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太皇太后就是不死(10)
作者:快穿狂魔 更新:2024-05-06 22:21
回到未央宫的建元帝,正琢磨他皇祖母把丞相许昌招进宫打什么主意呢。
便有宫人进殿表示,丞相求见。
虽然建元帝很不待见这个由他皇祖母一手提拔起来的丞相,觉得对方就是他皇祖母在前朝的代言人,但丞相毕竟是名义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说不定还是过来传递皇祖母懿旨的呢。
所以他也只能闷声许其觐见。
并在侧殿接见他。
“臣见过陛下,陛下千秋!”
因为建元帝本就跪坐着,所以许昌进殿后便立刻按规矩跪坐下来,行礼。
而建元帝,则是微微回礼,并道:
“许相客气了,请安坐,朕刚从皇祖母处回来,许相便匆匆而至,不知是皇祖母有话对朕说,还是许相有话?”
此时大家都是跪坐,最多就是跪坐的时候在屁股后面,两腿脚踝之间,放置一个很矮的小坐具,这样长久跪坐的时候能够稍微轻松一些,不至于太累。
不过大多是休闲会客使用,正经场所一般不会用这种让人轻松些的坐具。
上朝显然更不可能随身带着。
所以此时,侧殿里建元帝与丞相许昌,正面对面跪坐,反倒是宫人站着。
为什么后来形容下人,用侍立左右来形容呢,因为过去下人确实是在主人跪坐时,恭顺的站立在主人旁边伺候。
“是太皇太后有话要说。
太皇太后言,以后除天灾人祸,匈奴入侵或对外攻伐之类的大事,就不用再禀奏于她了,您若以黄老治国,不大力提拔儒家,太皇太后便不会再干预。
娘娘望您勤政爱民,与民生息!”
许昌并没有打机锋,而是相对直白的,将白圣的话复述了一遍,简单直白到人只要不是太傻,肯定都能听明白。
听到这,建元帝内心先是一喜,但随后又有些担心,他皇祖母这番话说是放权给他,但实际还是给了一定范围条件约束他,万一日后做出些他皇祖母不喜的事,想来他皇祖母必然会再出手。
可他想做的事先前就已经做过。
后来被他皇祖母全都废了。
这么看的话,这种放权跟没放好像也没啥区别,依旧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或者实行新政,属于妥妥的鸡肋。
所以建元帝还是沉稳的回问道:
“若是朕想反攻匈奴呢?”
此话无疑是他在试探。
“陛下莫要试探臣,此话即便拿到朝会探讨,也会有人同意,有人反对。
太皇太后具体是什么意思。
臣也不敢妄加揣测。
但臣发现太皇太后说话似乎比原先简单直白了些,陛下可以直接问太皇太后,自然便知道太皇太后同不同意。”
说到这,许昌想了想,又继续:
“您毕竟是太皇太后的亲孙子,也是先帝指定的继承人,只要不触及到太皇太后的底线,娘娘她必不会生恼。”
太皇太后当年缘何大怒,众人其实心知肚明,许昌此时主要是觉得,太皇太后缓慢放权示好,就是表面看起来身体是好了,但实际估计伤到了根本,自知命不久矣,想要与建元帝缓和关系。
所以他才会特地提点示好建元帝。
同样是为了与其缓和关系。
这次建元帝没回复,低头沉思了一会儿,便将许昌打发走,然后再次前往长乐宫,打算与他母后协商讨论一下。
想分析出太皇太后的真实意图。
对于建元帝而言,皇宫中最值得信任的就是他母后,除了他母后与他的利益一致,两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外。
他母后有脑子,也是重要因素。
毕竟有时候是真不怕对手太强,只怕队友脑残,找个没脑子的蠢货协商。
基本就可以直接宣告失败了。
比如说御史大夫赵绾,但凡他收敛点,节奏慢点,徐徐图之,也不会直接激怒太皇太后,导致身死且新政被废。
而他母后就不一样了,他母后是真的聪慧同时帮了大忙,他的皇位,可以说一半来源于他本身聪慧,子肖父,得宠,另一半便是他母后的谋划了,没有他母后王太后帮忙谋划,拉拢获得大长公主的支持,并且努力讨好他皇祖母。
他绝不会那么容易当上太子。
所以在经历过新政失败这一重大挫败后,他便养成了有什么大事心事,必要先与他母后,讨论协商一番的习惯。
长乐宫内,听完儿子的复述后,王太后沉吟许久,才颇有些纠结的说道:
“彻儿,哀家有两个猜测。”
“第一个猜想是,兴许太皇太后的身体确实已经很不好了,如今看起来恢复健康只是障眼法,或者说欲盖弥彰。
所以她这么做是在向你示好。
但又不愿意完全妥协。
希望等她百年后,你能不记仇。”
“还有一个猜想就比较可怕了,甚至我们母子日后恐怕得如履薄冰,那便是太皇太后兴许已经有废帝的想法了。
她在故意放权迷惑你。
想让你再做出一些类似于建元新政那种,得罪众多诸侯列侯的事,到时她好拿捏你的错处,获得列侯和刘姓诸侯们的支持,从而废帝,如果太皇太后真能获得列侯与刘姓诸侯的支持,再加上她身份以及手握虎符,绝对足以废帝。
当年吕后权势也不过如此,吕后能做到的事,她只要想做恐怕也能做到。
你只有她一个皇祖母。
她却还有很多个皇孙,换一个皇孙做皇帝,对太皇太后而言,没有损失。
如果换个听话的,还是好事。”
正是因为联想到了这一点,说到后面的时候,王太后的脸色已经很差,万一这个猜想是真的,或者猜对了的话。
那他们母子现在无疑很危险。
此时此刻,建元帝的表情管理也略微有点失控,并且出于习惯了阴谋论的缘故,越想越觉得,他母后的猜测很可能成真,紧接着,他们母子两人又就此商讨了一会,最终得出了以后必须更加谨言慎行,绝不能被抓到破绽的结论。
而具体执行方针就是,不能把太皇太后的话当真,越说放权就越要恭敬。
不能让太皇太后挑出一丝错来。
同时正好借机多去去后宫。
努力生个儿子,早立国本。
便有宫人进殿表示,丞相求见。
虽然建元帝很不待见这个由他皇祖母一手提拔起来的丞相,觉得对方就是他皇祖母在前朝的代言人,但丞相毕竟是名义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说不定还是过来传递皇祖母懿旨的呢。
所以他也只能闷声许其觐见。
并在侧殿接见他。
“臣见过陛下,陛下千秋!”
因为建元帝本就跪坐着,所以许昌进殿后便立刻按规矩跪坐下来,行礼。
而建元帝,则是微微回礼,并道:
“许相客气了,请安坐,朕刚从皇祖母处回来,许相便匆匆而至,不知是皇祖母有话对朕说,还是许相有话?”
此时大家都是跪坐,最多就是跪坐的时候在屁股后面,两腿脚踝之间,放置一个很矮的小坐具,这样长久跪坐的时候能够稍微轻松一些,不至于太累。
不过大多是休闲会客使用,正经场所一般不会用这种让人轻松些的坐具。
上朝显然更不可能随身带着。
所以此时,侧殿里建元帝与丞相许昌,正面对面跪坐,反倒是宫人站着。
为什么后来形容下人,用侍立左右来形容呢,因为过去下人确实是在主人跪坐时,恭顺的站立在主人旁边伺候。
“是太皇太后有话要说。
太皇太后言,以后除天灾人祸,匈奴入侵或对外攻伐之类的大事,就不用再禀奏于她了,您若以黄老治国,不大力提拔儒家,太皇太后便不会再干预。
娘娘望您勤政爱民,与民生息!”
许昌并没有打机锋,而是相对直白的,将白圣的话复述了一遍,简单直白到人只要不是太傻,肯定都能听明白。
听到这,建元帝内心先是一喜,但随后又有些担心,他皇祖母这番话说是放权给他,但实际还是给了一定范围条件约束他,万一日后做出些他皇祖母不喜的事,想来他皇祖母必然会再出手。
可他想做的事先前就已经做过。
后来被他皇祖母全都废了。
这么看的话,这种放权跟没放好像也没啥区别,依旧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或者实行新政,属于妥妥的鸡肋。
所以建元帝还是沉稳的回问道:
“若是朕想反攻匈奴呢?”
此话无疑是他在试探。
“陛下莫要试探臣,此话即便拿到朝会探讨,也会有人同意,有人反对。
太皇太后具体是什么意思。
臣也不敢妄加揣测。
但臣发现太皇太后说话似乎比原先简单直白了些,陛下可以直接问太皇太后,自然便知道太皇太后同不同意。”
说到这,许昌想了想,又继续:
“您毕竟是太皇太后的亲孙子,也是先帝指定的继承人,只要不触及到太皇太后的底线,娘娘她必不会生恼。”
太皇太后当年缘何大怒,众人其实心知肚明,许昌此时主要是觉得,太皇太后缓慢放权示好,就是表面看起来身体是好了,但实际估计伤到了根本,自知命不久矣,想要与建元帝缓和关系。
所以他才会特地提点示好建元帝。
同样是为了与其缓和关系。
这次建元帝没回复,低头沉思了一会儿,便将许昌打发走,然后再次前往长乐宫,打算与他母后协商讨论一下。
想分析出太皇太后的真实意图。
对于建元帝而言,皇宫中最值得信任的就是他母后,除了他母后与他的利益一致,两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外。
他母后有脑子,也是重要因素。
毕竟有时候是真不怕对手太强,只怕队友脑残,找个没脑子的蠢货协商。
基本就可以直接宣告失败了。
比如说御史大夫赵绾,但凡他收敛点,节奏慢点,徐徐图之,也不会直接激怒太皇太后,导致身死且新政被废。
而他母后就不一样了,他母后是真的聪慧同时帮了大忙,他的皇位,可以说一半来源于他本身聪慧,子肖父,得宠,另一半便是他母后的谋划了,没有他母后王太后帮忙谋划,拉拢获得大长公主的支持,并且努力讨好他皇祖母。
他绝不会那么容易当上太子。
所以在经历过新政失败这一重大挫败后,他便养成了有什么大事心事,必要先与他母后,讨论协商一番的习惯。
长乐宫内,听完儿子的复述后,王太后沉吟许久,才颇有些纠结的说道:
“彻儿,哀家有两个猜测。”
“第一个猜想是,兴许太皇太后的身体确实已经很不好了,如今看起来恢复健康只是障眼法,或者说欲盖弥彰。
所以她这么做是在向你示好。
但又不愿意完全妥协。
希望等她百年后,你能不记仇。”
“还有一个猜想就比较可怕了,甚至我们母子日后恐怕得如履薄冰,那便是太皇太后兴许已经有废帝的想法了。
她在故意放权迷惑你。
想让你再做出一些类似于建元新政那种,得罪众多诸侯列侯的事,到时她好拿捏你的错处,获得列侯和刘姓诸侯们的支持,从而废帝,如果太皇太后真能获得列侯与刘姓诸侯的支持,再加上她身份以及手握虎符,绝对足以废帝。
当年吕后权势也不过如此,吕后能做到的事,她只要想做恐怕也能做到。
你只有她一个皇祖母。
她却还有很多个皇孙,换一个皇孙做皇帝,对太皇太后而言,没有损失。
如果换个听话的,还是好事。”
正是因为联想到了这一点,说到后面的时候,王太后的脸色已经很差,万一这个猜想是真的,或者猜对了的话。
那他们母子现在无疑很危险。
此时此刻,建元帝的表情管理也略微有点失控,并且出于习惯了阴谋论的缘故,越想越觉得,他母后的猜测很可能成真,紧接着,他们母子两人又就此商讨了一会,最终得出了以后必须更加谨言慎行,绝不能被抓到破绽的结论。
而具体执行方针就是,不能把太皇太后的话当真,越说放权就越要恭敬。
不能让太皇太后挑出一丝错来。
同时正好借机多去去后宫。
努力生个儿子,早立国本。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