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先行归国
作者:神州翰林院的宁海 更新:2024-05-07 14:38
稍后没过多久,更加详尽的战报也被送了过来,这是由大都督府整理进呈的具体奏章。
『大都督府参谋处同知程翰题为电报德马吉之战大获全胜事。
「据混三旅主官黄泰泽电报,其旅之一营轻装简行,强行军二昼二夜,横跨四百里崇山峻岭抢占德马吉,阻敌东进之路……
自二十九日起,与六倍之敌鏖战三昼二夜,毙伤敌军一千二百余众、击毁敌战车二十一辆、击落敌机一架、生俘飞官一员,自身亦伤亡过半……
混三旅大部于白马岗绕行,沿途多遭敌机轰炸,然仍于二日卯时赶至,旋即大军尽出,趁夜围攻收缩困守之敌,以求震慑敌胆……
敌五千之众聚为圆阵,拼死顽抗,我官兵奋勇围攻,前赴后继,枪炮齐鸣,夜空为炮火所照,恍如白昼。敌机冒夜前来援救,亦被我防空炮火击落多架……
战至辰时,我炮营到位,霎时炮火蔽日,敌阵化作火海,支离破碎。敌将见大势已去,止率小股兵马突围遁逃而走,余者尽数被歼,具体仍在清点中……」
等因。
依臣之见,此酣畅淋漓之大胜也,五千敌军旦夕之间灰飞烟灭。而那混三旅一营之顽强亦为罕见,值得嘉赞。
至昌三十六年七月二日具题。』
皇帝的心弦被奏章中描述的战况撩拨得起起伏伏,一口气看完这份汇报,他只觉得酣畅淋漓。
“好、好,如此才算打出了威风!”然而在满面欣然的同时,他也心生了一丝后怕——假如真让英国人的计划得逞了呢?
那这次边境战争恐怕就要落得失败了,两个师只能狼狈突围,丧师辱国啊。
“活棋下死、死棋下活,阵战之事实在瞬息万变呐。”朱士堰不由得感概道。
如此看来,禁军也不是花架子嘛,当时架不住他们天天请战,可应允以后却又忐忑,毕竟纵观历朝历代,常年驻京当看门狗的禁军往往都是中看不中用的。
对于这次大出风头、起了关键作用的禁卫混三旅,他非常满意,决意以之做做文章,一来是提振军民信心,二来是他觉得新党的人最近势头太旺,需要压一压。
实际上所谓的新党和旧党现在已经不常听闻了,但作为见证者的皇帝却一直习惯使用这两个比较笼统的词。
所谓的新党就是当年的革命派人士,那时候的新党可谓名噪一时,一呼百应,且组织起了许多支团练武装,大有要打进京城夺了这鸟位的架势。
不过由于他们本质上是个松散的联盟,内部鱼龙混杂、各有所谋,因此在许多关键时刻无法同心协力,于是逐渐被分化瓦解。
且因为旧党、也就是坚决尊护皇帝的那一方实力尚在,最终双方达成了妥协,没有更进一步。尽管如此,不可否认新党人士在推动宪政方面做出的贡献。
随着宪律颁行、谘政院成立,新党人士在入朝参政的同时,他们在大江南北的武装也被改编。
从番號上很容易辨别如今哪些部队的前身是新党武装,当时大明不含营兵和卫所军统共有三十个步兵师和六个骑兵师的新军,改编完成的新党武装则有十二个步兵师。
也就是说如今第三十一师到第四十二师的前身均为新党武装,比如此次乌斯藏之战参战的第三十四师就是。
【顺带一提,后明的野战力量只有营兵,卫所军从一开始就被定性为地方守备兵,跟绿营一样。天下卫所被裁撤了一半多,然后也改为募兵,三年一期,但是为了减少财政开支,卫所军不发银子,只免从军者家中的徭役银,外加逢年过节发点犒赏。】
在西陲之地,一支五百余人的部队正跋涉在连绵山岭之中。
在德马吉之战结束后,黄泰泽命令周长风率一营先行撤回,由于白马岗一带仍然处在英印空军的威胁下,所以后者认为还是原路返回比较好。
路虽然难走,但却免去了遭到空袭的风险。
前些天在强行军赶来的时候,士兵们沿途吃喝拉撒遗留了一路的垃圾,现在只需顺着往北走即可。
不分昼夜的强行军是在挑战人体极限,前后有十一人因过度劳累而猝死倒在路上,当时因为着急赶路自然没有余暇将之掩埋。
由于喜马拉雅山东麓的气温不算高,所以即使过了几天这些遗体都尚未腐败。
周长风蹲在了一名正兵的遗体旁,轻声令道:“把它们抬到担架上,带回国去。”
兵分三等,但明军没有一等兵、二等兵的叫法,而是由低到高分作列兵、正兵、标兵。
谢万诚缓缓走到了他的旁边,提醒道:“营长,按地理位置来算,咱们现在这脚下就算是国境线了。”
闻言,周长风环视了一下四周,这秀丽的崇山峻岭,来时匆匆无暇顾及,此刻悠然返程才注意到它的壮美。
在短暂的踌躇后,他改口道:“都带到这来,挖个坑埋了,再立个碑吧。”
见周围几人有些诧异,他便指了指周围,叹道:“青山处处埋忠骨啊。这里山川秀美,是个长眠的好地方,久居此地,卫戍疆界。”
大家都默默行动起来了,谢万诚还让人去问一圈,看看有没有人会石匠手艺或者雕功。
官兵们找到了一块比较敦实的花岗岩,同时也挑出了三名会相关手艺的士兵和士官。
望着正在掘土挖坑的十几名士兵,薛灿忽然开口道:“营长,想个碑文吧?”
周长风干咳了两下,回道:“别,这方面我可没什么文化,换个人吧。”
于是在你一言我一语地寻摸后,那名军医少尉被推了出来。
刘启冬把他拽了出来,嚷道:“江宁,听说医护队每年的对联都是你写的,就你了!”
显然现在无从推脱,于是名为江宁的军医少尉便颔首答应了。
过了片刻,他沉声吟道:
“禁卫第三混成旅一营官兵于此昭告日月山川,我煌煌之师万里赴戎机,驱逐外敌,卫我上国疆界,堂堂正正。
古云,天朝疆界、尺度森严,即分毫之域、亦不得有失,千军可折、寸土必争。今已践行之,以捷事祗告天地神灵,佑我中华长盛。
谨祝。
至昌三十六年七月四日。”
墓成之后便陆续葬下那十一具遗体,随后封土堆成,而那三人则开始轮流在石头上刻字。
因为没有电磨机,用凿子手工刻字的速度很慢,而且三人的本事不咋地,所以这项工作进行的很慢,直至次日早上才算告终。
五百余官兵于石碑两侧整齐排好队,江宁在队伍的前方将几支步枪交叉架立在一起,然后把自己的照相机对好焦放在了上面。
在调好了十秒倒计时,他也赶紧跑回了队伍中。
“噌-噌-噌-咔擦!”
——-——-——-——
【抱歉哈,老朱家子孙名字第三个字是按“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排序的,我给排错了,所以已登场的两位要改个名。那个副参谋长朱立煊→朱立铄;皇帝朱士桢→朱士堰。】
『大都督府参谋处同知程翰题为电报德马吉之战大获全胜事。
「据混三旅主官黄泰泽电报,其旅之一营轻装简行,强行军二昼二夜,横跨四百里崇山峻岭抢占德马吉,阻敌东进之路……
自二十九日起,与六倍之敌鏖战三昼二夜,毙伤敌军一千二百余众、击毁敌战车二十一辆、击落敌机一架、生俘飞官一员,自身亦伤亡过半……
混三旅大部于白马岗绕行,沿途多遭敌机轰炸,然仍于二日卯时赶至,旋即大军尽出,趁夜围攻收缩困守之敌,以求震慑敌胆……
敌五千之众聚为圆阵,拼死顽抗,我官兵奋勇围攻,前赴后继,枪炮齐鸣,夜空为炮火所照,恍如白昼。敌机冒夜前来援救,亦被我防空炮火击落多架……
战至辰时,我炮营到位,霎时炮火蔽日,敌阵化作火海,支离破碎。敌将见大势已去,止率小股兵马突围遁逃而走,余者尽数被歼,具体仍在清点中……」
等因。
依臣之见,此酣畅淋漓之大胜也,五千敌军旦夕之间灰飞烟灭。而那混三旅一营之顽强亦为罕见,值得嘉赞。
至昌三十六年七月二日具题。』
皇帝的心弦被奏章中描述的战况撩拨得起起伏伏,一口气看完这份汇报,他只觉得酣畅淋漓。
“好、好,如此才算打出了威风!”然而在满面欣然的同时,他也心生了一丝后怕——假如真让英国人的计划得逞了呢?
那这次边境战争恐怕就要落得失败了,两个师只能狼狈突围,丧师辱国啊。
“活棋下死、死棋下活,阵战之事实在瞬息万变呐。”朱士堰不由得感概道。
如此看来,禁军也不是花架子嘛,当时架不住他们天天请战,可应允以后却又忐忑,毕竟纵观历朝历代,常年驻京当看门狗的禁军往往都是中看不中用的。
对于这次大出风头、起了关键作用的禁卫混三旅,他非常满意,决意以之做做文章,一来是提振军民信心,二来是他觉得新党的人最近势头太旺,需要压一压。
实际上所谓的新党和旧党现在已经不常听闻了,但作为见证者的皇帝却一直习惯使用这两个比较笼统的词。
所谓的新党就是当年的革命派人士,那时候的新党可谓名噪一时,一呼百应,且组织起了许多支团练武装,大有要打进京城夺了这鸟位的架势。
不过由于他们本质上是个松散的联盟,内部鱼龙混杂、各有所谋,因此在许多关键时刻无法同心协力,于是逐渐被分化瓦解。
且因为旧党、也就是坚决尊护皇帝的那一方实力尚在,最终双方达成了妥协,没有更进一步。尽管如此,不可否认新党人士在推动宪政方面做出的贡献。
随着宪律颁行、谘政院成立,新党人士在入朝参政的同时,他们在大江南北的武装也被改编。
从番號上很容易辨别如今哪些部队的前身是新党武装,当时大明不含营兵和卫所军统共有三十个步兵师和六个骑兵师的新军,改编完成的新党武装则有十二个步兵师。
也就是说如今第三十一师到第四十二师的前身均为新党武装,比如此次乌斯藏之战参战的第三十四师就是。
【顺带一提,后明的野战力量只有营兵,卫所军从一开始就被定性为地方守备兵,跟绿营一样。天下卫所被裁撤了一半多,然后也改为募兵,三年一期,但是为了减少财政开支,卫所军不发银子,只免从军者家中的徭役银,外加逢年过节发点犒赏。】
在西陲之地,一支五百余人的部队正跋涉在连绵山岭之中。
在德马吉之战结束后,黄泰泽命令周长风率一营先行撤回,由于白马岗一带仍然处在英印空军的威胁下,所以后者认为还是原路返回比较好。
路虽然难走,但却免去了遭到空袭的风险。
前些天在强行军赶来的时候,士兵们沿途吃喝拉撒遗留了一路的垃圾,现在只需顺着往北走即可。
不分昼夜的强行军是在挑战人体极限,前后有十一人因过度劳累而猝死倒在路上,当时因为着急赶路自然没有余暇将之掩埋。
由于喜马拉雅山东麓的气温不算高,所以即使过了几天这些遗体都尚未腐败。
周长风蹲在了一名正兵的遗体旁,轻声令道:“把它们抬到担架上,带回国去。”
兵分三等,但明军没有一等兵、二等兵的叫法,而是由低到高分作列兵、正兵、标兵。
谢万诚缓缓走到了他的旁边,提醒道:“营长,按地理位置来算,咱们现在这脚下就算是国境线了。”
闻言,周长风环视了一下四周,这秀丽的崇山峻岭,来时匆匆无暇顾及,此刻悠然返程才注意到它的壮美。
在短暂的踌躇后,他改口道:“都带到这来,挖个坑埋了,再立个碑吧。”
见周围几人有些诧异,他便指了指周围,叹道:“青山处处埋忠骨啊。这里山川秀美,是个长眠的好地方,久居此地,卫戍疆界。”
大家都默默行动起来了,谢万诚还让人去问一圈,看看有没有人会石匠手艺或者雕功。
官兵们找到了一块比较敦实的花岗岩,同时也挑出了三名会相关手艺的士兵和士官。
望着正在掘土挖坑的十几名士兵,薛灿忽然开口道:“营长,想个碑文吧?”
周长风干咳了两下,回道:“别,这方面我可没什么文化,换个人吧。”
于是在你一言我一语地寻摸后,那名军医少尉被推了出来。
刘启冬把他拽了出来,嚷道:“江宁,听说医护队每年的对联都是你写的,就你了!”
显然现在无从推脱,于是名为江宁的军医少尉便颔首答应了。
过了片刻,他沉声吟道:
“禁卫第三混成旅一营官兵于此昭告日月山川,我煌煌之师万里赴戎机,驱逐外敌,卫我上国疆界,堂堂正正。
古云,天朝疆界、尺度森严,即分毫之域、亦不得有失,千军可折、寸土必争。今已践行之,以捷事祗告天地神灵,佑我中华长盛。
谨祝。
至昌三十六年七月四日。”
墓成之后便陆续葬下那十一具遗体,随后封土堆成,而那三人则开始轮流在石头上刻字。
因为没有电磨机,用凿子手工刻字的速度很慢,而且三人的本事不咋地,所以这项工作进行的很慢,直至次日早上才算告终。
五百余官兵于石碑两侧整齐排好队,江宁在队伍的前方将几支步枪交叉架立在一起,然后把自己的照相机对好焦放在了上面。
在调好了十秒倒计时,他也赶紧跑回了队伍中。
“噌-噌-噌-咔擦!”
——-——-——-——
【抱歉哈,老朱家子孙名字第三个字是按“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排序的,我给排错了,所以已登场的两位要改个名。那个副参谋长朱立煊→朱立铄;皇帝朱士桢→朱士堰。】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