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改变战争形态的小东西
作者:神州翰林院的宁海 更新:2024-05-07 14:38
几天的时间转眼即逝,一下子就来到了七月中。
“真的是难喝,遭不住。”
之前在医院检查时,那老医生称周长风有些阴虚,于是开了药方子让他按时喝药调理一二,后者于是照办了。
只是这混搭了石斛、天门冬、桑椹等等药材的汤药实在是不好喝,几天下来周长风还是没能适应。
他苦着脸又喝了一大口凉白开,这才冲淡了口中奇怪的中药味。
这时候门外传来了脚步声,接着有人报告道:“营长,有您的信。”
走过去开门之后,周长风发现自己一下子收到了两封信?
如今的信封不同于后世较常见的横版,而是竖版,左中右三个竖着的红框,分别写收信人、收信地址、寄信地址。
这两封信都已经被拆开过了,并在正面盖上了鲜红的方形印章,表明核查无误——得等混三旅班师以后才会中止这个战时核查书信的条例。
他边走边看了下,普通黄褐色信封的是寄自武汉府的,另一个看着就好精致许多,是白色牛皮纸的,寄自本地应天府。
周长风拆开信封,发现是自己姐姐寄来的,大意就是她通过广播和报纸获悉了战况,听说他所在的单位开赴了前线,于是来信一封,等班师了要他尽快回信。
在周长风的印象中,自己这位已经嫁人的姐姐是个相当自立的女人,年幼时父亲阵亡,母亲要工作,可以说周长风从小是被姐姐带大的,而且在报考南京武学的时候,也是有她帮忙才劝服了母亲。
至于另一封信,他打开之后展开信笺,先看了眼落款,“夏筱诗”三字格外显眼。
再从开头看起,「周长风先生惠鉴……」
一边阅信,周长风一边感慨道:“这手小楷也太好看了。”
不得不说,一手赏心悦目的好字确实能大大增加观感。
简单来说,这信的大意就是问他还要不要那支手枪,要的话她过两天送还回来,除此之外还闲扯了几句其它的。
还啥啊,给都给了,收着呗。
讲真,周长风现在还没打夏筱诗的主意,他觉得先交流一段时间再作打算比较好,于是便随手写了回信。
在将两封信的回信都写好之后,他随手拉开抽屉,从一串邮票中撕了两张下来,贴好以后让人投递去混三旅邮政所的留守单位那儿去。
如今战争尚未告终,自己所属的单位也在返回的途中,之后还要补充与休整,接下来至少有一个月近乎于放假。
这几天无所事事,周长风已经觉得有些无趣了,于是便琢磨着是不是该给自己找点事干。
首先是总结一下这次战斗的经验教训,以及己方存在的疏漏的问题,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并不是说打了胜仗就可以目空一切了。
不过这事不着急,等部队回来了、安顿好了再搞。
在那之前,先干点信手拈来的事吧。
他从柜子中的一叠雪白宣纸中抽了一张,然后拿起铅笔和直尺,一边思索一边绘制了起来。
在战争史上,总会有一些小发明起了大作用,乃至影响了战争形态。
比如刺刀的规模应用,就彻底淘汰了长枪兵,让火枪兵成了可以独当一面的存在,也使得排队枪毙的战术趋于完善。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由于形势危急、时间仓促,后明高祖没有闲暇组织生产良品率低且更加耗费工时的燧发枪,他麾下的步兵实际上靠的是长枪、弓箭、重型火绳枪打天下的。
但是在中后期,逐渐量产的燧发枪取代了一些精锐部队的火绳枪,由于不必担心引燃同伴身上的火药,燧发枪步兵线列可以更为密集,火力在理论上更强。
不过实际情况却并不是理想化的,由于燧发枪天生存在哑火率高达十分之一的弊病,将领们对之并不感冒,觉得这种又贵又不可靠的玩意很鸡肋。
同时又因为套筒式刺刀的打造加工非常费时费力,产量一直不足,所以直至后明军队收复燕京的时候,装备燧发枪与刺刀的部队也只有廖廖几支精锐。
相同数量的燧发枪步兵部队想要在作战效率上超越火绳枪步兵部队,刺刀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比如同样是一千人,火绳枪单位是火枪兵和长枪兵各一半,而燧发枪单位如果装备刺刀,则可以全员火枪兵。
但如果做不到全员装备刺刀,那么燧发枪单位的性价比是比不了火绳枪单位的。
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后明世祖死得太早了,后明平定天下之后的第二年冬天他就突发脑溢血驾崩了。
没了他的刻意推动,在亚洲再无敌手的明军自然没有推动力去对武器装备更新换代了,比如攻略乌斯藏的明军将领甚至在塘报中明确吐槽燧发枪的哑火率太高,以后只配火绳枪即可。
勉强称得上对手的是入侵奴儿干都司的沙俄哥萨克,不过在驿道重新修建完毕后,侵略者们依仗的简陋棱堡则被明军用上万斤火药给炸飞上了天,随后就被五比一的优势兵力给淹没了。
自那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军事威胁,明军陆师的武器装备就一直在原地踏步。
值得一提的是,倒是水师觉得盖伦船挺好用,于是除了大量轻型战船之外,闽粤水师一直维持着一支小规模的重型舰队,目的是清剿南洋地区实力雄厚的嚣张海盗。
这支重型舰队一般有四艘74炮盖伦船与六、七艘48炮盖伦船,以及十几艘24炮的中式大鸟船。
特殊之处在于,闽粤水师的盖伦船除了艏斜桅和艉桅使用欧式三角软帆之外,几根主桅均为中式硬帆,这是最大特色。
一般来说,这支舰队会在秋冬之际下南洋巡逻剿匪,最后前往旧港宣慰司,这时候因为洋流和季风的缘故,会有许多商船出海,因此也应运而生了大量的海盗。
其出海剿匪逐渐形成了定例,就如同曾经的明朝边军每年都会组织人马出塞放火烧荒一样。
在旧港宣慰司再度失陷以后,闽粤水师的这支小规模的重型舰队的出海范围就只止于南沙群岛了。
当时的时候情况是,荷兰人、英国人、葡萄牙人都想把大明势力赶出南洋地区,但由于贸易顺差的缘故,又怕会导致大明对他们实施贸易禁令,于是他们精心策划了一场联合行动,鼓动当地土著叛乱,并派遣军队乔装打扮后参战,将旧港宣慰司的失陷伪装为土著暴动。
之后当皇帝派来的太监前来问责时,荷兰人贿赂了他,使他回京奏称收复旧港是得不偿失之举。
由于大明几乎不存在贸易逆差,因此文武百官实际上对于南洋地区没多大兴趣,也没什么动力——天朝地大物博,洋人要上门来买东西,我们何必自己冒险出海?坐在家里收钱不香吗?
于是收复旧港的计划就此不了了之。
而那支重型舰队并未因此消亡,它前后一共存在了一百七十年之久,并一直维持着战力,直到第一次战争中被英军围歼而覆灭。
——-——-——-——
【看了评论,大家的建议有道理,世祖比高祖更合适,如果用后者的话,后明就更像是一个独立的朝代了,后明高祖→后明世祖,这两天抽空把前文都改掉。】
【承蒙支持,上了小喇叭推荐,需要一句能吸引人的推荐语,大家有没有好主意?】
“真的是难喝,遭不住。”
之前在医院检查时,那老医生称周长风有些阴虚,于是开了药方子让他按时喝药调理一二,后者于是照办了。
只是这混搭了石斛、天门冬、桑椹等等药材的汤药实在是不好喝,几天下来周长风还是没能适应。
他苦着脸又喝了一大口凉白开,这才冲淡了口中奇怪的中药味。
这时候门外传来了脚步声,接着有人报告道:“营长,有您的信。”
走过去开门之后,周长风发现自己一下子收到了两封信?
如今的信封不同于后世较常见的横版,而是竖版,左中右三个竖着的红框,分别写收信人、收信地址、寄信地址。
这两封信都已经被拆开过了,并在正面盖上了鲜红的方形印章,表明核查无误——得等混三旅班师以后才会中止这个战时核查书信的条例。
他边走边看了下,普通黄褐色信封的是寄自武汉府的,另一个看着就好精致许多,是白色牛皮纸的,寄自本地应天府。
周长风拆开信封,发现是自己姐姐寄来的,大意就是她通过广播和报纸获悉了战况,听说他所在的单位开赴了前线,于是来信一封,等班师了要他尽快回信。
在周长风的印象中,自己这位已经嫁人的姐姐是个相当自立的女人,年幼时父亲阵亡,母亲要工作,可以说周长风从小是被姐姐带大的,而且在报考南京武学的时候,也是有她帮忙才劝服了母亲。
至于另一封信,他打开之后展开信笺,先看了眼落款,“夏筱诗”三字格外显眼。
再从开头看起,「周长风先生惠鉴……」
一边阅信,周长风一边感慨道:“这手小楷也太好看了。”
不得不说,一手赏心悦目的好字确实能大大增加观感。
简单来说,这信的大意就是问他还要不要那支手枪,要的话她过两天送还回来,除此之外还闲扯了几句其它的。
还啥啊,给都给了,收着呗。
讲真,周长风现在还没打夏筱诗的主意,他觉得先交流一段时间再作打算比较好,于是便随手写了回信。
在将两封信的回信都写好之后,他随手拉开抽屉,从一串邮票中撕了两张下来,贴好以后让人投递去混三旅邮政所的留守单位那儿去。
如今战争尚未告终,自己所属的单位也在返回的途中,之后还要补充与休整,接下来至少有一个月近乎于放假。
这几天无所事事,周长风已经觉得有些无趣了,于是便琢磨着是不是该给自己找点事干。
首先是总结一下这次战斗的经验教训,以及己方存在的疏漏的问题,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并不是说打了胜仗就可以目空一切了。
不过这事不着急,等部队回来了、安顿好了再搞。
在那之前,先干点信手拈来的事吧。
他从柜子中的一叠雪白宣纸中抽了一张,然后拿起铅笔和直尺,一边思索一边绘制了起来。
在战争史上,总会有一些小发明起了大作用,乃至影响了战争形态。
比如刺刀的规模应用,就彻底淘汰了长枪兵,让火枪兵成了可以独当一面的存在,也使得排队枪毙的战术趋于完善。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由于形势危急、时间仓促,后明高祖没有闲暇组织生产良品率低且更加耗费工时的燧发枪,他麾下的步兵实际上靠的是长枪、弓箭、重型火绳枪打天下的。
但是在中后期,逐渐量产的燧发枪取代了一些精锐部队的火绳枪,由于不必担心引燃同伴身上的火药,燧发枪步兵线列可以更为密集,火力在理论上更强。
不过实际情况却并不是理想化的,由于燧发枪天生存在哑火率高达十分之一的弊病,将领们对之并不感冒,觉得这种又贵又不可靠的玩意很鸡肋。
同时又因为套筒式刺刀的打造加工非常费时费力,产量一直不足,所以直至后明军队收复燕京的时候,装备燧发枪与刺刀的部队也只有廖廖几支精锐。
相同数量的燧发枪步兵部队想要在作战效率上超越火绳枪步兵部队,刺刀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比如同样是一千人,火绳枪单位是火枪兵和长枪兵各一半,而燧发枪单位如果装备刺刀,则可以全员火枪兵。
但如果做不到全员装备刺刀,那么燧发枪单位的性价比是比不了火绳枪单位的。
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后明世祖死得太早了,后明平定天下之后的第二年冬天他就突发脑溢血驾崩了。
没了他的刻意推动,在亚洲再无敌手的明军自然没有推动力去对武器装备更新换代了,比如攻略乌斯藏的明军将领甚至在塘报中明确吐槽燧发枪的哑火率太高,以后只配火绳枪即可。
勉强称得上对手的是入侵奴儿干都司的沙俄哥萨克,不过在驿道重新修建完毕后,侵略者们依仗的简陋棱堡则被明军用上万斤火药给炸飞上了天,随后就被五比一的优势兵力给淹没了。
自那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军事威胁,明军陆师的武器装备就一直在原地踏步。
值得一提的是,倒是水师觉得盖伦船挺好用,于是除了大量轻型战船之外,闽粤水师一直维持着一支小规模的重型舰队,目的是清剿南洋地区实力雄厚的嚣张海盗。
这支重型舰队一般有四艘74炮盖伦船与六、七艘48炮盖伦船,以及十几艘24炮的中式大鸟船。
特殊之处在于,闽粤水师的盖伦船除了艏斜桅和艉桅使用欧式三角软帆之外,几根主桅均为中式硬帆,这是最大特色。
一般来说,这支舰队会在秋冬之际下南洋巡逻剿匪,最后前往旧港宣慰司,这时候因为洋流和季风的缘故,会有许多商船出海,因此也应运而生了大量的海盗。
其出海剿匪逐渐形成了定例,就如同曾经的明朝边军每年都会组织人马出塞放火烧荒一样。
在旧港宣慰司再度失陷以后,闽粤水师的这支小规模的重型舰队的出海范围就只止于南沙群岛了。
当时的时候情况是,荷兰人、英国人、葡萄牙人都想把大明势力赶出南洋地区,但由于贸易顺差的缘故,又怕会导致大明对他们实施贸易禁令,于是他们精心策划了一场联合行动,鼓动当地土著叛乱,并派遣军队乔装打扮后参战,将旧港宣慰司的失陷伪装为土著暴动。
之后当皇帝派来的太监前来问责时,荷兰人贿赂了他,使他回京奏称收复旧港是得不偿失之举。
由于大明几乎不存在贸易逆差,因此文武百官实际上对于南洋地区没多大兴趣,也没什么动力——天朝地大物博,洋人要上门来买东西,我们何必自己冒险出海?坐在家里收钱不香吗?
于是收复旧港的计划就此不了了之。
而那支重型舰队并未因此消亡,它前后一共存在了一百七十年之久,并一直维持着战力,直到第一次战争中被英军围歼而覆灭。
——-——-——-——
【看了评论,大家的建议有道理,世祖比高祖更合适,如果用后者的话,后明就更像是一个独立的朝代了,后明高祖→后明世祖,这两天抽空把前文都改掉。】
【承蒙支持,上了小喇叭推荐,需要一句能吸引人的推荐语,大家有没有好主意?】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