手记》中感受到了专业的力量。从"信托关系"的定义中,职业经理人需要发挥专业的判断和能力。虽然中国商业的力量正在崛起,但是"专业的力量"还相差甚远。被誉为"日本战略之父"的大前研一前两年写了《专业主义》一书,我觉得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应该仔细阅读。大前研一说:"专家要控制感情,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伦理观念,而且无一例外地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永不厌倦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才,我想把他们称之为专家。这样定义是否过于严格?我并不这么认为。我甚至认为这些条件尚且不够。"《手记》的作者虽然不是管理学家,也不是战略大师,但是他的经历和他的作品都昭示着一个真理:职业经理人是靠专业吃饭的,离开了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职业经理人无异于江湖骗子。
第四,我从《手记》中感受到了个人的力量。在商业世界里,人们除了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错误,还犯"森林障目,不见一叶"的错误,存在把个人工具化、渺小化的倾向。在商业的大潮中,个人的力量似乎不大于一朵浪花的力量,但是假使没有一朵朵浪花,那大潮和大海还有什么好看呢?我觉得《手记》中的主人公就是作者撷取的一朵浪花,他所经历的跌宕起伏、所体验的酸甜苦辣都是充满魅力的,具有丰富乃至无限的思考价值和审美价值。个人的力量,在当今社会中太容易被忽视、被摧毁了,我们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化热中找回来的"(个)人的主体性",不应该在现今的商业热中丧失。但是这一点,正是我所担心的,正是我的矛盾所在,因为我前面也说过,我主张进一步张扬商业的力量。
最后,我从《手记》中再次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我说的"文学",主要是指"纯文学"或"原创性文学"。如今的时代,纯文学、原创性的文学受关注的程度大不如从前了,作为原创性文学,由于它生动地再现了中国第一代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路径和心路历程,受欢迎程度肯定大过那些专门定位给职业经理人的五花八门、粗制滥造的经管类图书,这从清华大学出版社两年前推出的《圈子圈套》的畅销中就可以看出。因此,我非常佩服这两本书共同的图书编辑那洞察先机的锐利眼光。我想,她一定深知,到目前为止"管理学的力量还是不如文学的力量"。人在世界和命运中的境遇,是历史和文学共同关注的问题。但是,历史关注的往往是群体及其大事,而关注个人及其小事的则是文学,这也是文学的特殊魅力所在。
但愿我上面提到的几个思想触点,能够引爆更多的思想触点,能够激起人们更多的思考。但是,思想永远也代替不了微妙的情绪和情感。为了能够最真切地感染小说主人公作为职业经理人的心路历程中一阵又一阵的情绪和一份又一份的情感,我建议你马上忘记我上面所说的一切思想触点,赶紧把自己沉浸到《手记》的具体文本中。
(王茁,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佰草集化妆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营销:美国故事中国启示》和《三位一体的商务智能》两本专著的作者,《销售创造奇迹》一书的译者。)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