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9章 九种入仕途径,怒怼群臣
作者:昆吾 更新:2024-12-27 06:28
“刘宗周,你告诉朕,大明有多少入仕途径?”
皇帝直呼其名,这让反对的群臣心头一颤,知晓皇帝有些生气了,但依旧是面带不服之色。
被点到名字的礼部尚书刘宗周立刻出班:“回陛下,我大明入仕的途径共九种,
分别是科甲正途、开国元勋、荐举入仕、监生历事、吏员出身、特长入仕、恩荫入仕、投笔从戎、纳捐入仕等。”
“那你再告诉朕,这九种之中有哪一种是在接任知县前是真正接触过县务的?”
“回陛下,监生历事、吏员出身两种。”
“解释一下!”
“所谓监生历事就是将国子监的监生分拨于在京各衙门,历练事务三个月,考核引奏,评价勤谨的,留在吏部继续厉事,遇有缺官,挨次取用;
才力不及的,回国子监继续学习,奸懒的发充下吏。
所谓吏员出身就是州府县中的胥吏可以通过考试升迁为官员,按照统计,基本升迁的时间大约为九年时间,升迁比例大约是千取其一。”
“这两种对比其他七种可有什么优势?”
“陛下,这两种都在基层历练过,知晓基层的各种事情,一旦补录,极大的减少了磨合的时间。
其次,他们知晓下层各种事务的流程和隐藏的猫腻,下面的胥吏再想做事儿就无法做些小动作。
三是从基层出身,与百姓打交道,知晓民苦,主政之后也会更加勤勉一些,当然也不排除在下面吃了太多的苦,主政之后大肆捞财的。
而且,他们知晓胥吏的那些手段,一旦犯事儿会做的更加隐匿,不好彻查。
同时,因为这两种不是科举正途,所以在地方会受到科举正途出身的官员排挤。”
刘宗周立刻给出了答案,心中已经明白了皇帝为什么要将国学学子全部充入胥吏之中了。
“朕再问问诸位,如果你们是普通百姓,在从基层出身且通过考试晋升的胥吏和新科进士面前,你们会选择哪一位当知县?听清楚朕的前置条件!”
“胥吏!”
“胥吏!”
“胥吏!”
……
群臣在沉默了几息之后纷纷开口了,凡是开口的都是选择了胥吏。
这和皇帝的压力没有关系。
进士代表着读书还行、文采也还行、脑子灵活、刻苦钻研,至于说处理政务的能力不好说。
而一个能通过考核的胥吏,其他朝不好说,但在皇帝这里,那就代表着能力、德行都是上上之选。
百姓对县里的要求又不高,勤于政务、没有同流合污、少点压迫和剥削、为百姓做主等,这就足够了。
至于说带着百姓致富等等,这离他们有些远。
一个纸上谈兵的书生和一个在下面做了多年事情的胥吏,选哪一个是一目了然了。
一个县几万人,就让一个读书人去治理,他能懂啥?
十指不沾阳春水、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七事不明,这样的人你能指望他们知晓百姓疾苦?
若是负责赋税、户籍、司法倒也罢了,可若是负责河道、水利、治灾等等,一个决定可能就事关数万百姓的生死。
“很好,看来诸位都是明白的,既然明白,那又为何反对?”
“以后都是胥吏出身,谁看不起谁?”
“他们手段再隐蔽,还能有锦衣卫专业?”
“甭跟朕说知县是负责掌控方向的,具体的由下面的胥吏去做,你连最基本的都不懂,掌控的方向就对了吗?
夸夸其谈、纸上谈兵,不符合实际有什么用?”
“他们反对什么?朕又没有将晋升道路封死,能不能晋升在于他们自己肯不肯专心的做事儿。”
“所有考生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有什么不服的?”
“反对和不服的,可以不进入大学,自己另谋出路,有的是百姓愿意。”
说到这里,崇祯看向门口的李若涟:“李若涟,给大家伙儿说说当年南直隶十八府那些百姓成为胥吏之后的情况!”
“臣遵旨!”
李若涟立刻上前几步:“诸位大人,当时南直隶十八府因为官员舞弊联合欺瞒,有一大半都被清理掉了,
因为人手急缺,便从当地百姓中选取特长之士担任胥吏,满半年后晋升,这事儿诸位应当都知晓吧!
当时一共是招募了四百七十六名在盐、粮、河工、水利、狱讼等方面经验丰富的人,半年期满后,用四格八法中的守政才三格考核的。
四格之守,两百九十六人为廉、一百七十三人为平,只有七人为贪。
四格之政,三百二十四人为勤、一百五十二人为平,没有怠慢,即便是操守为贪的人也没有怠。
四格之才,六十七人为长三百二十七人为平,八十二人为短。
此次考核由吏部、督查院、锦衣卫联合考察,张大人、房大人,此事二位应该清晰吧!”
“知晓,看到考核结果,本官也是大吃一惊!”
“的确是,他们只是普通的秀才、举人,甚至一大半连秀才都不是,但考核结果比之入品官员的大计考察还要好。”
吏部尚书房壮丽和左都御史张廷登两人脸上满是感慨之色。
当时他们看到考察结果是久久不能自平,一度怀疑那些十年寒窗苦读中了进士任职的官员到底有没有必要。
“两位部院事务繁忙,可能没有继续追踪这特招的四百余人,但锦衣卫却是一直关注着的。
这三年多的时间,这些人依旧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兢兢业业的在各自的岗位上,我们依旧用四格之法暗中考察,合格者依旧高达九成。”
嘶……
皇极殿一片倒吸冷气之声,眼中满是不可置信之色。
当年被选中之后就已经通知了,半年之后考察合格的给予入品官职,那入选者自然是拼命做事儿了,毕竟那可是他们一生中唯一一个次能成为官员的机会。
在这种激励之下,只要没干死,那就往死了干。
可没有想到,他们已经合格成为官员,虽然是品秩最低的,但那也是官员,该放松了吧,可这三年过去了,合格依旧高达九成,简直是不可思议。
皇帝直呼其名,这让反对的群臣心头一颤,知晓皇帝有些生气了,但依旧是面带不服之色。
被点到名字的礼部尚书刘宗周立刻出班:“回陛下,我大明入仕的途径共九种,
分别是科甲正途、开国元勋、荐举入仕、监生历事、吏员出身、特长入仕、恩荫入仕、投笔从戎、纳捐入仕等。”
“那你再告诉朕,这九种之中有哪一种是在接任知县前是真正接触过县务的?”
“回陛下,监生历事、吏员出身两种。”
“解释一下!”
“所谓监生历事就是将国子监的监生分拨于在京各衙门,历练事务三个月,考核引奏,评价勤谨的,留在吏部继续厉事,遇有缺官,挨次取用;
才力不及的,回国子监继续学习,奸懒的发充下吏。
所谓吏员出身就是州府县中的胥吏可以通过考试升迁为官员,按照统计,基本升迁的时间大约为九年时间,升迁比例大约是千取其一。”
“这两种对比其他七种可有什么优势?”
“陛下,这两种都在基层历练过,知晓基层的各种事情,一旦补录,极大的减少了磨合的时间。
其次,他们知晓下层各种事务的流程和隐藏的猫腻,下面的胥吏再想做事儿就无法做些小动作。
三是从基层出身,与百姓打交道,知晓民苦,主政之后也会更加勤勉一些,当然也不排除在下面吃了太多的苦,主政之后大肆捞财的。
而且,他们知晓胥吏的那些手段,一旦犯事儿会做的更加隐匿,不好彻查。
同时,因为这两种不是科举正途,所以在地方会受到科举正途出身的官员排挤。”
刘宗周立刻给出了答案,心中已经明白了皇帝为什么要将国学学子全部充入胥吏之中了。
“朕再问问诸位,如果你们是普通百姓,在从基层出身且通过考试晋升的胥吏和新科进士面前,你们会选择哪一位当知县?听清楚朕的前置条件!”
“胥吏!”
“胥吏!”
“胥吏!”
……
群臣在沉默了几息之后纷纷开口了,凡是开口的都是选择了胥吏。
这和皇帝的压力没有关系。
进士代表着读书还行、文采也还行、脑子灵活、刻苦钻研,至于说处理政务的能力不好说。
而一个能通过考核的胥吏,其他朝不好说,但在皇帝这里,那就代表着能力、德行都是上上之选。
百姓对县里的要求又不高,勤于政务、没有同流合污、少点压迫和剥削、为百姓做主等,这就足够了。
至于说带着百姓致富等等,这离他们有些远。
一个纸上谈兵的书生和一个在下面做了多年事情的胥吏,选哪一个是一目了然了。
一个县几万人,就让一个读书人去治理,他能懂啥?
十指不沾阳春水、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七事不明,这样的人你能指望他们知晓百姓疾苦?
若是负责赋税、户籍、司法倒也罢了,可若是负责河道、水利、治灾等等,一个决定可能就事关数万百姓的生死。
“很好,看来诸位都是明白的,既然明白,那又为何反对?”
“以后都是胥吏出身,谁看不起谁?”
“他们手段再隐蔽,还能有锦衣卫专业?”
“甭跟朕说知县是负责掌控方向的,具体的由下面的胥吏去做,你连最基本的都不懂,掌控的方向就对了吗?
夸夸其谈、纸上谈兵,不符合实际有什么用?”
“他们反对什么?朕又没有将晋升道路封死,能不能晋升在于他们自己肯不肯专心的做事儿。”
“所有考生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有什么不服的?”
“反对和不服的,可以不进入大学,自己另谋出路,有的是百姓愿意。”
说到这里,崇祯看向门口的李若涟:“李若涟,给大家伙儿说说当年南直隶十八府那些百姓成为胥吏之后的情况!”
“臣遵旨!”
李若涟立刻上前几步:“诸位大人,当时南直隶十八府因为官员舞弊联合欺瞒,有一大半都被清理掉了,
因为人手急缺,便从当地百姓中选取特长之士担任胥吏,满半年后晋升,这事儿诸位应当都知晓吧!
当时一共是招募了四百七十六名在盐、粮、河工、水利、狱讼等方面经验丰富的人,半年期满后,用四格八法中的守政才三格考核的。
四格之守,两百九十六人为廉、一百七十三人为平,只有七人为贪。
四格之政,三百二十四人为勤、一百五十二人为平,没有怠慢,即便是操守为贪的人也没有怠。
四格之才,六十七人为长三百二十七人为平,八十二人为短。
此次考核由吏部、督查院、锦衣卫联合考察,张大人、房大人,此事二位应该清晰吧!”
“知晓,看到考核结果,本官也是大吃一惊!”
“的确是,他们只是普通的秀才、举人,甚至一大半连秀才都不是,但考核结果比之入品官员的大计考察还要好。”
吏部尚书房壮丽和左都御史张廷登两人脸上满是感慨之色。
当时他们看到考察结果是久久不能自平,一度怀疑那些十年寒窗苦读中了进士任职的官员到底有没有必要。
“两位部院事务繁忙,可能没有继续追踪这特招的四百余人,但锦衣卫却是一直关注着的。
这三年多的时间,这些人依旧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兢兢业业的在各自的岗位上,我们依旧用四格之法暗中考察,合格者依旧高达九成。”
嘶……
皇极殿一片倒吸冷气之声,眼中满是不可置信之色。
当年被选中之后就已经通知了,半年之后考察合格的给予入品官职,那入选者自然是拼命做事儿了,毕竟那可是他们一生中唯一一个次能成为官员的机会。
在这种激励之下,只要没干死,那就往死了干。
可没有想到,他们已经合格成为官员,虽然是品秩最低的,但那也是官员,该放松了吧,可这三年过去了,合格依旧高达九成,简直是不可思议。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